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1分的是枝裕和經典影片《無人知曉》:四個留守兒童的生活

2020-12-12 阿黛小姐

我是阿黛,相逢即緣,別忘了點擊關注哦。

《無人知曉》裡的四個孩子

作者:阿黛小姐原創

圖片:網絡及部分自己手機截圖

前言

2018年,是枝裕和憑藉《小偷家族》登頂坎城,成為繼黑澤明、衣笠貞之助、今村昌平之後的第四位榮獲金棕櫚獎的日本導演。

他先後七次徵戰坎城,五次入圍,在十幾年的歷程中,他以紀錄片般的鏡頭,緩慢而克制地講述了一個又一個的不完整家庭,一次又一次的死亡。

今天,我們通過是枝裕和的成名作《無人知曉》,看是枝裕和的家庭觀和死亡觀,從冷靜的細節中去揣測現實殘酷背後的一絲絲微弱的希望之光。

是枝裕和

西巢鴨棄嬰事件與《無人知曉》

影片《無人知曉》改編自1988年轟動一時的東京西巢鴨棄嬰事件,在一所租住房裡,發現了一具腐爛的兒童屍體和三個渾身髒兮兮而又飢餓不堪的兒童,此事在日本引起了巨大的反響,被稱為西巢鴨棄嬰事件。

這讓當年剛剛大學畢業的是枝裕和心情無法平靜。於是,是枝裕和以此事為原型寫出了《無人知曉》的劇本,並在時隔十五年後開拍,歷時一年五個月才將作品最終拍攝完成。

影片開頭講述了一位年輕的媽媽惠子帶著自己的12歲的兒子明搬到了一個新的城市,她對房東說自己的丈夫常年在海外工作,自己與兒子兩人生活。

然而,真實的情況是,除了明之後,惠子還有三個「黑戶」小孩:京子、茂和小雪,他們是同母異父的兄弟姐妹,甚至連母親自己都不知道孩子的生父是誰。

平日裡,母親在百貨商店的櫃檯工作,年僅12歲的長子明負責照顧弟弟妹妹的生活。一家五口的生活,逼仄慌亂而又帶有溫馨。然而,有一天母親為了追求自己的愛情和幸福,突然留下20萬日元現金和一封簡短留言後,便再也沒有回來。從此,四個孩子開始了無人知曉的悲慘生活。

影片沒有大起大落的情節和戲劇衝突,而是用生活流的方式,還原了孩子們在將近一年的時間裡獨自生活的艱難,以及每個孩子在失去母親之後的心理狀態。是枝裕和用克制而緩慢的長鏡頭,聚焦四個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孤獨等待,細膩中讓人充滿窒息的疼痛感,但也釋放了一點點的溫情和希望的光。

大概是因為真實案件太過慘烈,是枝裕和在影片中進行了改動。尤其是對小雪之死的溫情處理,讓觀眾看後更加欲哭無淚。

正如是枝裕和在自己的散文集《有如走路的速度》所說:「我想電影應該儘量不言及悲傷和寂寞,而把那份悲傷和寂寞表現出來。」

小雪

失控的家庭:家庭靠血緣維繫還是靠歲月?

所謂家庭觀,就是家庭價值觀,可以說是個人對於家庭事務所抱有的一種觀點、態度或信念,也是一個評價家庭意義與目的及理想家庭的標準,並影響著個人經營家庭生活與家庭相關事務的決定。(資料來自百度百科)

我們知道,日本的價值觀以強調集體主義為核心,個體依賴於集體之間的相互扶持,因此日本的家庭觀念很重。同時,在家庭中父權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威性。

是枝裕和曾說:家庭是一個非常有效的說故事方式。正因為如此,是枝裕和的電影大都有一個共同標籤——不完整家庭。

在《無人知曉》中,導演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典型的不完整家庭:單親媽媽、未知並缺席的父親、四個同母異父的孩子,甚至最後連母親都再也不回來了,只剩下四個孩子還繼續留在出租屋裡,延續家庭這種形式。

這種不完整的家庭折射出了社會的癥結,但這並非是是枝裕和的著力點。他更願意探討的是家庭解散之後的失控狀態:長子明帶著三個弟弟妹妹艱難求生,在求生過程中,各自依靠,但又各自孤獨。家庭這種原本具有庇護功能的社會組織,無法為孩子提供任何成長的助益,相反讓孩子卻承擔了成年人的痛苦、無助。

很多人看完影片之後,紛紛譴責惠子作為母親的自私,但是她真的是如此不堪嗎?是枝裕和刻畫這樣的單親家庭難道僅僅是為了批判母親的自私、父親的缺席和社會的冷漠嗎?

