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原子和鐵原子中的質子、中子和電子都是一樣的嗎?

2020-12-23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金和鐵是具有不同價值的金屬,但就是小朋友也知道,金子是比較昂貴的,要不然怎麼會說一寸光陰一寸金是不?這兩種價值相差巨大但真正本質並沒有多少差別,因為構成金原子和鐵原子質子中子和電子並沒有什麼區別!

物質是由什麼組成的?

電子應該是原子內部最早被發現的粒子,它是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的約瑟夫·湯姆孫於1897年在重複赫茲的實驗時發現的,不過到1899年湯姆遜在做光電效應實驗與熱離子發射實驗測得於先前陰極射線等同的荷質比時候才真正確認。它是人類發現的第一種基本粒子

原子核的發現

原子核是1909年盧瑟福做α粒子散射的時發現大部分粒子都穿過了金箔,只有極少數粒子出現了偏離和回彈,根據這個散射角度,盧瑟福估計出了原子中有一個極小但是質量極大的存在,它佔據了幾乎所有原子的質量,但尺寸卻小到不可思議。

質子的發現

早在1815年威廉·普勞特就發現,各種氣體的密度都是氫的整數倍,所以他認為所有的原子都是氫原子構成的,儘管他的論據是錯誤的,但不得不說這個想法真的非常正確。真正發現質子要到100多年後的1919年,又是盧瑟福用α粒子與氮氣的碰撞發現了氫原子核,因而發現了質子。

中子的發現

盧瑟福在發現質子後提出了中子存在的可能性,他的猜測來自於原子量和原子序數的差異,十多年後他的學生查德維克以α粒子轟擊硼-10原子核得到氮-13原子核和一種新射線,他認為這種新輻射是一種質量近似於質子的中性粒子,並設計了實驗證實了他的理論。種中性粒子後來被稱為中子。

當然中子和質子依然可以分下去,但用來說明金銀銅鐵已經足夠了!

各種元素又是怎麼產生的?

元素的構成其實挺簡單,就是中子和質子的組合決定了元素的分類,原子核中的質子數決定了他們的元素屬性,中子數決定是什麼同位素,外部的電子決定了它們的化學屬性是否活潑,三種我們熟悉的粒子構成了整個世界。

一號氫元素:一個質子就是氫元素中同位素氕,一個質子一個中子就是氘,一個質子兩個中子就是氚,地球上最多的是氕,氘之佔0.02%,氚因為會衰變,所以是痕量。

二號氦元素:兩個質子一個中子就是氦三,兩個質子兩個中子就是氦四,地球上的都是氦四。

三號鋰元素:三個質子和四個中子就是鋰-7,也就是做電池的鋰,三個質子三個中子是鋰-6,常見用途用在氫彈中受到中子轟擊生成氚,或者核聚變堆中用多餘的中子生成氚。

26號鐵元素:鐵元素是26個質子和30個中子,構成的同位素為鐵-56。鐵也有很多同位素,但鐵-56的原子核是最穩定的,我們下文詳細說明。

........

79號金元素:金元素則是79個質子和118個中子,稱為金-197,也可以有同位素,不過都是人造!金元素則是自然界中化學屬性最穩定的元素之一。

最簡單的質子和中子的比例,構成橫宇宙中最為複雜的物質,宇宙中所有的物質都有這些物質構成,當然還有一種只有中子沒有質子的世界,因為自然狀態下單個中子會衰變,所以中子星就是這種所謂的0號元素。

元素都是怎麼來的?

說起來非常簡單,製造起來就難了,因為要讓氕原子核,也就是兩個質子結合在一起的難度非常高,甚至太陽上的溫度都有些欠缺,假如不是當年伽莫夫推導出了質子在克服庫倫斥力障壁的量子力學公式,也就是量子隧穿效應,大家還看著太陽發呆呢!

質子鏈反應

但即使是太陽這個氕氕聚變還是很慢,大概十億次機會中才有一次聚變成氘,這個概率實在是太低了,好在時太陽內部這種機會多的是,所以太陽有的是機會可以浪費,但人類就很難啦,咋都達不到要求,而且人類用的還是要求最低的氘和氚。

關於比結合能

原子核的結合能與核子數之比就是比結合能,一般情況下原子核的核子數閱讀,比結合能越大,但氕是例外,因為一顆質子要吸收能量轉變成中子,才能變成氘,所以第一步特別難,到了氘和氚就容易多了,因為有中子的調和,但之後又開始更難,元素的比結合能如下。

元素的比結合能曲線

所以聽上去元素製造非常簡單,不過是質子和中子的數量堆砌而已,但要克服質子之間強大的庫倫斥力到它們結合的強作用力生效之前,這個難度是極大的,只有超高溫超高壓下才能實現,到現在為止做得最成功的是恆星。

金和鐵又是怎麼來的?

