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博館刊|看點分享:從王處直墓看中國古代墓葬中「門神」形象的流變

2020-12-22 國家博物館

【引子】

河北曲陽王處直墓是五代考古上的一項重要發現。墓室修建在一塊三面環山的風水寶地之中,為前後兩室的雙室墓。整個墓室繪滿了精美的壁畫,尤其18 塊用曲陽漢白玉浮雕出的散樂、奉侍、生肖、武士等石刻,為罕見的五代藝術珍品。其中兩塊「彩繪武士石刻」因被盜,不見於考古報告。一塊浮雕石刻在美國拍賣時被成功依據索回;另一塊由收藏家安思遠先生捐贈,現均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許多學者已就該墓壁畫、浮雕的內容和風格等問題進行了研究,但仍有一些問題值得關注。這兩塊浮雕上雕刻的是武士還是天王?為什麼出現在墓葬中,又扮演什麼樣的角色?而它又經歷了怎樣的轉變?由此角度看,王處直墓石刻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通過對它的觀察和思考,有助於我們了解中國古代墓葬中「門神」形象的流變。

五代·王處直墓彩繪天王石刻(局部),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

【看點論文·分享】

從王處直墓看中國古代墓葬中「門神」形象的流變

文 | 趙永

內容提要:

為了祛邪御兇,中國古代墓葬中多有鎮墓神物和鎮墓圖像。這一現象在漢代之前已經出現,漢代墓門兩側的門侍、神獸等圖案正是這種鎮墓意識的延續。魏晉南北朝時期,繼承了在墓門兩側放置守護者的傳統,墓室中還多有披甲執銳的鎮墓武士形象。同時,在中國本土文化的影響下,以菩薩形出現於佛傳故事中的天王,與中國武士形象不斷互動交融,最終形成了隋唐墓葬中的鎮墓天王俑。晚唐時期,喪葬習俗發生了重大變化,用於守護死者靈魂的鎮墓神獸、鎮墓天王俑逐漸消失,但仍有天王形象的守護者保護墓主的安寧。不過墓葬的天王形象也逐漸轉變為將軍門神的形象,且在宋、遼墓葬中繼續流行。王處直墓出土的彩繪天王石刻正處於這種轉變的關鍵時期,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

王處直墓 武士 天王 門神

五代·王處直墓彩繪天王石刻於2019年在「回歸之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中展出

(點擊圖片可放大閱讀↓)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

2020年第2期·目錄

考古研究

漢代墓葬的墓垣類型及相關問題/劉尊志餘杭小橫山南朝墓左右將軍考/蔣天穎從王處直墓看中國古代墓葬中「門神」形象的流變/趙 永

墓誌碑帖研究

北魏《韓玫墓誌》四題/趙 滿陝北橫山新發現党項族《故野利氏夫人墓志銘》考釋/高建國 王富春 杜林淵輝縣百泉藏北宋湧金亭碣考/鄭才旺元耀州同官縣尹郭汝弼墓誌簡釋/常 瑩

