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大媽蒸這鍋饃,黑面白面一起揉,吃著有點兒甜

2021-01-18 鄉土河南

在河南孟津一座農家飯店裡,李大媽正掀開熱氣騰騰的蒸饃鍋,端出一篦子虛胖胖的大饅頭,李大媽在飯店裡負責蒸饃,這種黑白相間的花卷饃,是平日裡她做的最多的一種,由於饃裡放的有甜甜的紅薯面,所以大人小孩都喜歡吃。

花卷饃做為一種雜糧饅頭,在白面缺乏的年代比較流行,因為蒸這種饃可以省糧食,如今吃的人不多,超市裡偶爾見有賣,但是味道和小時候吃的已經大相逕庭。

李大媽做的花卷饃很受食客歡迎,主要是做法和用料比較傳統地道,就說這白面,是農村自己磨的面,麥香味濃鬱,還有紅薯面也是丘陵地產的紅薯,吃起來既甜又面,這蒸起饃來味道也差不了。

蒸花卷饃要擀兩張麵皮,黑面的比白面的略小一些,這是常見的一種做法,還有把黑麵團直接包在白面裡,然後直接擀成一張大麵皮。

白面把黑面捲起來,變成一個拳頭大小粗細的面龍,這大概就是花卷名字的由來吧。在一些地區,花卷就是指把紅薯面或者高粱面捲起來蒸的雜糧饃,而菜卷是把菜捲起來蒸的菜饃。

卷好的面龍被一切為二,就這樣擺在篦子上,這個形態有點兒像鄉村用的「槓子」,有一種饃叫槓子饃,做法和花卷不一樣,只是形態有些相像。

這是飯店專用的蒸饃鍋,由於一直在蒸,所以鍋裡的水還冒著煙,李大媽把剛才揉好的饃放在底篦,上面還可以再放一層。

經過半個小時的木柴火,這鍋花卷饃就蒸好了,剛出鍋的饃色澤很誘人,白面不白黑面也不太黑,看著就想掰一塊嘗嘗。

由於是一條面龍整個入鍋蒸,所以出鍋後還要切成大小均勻的饃個兒,熱饃不好下刀切,得在案板上放一會兒。

拾到籮筐裡的熱花卷,一會兒就會端到食客的桌子上,在李大媽工作的飯店裡,點菜之後饃是送的,想吃多少吃多少,但是帶走就需要掏錢,很多顧客鍾情於這種兒時味道,吃完飯都會帶幾個回去。攝影記錄|張春光(圖文鄉土河南原創,剽竊必究)

