古代稱「山南水北」為陽,但河南有個地方卻「山北水南」也稱為陽

2020-12-22 大運河時空

在我國古代,「山南水北」被稱為「陽」,「山北水南」則為「陰」。因此,一些有悠久歷史以方位命名的城市名字裡有「陰、陽」兩字的很常見,比如洛陽、濟陽、江陰、淮陰、漢陽、漢陰、華陰、山陽等等,不勝枚舉。

但在河南省洛陽市有個縣卻完全和這個規則不「匹配」,這就是宜陽縣。宜陽縣城雖然現在看起來像是跨洛河兩岸,但是它的中心城區卻一直是在南岸,並且位於錦屏山北側。如果按文章開始的原則來命名,因為它處於「山北水南」不應該叫「陽」而是「陰」才對,並且這個水也不是被稱為「宜」的呀,而是「洛」河。

現代衛星圖較亂,1970年的衛星圖上可清晰看到宜陽縣城在山北水南

為什麼在山北水南稱為陽,「宜」水又是哪?

在網絡上有個當地的民間傳說故事,大意是有個皇帝來洛河上遊玩,當走到宜陽這一帶的時候,發現景色優美,就想建個城池。但是地方官員選擇了錦屏山北、洛河以南建起城來。建好後,地方的官員請皇帝定縣名,皇上看了方位圖發現他們把位置弄錯了,認為這裡屬「陰」,不宜建城。用硃筆寫了「宜陽」二字,意思是適宜向陽之地。本來是想訓斥地方官,但是地方官不懂啊,反認為這是皇上的欽定,急忙磕頭謝恩。於是自古「君無戲言」,從此,這裡就稱為了宜陽縣。

這當然是當地群眾的一種美麗的、感覺較為合理的想像罷了,真正的原因則是被稱為「宜陽」的地方在一開始並不在這裡。

宜陽,顧名思義,是在宜水之陽。今天宜陽縣有個韓城鎮,在韓城鎮流淌而過的一條河流匯入了洛河,這條河流在古代被稱為「宜水」。在宜水的北邊建造的城市當然就叫做「宜陽」了。

韓城鎮以及穿城而過的韓城河,右上角為韓國都城遺址

宜陽縣在我國是屬於最早一批建縣的地方,在春秋時期開始出現郡縣制的雛形,國君開始在一些地方不再分封宗室,而由大臣進行管理。「三家分晉」意味著戰國時代的開端,那時宜陽正是屬於「三家」之一的韓國,韓國最初的都城平陽因為地處秦、趙、魏三個強國包圍之中,戰略態勢不容樂觀。於是韓國國君將都城遷到了宜水的北邊,建起了城池,就是「宜陽」,今天韓國所建的宜陽城遺址被稱為韓城,宜水也改名為韓城河。但是宜陽之名自此卻出現並保留了下來。

韓國遷都圖

韓國國都在遷往陽翟之後,就改為宜陽縣。一直到近千年之後的南北朝時期北魏,宜陽設為宜陽郡。北魏分為東魏、西魏後,宜陽屬東魏,天平四年(537年)置宜陽郡,轄宜陽、南澠池、金門三縣。另設甘棠縣,注意這個甘棠縣,位置就在今天的宜陽縣城東部的河下村。這個時候,宜陽縣是和甘棠縣並存的,今天的宜陽縣城還是甘棠縣治所。

隋代開皇初,宜陽郡廢僅留宜陽縣。仁壽四年(604年),改甘棠縣為壽安縣。

義寧元年(617年),將壽安縣治所遷移到一河之隔的九曲。義寧二年(618年)又復置宜陽郡,領宜陽等三縣。這個時期宜陽縣和壽安縣並存,壽安縣治所則移到與甘棠縣一河之隔之地。唐朝貞觀七年(633年)壽安縣治所再次遷回原址。

唐朝時的福昌和壽安

宋朝熙寧五年,將宜陽縣撤銷併入壽安縣,在元祐元年復置宜陽縣後又改為福昌縣,元代將福昌、壽安合併,再稱宜陽縣,治所即在今天的宜陽縣城。至此,宜陽縣城就完成了從韓城到今天宜陽縣城位置的轉變。

元代的宜陽,縣城已在今天的「山北水南」的位置上了

從整個宜陽一帶行政區域設置、調整的過程來看,宜陽之名已經擺脫了過去的單純「宜水之陽」的概念,成為了一個大的行政區域名字,而宜陽縣城則是因為管理著宜陽縣才用上了「宜陽」之名,和「山南水北」原則自然也就不相符了。

您了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您還知道有哪與「山南水北」為陽不相符的地方?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

