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物質是由什麼構成的?電子、質子和中子是怎麼被發現的?

2021-01-10 悟境老師

我們生活的世界,物質是由什麼構成的?古人很早就開始研究物質是連續的還是不聯繫的。每當我們看到流水時,似乎物質是連續的,但是如果你抽刀斷水,水又可以被攔腰切斷,似乎世界又可以被無限切分,又是不連續的。構成世界的物質的最小單位是什麼?組合結構又是咋樣的?這樣的組合結構能有什麼作用?現在我們都知道了構成物質的是分子。關於分子很重要的一點是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是能夠獨立存在的。而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單質分子由相同元素的原子構成,化合物分子由不同元素的原子構成。化學變化的實質就是不同物質的分子中各種原子進行重新結合。原子是化學變化中最小的微粒,但是原子並不是構成物質的最小粒子,原子是由什麼構成的呢?

原子結構

現在我們都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而原子核又是中子和質子構成的。

早在古希臘時代,亞里斯多德就曾寫下史上第一本被稱作《物理學》的書,他企圖藉由四元素解釋物體的運動(以及落體現象)。亞里斯多德相信所有物質都由以太,或另外的四元素所組成:土、水、風、火。而中國的五行說是:金、木、水、火、土,現在依然在使用,廣泛用於風水,佔卜,中醫等。根據亞里斯多德理論,這四個元素能夠相互轉換,並且朝向它們各自的自然位置移動。因此,石頭往宇宙中心(即地球中心)墜落,但火總是往地球外圍靠近。

古希臘時代的哲學家留基伯和他的學生德謨克利特是歷史上首先提出原子論的人,他們主張:所有物質都由原子和虛空組成,認為:任何一切物質皆由各種不可分割的稱為原子的元素所組成。留基伯的著作基本上都消失了,而德謨克利特的也剩下隻言片語。不過他們的原子論思想留了下來。

現代科學誕生後,牛頓就曾經嘗試用氣體原子衝入虛空來解釋氣體的膨脹。

牛頓

道爾頓利用原子相對質量來解釋了化學元素質量比的難題。原子是構成物質的最小單位的觀點開始廣泛的流傳起來。但反對的聲音從來沒有消停過。以恩斯特·馬赫為首的一些學者提出了質疑,他們認為,不可以把不能被直接觀察到的東西寫到理論當中去。

馬赫

而原子其實就是我們觀察不到的東西。這樣的質疑幾乎充斥著整個19世紀和20世紀初。天才物理學家玻爾茲曼曾利用原子假說建立了熱力學理論,但這個理論一直被當時的學者們所詬病。最終,玻爾茲曼無法忍受這些非難,而選擇了自殺。

玻爾茲曼

物理學家對粒子的定義是從粒子與周圍事物的關係開始的,J.J.湯姆遜在研究陰極射線時,通過加磁場、電場,發現陰極射線在磁場和電場中發生偏轉,而且可判斷帶負電。

J.J.湯姆遜通過當時已有的理論進行計算,得出電子的質荷比,成為第一個發現電子的人。

陰極射線管

如果你這個時候要去問J.J.湯姆遜電子到底長什麼樣子?他可能會說:這重要麼?我只要知道電子和周圍相互作用現象就可以了。說白了,J.J.湯姆遜的實驗只是發現了電子和螢光屏,電場,磁場之間的關係,再利用公式推出電子本身的性質。而沒有觸及到:電子本身的樣子。後來,關於粒子所有的實驗,都沒有能夠觸及到粒子本身的樣子,實驗的現象都是基於粒子與周圍事物的關係而產生的,再套用公式去得出我們想要的物理量。

有趣的是,J·J·湯姆森證明「電子是粒子」,獲得1906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而他的兒子G·P·湯姆森證明了「電子是波」,獲得了193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在早期的放射性研究中,盧瑟福已經發現放射性物質所發出的射線實際屬於不同的種類,他把帶正電的命名為α射線,把帶負電的命名為β射線,把那些不受磁場影響的電磁波稱為γ射線。1910年,盧瑟福用α粒子轟擊原子,發現了原子核的存在,從而建立了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也就是行星模型。

盧瑟福

如果原子有核,那麼原子核是由什麼構成的呢?由於原子表現出電中性,電子帶負電,那麼,原子核一定是帶正電的,其帶電量與核外電子所帶負電量一樣。1914年,盧瑟福用陰極射線轟擊氫,結果使氫原子的電子被打掉,變成了帶正電的陽離子,它實際上就是氫的原子核。盧瑟福推測,它就是人們從前所發現的與陰極射線相對的陽極射線,它的電荷量為一個單位,質量也為一個單位,盧瑟福將之命名為質子。

