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說一下「國」這個簡體字,傳統漢字「國」寫作「國」,但異體字多達40多個,有「囗」中加「民」、加「氏」、加「戈」、加「方」、加「主」等和三個秦()代表「國」字等。而最為廣泛使用的是「囯」,是太平天國創造的漢字,但「囗」裡從「王」,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意,封建色彩很濃,不符合時代潮流,而「囻」符合當時現狀,也曾使用於民國時期,但因為過於生僻,沒有廣泛使用。最後是郭沫若提議,在「囯」裡面再加一個點,於是有了現在的「國」字。
「國」通常指的是國家,像中國、韓國、泰國等等,早在周代時期,中國境內的諸侯國就有:齊國、楚國、晉國、宋國、衛國、魯國、鄭國、燕國、韓國等等,其他中小國家還有十來個。隨著朝代更迭,時代變遷,這些地名早已經消失了,而現代在我國地名中帶「國」字非常稀少,全國上下只有3個。我們一起來看看是哪三個「國」。
第一個:安國
安國市,河北省轄縣級市,由保定市代管,位於河北省中部、保定市南部,地處華北平原腹地,京、津、石三角中心地帶,處於環京津和環渤海經濟圈中。安國漢建初年,高祖劉邦取安邦定國之意,封王陵候為安國候。西漢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始置安國縣。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祁州治所遷至此,故安國古稱「祁州」。曾經用過義豐縣、度節縣、蒲陰縣、祁州、祁縣等地名,於民國三年(1914年)復名安國,沿用至今,並於1991年撤縣設市,改稱安國市。
第二個:寧國
寧國市,安徽省轄縣級市,由宣城市代管,意取《易·乾卦》 「首出庶物,萬國鹹寧」,寓意邦寧國泰,長治久安。總面積2487平方千米。地處安徽省東南部,天目山北麓,水陽江上遊,地勢南高北低,呈北亞熱帶季風亞溼潤氣候。新中國後,寧國縣曾隸屬於徽州專區,蕪湖專區,宣城地區,宣城市,於1997年3月11日撤縣設市,稱為寧國市。
第三個:興國
興國縣,隸屬於江西省贛州市,位於江西省中南部,贛州市北部。興國縣建縣始於三國,吳嘉禾五年(236年)置平陽縣,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以年號「太平興國」命名為縣名,沿用至今,已有1038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