相關焦點

  • 古人為萬物判分陰陽:何以「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
    魏晉時,杜預作《左傳集解》,便改用五行來解釋:「火畏水,故為之妃。」(在五行生剋關係中,水克火,故曰「火畏水」。)關於「陰陽」,我們在中學學文言文時,還學過一個著名的知識點,即:「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
  • 中國地名中的「陰衰陽盛」之謎
    北半球的陽光大部分時間由南向北照射——這種地形地勢與河流水系的自然地理環境條件下,陰、陽可以用來代指南北。  南宋學者洪邁專門對陰陽地名進行了詳細考證,他的《容齋隨筆》卷十六《郡縣用陰陽字》開篇便說:「山南為陽,水北為陽,《穀梁傳》之語也,若山北水南則為陰,故郡縣及地名多用之,今略敘於此。」
  • 中國地圖為何「陽盛陰衰」?
    北半球的陽光大部分時間由南向北照射——這種地形地勢與河流水系的自然地理環境條件下,陰、陽可以用來代指南北。南宋學者洪邁專門對陰陽地名進行了詳細考證,他的《容齋隨筆》卷十六《郡縣用陰陽字》篇開篇便說:「山南為陽,水北為陽,《穀梁傳》之語也,若山北水南則為陰,故郡縣及地名多用之,今略敘於此。」
  • 中國有多少個城市帶有「陽」字
    河流是聚落形成的重要條件,充足的水源使得我國古代人民往往沿河而居,逐漸形成了聚落、城市。「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古人的這句話中暗含了非常深刻的地理意義。中國的山水一般呈東西走向,山水相間,山之南與水之北向陽,故山南水北為陽,反之為陰。由於古人對於陰陽的這一層地理認識,所以古代許多臨近山水的地名常用「陰、陽「二字命名。下面我們就來盤點一下,中國有多少城市裡帶有「陽」字。中國一共有117個城市帶有陽字。
  • 古人把山的南北面分別稱為什麼?11月3日小雞螞蟻莊園課堂
    古人把山的南北面分別稱為?這是螞蟻莊園11月3號今日莊園小課堂的問題,很多用戶還不知道答案,本文小編會為大家詳細介紹11月3日今天螞蟻莊園課堂小雞飼料答案。今天的問題是:古人把山的南北面分別稱為?北為陽,南為陰南為陽,北為陰答案:南為陽,北為陰答案解析:山南水北叫做陽,山北水南叫做陰。山是地面形成的高聳的部分,東升西落的太陽光能照射到山的南面,而無法照射到山的北面,所以山南為陽,而山北為陰。
  • 「不朽的老城」之四:千年花靨今洎陽
    中華民國以後改名為樂平鎮(也曾一度分設洎陽鎮、樂平鎮),1992 年樂平撤縣設市後,於 2001 年恢復洎陽之名,根據上級有關精神,更名為洎陽街道。我們所在的這個設治逾千年的古老縣城,曾名花靨鎮,後又名洎陽,臨翥山、傍洎水,歷史悠久,人文淵藪。然而,這「靨」「翥」「洎」幾個樂平人天天講時時說又似乎生僻少用的幾個字,其釋義、其讀音,卻難倒了不少年輕人和初來樂平的外地人。
  • 中國為什麼許多城市名字帶「陽」,卻很少帶「陰」?
    至於「陽」與「南」的聯繫,更和中國的地理環境息息相關。 中國自古以來自然資源豐富,河流山川眾多,古人尤其喜歡根據所在地的環境給地方命名。「山南水北為陽」,其實出自西漢時期的《穀梁傳》,文載: 「水北為陽,山南為陽。」
  • 中國許多城市名字帶「陽」,卻很少帶「陰」?
    至於「陽」與「南」的聯繫,更和中國的地理環境息息相關。中國自古以來自然資源豐富,河流山川眾多,古人尤其喜歡根據所在地的環境給地方命名。「山南水北為陽」,其實出自西漢時期的《穀梁傳》,文載:「水北為陽,山南為陽。」
  • 瀋水之陽,紫氣東來!奉天、盛京,那段斑駁的記憶..
    回復"不要裝逼"送你一個特別推送瀋水之陽,紫氣東來。
  • 地名來歷:為什麼地名中帶「陽」字的很多,而帶「陰」字的非常少
    而含「陰」的地級行政區數量為零,含「陰」的縣級行政區僅有9個,呈現地名中的陽盛陰衰現象。【地名中的陽盛陰衰】一方面,對於中國黃河中下遊一帶,也即河南省、山東省、山西省等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北回歸線以北,終年不會有太陽直射,陽光會從南面照射,山的南面可以被太陽照射到而北面則受不到陽光照射,所以山南為陽。