1919年,盧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α粒子轟擊氮原子,結果發現有質子從氮原子核中被打出,而氮原子也變成了氧原子。這可能是人類第一次真正將一種元素變成另一種元素,幾千年來鍊金術士的夢想第一次成為現實。但是,這種元素的嬗變暫時還沒有實用價值,因為幾十萬個粒子中才有一個被高能粒子打中。到1924年,盧瑟福已經從許多種輕元素的原子核中打出了質子,進一步證實了質子的存在。

發現了電子和質子之後,人們一開始猜測原子核由電子和質子組成,因為α粒子和β粒子都是從原子核裡放射出來的。但盧瑟福的學生莫塞萊(1887—1915年)注意到,原子核所帶正電數與原子序數相等,但原子量卻比原子序數大,這說明,如果原子核只由質子和電子組成,它的質量將是不夠的,因為電子的質量相比起來可以忽略不計。基於此,盧瑟福早在1920年就猜測可能還有一種電中性的粒子,預言了中子的存在。

盧瑟福並沒有因此獲得物理學諾貝爾獎,但是他在1908年,獲得過諾貝爾化學獎。盧瑟福的偉大不僅在科學研究上,盧瑟福還是一位非常偉大的教育家,在他門下獲得諾貝爾獎的學生和助手就有近十個。比如:著名的量子力學創始人波爾、中子的發現者查德威克、電子波動性的證明者G·P·湯姆森、正電子的發現者布萊克特等等。現在我們知道,原子核一般由中子和質子構成,所以不得不佩服那一代科學家的遠見。

查德威克

盧瑟福的另一位學生查德威克(1891—1974年)就在卡文迪許實驗室裡尋找這種電中性粒子,他一直在設計一種加速辦法使質子獲得高能,從而撞擊原子核,以發現有關中性粒子的證據。1929年,他準備對鈹原子進行轟擊,因為它在α粒子的撞擊下不發射質子,有可能分裂成兩個α粒子和一個中子。

與此同時,德國物理學家波特及其學生貝克爾已經先走一步。從1928年開始,他們就在做對鈹原子核的轟擊實驗,結果發現,當用α粒子轟擊它時,它能發射出穿透力極強的射線,而且該射線呈電中性。但他們斷定這是一種特殊的γ射線。在法國,居裡夫人的女婿和女兒約裡奧—居裡夫婦也正在做類似的實驗,波特的結果一發表,就被他們進一步證實了,但他們也誤認為新射線是一種γ射線。

這一年是1932年,見到德國和法國同行的實驗結果後,查德威克意識到這種新射線很可能就是多年來苦苦尋找的中子。他立即著手實驗,花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發表了「中子可能存在」的論文。他指出,γ射線沒有質量,根本就不可能將質子從原子核裡撞出來,只有那些與質子質量大體相當的粒子才有這種可能。其次,查德威克用雲室方法測量了中子的質量,還確證了中子確實是電中性的。中子就這樣被發現了。約裡奧—居裡後來談到,如果他們去聽了盧瑟福於1932年在法國的一次演講,就不會坐失這次重大發現的良機,因為盧瑟福那次正好講到自己關於中子存在的猜想。查德威克由於發現中子而獲1935年度諾貝爾物理獎。

