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津書院:千年文脈 薪火相傳

2021-01-14 人民網

問津千年,古韻巍然。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的問津書院,門前流淌著微波蕩漾的孔子河。孔嘆橋、坐石、桀溺畈、曬書山等一系列歷史遺蹟記錄著千年前先賢在這裡「問津尋路」,探求人生渡口與濟世之路的經典故事。

問津書院

「聖人在上,賢人在旁,恍見當年執轡時;傳道得徒,行道得輿,試觀此日問津處。」據明《一統志》記載,西漢時期當地農民種地時偶得一塊「孔子使子路問津處」石碑,淮南王劉安遂在此建碑立亭、修建孔廟,以此記之。唐代杜牧為齊安刺史時,在此設立學宮「興學教士」。明代大儒雲集,王守仁、耿天台、耿叔臺、彭好古等於此「孜孜聚講」。萬曆三十四年(1606)由湖廣巡撫熊尚文題寫「問津書院」匾額。自此,「書院之名始立,書院之制始備」。

 

「孔子使子路問津處」的石碑,原碑已失,此碑複製於明代早期

長久以來,問津書院名士雲集,人才輩出。明洪武年間制定祭奠孔子音樂的詹同,清代曹本榮、萬爾昌,近代著名書法家張翼軫等皆畢業於此。弦歌傳誦至民國四年(1915)最後一次大修,後問津書院漸漸湮沒於紛飛戰火之中。

 

問津書院講堂

淵源有自,薪火不息。上世紀90年代,原新洲區國家調查隊統計員李森林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發現自己的祖輩弼臣秀才與張翼軫同為問津書院的學生。而當地村裡的「孔廟」即為問津書院遺址。「家中藏有書院的考卷、文具、書畫作品,但一直不知道其中的淵源,這次偶然的發現,讓我有一種想弄清問津書院來龍去脈的念頭。」李森林向記者講道。

 

李森林冒雪尋訪問津遺蹟——「孔子坐石」(李森林供圖)

從那時起,每逢周末,李森林都會坐車到新洲區,而後徒步到問津書院及周邊村落尋找文物、採訪村民、收集史料。家中藏書有限,圖書館又不允許抄書或拍照,於是李森林到圖書館查閱到相關資料後記在腦子裡,出來再回憶記錄下來。為保證史料準確,李森林還拜訪了原武漢大學校長陶德麟教授、武漢大學教授黃釗等學者,逐漸復原問津書院歷史。2001年,李森林還發現了三塊問津書院石碑,「其中『重新問津書院記』一碑是在糖廠發現的,這塊漢白玉石碑當時被工人當做涼糖板。」李森林說道。

 

李森林為問津史料採訪當地老農(李森林供圖)

據女兒李瑤回憶,父親一門心思撲在修復書院的工程上,為了在安靜的環境中撰寫書稿,有一年的春節期間都閉門謝客。「父親這些年始終自費研究問津文化,從未在書院擔任職務。問津文化首重『耕讀傳家』,不為功名,但求禮義,他的這種執著也深深感染了我。每一次父親寫好一段書院歷史的草稿,都由我謄寫完成。」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李森林與專家學者們共同完成並正式出版了《問津院志》(上、下)、《問津史話》、《問津人物》、《問津詩賦》、《問津文論》等書籍。問津書院修舊如舊,恢復為雕欄畫棟的古色院落,破碎文物得以修復保存。李森林也成為「問津傳說」項目的「非遺」傳承人。有據可考的歷史淵源、原址復建的古老建築、古論今談的專業研究……問津書院從外表到內涵得到全方位恢復。自此,一度中斷的問津歷史終於再續。

 

問津博物館所藏文具

「我們要知道自己的根在哪裡。」李森林告訴記者,「在這個過程中,我幫助海內外幾百人找到了他們祖輩與這裡的淵源。我從未想過要在修復書院的過程中給自己帶來任何榮譽或者經濟利益。能夠為保護、傳承鄂東文化遺存做出一點貢獻,我感到很欣慰。接下來我還要從社會學的角度繼續研究問津人,研究他們在中華文化中所發揮的作用。」

書院靜靜佇立於歲月之中,底蘊深藏,需要更多人的用心呵護。在賡續問津文脈的過程中,當地政府、學者給予大力支持。著名歷史學家皮明庥、武漢大學原校長陶德麟教授、武漢大學教授黃釗等為探史書院、正本溯源等方面做出了貢獻。「2000年後,我開始對問津文化歷史的考察和研究。問津書院在長期辦學中大力倡導『尊道』、『崇德』、『好學』精神,這不僅在歷史上為荊楚學人和當地士民建立精神家園,而且對於今天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亦有不可忽視的現實作用。」黃釗教授表示。

文脈似蘭,其馨遠播。目前新洲區正進行鄉村儒學推廣活動。「以書院帶動民風、鄉風、家風建設,利用當地的學堂、祠堂、禮堂等陣地,邀請退休鄉村教師、熱愛傳統文化的老同志等進行儒學推廣工作,繼續弘揚傳承問津文化。」湖北省問津文化發展促進委員會副秘書長霍華先介紹。

耕讀傳家、崇文尚武、忠孝節義、傳德報恩,問津書院文化千古傳承至今。一代又一代的人從先賢手中接過文明的火炬,而後將其熊熊不息地交給後人。中華文明得以傳承五千年、文脈延古今,也正因如此。

(責編:宋子節、吳亞雄)

