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再讀《木蘭辭》:為什麼我們都愛花木蘭?

2020-12-23 瀟湘晨報

每個中國人心裡,都有一個花木蘭。

她是耳熟能詳的巾幗英雄第一人,「古有花木蘭替父去從軍,今有娘子軍扛槍為人民「,點燃了一代代女子保家衛國的豪情。

她是男女平等的代言人,」誰說女子不如男「,讓人看到女性在社會中的付出,和該得到的尊重。

她的孝順,她的勇敢,她的獨立自強,她的忠肝義膽都讓人印象深刻。

最近隨著相關電影的上映,再次勾起很多人心中那份關於花木蘭的情懷。

包括我。於是重溫了《木蘭辭》。

發現經過生活錘鍊之後再讀,竟和從前有了太多不一樣的感受。

而從小便有的對她的那種喜愛、親近,也自然而然地找到了理由。

1

木蘭,不是天生的英雄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 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 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 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

木蘭生活的年代,一般認為在北魏。(天子有時又被稱可汗)

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替圖

北魏南遷、漢化的過程中,原來的小弟柔然在草原上得以壯大,並成了北魏最大的威脅。

故事發生時,柔然襲擾邊境,北魏皇帝全國徵兵。

當時的兵役制度,開始採用兵農合一的形式,15~65歲的男丁閒時耕種,戰時就自帶裝備和乾糧從軍。

這是義務制,木蘭家必須要出人。

父親年老,弟弟年幼,所以她才為此發愁。

此前,她和其它女子並沒有太多不同。

如果沒有」可汗大點兵「,或許她會一直在門前織著布,然後有一天嫁給一位有情郎,生兒育女,像紅塵中大多數的女子一樣。

然而,戰爭來了,她的安穩生活連同女孩夢都被打破。

出於對家人、對故園的愛,她決心走向戰場。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 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匆匆忙忙準備馬匹、兵甲,走得是那樣急。

2

木蘭,因愛而勇敢

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這段是最讓人揪心的。

突然離家,哪能不想家人呢?

黃河邊,聽水聲濺濺;黑山頭,聽馬鳴啾啾。

她是被吵醒嗎?她是睡不著。

記憶裡,爹娘還在一聲聲叫著她的名字,那是她最溫馨快樂的日子,太平常又太美好。

現實卻提醒她,以後都要一個人在路上,以女子之身在男人的戰場搏殺。

她的思念,她的柔軟,只能放在無人的夜色裡。

有血有肉,英勇不失柔情。

萬裡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這是詩中僅有的,木蘭軍旅生活的描寫,只有30個字,可謂是惜墨如金。

十二年,彈指一揮間。

輕描淡寫背後,又讓人看到累累白骨。

寒氣裡的打更聲,月光下的鎧甲,和平從來不是理所當然。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有太多人為此付出了生命。

而這,也是我們炎黃子孫刻在骨子的本能。

熱愛和平,眷戀家庭。

不喜歡戰場的廝殺,但當家國遭逢劫難時,也決不退縮。

像木蘭一樣,因為愛,因為守護,生死不計。

3

木蘭,只做自己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 願馳千裡足,送兒還故鄉。

世俗裡,少有人能將名利放下。

就像李賀說的: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通過戰功封侯拜相,理所當然。

但木蘭卻全然不在乎。男性構築的價值世界,在木蘭這裡毫無立身之地。

高官厚祿都不要,她只想回到故鄉,過一家人其樂融融的生活。

這是她認為最有價值的。就像她離家時的想法一樣。

特別地純粹。

經過了戰爭洗禮,經過了名利誘惑,十二年過後,她還是她,從未迷失。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 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 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 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 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 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她過上了渴望的生活。

爹娘姐弟,一個都不少,開開心心地迎接她回家。

脫戰袍,著舊裳,理雲鬢,帖花黃,打扮回女子模樣,她又是從前那個活潑可愛的二女兒。

沒有戰火硝煙,沒有爾虞我詐,一切都顯得簡單而美好。

當夥伴來看她,她還會開開玩笑。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 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俏皮又自信。