原子結構

相關焦點

  • 金原子和鐵原子中的質子、中子和電子都是一樣的嗎?
    這兩種價值相差巨大但真正本質並沒有多少差別,因為構成金原子和鐵原子質子中子和電子並沒有什麼區別!物質是由什麼組成的?元素的構成其實挺簡單,就是中子和質子的組合決定了元素的分類,原子核中的質子數決定了他們的元素屬性,中子數決定是什麼同位素,外部的電子決定了它們的化學屬性是否活潑,三種我們熟悉的粒子構成了整個世界。
  • 研究發現強核力以及質子與中子之間的作用變化
    在如此極微的距離裡,強核力負責原子核中質子和中子之間的推動和拉動,從而防止原子自身塌陷。這種超微短距離相互作用了在地球上大多數物質宏觀現象中很少見,但它定義了中子星和其他極稠密的天文物體的核心。自科學家首次開始探索核物理以來,一直在努力探索強核力如何在如此超微距離裡發揮作用。
  • 物質是由什麼構成的?
    最前面是供太空人工作和生活的座艙。中間部分是燃料貯箱。最後面是動力部分,它的主要部件是巨大的凹面反射鏡,面積達幾十平方米。光子發生器在反射鏡的焦點上,推動飛船高速前進。  物質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是由質子、中子組成的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不同物質只是質子、中子和電子的數目不同,如氫原子核為一個質子,核外一個電子;氦核為兩個質子、兩個中子,核外兩個電子等等。質子、中子和電子等粒子,統稱為亞原子粒子。三四十年代,科學家發現,每一種亞原子粒子都有與它對應的反粒子存在,如反質子、反中子和反電子等等。正粒子組成正物質,就是我們日常接觸的各種物質,反粒子組成反物質。
  • 中子星密度能達到每立方釐米1億噸以上,這是由什么元素構成的?
    中子星是大質量恆星在生命演化周期的後期所形成的一類特殊天體,在已知的天體結構中,其物質密度僅次於黑洞,組成物質每立方釐米可以達到上億噸,這在我們現實世界中是非常難以想像的,那麼中子星的組成物質是什麼呢?其中是否含有我們所未知的元素?
  • 原子中子質子分子電子分不清?幾張圖帶你看得明明白白
    在文明的早期,世界各地已經開始想辦法用最小的粒子去理解這個世界,比如古希臘人認為世界是由土,水,氣,火組成,這些對世界模糊的認識使他們促進了原始的科學,從而產生了鍊金術。古印度則人認為世界是由地,水,火風組成。但和古希臘不同,他們促進了宗教,從而產生了佛教的四大皆空。而古中國人認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組成。我們對世界的認識,促進了哲學,從而產生了陰陽五行理論。
  • 物質最本質的問題,質量是什麼?21世紀科學家才弄清楚
    因此按牛頓的描述質量是物質的一種量,這種量決定了物質受到外力時,改變運動狀態的程度,質量保持物質原本的「習慣性」狀態,因此第一定律也稱為慣性定律,說了這么半天,實際上牛頓並沒有解釋質量到底是什麼?質量到底是怎麼來的?
  • 中子星由中子組成,既然中子呈中性,為啥會有超強的磁場?
    由於中子星很小,那些雖然也有旋轉和能量射出的中子星,由於其能量信號沒有掃過地球,就比較難被人類發現,即便發現了,也不叫脈衝星,依然叫中子星。現在我們來說說,中子星組成和帶不帶電的問題。理論上認為,中子星是在極大壓強下,原子外圍的電子被壓進了原子核,帶負電的電子就與核內帶正電的質子中和為了中子,加上核子裡本來的中子,整個星球就成為一個由中子組成的星球,其密度達到原子核密度。這個理論是理想理論,並沒有錯,但在實際中,中子星本身並不是一個完整的中子球,而是根據壓強不同,就像地球一樣,有幾個不同分層結構。
  • 科學史上的今天,中子是如何被發現的?
    查德威克發現了中子,這對認識原子核內部結構具有重大理論意義,為原子能的利用開闢了廣闊的道路。1 中子的發現英籍紐西蘭物理學家盧瑟福通過α粒子散射試驗提出了原子結構的核式結構模型,並指出原子可能是由質子和電子組成。但是,由於原子核的質量遠大於質子和電子的質量,質量數並不守恆。因此,1920年盧瑟福在皇家學會貝克裡安演講中,首次預言了中子的存在。
  • 微觀粒子發現史之四:中子發現了,這卻是居裡夫婦的傷心往事
    他很開心,終於不用在戰俘營討論物理了,盧瑟福更開心,終於可以做實驗了,按照慣例,盧瑟福設計實驗,苦活累活查德威克幹,他們一起發現了質子,盧瑟福還預言了中子的存在。可是發現中子可沒有電子質子那麼簡單,電子質子都帶有電荷,都可以通過電場磁場偏轉,這在威爾遜雲室中可以清晰看出軌跡來,而中子不帶電荷,就是一條直線,這怎麼看?
  • 世界是由什麼物質構成的?
    我們的肉眼看到的這個物質世界是由什麼構成的呢?首先我們知道這個肉眼看到的最大和最小物體的範圍:大看到星球小看到分子細胞,這是一般的普通人或常人看到的物質或物體形狀。那麼,再高一點層次上,也就是說如來這個層次上的佛道神人,看見這個世界的同時,也都發現了兩種物質。
  • 探索粒子世界,查德威克發現中子得諾獎,居裡夫婦錯失良機!