太陽其實能耐還是非常有限的,因為以太陽的溫度未來聚變的極限只能到達碳和氧,但宇宙中有比太陽質量大得多的恆星,所以它們的核聚變可以一路從氫元素一直到鐵:

氕 → 氘 → 氦-3 → 氦-4 → 鈹-8 → 碳-12 → 氧-16 → 氖-20 → 鎂-24 → 矽–28 → 硫–32 → 氬–36 → 鈣–40 → 鈦–44 → 鉻–48 → 鐵–52 → 鎳–56

所以恆星聚變的最終的元素會是鎳-56,但它會衰變回鐵,不過當恆星內核聚變到鐵時這顆恆星的末日也就來了,鐵核不再產生能量無法提供輻射壓,外殼將會坍縮而引發超新星爆發,所以未來更重的元素將會在這個過程中爆發的中子流中的快中子捕獲過程合成更重的元素。

快中子捕獲和慢中子捕獲

快中子捕獲需要鐵基原子核,過程其實並不複雜,原子核捕獲中子多了會衰變不穩定,所以每衰變一顆中子成為質子,那麼它的元素序號就+1,在超新星爆發的快中子流中捕獲多少中子,又是衰變哪個元素穩定,這就要看緣分啦,但可以了解到的是原子核序數越高概率就越低,所以金子珍貴是有道理滴!

中子捕獲生成重元素示意圖

還有一條途徑是紅巨星內部的慢中子捕獲,這個原理一樣,只是生產重元素比較慢,但好在紅巨星時間超級久(對超新星來說),所以它也能生產一半以上的重元素。

中子星合併

當然各位肯定被科普過中子星(恆星的其中一個結局,一般是8-20倍太陽質量範圍的恆星最後形成)相撞形成大量重元素,因為這個是都是中子,碰撞後失去了中子星的條件後這些中子紛紛開始衰變,形成重元素的比例是極高的,所以中子星才是真正的金礦。

最穩定的金和最穩定的鐵

金是化學性能最穩定的金屬之一,在地下埋上千年,吹去浮土依然金光燦燦,為什麼金子的不容易生鏽呢?我們上文說了電子,因為電子層的排布跟元素的化學屬性穩定性有非常大的關係,按理來說,金的電子層分布是2 8 18 32 18 1,那麼它最外層的電子只有一個,應該很容易失去的,咋反而會穩定呢?

金元素的核外電子排布關係是5d106s1,這表示金原子核外有6個電子層,最外層只有1個電子,不過其次外層電子和第三層的電子對其道化學性質也有影響,因此要讓金元素發生化學反應的話,不僅要失去最外層的電子,還有次外層的電子,而要失去這部分電子需要要吸收很大的能量,當達不到這個級別時,金元素就我行我素,所以千年之後它依然是黃金。

不過並不是說金就能真的保持不變,它在王水(濃鹽酸(HCl)和濃硝酸(HNO)按體積比為3:1組成的混合物)中就不行了,直接將其溶解。

最穩定的鐵?

鐵應該是最不穩定的元素了,到哪都生鏽,除非它和其他金屬構成特種合金才不容易生鏽,所以說鐵穩定,估計有100個人會反對。事實上鐵就是這副德行,但我們要說的不是鐵的化學屬性,而是其原子核穩定性,它處在比結合能的頂峰,也就是聚合最難,分裂也最難,過了鐵元素原子核理論上都可以裂變,而未到鐵,則理論上都可以聚變,鐵剛好位於這個坑底,所以元素到了鐵之後既無法聚變,也無法裂變,因而鐵是最穩定的,大家應該不會反對了吧!

不過上文也說了,鐵可以通過快中子捕獲成為更高序號的元素,但這並不影響它成為最穩定的元素,要不然我們這個世界就只有最貴重的鐵了。

金原子和鐵原子中的質子、中子和電子有區別嗎?