4

這就是木蘭。

忠義勇從不掛在嘴上,戰爭的殘酷冰冷都雲淡風輕,特別瀟灑。

不慕榮華,珍惜家人,熱愛生活,帶著人世間濃濃的情味。

內心強大,忠於自我,無懼命運波瀾,也安於平平淡淡。

實在是可敬、可佩、可親、可近。

她不用和任何人比,英雄氣和女兒情,獨一個。

【來源:中國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木蘭辭》到《木蘭從軍》,為何我們如此喜歡花木蘭?
    歷史往回追溯,很難找到《木蘭從軍》最早的故事源頭。而其現今所有影視形象和戲劇形象改編的《木蘭從軍》故事,都是出自於公元7世紀南北朝時期《樂府詩集》當中的《木蘭辭》。在《木蘭從軍》故事之上,我們可以看到女性地位,女性獨立和女性社會身份等各方面的問題,甚至家國關係和君臣關係等也都包含在這短短幾十行的詩句之中。
  • 從《木蘭辭》的角度分析花木蘭,戎馬12年後,差點成為北魏皇妃
    一、《商丘縣誌·列女》中,對花木蘭這個人就有詳細的記載。根據這本書的記載,花木蘭是北魏時期的人。當時北魏皇帝招募士兵,按照要求每家都要出一個男丁,而當時花木蘭的父親歲數已經很大了,而弟弟妹妹的歲數都太小。
  • 三八節 劉廣寧朗誦:《木蘭辭》
    北朝時期的民歌《木蘭辭》就非常生動地描述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木蘭從軍  據專家的考證,在漢朝的歷史上,確實有一位叫木蘭的女子曾經代父從軍。不過,歷史記載中的這位木蘭姓朱,而不姓花。後來明代戲劇家徐渭根據木蘭的故事創作了《雌木蘭代父從軍》的雜劇,為了突出木蘭女性之美,徐渭便給劇中主人公取了「花」這個姓,叫花木蘭。
  • 《木蘭辭》朗誦及賞析 || 聆風朗誦
    我是你們語文啟蒙的酈波老師,今天,我們要來學習的是中國古代一首特別著名的長篇敘事詩——《木蘭詩》。《木蘭詩》又被稱為《木蘭辭》、《木蘭歌》,是中國古典民歌最優秀的代表作之一,它和《孔雀東南飛》一起被譽為我國詩歌史上長篇敘事詩的「雙璧」。它描寫了身為女子的木蘭替父從軍、徵戰沙場、立下赫赫戰功,然而最終木蘭卻謝絕了恩賞,回歸故鄉的傳奇故事。
  • 明堂與花木蘭
    花木蘭的故事就是憑民間口耳相傳的《木蘭辭》告訴我們的,查閱歷史資料也較吻合。可這個沒有正式載入史冊的巾幗英雄,比載入史冊的那些著名人物還影響廣泛,幾乎傳遍了全球。唐代皇帝追封她為「孝烈將軍」,設祠堂紀念。這便是民間口耳相傳的輻射力和裂變效應,不得不稱奇。如果當時花木蘭在明堂告給了天子女兒身,或許載入了史冊,可就沒有《木蘭辭》的民歌傳唱影響深遠了,也就不存在歷朝歷代的人們去潛心研究花木蘭了。
  • 《木蘭辭》擬聲詞的「譯」聞趣談
    【深度解讀】 在1998年迪士尼動畫電影《花木蘭》中,木蘭有兩個如影隨形的伴侶,一個是木須龍,另一個是蟋蟀。這兩個角色作為故事的配角,如堂吉訶德的桑丘、魯濱孫的「星期五」,一路插科打諢,為影片增色不少,製造了許多喜劇效果。
  • 《木蘭詩》中的花木蘭,不僅不姓花,還有4位木蘭?
    它流行於北朝的民歌,講述了一個叫木蘭的女孩,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勳,回朝後不願做官,只求回家團聚的故事,等回到家鄉,她同伍的戰士才知道花木蘭是女兒身。這首詩的開篇描述的就是一個女兒家的日常,「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最後從戰場回來之後,會「當窗理雲鬢 對鏡貼花黃」。
  • 《木蘭辭》中的「唧唧」是嘆息、機杼還是蟲鳴?(上)
