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中國人心裡,都有一個花木蘭。
她是耳熟能詳的巾幗英雄第一人,「古有花木蘭替父去從軍,今有娘子軍扛槍為人民「,點燃了一代代女子保家衛國的豪情。
她是男女平等的代言人,」誰說女子不如男「,讓人看到女性在社會中的付出,和該得到的尊重。
她的孝順,她的勇敢,她的獨立自強,她的忠肝義膽都讓人印象深刻。
最近隨著相關電影的上映,再次勾起很多人心中那份關於花木蘭的情懷。
包括我。於是重溫了《木蘭辭》。
發現經過生活錘鍊之後再讀,竟和從前有了太多不一樣的感受。
而從小便有的對她的那種喜愛、親近,也自然而然地找到了理由。
1
木蘭,不是天生的英雄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 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 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 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
木蘭生活的年代,一般認為在北魏。(天子有時又被稱可汗)
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替圖
北魏南遷、漢化的過程中,原來的小弟柔然在草原上得以壯大,並成了北魏最大的威脅。
故事發生時,柔然襲擾邊境,北魏皇帝全國徵兵。
當時的兵役制度,開始採用兵農合一的形式,15~65歲的男丁閒時耕種,戰時就自帶裝備和乾糧從軍。
這是義務制,木蘭家必須要出人。
父親年老,弟弟年幼,所以她才為此發愁。
此前,她和其它女子並沒有太多不同。
如果沒有」可汗大點兵「,或許她會一直在門前織著布,然後有一天嫁給一位有情郎,生兒育女,像紅塵中大多數的女子一樣。
然而,戰爭來了,她的安穩生活連同女孩夢都被打破。
出於對家人、對故園的愛,她決心走向戰場。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 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匆匆忙忙準備馬匹、兵甲,走得是那樣急。
2
木蘭,因愛而勇敢
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這段是最讓人揪心的。
突然離家,哪能不想家人呢?
黃河邊,聽水聲濺濺;黑山頭,聽馬鳴啾啾。
她是被吵醒嗎?她是睡不著。
記憶裡,爹娘還在一聲聲叫著她的名字,那是她最溫馨快樂的日子,太平常又太美好。
現實卻提醒她,以後都要一個人在路上,以女子之身在男人的戰場搏殺。
她的思念,她的柔軟,只能放在無人的夜色裡。
有血有肉,英勇不失柔情。
萬裡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這是詩中僅有的,木蘭軍旅生活的描寫,只有30個字,可謂是惜墨如金。
十二年,彈指一揮間。
輕描淡寫背後,又讓人看到累累白骨。
寒氣裡的打更聲,月光下的鎧甲,和平從來不是理所當然。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有太多人為此付出了生命。
而這,也是我們炎黃子孫刻在骨子的本能。
熱愛和平,眷戀家庭。
不喜歡戰場的廝殺,但當家國遭逢劫難時,也決不退縮。
像木蘭一樣,因為愛,因為守護,生死不計。
3
木蘭,只做自己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 願馳千裡足,送兒還故鄉。
世俗裡,少有人能將名利放下。
就像李賀說的: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通過戰功封侯拜相,理所當然。
但木蘭卻全然不在乎。男性構築的價值世界,在木蘭這裡毫無立身之地。
高官厚祿都不要,她只想回到故鄉,過一家人其樂融融的生活。
這是她認為最有價值的。就像她離家時的想法一樣。
特別地純粹。
經過了戰爭洗禮,經過了名利誘惑,十二年過後,她還是她,從未迷失。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 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 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 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 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 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她過上了渴望的生活。
爹娘姐弟,一個都不少,開開心心地迎接她回家。
脫戰袍,著舊裳,理雲鬢,帖花黃,打扮回女子模樣,她又是從前那個活潑可愛的二女兒。
沒有戰火硝煙,沒有爾虞我詐,一切都顯得簡單而美好。
當夥伴來看她,她還會開開玩笑。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 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俏皮又自信。
4
這就是木蘭。
忠義勇從不掛在嘴上,戰爭的殘酷冰冷都雲淡風輕,特別瀟灑。
不慕榮華,珍惜家人,熱愛生活,帶著人世間濃濃的情味。
內心強大,忠於自我,無懼命運波瀾,也安於平平淡淡。
實在是可敬、可佩、可親、可近。
她不用和任何人比,英雄氣和女兒情,獨一個。
【來源:中國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