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時期,為了應對國民黨挑起的內戰,解放軍開始組建正規化的野戰部隊,因為當時各地部隊編制相對混亂,
正規的」師團營連」編制與非正規的「XX支隊,縣大隊,區小隊「編制並存
,所以為了組建更大規模戰略單位,解放軍部隊開始使用縱隊一級的編制。
縱隊屬於軍一級單位,下轄若干個師或者旅,隸屬上級兵團。
因為當時處於戰爭狀態,所以五大戰略區的編制很難做到統一,自然不同時期與不同戰略區的縱隊編制人數也不盡相同,少則七八千,多則六七萬。
解放戰爭初期,一個縱隊也就下轄兩到三個旅,多數為兩個旅,兵力正常保證在10000人左右。
隨著解放戰爭的進行中,每個戰略區的縱隊的人數慢慢拉開了差距。中原野戰軍在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時主力縱隊將近30000人,但新組建的縱隊也才10000人不到。當時人數最多的當然要屬東北野戰軍,一線縱隊都在30000人以上,新組建的縱隊人數也在20000人以上。由於西北野戰軍的作戰環境相對艱難,所以縱隊人數自然比較少,基本上也就維持在七八千人左右。
大決戰時期,東北野戰軍發展壯大下轄12個縱隊,每個縱隊下轄4個師12個團,兵力正常在50000以上,有些縱隊已經將近70000人。華東野戰軍發展的也不錯主力縱隊也已經40000人以上,普通縱隊也超過30000人了。中原野戰軍因為戰略要求發展較慢,縱隊基本上也就30000人左右。此時西北野戰軍的縱隊也達到了20000人以上。
可以說,縱隊當時是一個臨時編制,兵力情況不光看是主力縱隊還是新組建的縱隊,還要看隸屬哪個戰略區。48年全軍整編,縱隊統一改編為軍,所以
縱隊司令屬於正軍級,55年多數授銜中將軍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