相關焦點

  • 大媽賣「樹葉花卷饃」,做法奇特味道鮮美,顧客:一口氣能吃三個
    就比如一些聾啞人,他們能夠畫出非常生動的畫;在路邊我們經常也可以看到一些會吹糖人的老人,他們雖然不會畫畫,但是捏出來的糖人卻非常的漂亮,讓人們看著就是一種賞心悅目的感覺,而今天我給大家說到這道美食是一位大媽賣的一種美食,這種美食看似非常的普通,卻讓很多人對它們情有獨鍾。大媽賣「樹葉花卷饃」,做法奇特味道鮮美,顧客:一口氣能吃三個。
  • 山西農村老人吃「二面饅頭」70年,身體健康和專家主張不謀而合
    一個星期天,攝影師一行人走進了山西運城農村,在一個地坑院子窯洞裡一位農村大媽正在忙活著蒸饅頭,這位大媽姓劉,她一看到我們熱情的打著招呼
  • 蘭州人的這些日常吃食你吃過嗎?
    花饃饃的做法比較複雜費時。第一天,將面發酵,次日,把發酵好的麵團加鹼揉好,然後擀成一個個碗口大的麵餅,並在每張麵餅上塗抹清油和薑黃粉,疊在一起,用筷子擰捲成長條花狀,最後放入蒸籠蒸熟,出籠後點上小紅花作點綴。
  • 花樣棗饃這樣做比蒸饅頭還簡單,看一遍就會,紅紅火火迎牛年
    口感鬆軟,味道香甜,紅紅火火特喜慶,而且寓意好,花樣棗饃是用發麵的,寓意早發(財),蒸饃,代表著來年事業生活蒸蒸日上。牛年馬上到了,分享一道做法超簡單的花樣棗饃,看一遍就會做,比蒸饅頭還簡單,趕緊動手蒸兩鍋吧,紅紅火火迎牛年。
  • 苜蓿菜饃
    村裡有人家種了大片的苜蓿用來餵牛羊,所以在徵得他們的同意後,母親便會派我和小哥一起去。那苜蓿的嫩芽兒很小很嫩,我們用小手兒細心的掐了那其中最前面的一小截,然後放入小簍裡.在苜蓿田裡一蹲就是大半晌,等掐的夠多了,便開開心心的拿回家,然後從心底裡開始期盼著美味.
  • 陝西到底有多少種饃饃饃饃饃?
    表皮黃亮焦脆,內瓢鬆軟,有點甜。雖說只一指頭多厚薄,卻有若干層層,油油香香的。雖說那裡邊是空的,卻能夾肉、夾雞蛋、還能夾各種蔬菜。外邊卻沾著不少的芝麻,熱吃涼吃均可。難怪歌謠說:「走南京,到北京,同州府(今大荔縣)裡好燒餅。熱吃脆,冷吃酥,芝麻粒粒油層層」。
  • 做白吉饃有訣竅,不用發麵不用死面,皮薄鬆脆,比蒸饅頭還簡單
    白吉饃是燒餅的一種,叫它燒餅也無妨。我查閱了許多資料,均沒有很詳細的介紹白吉饃的名字是因何而來,有的也只是隻言片語。說起白吉饃,我首先想到了西安,到西安旅遊過多次,每次去必吃臘汁肉夾饃,在其他地方根本吃不到這個味兒,是西安的特色名小吃之一。
  • 這種「饃」年夜飯必備,顏值極高,寓意極好,蒸出一年好彩頭
    棗花饃,這種「饃」山西年夜飯必備,顏值極高,寓意極好,蒸出一年好彩頭北方人都愛吃麵食,特別是作為主食的饅頭,做起來不僅好吃,更好看,有的地方稱為饅頭,可有的地方稱為饃,叫法不同,其做法也是有區別的,唯一相同的是所採用的主料都是麵粉,不過做的過程,肯定都是要經過和面、發酵、擀麵、上鍋蒸這幾個步驟
  • 我帶上你,你帶上錢,我們吃遍蘭州街邊美食!
    有白面馬蹄子,卷著清油苦豆子粉或薑黃粉;有黑面和白面相間捲成;也有白面裹糜面或玉米面的馬蹄子,均為發麵,施鹼後蒸製。過去白面稀缺,農民主要以玉米等粗糧為主,玉米面發甜,吃多了容易胃酸,心靈手巧的主婦們嘗試著在玉米面外包裹一層白面,這樣一來,粗細搭配,不但好吃而且富於營養。
  • 白冬玲:饃
    作為以小麥為主食的北方人來說,居家過日子,不得不說的就是饃。我們平常吃的大抵就是蒸饃了,也就是大鍋大灶大籠屜蒸的手工酵面饃。在剛揭開鍋蒸氣繚繞的籠屜裡拿出一個饃,左手倒右手,右手換左手,用嘴往手上吹著冷氣迫不及待的掰開一個饃,這叫「出鍋饃」,再加上一層油潑辣子,美美的咬上一大口,那真真是「白饃油辣子,一咬一個砢嚓子」,紅油滲的好厚,就像一朵暈染的白邊紅瓣盛開的鮮花。
  • 發麵不只能用酵母粉,農村大媽的土法子,快速發麵,饅頭又松又軟!
    發麵不只能用酵母粉,農村大媽的土法子,快速發麵,饅頭又松又軟 中國各個地方的飲食相差很大,最明顯的差別就是南北方的主食的不同,在南方,人們的主食基本上是大米,而在北方則是吃麵吃以及饅頭,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南北方的地理氣候的不同,在北邊乾旱少雨的天氣主要是種植小麥。