書畫研究

取捨與平衡:文徵明與「後赤壁賦」敘事性長卷的圖式生成/王一楠董其昌1589-1598年政治與書畫交遊考論/許春光清羅聘《煙雨歸耕圖》研究/範菲菲

近現代人物研究

孫寶琦與漢冶萍公司/左世元吳佩孚與洛陽巡閱使署述論(1920-1924)/馮巧霞

學術綜述

近四十年來晚清湘軍研究綜述/曹麗莉

(圖文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回望2019|《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1-12期總目
    攝影 | 範立16個欄目158篇論文來自《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的文博前沿研究文章清單請查收↓特 稿智慧博物館建設中的機遇和挑戰派下去,請上來」:建國初期疏通民族關係的偉大創舉和冬梅10∶019新中國重塑婚姻道德——以1955-1956年一場讀者大討論為例廖熹晨10∶036從周恩來訪問非洲十國看中國外交政策的調整
  • 山西地區古代墓葬壁畫探微
    俗話說「地下文物看陝西,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是我國的文物大省,迄今保留了一千多座大小不等的寺觀建築和地上遺址,除了芮城永樂宮、洪洞廣勝寺水神廟、后土聖母廟、稷益廟等數以千計的寺觀壁畫,民間還有更為常見的墓葬壁畫。相比久負盛名的山西寺觀壁畫而言,墓葬壁畫這一類特殊的隨葬品,此前卻很少出現在公眾視野中。
  • 江西古代名人墓最全匯總!總共1713處!你家鄉有多少
    據統計,截至2010年7月30日,江西省共登記古墓葬1713處,包括名人墓、貴族墓、墓葬群和僧塔等著名墓葬。宜春市9處—— 仰山墓塔群、吳平古墓群、洞山墓塔群、黃檗山墓塔群、劉慎虛墓、百家壠古墓群、 鄧子龍墓、七星堆古墓群、朱軾墓;上饒市7處——謝疊山墓、辛棄疾墓、蔣士銓墓、 費宏墓、閻立本墓、朱瓌墓、蓮山漢墓;撫州市7處——湯顯祖墓、洪門益王家族墓 群、嶽口益王家族墓群、樂史墓、董裕墓、陸象山墓、譚綸墓;萍鄉市4處——文廷式 墓、甄叔禪師塔及塔銘、乘廣禪師塔及塔銘
  • 2600多年前的戎人王級大墓、古代糧倉……全省51個考古項目「扎堆...
    河南商報記者從中選取了四個項目,為大家「盤一盤」咱河南這些「寶藏」文物。A「網紅」徐陽墓地級別:中原地區考古發現的首個戎人遺存看點:印證了2600多年前陸渾戎遷徙伊洛的歷史近段時間以來,洛陽市伊川縣徐陽墓地成了「網紅」,2600多年前的戎人王級大墓不僅衝上熱搜,還引起了學界廣泛關注。
  • 最新考古:西安發現迄今規模最大十六國時期高等級墓葬
    文博中國微信公號12月30日消息,2019—2020年,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在陝西省西安市南郊少陵原區域配合基本建設,考古發掘了三座規格巨大、形制特殊、結構完整的十六國時期高等級墓葬,出土了土雕建築、壁畫以及彩繪陶俑等,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十六國時期最大的墓葬。少陵原,是西安市東南方向的一塊黃土沉積臺地,處於滻河以西、潏河以東。
  • 四川清代墓葬建築雕刻裝飾中的戲曲圖像
    一類是人物的組合排布,通常門神以武將形象出現鎮守墓園,文官多為手持「一品當朝」和「天官賜福」等匾額的形象,有追求文武雙全之意,一般位於梢間、盡間或山門的碑板之上,構圖較為簡單。通常有兩種情況,第一種就是單一人物的組合,門神形象與文官形象常常成對出現靈活分布在亡堂、碑板、吻飾等兩側,如巴中雷輔天墓、通江謝家炳墓、閬中邵萬全墓、旺蒼杜家墓等。第二種就是眾多人物的組合,脫離了情節場景的演繹,僅是人物扮相的羅列。如南部儀隴李先桂墓,建於清鹹豐九年(1859年),四柱三開間四重簷廡殿頂式,墓葬建築的額枋、立柱、門罩、抱鼓石上都雕刻有大大小小的戲曲雕刻,共有20餘幅。
  • 「知識傳遞者」大龍:三年走遍中國5A景區和古代墓葬
    抖音ID叫走遍中國5A景區,slogan是「三年時間走遍中國5A景區和古代墓葬」,主要拍攝主題是「探墓」+「拍5A景點」。「瘦黑鬍子、黝黑瘦高、東北口音」這是給人的第一印象,「真實、乾貨、風趣」是他視頻的特徵。 「我一長得醜、二不會打扮、三也不整那些虛頭巴腦的東西。就憑一點,把中國的5A景區和古代墓葬,裡面包羅萬象的歷史文化當作知識點,像講故事一樣分享給粉絲。」
  • 東魏茹茹公主墓與古代民族融合和海外貿易
    茹茹公主墓中出土的陶俑既有當時北朝流行的戴風貌小俑,也有柔然族流行的騎馬俑。墓葬的形制是當時東魏北齊時期流行的帝王貴族的墓葬形制,北齊皇帝高洋,也就是高湛的兄弟,也是採用的茹茹公主墓葬的形制,只是規模較茹茹公主墓更宏大。茹茹公主墓出土最為引人注目的隨葬品就是兩枚拜佔庭金幣。
  • 《墓王之王幽都戰》74集劇情看點
    《墓王之王幽都戰》今天更新到74集,小編給大家分享下劇情看點。看點一:蕩平桃花源,收繳鬼龍圖,幽族真面目終揭曉,與墓王城協議達成。而墓王城為了準備幽都城攻守之戰,目標也直指鬼龍圖。最終在鬼使的推動下,雙方達成共享鬼龍圖的協議。看點二:攻墓派退守密道,樓氏大師兄迎戰神差沐雪離。如今桃花源陷落,長生殿岌岌可危,鬼龍圖危在旦夕,靜逸師太決定帶著鬼龍圖從秘道離開,前往駱家祖堂!