其實不是這樣的。

母親惠子

從家庭責任的角度來說,惠子是自私的,但她也是愛孩子的。並且,孩子們也都愛著她。她會晚歸,但也會給孩子帶回來壽司,會給京子塗指甲油,會陪明學習,會給小雪梳頭髮,會給每個孩子帶禮物。我想,我們都不會忘記,當茂和小雪從行李箱裡鑽出來,惠子開心大笑的模樣。

當她拋棄孩子後,明知道她有新家,也倔強地掛掉了她的電話,但內心深處他依然期盼這個自私的母親回家。即便明跟弟弟妹妹說母親再也不回來了,京子還是不捨得賣掉母親的衣服。小雪死前站在椅子上遙望,不正是遙望母親何時歸來嗎?

正是因為母親的存在,給孩子們帶來過幸福,所以孩子們才守著這份愛的記憶,不願意放手。

這種解體的家庭很悲傷,所以才讓每個人都渴望。惠子的出走,不也是嚮往組建完整的家庭嗎?

個體最終面對的是社會倫理的困境和內心世界的矛盾,而是枝裕和破碎家庭生活的表達背後,暗示了人們普遍的生存環境的異態。

對於是枝裕和來說,家庭中的日常生活最貼近孩子的自然狀態,因此他不再探討家庭崩塌的原因,而是呈現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面臨的困難和矛盾,從而解答家庭與社會的關係、個人與社會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

家庭到底是由血緣關係締造的,還是由歲月凝聚相互報團取暖而形成的呢?是枝裕和一直在找尋答案。

次子 茂

由死感生:死亡之後,生者如何生活?

日本是一個尚死的民族,這在是枝裕和的電影裡也非常常見。比如《無人知曉》裡,小雪的去世;《海街日記》裡一開始的死亡鏡頭;《一下場,天國》更是花費了大量篇幅直接面對生死。如此熱衷於死亡主題的講述,是因為是枝裕和有自己的生死觀。

生死觀是指人們對生與死的根本看法和態度。人生觀的一種具體表現和重要組成部分。生與死是一切生命產生、存在和消亡的自然過程。但作為社會化了的人,則有一個如何對待生死的問題。不同的人生觀,對生與死就會有不同的價值評價,從而形成不同的生死觀。(資料來自百度百科)

受到我國古代思想的影響,日本也是一個熱衷於探討生死的民族。他們崇尚如櫻花般燦爛地死去,因此對死亡有一種崇高的儀式感。

是枝裕和在影片中多次表達死亡主題,但他不是為了討論死亡是另一種開始,而是重點表達活人是如何看待死亡的,由死感生,關注生存者在經歷了親人死亡之後的情感狀態,旨在挖掘他們的傷感背後,在生活道路上活下去的希望。

「雖然悲傷,還是要擠牛奶」,在是枝裕和看來,正是死亡帶給生者的成長。

相比沉湎於死亡中,是枝裕和更願意走向未來,聚焦於生者如何擺脫過去的情感紐帶以建立新的關係

自始至終的明的球鞋

《無人知曉》中,將故事的殘忍和悲傷推向高潮的是小雪的死。

一次意外,小雪從凳子上摔下來,之後因為無錢醫治而死去。面對小雪的死亡,所有的孩子都不曾掉眼淚。明靜靜地觸摸著小雪的小手,就像她活著一樣。孩子們把死去的小雪放到來時的行李箱裡,還有她心愛的布娃娃,還有她愛吃的巧克力。

明和紗希帶著行李箱,帶著行李箱裡的小雪,在黑夜裡把她埋葬在飛機場周圍的草地裡。看飛機,是小雪的生前願望,明幫她在死後實現了。

最絕望的鏡頭是埋葬完小雪之後,明和紗希在電車上靜靜地坐著,渾身泥土,兩眼呆滯,被拋棄的孩子和被拋棄的孩子去拋棄另一個孩子。正如突然響起的那首音樂《寶石》裡所唱的那樣:

即使在深夜裡向天空提問也只有星光閃耀罷了只是流向從心裡溶解而出的黑色湖泊天使會再度向我回眸嗎?我的心是否得用水洗淨?波浪在終於抵達的冬季風中搖擺引誘我步向黑暗帶著像冰一般枯萎的眼眸我逐漸成長沒有人可以親近散發惡臭的寶石從心底滲岀的黑暗天空今晚只有星星閃爍姍姍來遲的春光讓人深深吸了一口氣帶著像冰一般枯萎的眼眸我逐漸成長沒有人可以親近散發惡臭的寶石

故事並沒有隨著小雪的死亡走向結束,而是依然不動聲色地平靜地向前流動。明、京子、茂和紗希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夏日裡乞討,抬頭望了一眼頭頂的飛機,那是明對小雪的思念。

思念不是生活的主題,生活的主題是如何生活下去,就像電影結尾,四個孩子走在日光下,至於未來如何,命運如何,無人知曉。

在細節中凸顯殘忍和希望的微光

在影片《無人知曉》中,是枝裕和的鏡頭如紀錄片般緩緩移動,面對母親離開,面對被拋棄,面對死亡,所有的孩子沒有激烈的情緒,而是通過真實的時間來還原生活真相。更難能可貴的是,導演是枝裕和沒有過多地幹預,沒有化作正義天使去指責母親的失職,不評價,往往是最高貴的人文關懷。

因為盲目和絕對的批判是無法孕育出答案和真相的。

作為導演,與其執著地追求是非對錯,不如真實地再現生活本身。因此,他持續不斷地創作出能體現文化多樣性的微小的故事,在細節中闡發生活的殘酷和一絲希望之光。

是枝裕和,絕對是一個喜歡用細節來講故事的人。

他說:「細枝末節累加起來即是生活。這正是戲劇性之所在——在於細節。」

在《無人知曉》中,非常突出的特點就是導演不厭其煩地對孩子的手部和腳丫進行特寫,通過手和腳的細節展現人物內心的起伏波動。

明觸摸裝有小雪屍體的行李箱

比如,明在電車上扶著裝有小雪屍體的行李箱時,手一直在輕輕抖動。在埋葬小雪時,手依然在抖動。不斷出現的抖動的手,折射了明內心的恐懼,他還是個孩子,面對死亡的第一直接反應,並不是悲傷,而是恐懼。

比如,明的朋友慫恿明去偷東西時,明緊握著雙手,汗珠從手上划過,這就提醒了明作為一個孩子渴望擁有朋友,想要珍惜和討好來之不易的兩個朋友,但又無法違背良心做出偷竊的行為,因此內心的煎熬和糾結可見一斑。

比如,京子在彈琴時,豎起的腳丫。小雪在畫畫時,豎起的腳丫,都是她們內心歡快的體現。

京子的腳

在影片中,導演運用了大量的細節來展現失去母親後,四個孩子的生活變化:明的球鞋越來越髒、孩子們的頭髮越來越長、地板上的指甲油逐漸褪色、小雪用來畫畫的越來越短的彩筆頭、桌子上越來越少的硬幣等等,都讓我們真實地感受到了時間的流逝,和孩子們在漫長生活裡熬過的一寸寸的時光。