  • 河南又一爭議景區:平頂山獲「冠名權」,南陽卻只能「分散開發」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這句古話,生活在北回歸線以北的華夏先民,通過對日照的觀察,所總結的這個定義至今仍然被廣泛使用。我國很多城市名、地名都能反映出以上古話,比如洛陽意即洛水之陽(北),淮陰意即淮水之陰(南)等等。在河南,還有個城市的名字更厲害,它就是南陽,有人說其名稱中的「陽」取自漢水之陽,小編到覺得這其中應該還有「伏牛山之陽」這層意思。
  • 越原始,越深刻 – 重新理解漢字本義 │ 山南水北為「陽」
    陽字形演變:本義溯源:甲骨文「昜」最早出現,是「陽(陽)」的本字。先畫一個太陽(日),再畫一個向下的直出符號,表示陽光向下照射:「阜」是「土山,山丘」,增其作為偏旁,表示越往山高處越近陽,也越明亮;或者表示越往高處,陽光越能照到。《說文解字注》:陽,高明也,從阜昜聲。
  • 每天一個武清故事 第701期 雍陽探究
    明朝萬曆年間,武清知縣陶允光在《新建文學泮池聚奎樓記》碑文中稱:「雍陽北拱神京,南襟滄渭……」;清康熙年間進士趙珣在《祖公生祠碑銘》中有「侯再領雍陽」、「雍陽丸士」等句;清康熙四十年《武清縣誌》知縣章增印「原序」載文:「雍陽為京東劇邑……」。乾隆七年《武清縣誌》載文,明朝的武清舉人王棐,隱居潞水之傍,終身不仕。甘貧樂道,不事請謁。
  • 偃師東西首陽山辨,塔莊這塊《古賢人伯夷叔齊墓道》碑給出答案
    山有六處,,事記一件,究竟依何處為是呢?學術界有不少文章發表。筆者深感河南大學歷史系教授鄭慧生等先生論點令人信服① 。他認為,偃師首陽山是夷齊兄弟採薇而食為義殉節的首陽山,因為此山臨盟津,居周地,有遺址,多史載,其他首陽山無法和它相比。本文在肯定偃師為首陽山所在的基礎上,只想探討一下偃師首陽山東、西兩說的問題,因為人們多知其東,而少知其西。
  •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望嶽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
  • 僾尼人和筍醬的故事丨尋訪南糯山的水之源
    但我心中卻一直有兩個疑問: 其一是筍醬這種食品味較酸,不一定讓大多數人喜歡,用這樣的寓意來命名南糯山,很難讓人信服,此外雲南很多地方都有帶「糯」字的地名,比如勐海就有3個地方叫「曼糯」,臨滄市的邦東鄉,甚至還有一個村寨叫「南糯」,這些地方沒有召片領的故事,哪來的「筍醬」呢?
  • 《水經·漻水注》考略
    卷三十二○漻水△漻水出江夏平春縣西。漻水北出大義山,南至厲鄉西,賜水入焉。水源東出大紫山,分為二水,一水西逕厲鄉南,水南有重山,即烈山也。山下有一穴,父老相傳,雲是神農所生處也,故《禮》謂之烈山氏。水北有九井,子書所謂神農既誕,九井自穿,謂斯水也。又言汲一井則眾水動。井今堙塞,遺蹟仿佛存焉。亦云賴鄉,故賴國也,有神農社。賜水西南流入於漻,即厲水也,賜、厲聲相近,宜為厲水矣。一水出義鄉西南入隋,又注漻。漻水又南逕隋縣注安陸也。△南過安陸入於溳。江夏平春縣,東漢置,屬江夏郡。治所在今河南信陽縣西北。
  • 「樹陰照水愛晴柔」一句,是「樹陰」還是「樹蔭」
    「樹蔭」是現代漢語的推薦詞形,和「樹陰」的意思是相同的,但古代文學作品的用字,應以古籍文獻的文字面貌為依據,不能以現代漢語一概而論。「樹陰」的「陰」字沒有「草」字頭,說明不是實指樹木,而「陰」字在詞典中又解釋為:光線被東西遮住所形成的影,「樹」則解釋為本意:樹木。
  • 于都縣黃麟鄉(於陽)地名及人口變遷
    1958年屬於陽公社,1968年擴社並隊時屬龍公社,1972年至今屬於陽公社稱挑溪大隊。 桃溪         在於陽圩北面溪邊。因溪邊桃樹多得名。明初嚴友信從安遠長河遷入。 雪山         在桃溪北偏西山腰上,因山高氣冷,積雪時間長得名。清末嚴氏由桃溪洪屋遷入。
  • 我國古代4大書院,河南就佔有兩座,門票實惠,最後一個人盡皆知
    學校是我們大家在年少時期所待時間最長的地方了,在很早之前,就有書院的出現了。書院也就是古代的學校,我國最早的書院在唐朝就已經出現了,就是坐落在當時東都洛陽的麗正書院。之後隨著教育制度的不斷完善,在宋朝的時候形成了比較系統的正式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