  • 藏在山洞中的秘密:劉備自稱的先祖西漢中山靖王墓發現記
    專家判斷,這裡應該是一處古代的墓葬。藉助燈光,人們看到從洞口進入的這間墓室中,到處都是車馬器的遺蹟,從馬的屍骨和遺存的車輛金屬飾件推測,墓室中一共有16匹陪葬馬和4輛車,其中一輛是豪華的安車。在古代中國,只有皇帝、諸侯王和退休的重臣才能享用安車。墓室中出現安車,足以說明墓主人是一位地位顯赫的人物,那麼他究竟是誰呢?
  • 走,到國博「看」音樂去
    中國古代「樂」與「禮」同等重要,以禮明序,以樂教化。音樂已不單純是一種藝術,而有著更為深刻的政治意義和社會學含義,因而由音樂進入也是一條認識中國古代文明的路徑。奈何音樂無形,想要抓住中國古代音樂的吉光片羽只得藉助音樂的物化形態——樂器。如今,在中國國家博物館,一場名為「天地同和」的中國古代樂器展就足以滿足歷史愛好者和音樂愛好者的期待。
  • 淮南武王墩墓大猜想:墓主或是楚國遷都壽春的第一代王
    謎題1墓主會不會是楚國遷都壽春的第一代王?從他處的楚墓葬制來看非常符合「王」的規格「是楚考烈王的可能性非常大!」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在該墓葬的前期勘探中,呈「甲」字形的該墓葬長寬皆約47米,封土頂距墓底深約30米,且四周有臺階內收,臺階高1米,寬1米。墓室邊發現南北長149米,東西寬12.5米的大型長方形車馬坑。從墓葬的規格和陵園的布局,以及其他省份發現的楚墓葬制來看,非常符合「王」的規格。既然是王,那麼會是哪一位王?
  • 唐昭陵陪葬墓「因山為墓」 型墓葬韋貴妃墓
    昭陵陪葬墓(三)「因山為墓」 型墓葬韋貴妃墓韋貴妃墓位於禮泉縣煙霞鎮陵光村東北、昭陵陵山東南側與陵山支脈相連的冶姑嶺上,山嶺海拔1000米,墓在嶺頂,是以自然石山鑿石洞修築而成,為陪葬墓中距昭陵最近的一座規格最高的墓葬。
  • 唐太宗昭陵的陪葬墓
    比如,山上有唐太宗韋貴妃墓、德妃燕氏墓,唐太宗嫡出長樂公主墓、新城長公主墓,唐太宗外甥女段蕑璧墓,唐太宗昭容韋尼子墓、三品婕妤金氏墓、二品昭儀無名氏墓等,還有著名的「貞觀諫臣」宰相魏徵墓、突厥可汗阿史那思摩墓、突厥可汗阿史那社爾墓等。山下的陪葬墓有越王李貞、趙王李福、臨川公主墓等,大臣李勣、李靖、溫彥博、房玄齡、尉遲敬德、程知節墓等。
  • 山西太原青陽河北漢太惠妃墓發掘簡報
    甬道 石砌,東西1.16、南北1.7米,直壁1.66米處起券,券高0.34米。甬道兩側各繪有門吏圖1幅。前室 石砌,平面呈圓形,直徑4.16、通高4.02米。前室北側有石砌棺床。棺床石砌,中部有腰坑,棺床束腰處雕刻有壼門。前室穹窿頂正中封口部,置一圓形榫口狀大石,向下(墓室)一面雕刻有蓮花,中間雕呈「銀錠形」紐,紐有穿。
  • 薛欣欣|中國古代「操蛇之神」形象初探
    從世界範圍內來看,「操蛇之神」形象同樣具有普適性,是蛇圖騰信仰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世界其他民族的「操蛇之神」相比,「方相氏操蛇」形象為中國所獨有,集中展示了我國早期墓葬文化的巫儺信仰傳統,為豐富世界蛇圖騰文化做出了特有的貢獻。
  • 國博館刊 | 「琉璃之路」:朝鮮半島的古代玻璃器
    鉛鋇玻璃是早期鐵器時代日本、中國和韓國之間交往互動和貿易關係的一個標誌,但中國之外,在朝鮮半島和日本也出土了大量西方風格的玻璃容器,這些玻璃容器均出現在寺院珍藏、皇室大墓和神社的祭祀遺址,說明在當時是罕見的珍貴之物。中國和日本之間,海面寬闊,直接交往在相當長歷史時期內受到很大限制,故日本在吸取大陸文化歷史過程中,朝鮮一直起著橋梁和窗口作用,從而在中國、朝鮮和日本之間形成一個多向的文化交流網絡。
  • 「弓魚國」,一個史料失載的古諸侯國,它的王墓有怎樣的隨葬品?
    1974年12月,寶雞市茹家莊村民平整土地時發現了些許青銅器、馬骨架及大量硃砂,經過確認,這裡是一處西周時期的墓葬遺址。同年考古隊對這處墓葬進行了考古發掘。墓中陪葬青銅器根據坑內散亂的馬骨架推斷陪葬坑內共有6匹馬的車架,這不禁讓人聯想到2002年的一處重大考古發現。
  • 策展手記|封國中的歷史 歷史中的封國
    但兩者的文物展品其實都同樣出色,誰讓它們是芮國考古的姐妹花呢……劉家窪遺址最突出的考古成果是發現200餘座規模不等的墓葬,其中包括兩座「中」字型的高等級國君大墓,以及墓葬內出土的各種青銅器、石器、金器、玉器,種類有禮器、樂器、車馬器、兵器、工具、裝飾品等,當時流行的禮樂飾品應有盡有。
  • 殷墟婦好墓中的「烏克申」
    部族首領的墓葬被認為是黑之源,他們習慣以「大黑、最黑」(kharadun)來指稱部族首領的來源地。司馬遷記載,甘青地區古代月氏人的王號叫「昆莫」。筆者考之藏語,其本義是「黑源、黑王」的意思。因為他們認為族人皆由此黑源而來,仰仗此「黑王」的養育而存在。遊牧民族有這種觀念應該與原始苯教的「猴祖」觀念有關。在自然界中,每個猴群必有猴王,沒用了猴王這個猴群就無法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