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孟津一座農家飯店裡,李大媽正掀開熱氣騰騰的蒸饃鍋,端出一篦子虛胖胖的大饅頭,李大媽在飯店裡負責蒸饃,這種黑白相間的花卷饃,是平日裡她做的最多的一種,由於饃裡放的有甜甜的紅薯面,所以大人小孩都喜歡吃。
花卷饃做為一種雜糧饅頭,在白面缺乏的年代比較流行,因為蒸這種饃可以省糧食,如今吃的人不多,超市裡偶爾見有賣,但是味道和小時候吃的已經大相逕庭。
李大媽做的花卷饃很受食客歡迎,主要是做法和用料比較傳統地道,就說這白面,是農村自己磨的面,麥香味濃鬱,還有紅薯面也是丘陵地產的紅薯,吃起來既甜又面,這蒸起饃來味道也差不了。
蒸花卷饃要擀兩張麵皮,黑面的比白面的略小一些,這是常見的一種做法,還有把黑麵團直接包在白面裡,然後直接擀成一張大麵皮。
白面把黑面捲起來,變成一個拳頭大小粗細的面龍,這大概就是花卷名字的由來吧。在一些地區,花卷就是指把紅薯面或者高粱面捲起來蒸的雜糧饃,而菜卷是把菜捲起來蒸的菜饃。
卷好的面龍被一切為二,就這樣擺在篦子上,這個形態有點兒像鄉村用的「槓子」,有一種饃叫槓子饃,做法和花卷不一樣,只是形態有些相像。
這是飯店專用的蒸饃鍋,由於一直在蒸,所以鍋裡的水還冒著煙,李大媽把剛才揉好的饃放在底篦,上面還可以再放一層。
經過半個小時的木柴火,這鍋花卷饃就蒸好了,剛出鍋的饃色澤很誘人,白面不白黑面也不太黑,看著就想掰一塊嘗嘗。
由於是一條面龍整個入鍋蒸,所以出鍋後還要切成大小均勻的饃個兒,熱饃不好下刀切,得在案板上放一會兒。
拾到籮筐裡的熱花卷,一會兒就會端到食客的桌子上,在李大媽工作的飯店裡,點菜之後饃是送的,想吃多少吃多少,但是帶走就需要掏錢,很多顧客鍾情於這種兒時味道,吃完飯都會帶幾個回去。攝影記錄|張春光(圖文鄉土河南原創,剽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