前文中,我們已經了解了元素的來龍去脈,那麼最後確認一下,金原子中的電子和鐵原子中的電子沒有任何區別,而且它們的質子也中子也同樣沒區別,當然不用說金子和鐵,就是宇宙中所有顯物質的電子都是一樣的。

我們這裡說到了顯物質,與之對應的還有暗物質和暗能量,我們對此一臉懵逼,僅僅了解暗物質具有引力和弱相互作用,而暗能量則會產生斥力,除此以外,比如這兩種物質由什麼組成,科學家也只能聳聳肩,表示他們也很無奈。

相關焦點

  • 電子、質子和中子是怎麼被發現的?
    原子結構現在我們都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而原子核又是中子和質子構成的。早在古希臘時代,亞里斯多德就曾寫下史上第一本被稱作《物理學》的書,他企圖藉由四元素解釋物體的運動(以及落體現象)。亞里斯多德相信所有物質都由以太,或另外的四元素所組成:土、水、風、火。而中國的五行說是:金、木、水、火、土,現在依然在使用,廣泛用於風水,佔卜,中醫等。
  • 研究發現強核力以及質子與中子之間的作用變化
    我們許多人都知道,自然界中存在四種基本力:引力、電磁力、弱核力、強核力。其中強核力是所知四種基本作用力中最強的,作用距離相當短,大約在10的負15次方米,也就是一百萬億分之一米的範圍內。在如此極微的距離裡,強核力負責原子核中質子和中子之間的推動和拉動,從而防止原子自身塌陷。
  • 原子中子質子分子電子分不清?幾張圖帶你看得明明白白
    但和古希臘不同,他們促進了宗教,從而產生了佛教的四大皆空。而古中國人認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組成。我們對世界的認識,促進了哲學,從而產生了陰陽五行理論。在今天,科學中的分支,化學,繼承了分解世界的任務,早期人類所理解的四元素,或是五元素的學說,在如今的化學中已經被分解為了118種。
  • 排在之後的金難道不比鐵更穩定嗎?
    鐵元素,或者嚴格來說鐵原子核其實是最穩定的原子核,而金、銀等元素本質上是化學性質更穩定的存在。所以,當我們要比較兩者之間的差別時,首先還是要弄清楚到底在比較什麼?鐵原子核為什麼最穩定?我們都知道,恆星燃燒是依靠核聚變反應的,而且主要都是氫原子核核聚變反應。這是因為宇宙中氫元素和氦元素是最多的,佔據了99%以上。
  • 地球上最強磁鐵能夠把血夜中的鐵給吸出來嗎?
    磁鐵是一種可以吸引金屬(鐵鈷鎳等)的磁石,在生活中非常常見,幾乎所有的電子設備都要用到它們。人體中是含有鐵的,其中大部分以鐵原子的形式存在於血紅蛋白中,擔負著運輸氧氣的職責。鐵具有鐵磁性,這是因為每個鐵原子核外的四個未配對的電子具有量子構型,從而產生了磁場,並使得每個鐵原子就像是一個微型的磁體。這些具有磁性的鐵原子,磁極將會與外部磁體(比如是一塊磁鐵)保持一致,當二者靠近時,由於磁極是相反的,所以會彼此吸引。
  • 宇宙中所有的黃金都來自恆星嗎?
    當探測到引力波的消息傳出後,全世界媒體都想知道中子星相撞時還會發生什麼。天文學家解釋稱,在恆星毀滅和引力波之外,這樣的事件還會在瞬間產生我們已知的所有重元素。在一些媒體看來,這一解釋的最關鍵信息是:黃金來自外太空。
  • 新型「淘金器」:一種新材料可輕鬆捕獲金原子,電子垃圾提取黃金
    這一種新型黃金提取工藝可以以更低廉的成本從電子垃圾中提取黃金,相較於傳統回收黃金方法更加高效、節能、高利潤。阻礙電子垃圾回收的一個因素,是實際回收過程本身。我們需要更便宜、更安全、更清潔或更有效的方法,從電子產品中分離和回收有價值的元素,然後才能使整個電子垃圾回收過程更具吸引力和盈利性。目前的一些方法需要使用大量的能量來熔化元件,但化學回收法可以提供一些誘人的替代方法。
  • 微觀粒子發現史之四:中子發現了,這卻是居裡夫婦的傷心往事
    他很開心,終於不用在戰俘營討論物理了,盧瑟福更開心,終於可以做實驗了,按照慣例,盧瑟福設計實驗,苦活累活查德威克幹,他們一起發現了質子,盧瑟福還預言了中子的存在。可是發現中子可沒有電子質子那麼簡單,電子質子都帶有電荷,都可以通過電場磁場偏轉,這在威爾遜雲室中可以清晰看出軌跡來,而中子不帶電荷,就是一條直線,這怎麼看?
  • 鑽石和玉石為什麼不是?
    黃金的經濟屬性強我們需要到宇宙中去尋找答案,地球上的所有黃金,乃至太陽系裡的所有黃金,全部來自於超新星爆發和中子星合併。但是隨著溫度和密度的降低,宇宙想要合成元素周期表裡的高序號的元素就變得困難了。好在恆星出現了,這些恆星的內核蘊含著巨大的能量,太陽也一樣,其內部的氫原子帶著龐大的動能不停地碰撞,形成新的原子。也就是說恆星靠著核聚變帶來的能量,可以將較輕的元素轉化成較重的元素,大質量的恆星,就能夠生成更重的元素。