    十幾年前,盧瑟福就做過一個實驗,就是用Alpha粒子去轟擊氮氣,結果發現居然有氫原子核跑出來了,盧瑟福就斷定,這個氫的原子核,應該是個最小單位了。其他比它重的原子核,都應該是由這個基本的微粒構成的。他就把氫原子核,命名為質子。來自於希臘語「第一」的意思。
  • 質子不衰,原子不滅,為何由原子組成的生命不能永生?
    然而,哪怕到了如今的現代社會,醫學科技、生物技術、基因技術等各方面科學領域的水平如此先進,有限的生命仍是困擾人類探索這個宇宙世界的最大難題。為什麼擯棄生老病死,尤其是規避死亡如此之難?既然組成宇宙萬物的最基本單位——原子不滅,那為什麼也是由原子組成的人類血肉之軀就不能永生?
  • 物質有固體、液體和氣體三種形態,火是什麼態?光又是什麼態?
    儘管火被人類利用準確時間已經難以考證,但火是人類最偉大的發現卻是毫無疑問的,因為現代社會幾乎都建立在火之上,無論是燒飯燒水,還是出行的交通工具,甚至天上的飛機和向外太空探測的火箭,都少不了火的存在,所以人類文明史就是一部變著法子用火的歷史!現代科學告訴我們物質有固液氣三態,但問題是火和它發出來的光到底是個什麼態?
  • 如果可以從中子星上取下一立方釐米的物質,放到地球上會怎麼樣?
    而恆星的誕生,則得益於在形成過程中不斷吸聚周圍的星際氣體和塵埃等物質,不斷壯大核心區的質量,同時在星際物質向核心區坍縮過程中,通過重力勢能的部分轉化以及物質間的擠壓、碰撞和摩擦,核心區的溫度和壓力逐漸提高,當達到700萬攝氏度以上、壓力在幾千萬到上億個大氣壓時,氫原子中的質子便有一定的機率突破庫侖力的排斥,從而進入到另一個氫原子核中,聚合形成氘,開啟了核聚變的第一步,這個過程被稱為量子隧穿效應,至此之後真正的恆星就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 那存在實心的物質嗎?
    人類對原子的認識之旅人們很早就認識到,物質是由微粒組成的。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中,人們一直認為原子是不可分割的基本粒子。直到19世紀晚期,物理學家才發現了亞原子粒子以及原子的內部結構,證明原子可以再分。1897年,湯姆遜在研究陰極射線的時候發現了電子,並證明了原子可以再分。電子是人類發現的第1個亞原子粒子。
  • 中子星核心存在大量夸克,介於黑洞和中子星之間的夸克星可能存在
    我們知道原子由質子、中子和核外電子組成,它們的自旋均為半奇數,因此它們是費米子,滿足泡利不相容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不允許兩個相同的半整數自旋的粒子同時佔據相同的量子態,因此產生了一種抵抗壓縮的壓力。白矮星不再坍縮是因為其中的電子簡併壓力抵消了引力的影響。
  • 觀測的幹擾會影響物質的形狀和狀態,粒子真的都是球形的嗎?
    在我們中學以前的教科書上,有介紹湯姆生發現了電子,從而說明原子是可以再分的,而在此基礎上,盧瑟福建立了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後來又發現原子核可以再分為質子和中子,而質子和中子由夸克組成。而當時的配圖描述了這些粒子都是球形的。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 中子的發現者——查德威克
    查德威克發現了中子,促進了核裂變研究工作的發展和原子能的利用。1891年10月20日,詹姆斯.查德威克出生於英國柴郡,小時候的查德威克並未顯現出過人天賦,他常常沉默寡言,一個人呆呆的看著窗外。有一次,恩師盧瑟福在作有關原子物理的報告時,提出一個很有啟發的問題,既然原子中有帶正電的質子,也有帶負電的電子,為什麼就不可以有一種不帶電的中性粒子呢?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查德威克對這個中性粒子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並想辦法驗證它是否存在。
  • 中子星1立方釐米重達10億噸,這種極端密度物質怎麼來的?
    人們對中子星物質充滿了好奇,科學家們說,上面的物質密度達到1立方釐米1億~20億噸,這是真的嗎?如果是真的,它是怎麼做到的呢?根據現有量子物理理論,原來它是這樣做到的。簡單點說,壓縮,使勁壓,壓縮到極致,就是中子星物質了。
  • 宇宙中最危險的物質——可能像細菌一樣蠶食整個地球
    電子和質子合併成中子,在半徑約10公裡的時候達到最大密度。人們對中子星的內部了解甚少,但有證據表明,奇怪的物質可能就在離子、電子和氣體的薄殼下面。一些假設表明,甚至可能沒有中子星這種東西,我們懷疑是中子星實際上都是一顆陌生的恆星。普通的中子星在其殼下應該有一種幾乎完全由中子構成的流體。這是中子,一種神秘而密度極高的物質。僅僅一勺就比地球上最高的山還要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