  • 鄉味 | 蒿子饃,吃出家鄉的春天味道
    每年清明前後吃蒿子饃,是豫南一帶的習俗。這時大街小巷、家家戶戶都飄起蒿子饃的香味,作為一種特色傳統美食,更寄託了豫南人對家鄉飲食文化的推崇。而作為在外的遊子,蒿子饃往往成為不可多得的記憶。  蒿子饃的傳說有很多。其一是古代山民的生活地山高林密,毒蛇較多,時常傷人。為防蛇出山傷人,老祖先研製一種以蒿子為主要成份的藥物,拌上香甜食物,扎入蛇洞讓蛇來吃,蛇吃了會死去,這種風俗叫扎蛇眼。同時也形成了一句順口溜:「三月三,蛇出山,蒿子饃饃扎蛇眼。」後來,人們用蒿葉拌米粉做成饃,在三月初三這天吃。
  • 減肥期間也可以放心吃的饃夾肉,熱量只有108大卡,果斷收藏
    餅是北方人最喜歡也是最常見的主食,最受歡迎的應該就是肉夾饃了,咬一口外皮鬆脆,其內綿軟的白吉饃,夾雜著滿嘴香醇可口的臘汁肉,吃了一個還想吃。「管住嘴,邁開腿」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減肥兩大原則。但作為一個吃貨,忍了一段時間之後我發現我做不到,要我管住嘴簡直比胖十斤還難受。所以我就研究出來減肥期間也可以吃的饃夾肉,脂肪含量低又能解饞,吃起來沒有負罪感。
  • 減肥期間也可以放心吃的饃夾肉,熱量只有108大卡,果斷收藏
    餅是北方人最喜歡也是最常見的主食,最受歡迎的應該就是肉夾饃了,咬一口外皮鬆脆,其內綿軟的白吉饃,夾雜著滿嘴香醇可口的臘汁肉,吃了一個還想吃。所以我就研究出來減肥期間也可以吃的饃夾肉,脂肪含量低又能解饞,吃起來沒有負罪感。
  • 吃饃
    其它地方的人怎麼樣吃饃,了解不多。關中人吃饃,是一道風景,有它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關中人把吃饃叫咥饃。咥是關中專用方言,大笑著很豪放過癮地吃至極致之為咥。在地裡黑水汗流地幹到歡實處,家人提著一籃子蒸饃送到地頭,扯開嗓子大喊:「哎!哎哎……歇晌來呀!咥個饃再幹!」
  • 麵粉這樣做,吃過的人不多,一燙一蒸,鮮香筋道,比麵條涼皮好吃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種特別好吃的麵食,2碗清水1碗面,放鍋中一攪,擀成餅再一蒸,筋道爽口,比麵條好吃。我們這稱它為白面揉揉。也是由普通麵粉做成的,顧名思義,白面揉揉主要的製作手法就是揉面。但是它又不同於麵條的常規做法,先要將麵粉在開水鍋中燙熟,然後擀成小餅在上鍋一蒸,這樣做出來,比麵條筋道幾倍,特別的有嚼勁。尤其是做好後,調一個適口的料汁,拌一拌,那個味道真是絕了。
  • 武川年味之蒸點心
    蒸完後要用筷頭沾上石紅水在上面輕點一個小紅點,這也是點心名稱的由來。        過去在武川一帶,小麥雖然是大宗作物,但大部分都上交國家,且白面不耐餓,所以大部分人家終年以莜麵為主食。白面只在逢時過節和貴客上門時食用。過大年蒸點心,也就成了春節準備諸般食物的主要內容之一。                蒸點心和壓粉條一樣,主要是主婦的事情,且不是一人能完成的。
  • 河南大媽用地鍋蒸米飯,鍋底會有一張大鍋巴,趁熱吃最香
    初冬時節,在河南信陽商城縣雙椿鋪鎮一座農家飯店裡,今年50歲的楊春秀正在地鍋裡盛米飯,楊大媽蒸的米飯,會在鍋底形成一個焦黃的鍋巴,在給客人端米飯上桌的時候,這張鍋巴會和米飯一起端上餐桌。如今吃蒸米飯,無論飯店還是家庭,都把米淘好就直接放電飯鍋裡蒸了,這種做法是幾乎不會有鍋巴形成,想吃鍋巴還得用農村老方法蒸米才行。
  • 【故事裡的安陽】臘月廿九 蒸糕蒸饅頭
    在北方地區,人們春節過大年的傳統習俗中,有一個經年不衰、傳承至今的年俗,那就是蒸花糕。過年蒸糕,是家家戶戶過年最重要的一項內容。過去生活標準比較低,那時候過年難得過年再窮的人家過年也要吃幾頓好飯。過去過年叫三十兒填窮坑。那時候再窮過年也要甜甜。嘴上也要吃幾頓好飯。花糕實際上現在成了一種很高級的形式。現在說實話,湯陰花糕已經成了一種藝術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