    而在剛剛公映的迪士尼真人版影片《花木蘭》中,木須龍消失不見了,蟋蟀則由一位同名的士兵替代,這種角色的調整引起了不少熱議。  在中國,花木蘭的傳說與《木蘭辭》婦孺皆知:「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的吟誦已成為童年記憶的組成部分。通過豫劇、黃梅戲等傳統戲曲的方式,這個故事也早已被搬上舞臺,以視覺化的方式呈現在觀眾眼前。
  • 《花木蘭》——愛之深才責之切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一聽到《木蘭辭》這一句,估計很多人就會脫口而出:「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為什麼會如此家喻戶曉呢?除了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經典之外,也不能忽略了「XX並背誦全文」的功勞。而正是因為這個故事經典,所以不斷地被搬上中外舞臺和大熒幕。
  • 北魏和柔然的戰爭-《木蘭辭》背後的故事
    《木蘭辭》可以算得上最為著名的北朝民歌了。《木蘭辭》不是產生於「五胡亂華」之前,也不會產生在陳之後。這一點在學界已經形成共識。因為在陳代人智匠編的《古今樂錄》中已經提到了這首詩的題目。一般認為,《木蘭辭》「產生於北魏對柔然的戰爭,因為與詩中的地名相吻合」(餘冠英《樂府詩選·木蘭詩注》)。
  • 《花木蘭》為何差評不斷?看看電影中對《木蘭詩》的翻譯就知道了
    這些文化雖然遠去千百年,但同時又在我們的身邊,它們在代代相承的過程中,早已流淌在我們的血液中,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之中。 中國傳統文化影響著炎黃子孫,也影響著全世界。國外很多藝術靈感,都來自於中華傳統文化。比如最近,十分火熱的好萊塢電影《花木蘭》便取材於漢樂府詩歌《木蘭辭》。
  • 我為什麼希望《花木蘭》大賣?
    這兩天最熱鬧的娛樂事件莫過於《花木蘭》洛杉磯首映。多少年了,好萊塢星光大道終於在2020.3.10成了華人的主場。劉亦菲的裙子,ES高定,繡有鳳凰,與《花木蘭》主題相呼應;動畫版木蘭的配音演員溫明娜、主題曲演唱者擦媽、《摘金奇緣》男主角、「茉莉公主」都去了首映;兩代花木蘭同框;
  • 《木蘭辭》中的「唧唧」是嘆息、機杼還是蟲鳴?
    而在剛剛公映的迪士尼真人版影片《花木蘭》中,木須龍消失不見了,蟋蟀則由一位同名的兵士替代,這種角色的調整引起了不少熱議。在中國,花木蘭的傳說與《木蘭辭》婦孺皆知:「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的吟誦已成為童年記憶的組成部分。通過豫劇、黃梅戲等傳統戲曲的方式,這個故事也早已被搬上舞臺,以視覺化的方式呈現在觀眾眼前。
  • 花木蘭是哪裡人?河南湖北各有爭議,武漢黃陂被譽為「木蘭故裡」
    女扮男裝,替父從軍,歷史上真有花木蘭這一人物嗎?如果有,花木蘭的家鄉究竟在哪裡?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家喻戶曉,《木蘭辭》更是令人熟悉,「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關於她的故事流傳也正是從這首《木蘭辭》開始。《木蘭辭》昨早出現在南北朝的北魏,最初收錄於《古今樂錄》,後經隋唐文人潤色。由古至今,從文人墨客到編劇導演,花木蘭越來越形象,越來越真實。但花木蘭究竟是哪裡人,姓氏什麼,又是哪個朝代的,史書並無明確記載。但在今天,國內不少地方都出現了」木蘭故鄉「一說。
  • 【親子互動閱讀】《木蘭辭》-一個女孩的英雄之旅
