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2020年5月,中國(不含港澳臺)333個地級行政區中,共有23個含「陽」的地級市;2348個縣級行政區中,有108個含「陽」的地名。而含「陰」的地級行政區數量為零,含「陰」的縣級行政區僅有9個,呈現地名中的陽盛陰衰現象。
【地名中的陽盛陰衰】
為什麼有很多含「陽」的地名?其實原因非常簡單,中國古代很多城鎮都依山傍水而建。而中國建築比較講究坐北朝南,很多城鎮都建在河流等水系的北面和山的南面,所以出現這麼多的含「陽」的地名。最著名的當屬位於洛水之北的洛陽,衡山之南的衡陽。也有少數地名如淮陰、湯陰等,是城鎮選址相反的原因。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陰」「陽」概念相對複雜。就城市名稱中的陽字或者陰字,主要和中原地區地理及太陽照射有關。一方面,對於中國黃河中下遊一帶,也即河南省、山東省、山西省等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北回歸線以北,終年不會有太陽直射,陽光會從南面照射,山的南面可以被太陽照射到而北面則受不到陽光照射,所以山南為陽。
另一方面,古人面對寒冷的冬天,主要依靠獲取日照來度過寒冬。基於此,中國北方的居民住宅,都非常注重坐北朝南。而在城市建在山的南面,在獲取日照上自然更具優勢。同時,對於中國來說,水(河流)的方面,由於地形是西北高向東南漸低,由於地轉偏向力的影響,水流會向河流右邊衝刷,河流的南岸自然是受到侵蝕。
【帶陽的地級市】
部分含「陽」地名起源說明。
(1)洛陽:周公(旦)營洛邑,建王城(今洛陽市城區王城公園一帶)、成周(今洛陽市東北白馬寺東)二城。平王東遷王城,以為都城。敬王遷都成周。戰國始稱洛陽,因在洛河之北,故名。《寰宇通志》:「地居洛水之北,故曰洛陽。」
(2)衡陽:《輿地紀勝》衡州:「衡陽自隋始為州,以其居衡山之陽,故名。」
(3)綿陽:清嘉慶《綿州志》記載,綿山「舊志:治北二裡越王臺後,與天池山相連,為一州之主山。州以此得名」。綿陽縣市均以綿山得名。
(4)瀋陽:瀋陽之名源於元元貞二年(1296年)設置的瀋陽路。因地處瀋水(今渾河)之北,故名;一說以在渾河支流小瀋水之陽得名。《欽定盛京通志》山川載:小瀋水「城南四裡,俗名五裡河,自東關觀音閣東泉眼發源,一曰萬泉河,至騾子圈南入渾河。按《春秋·穀梁傳》:水北曰陽,故曰瀋陽。遼、金瀋州,元瀋陽路,明瀋陽中衛,並以此水得名」。
(5)鹹陽:《三輔黃圖》:「鹹陽在九嵕山南、渭水北,山水俱陽,故名鹹陽。」
【含「陽」的縣級行政區】
【含「陰」的縣級行政區】
含「陰」地名起源說明。
(1)山陰縣:清光緒《山西通志》:「遼河陰縣,以縣在桑乾之南。水南曰陰,故曰河陰。其後更名山陰,以在復宿山之北。」復宿山即佛宿山。
(2)江陰市:明嘉靖《江陰縣誌》:「以其地濱大江,故名江陰。」
(3)淮陰區:秦置淮陰縣,治今碼頭鎮。以居「淮水右岸」故名。《水經注·淮水》:「淮水右岸,即淮陰也。……又東經淮陰縣故城北,北臨淮水。漢高祖六年(前201年)封韓信為侯國。」
(4)平陰縣:因地處古東原之陰、濟水之南而得名。《太平寰宇記》:平陰縣「取界內平陰故城為名」。清乾隆《泰安府志》:「《禹貢》『東原底平』,而邑乃東原之陰也。」故名平陰。
(5)蒙陰縣:《漢書·地理志》:「《禹貢》蒙山在西南」,縣在蒙山之北,故名蒙陰。
(6)湯陰縣:西漢置蕩陰縣,治今湯陰縣城,因有蕩水得名,屬河內郡。《水經注·蕩水》:「蕩水出縣西石尚山泉,流徑其縣故城南,縣因水以取名也。」後蕩水改湯水,蕩陰改湯陰。
(7)湘陰縣:《寰宇通志》湘陰縣「以縣在湘江之陰,故名」
(8)華陰縣:漢高祖八年(前199年)以地處華山之北更名華陰縣,屬京兆尹。
(9)漢陰縣:唐至德三年(757年)設立漢陰縣,因縣城在漢江南岸,故叫漢陰。後縣城被江水所淹,移縣城到江北,縣名未改,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