春夏秋冬,四季變化,但不變的是再也不會來的母親,是孩子們無人知曉地活著,無人知曉地痛著、愛著和希望著。

影片結尾

我是阿黛小姐,歡迎大家關注哦。

相關焦點

  • 是枝裕和《無人知曉》:媽媽自私拋棄4個同母異父的"黑戶"孩子
    《無人知曉》《無人知曉》是日本導演是枝裕和家庭現實題材代表作品之一,該片根據真實故事改編,是導演潛心15年的傾心之作。影片講述了一位單身媽媽拋棄4個同母異父的"黑戶"孩子獨自尋找幸福,孩子們相依為命並釀成悲劇的故事。
  • 豆瓣9.1《無人知曉》的生與死,孩子只能寂靜的絕望
    這部電影便是《無人知曉》。影片主要講述了四個孩子被母親遺棄後,獨立生存的故事。他們最大的才13歲。沒人知道。他們來自哪裡,如何生存,何時凋謝。不同於一般兒童電影的溫馨歡快,這部影片鮮少有對白,雖有陽光、有花木、有孩子澄澈的眼睛,卻令人壓抑窒息。
  • 日本電影推薦《無人知曉》:養而不教是最大的惡
    看了最近上映的《何以為家》影片以後,就想到了是枝裕和的《無人知曉》。兩部電影都是通過講述兒童與父母責任的故事來映射殘忍的社會現實,同樣是生而不養,養而不教是最大的惡。《無人知曉》是由日本是枝裕和工作室製作,Cine Qua Non發行的141分鐘劇情影片。
  • 《無人知曉》是一部殘忍的電影嗎?令人悲憤的是現實比電影更殘忍
    影片《無人知曉》儘管有工作在身的母親不能在白天陪在他們身邊,但四個孩子仍舊在規則之下將生活運轉的井井有條,淘氣的老三是個小男孩,好動,但仍舊不敢越雷池半步,長子「明」出門之前告訴他不準跑到陽臺去玩儘管這些孩子身世成謎,並且也沒有像正常的孩子一樣接受學院的教育,甚至母親的行蹤也十分詭異,但作為是枝裕和培養出來的觀眾,很多人還是本能的會將它和《比海更深》、《海街日記》這種溫情的故事相靠攏。但隨著是枝裕和的娓娓道來,事實卻讓觀眾們很受傷,四個孩子原來是同母異父的四兄妹,他們的父親無一例外的在和惠子分手後將生下的孩子拋棄。
  • 豆瓣9.4《遙望南方的童年》:被遺忘的農村留守兒童,請赤腳奔跑
    1999年,張藝謀的威尼斯金獅獎作品《一個都不能少》讓全國觀眾看到了山區孩子的生活狀況。2007年,一部根據江西農村真人真事改編的影片《遙望南方的童年》上映,讓人們看到了留守兒童更鮮為人知的生活形態。這部由當地村民主演,拍攝只用了19天的江西宜春方言版的電影,在豆瓣顯示只有1.5萬人看過,卻獲得高達9.4分的推薦,逼近國產巔峰影片《霸王別姬》的評分。
  • 真正厲害的是這部9.1分經典
    幫助柳樂優彌稱帝的作品,是《小偷家族》導演是枝裕和,自編自導的《無人知曉》。豆瓣評分高達9.1,入選Top250榜單;在IMDb也有著8.1的高分。經過十多年時間驗證的高分精品。有資料說,是枝裕和認為,柳樂優彌獲獎的關鍵,是眼神。不巧,梁朝偉正是以眼神的戲著稱。所以柳樂優彌就是天才,比梁朝偉的演技厲害了?
  • 13部日本口碑電影推薦,豆瓣平均分8.3,最高9.1分
    比海更深After the Storm 導演: 是枝裕和 編劇: 是枝裕和 主演: 阿部寬 / 真木陽子 豆瓣評分:8.7
  • 「平凡大師」是枝裕和
    因而,他早期的電影創作,大多也取材自社會新聞,比如其作品中較少被提及的《距離》,即是日本「奧姆真理教事件」引發的思考,以此來「講述人類內心的黑暗」;第一次入圍坎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影片《無人知曉》,以1988年發生在東京豐島區的「西巢鴨棄嬰事件」為原型寫就,講述了四個被母親拋棄的兄弟姐妹生活的故事;《花之武者》則是一部風格迥異的古裝喜劇電影,講述了一個不復仇武士的故事,最初的創作靈感源於美國
  • 是枝裕和—另類出圈記
    侯孝賢在看完之後,曾對他有一番不算客氣的「批評」,他看出了是枝裕和在拍攝之前畫好了所有的分鏡圖,直言「不是應該看了演員的表演之後,才確定攝影機的位置嗎?你以前是拍紀錄片的,應該知道啊。」 是枝裕和有如醍醐灌頂,這才明白自己原來是被分鏡頭束縛了。
  • 日本現實主義作品《無人知曉》,最可怕的故事是,改編自真實事件
    《無人知曉》是導演是枝裕和根據1988年的西巢鴨棄嬰案改編的一部電影。《無人知曉》故事的情節與人物的心理都是虛構卻無關煽情。但兒童跟成年人一樣都有著生存的壓力。影片沒有過多的批評父母親的缺點。都靠觀眾去體會,這就造成了每個人的想法態度的不同。