    最近電影《花木蘭》上映,大家在觀看電影的同時,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讀《木蘭辭》。窩頭兩歲半的時候我就給她朗讀過《木蘭辭》,因為自己很喜歡,所以朗讀非常投入。 《木蘭辭》是中國北朝的一首民歌,講述了一個叫木蘭的女孩,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勳,回朝後不願作官,只求回家團聚的故事。 全文如下: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 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
  • 俄羅斯人今年最期待的影片是《花木蘭》!為啥外國人喜歡中國的花...
    「我非常希望《花木蘭》能在我們的影院裡播放,因為我想在大屏幕上看看這個美麗又堅強的女孩。」「花木蘭一直是我的最愛,她不是一個公主,她是一名戰士!看到這個(預告片)我太高興了!」「我準備好看《花木蘭》了!這次的翻拍看起來很亮眼,更接近花木蘭的原始傳說,更尊重中國文化,由女性導演。
  • 重磅║木蘭文化主題系列大賽獲獎名單揭曉!
    -2節目部識別二維碼閱讀文章2、木蘭徵戰在平城作者:趙佃璽 大同古城民俗館 趙欣歌 中國藝術研究院識別二維碼閱讀文章3、再讀史詩《木蘭辭》,木蘭本是大同人作者:要子瑾 大同市三晉文化研究會蔣和永(廣東惠州)《大同,有一種情懷叫木蘭辭》 王海清(吉林樺甸)《大同情木蘭魂》趙富(山西大同)《蝶戀花·詠木蘭辭》 李登峰(山西大同)讀《木蘭辭》 張增偉(遼寧營口)讀《木蘭辭》有感 承潔(江蘇江陰)《發現木蘭》 郭東海(廣東廣州
  • 動畫版vs真人版"花木蘭"有哪些不同?
    時光網特稿 1998年,迪士尼動畫片《花木蘭》橫空出世,這部以中國南北朝時期樂府詩《木蘭辭》中,「花木蘭」為主角的音樂電影在美國上映後,瞬間讓觀眾們記住了這個柳葉彎眉、丹鳳杏眼的中國公主。
  • 【影評】當花木蘭有了魔幻色彩
    【影評】當花木蘭有了魔幻色彩  鞏華 魚欣玥  史載於中國北朝民歌《木蘭辭》中的花木蘭,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一位巾幗英雄,以其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戲劇性故事流傳至今。顯然,《花木蘭》蘊含的美式電影基本語法已然不能復刻「超級英雄閃耀世界」的票房奇蹟。「公主」式的主人公花木蘭與中國觀眾傳統審美中的花木蘭大相逕庭。  刻畫:歷史符號嚴謹度缺失  不符歷史的服、化、道,略失美感的妝容,中國人物的英文配音,無不透露著歷史符號嚴謹度的缺失,迪士尼版《花木蘭》從一開始似乎就未「穿」好一件中國故事的「外衣」。
  • 花木蘭從軍長達12年,洗澡、如廁、生理期都是如何混過去的?
    在《木蘭辭》裡這樣寫道:「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古往今不少人都發出質疑:為什麼木蘭從軍十二年,都沒被人發現是女性。有人說木蘭的真實相貌如魯智深一樣,五大本粗的,所以人們根本看不出她真實的面貌。在回答花木蘭從軍12年,怎麼沒有被人發現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看一下,木蘭從軍發生的年代。一般認為,《木蘭辭》產生於北魏對柔然的戰爭,因為詩中的地名北魏的地名重合,而像軍書點兵、自購裝備、策勳十二轉、火伴等詞彙也顯示北魏乃至一直延續到隋唐的兵役制度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