  • 觀測的幹擾會影響物質的形狀和狀態,粒子真的都是球形的嗎?
    在我們中學以前的教科書上,有介紹湯姆生發現了電子,從而說明原子是可以再分的,而在此基礎上,盧瑟福建立了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後來又發現原子核可以再分為質子和中子,而質子和中子由夸克組成。而當時的配圖描述了這些粒子都是球形的。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 中子星核心存在大量夸克,介於黑洞和中子星之間的夸克星可能存在
    但是,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恆星中的氫元素開始發生核聚變,產生極高的溫度和極大的壓力來抵抗引力的收縮。但是當恆星的燃料開始耗盡時,也就是恆星內部開始聚合成鐵的時候,它的外部就會向外膨脹直至爆炸,只留下一個緻密的核心。這個核心最終可能會成為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的其中一種,這取決於它的質量。
  • 科學史上的今天,中子是如何被發現的?
    查德威克發現了中子,這對認識原子核內部結構具有重大理論意義,為原子能的利用開闢了廣闊的道路。1 中子的發現英籍紐西蘭物理學家盧瑟福通過α粒子散射試驗提出了原子結構的核式結構模型,並指出原子可能是由質子和電子組成。但是,由於原子核的質量遠大於質子和電子的質量,質量數並不守恆。因此,1920年盧瑟福在皇家學會貝克裡安演講中,首次預言了中子的存在。
  • 中子星由中子組成,既然中子呈中性,為啥會有超強的磁場?
    其實中子星都會旋轉,只不過有快有慢,那麼怎麼有區別於脈衝星呢?這是因為天體的自轉軸與磁軸並不重合,中子星也一樣。這樣中子星旋轉起來,從磁極發出的能量射線就會像燈塔一樣掃過太空,而這束能量正好掃到地球,並且有規律的重複掃過,被人類接受到了,這顆中子星就是脈衝星。
  • 如何探測中子呢?方法詳解!
    其他三種方法,既可用於快中子,也可用於慢中子,這是因為核反應產物(α粒子、裂變碎塊或生成的放射性核素的射線)能量均可高達兆電子伏以上。對中子探測器的兩個基本要求為一要高效,二要求探測效率和中子能量間具有較簡單的變化關係。在探測快中子時,利用富含氫原子核的有機閃爍計數器是很理想的。
  • 啥叫四種基本力,質子帶正電本來相斥,為啥卻粘在一起?
    強力和弱力更多地表現在微觀世界,而且主要在亞原子層面。何謂亞原子?就是比原子更小更深層次的物質,如電子、質子、中子、夸克、中微子等等,這些亞原子本身也層次大小不同。強力主要作用在強子層面,質子、中子能夠緊挨在一起,就是強力在起作用;弱力的作用層面就更小了,主要在作用於電子、夸克層子、中微子等費米子層面,並制約著放射性現象,對光子、引子等玻色子不起作用。
  • 錢德拉塞卡極限和奧本海默極限為什麼是白矮星和中子星的生死線?
    研究表明,暗物質和暗能量的總量佔宇宙總質量的95.1%,可見物質的總量只佔有4.9%。今天不說暗物質暗能量,只說說宇宙中的恆星屍骸。宇宙中任何物質都遵循生長衰亡過程,天體也不例外,恆星就有誕生、穩定和衰亡過程。
  • 十年築夢中國散裂中子源
    如果將一個壘球用力投到裝滿球的筐中,有一些球會立刻蹦出來,而更多的球則會彈跳並翻出筐外,散裂反應與這個過程很相似。每個與原子核相作用的質子能夠轟擊出20到30個中子。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發展起來的、基於先進加速器技術的散裂中子源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中子源,它的基本原理是用高能強流質子加速器產生能量在1GeV以上的質子束轟擊重元素靶(如鎢或鈾),在靶中發生散裂反應,產生大量的中子。它為眾多學科前沿領域的研究提供了一種最先進、不可替代的研究工具,如凝聚態物理、化學、材料科學、生命科學、環境科學、信息科學、核科學等。
  • 宇宙中有全是黃金的星球嗎?
    在宇宙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天體和宇宙結構,可以說是無奇不有,各種奇葩天體,比如:黑洞,中子星,白矮星。即便是常見的星系,恆星,行星,各自之間都有很大的差異。就拿恆星舉個例子,我們都知道太陽是恆星,但同樣是恆星,最小的恆星可能只有太陽質量的7%~8%,而目前發現的最大恆星是R136a1恆星,質量達到了太陽質量的256-26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