  • 豆瓣最高分9.2!這些治癒系電影你竟然還沒看過
    推薦:沒有出人意料的反轉和高潮,只是將一個故事娓娓道來,更似沁人心脾,曾提名豆瓣評分最高的外語影片。推薦:曾獲奧斯卡金像獎、美國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豆瓣排名第15的經典影片。:9.2小月的母親生病住院了,父親帶著她與四歲的妹妹小梅到鄉間的居住。
  • 值得N刷的豆瓣9.0分以上高分日影,這個假期看這個就夠了!
    03 《天空之城》 豆瓣:9.1分超過58萬人評價 導演&編劇:宮崎駿 經典臺詞:有時候,堅持了你最不想幹的事情之後
  • 是枝裕和——生命本身就是奇蹟
    是枝裕和是日本著名導演,代表作有《小偷家族》《比海更深》《無人知曉》《奇蹟》《海街日記》基本上部部經典!部部都得獎!從1995年拍攝處女作《幻之光》以來,已經過去25個年頭,他對電影與生活的理解——「人」比「故事」更重要,日常的生活就已經足夠豐富,生命本身就是奇蹟——他的電影就是對日常生活進行豐富的描述,把它真實地傳達給觀眾。
  • 16年前的9.1分佳作,多少人至今不敢看
    《無人知曉》2004-08-07(日本)01影片《無人知曉》改編自1988年轟動一時的東京西巢鴨棄嬰事件。母親給他們一點錢就和別的男人跑了,只剩下幾個孩子艱難度日。此事在日本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也讓是枝裕和心情無法平靜。於是,是枝裕和以此事為原型寫出了《無人知曉》的劇本。並於2004年搬上大熒幕。
  • 評分9.1《無人知曉》:一窺當年的日本社會多麼冷漠,面子當道
    在2004年,這一年,出了很多經典電影,如活的最佳科幻電影提名的《蝴蝶效應》,獲得了多項金馬獎、金雞獎、華表獎的《可可西裡》、著名的奧斯卡金像獎的《放牛班的春天》等等,其中有一部電影,總是讓很多觀眾望而卻步,需要鼓足勇氣,才能打開,去看的,那就是是枝裕和導演的《無人知曉》。
  • 致敬:賈樟柯與是枝裕和
    《天註定》《江湖兒女》《小偷家族》《海街日記》《如父如子》《比海更深》《步履不停》《無人知曉豆瓣上評分最高的《無人知曉》9.1分,根據1988年西巢鴨棄嬰事件改編,可是片子裡的光總是暖的,小男主眼神棒得一塌糊塗。是枝裕和愛拍孩子、老人和中年人,總愛用孩童或古稀老人的視角去看這個世界,或許因此,他的作品才能有那樣的溫度和深度。
  • 是枝裕和冷門之作,橋本環奈螢屏首秀,向你傳達生命的奇蹟!
    說到是枝裕和,相信大家第一時間想起的不是《小偷家族》就是《無人知曉》。當然,小編不否認是枝裕和的代表作是這兩部電影,但是提起是枝裕和,小編第一件想起的卻是9年前的老電影《奇蹟》。《奇蹟》是一部以孩子為主題的勵志影片,影片講述了原本幸福的一家四口因為父母的離異,導致哥哥航一和弟弟龍之介天各一方。
  • 被溫暖的力量包裹著一起步履不停,「時·光」影展開幕影片看哭觀眾
    兩位大師六部經典,有生之年終於大銀幕見『時·光』日本電影大師特展於12月25日12點在貓眼電影正式開票後,引來眾多影迷追捧,截止發稿時不少場次幾近售罄。影展匯聚了是枝裕和的《幻之光》、《無人知曉》、《步履不停》和山田洋次的《小小的家》、《東京家族》、《如果和母親一起生活》六部經典影片。
  • 深度對話丨李安×是枝裕和
    即便我來自東方,也覺得是一種新的電影語言,我非常有意識地將其加入到影片之中。■是枝裕和:影片的配樂,一般是在剪輯之後配,但這部好像不是這樣,對嗎?□李安:通常,我跟大家一樣,一般是第二次剪輯之後跟配樂師合作來加入音樂,因為那時候,你對影片所需要的非常清楚。
  • 馬特·達蒙生涯十大影片,豆瓣最低8.1分,部部都是經典
    作為好萊塢最有票房號召力的明星之一,今天為大家整理了馬特·達蒙最經典的10部影片,豆瓣最低8.1分,每一部都讓你回味無窮。:8.1 馬特·達蒙和克裡斯蒂安·貝爾兩大影帝級別的演員同場飆戲,在任何場景下又能做到相互配合,互不喧賓奪主,才是影片最大的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