相關焦點

  • 武漢大學教授談問津書院:三大精神薪火相傳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程亞惠):武漢新洲問津書院,中國唯一以「孔子以子路問津」典故命名的書院。11月30日「文脈頌中華 書院@家國」網絡傳播活動記者團探訪了這座書院,聽專家講述書院的古今以及它為當今世人帶來的思考感悟。問津書院。
  • 應天書院,一座千年文脈的圖騰
    一、應天書院的前世今生應天書院又稱應天府書院、睢陽書院、南京書院、南都書院、後來升格為南京國子監,成為北宋最高學府,它也是中國古代書院中唯一一座升級為國子監的書院。北宋書院多設於山林勝地,只有應天書院設立於繁華鬧市之中,這成為應天書院主要的特色。
  • 新洲問津書院,你不知道的古今傳說
    故園舊夢依稀在,千年書院未來將變身為一座國學產業園。始建於西漢年間的問津書院,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是我國唯一以「孔子使子路問津」典故命名的書院,屢毀屢建,明清時期最為繁榮,康煕曾賜書院「萬世師表」匾額。3月20日,記者探訪了這個中國的儒學文化聖地。3月22日,農曆三月初一,春雨瀝瀝,問津書院門口人流如織。
  • 問津書院修復工程啟動
    本報訊(記者胡孫華)昨日在新洲舉行的問津書院修繕及景區建設推進會透露,作為湖北最古老最大的孔學文化聖地,問津書院將加快保護性開發,除修繕外,還將建設問津景區,使其成為傳播儒家國學的文化教育基地和旅遊勝地。
  • 走進問津書院:這座曾屢毀屢建的書院,正改變鄉風
    中新網客戶端武漢12月1日電(記者 宋宇晟)作為中國古代重要的教育機構,傳統的書院在今天越來越多地被人們提及。不少地方也依託傳統,重新修繕了當地的書院。  但這些書院在今天,是否還有其現實意義?今天的書院又應以何種身份存續?  11月30日,記者隨「文脈頌中華·書院@家國」網絡傳播活動採訪團走進湖北武漢的問津書院。
  • 歷城區彩石街道講書院村:為歷史文脈換「新衣」添活力
    【總編手記】 挖掘千年歷史文脈激發文化資源活力濟南日報報業集團副總編輯 單寶珠  城市是流動的風景自古千年,文明便沿著歷史的涓涓細流浸潤於這片土地,滋養著一代又一代兒女。講書院這個小山村恰似一位待嫁的新娘,環繞的薄霧,眼前的白雲,潺潺的溪水,甘冽的山泉,將她裝扮得那麼美豔驚人卻又那麼樸素無華。
  • 薪火相傳 生生不息——薪火相傳全球華人漢字書寫倡議八周年紀念...
    2020年12月5日上午, 薪火相傳全球華人漢字書寫倡議八周年紀念活動在京舉辦。本次活動由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協會、中外經濟文化交流活動中心主辦、盛世融源集團有限公司、盛世融源文化產業(北京)有限公司承辦。
  • 問津書院·問津行館·問津園
    問津書院舊址位於舊城南門內大街38號清代鹽商查為義獻地,經鹽運使盧見曾請準
  • 問津書院悄然復興 續寫中西文化交流的輝煌
    歷史曾經湮沒了一座天津歷史上的有名書院,在天津之外它並不太為人所知,那便是天津最早的書院——問津書院。它始建於乾隆十六年(1751),但不幸的是,光緒二十六年(1900)它因八國聯軍入侵而慘遭毀壞,歷史也在這裡終止成為塵埃。近年來,問津書院在天津悄然間重建,並且悄然間復興,成為本地歷史文化學者的精神家園,以及最受大眾歡迎的免費書吧之一。
  • 邽山書院學刊發刊詞
    作為軒轅故裡,華夏古縣,歷史悠久,文脈興盛。自宋元創辦西江書院,明清舉辦上邽書院、邽山書院,至今有千餘年。      為了在整縣脫貧之後,大力培植清水文脈,振興民間文化教育;為了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深入挖掘文化遺產,凝聚社會各界有識之士進行文化交流與學術研究,我們本著「立德樹人,廣結鄉賢,文以化人,引領風氣,宣傳清水,促進文旅」的宗旨,
  • 新洲問津書院完成百年大修 舉辦祭孔大典(圖)
    問津書院百年修復落成暨祭孔大典現場    荊楚網消息(記者 趙莎莎)12月12日,我國唯一因「孔子使子路問津」典故而得名、曾與嶽麓書院齊名的古書院——新洲問津書院百年大修宣告完成。當日,武漢大學國學院問津書院研究基地、華中師範大學國學院問津書院研究基地、湖北省青少年國學教育基地、武漢鄉村儒學研究推廣中心,在此掛牌設立;湖北現代儒商研究會在此掛牌籌備。問津書院廣場上舉行了祭孔大典,三千多人接受了一場莊嚴的傳統文化洗禮。   問津書院位於新洲區舊街街孔子河村,已有兩千多年歷史。問津書院源自春秋時期孔子周遊列國途中、使子路問津的典故。
  • 孫家第四代大多以理工聞名 薪火相傳的是對讀書的熱愛
    孫家第四代大多以理工聞名 薪火相傳的是對讀書的熱愛 2017/03/18 00:09 來源:溫州晚報 瀏覽:25214
  • 問津書院的「尊道」「崇德」「好學」精神仍未過時
    比如,從書院曾培養大批人才的角度,評述書院的文化價值;從總結書院教學經驗的角度,揭示書院的歷史貢獻;從書院傳播文明、交流學術的角度,揭示書院的歷史功績等等。「問津書院的文化價值,集中體現在為荊楚學人及當地士民建設精神家園,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導向。書院在歷代興學育才中,圍繞精神家園的建設,做了許多有意義的工作。對於今天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亦有不可輕忽的現實價值。」
  • 武漢新洲問津書院本體維修及修繕復原工程按期完工
    清潔工人在修繕完工後的問津書院前打掃衛生(笑秋 攝)             問津書院(笑秋 攝)  荊楚網消息(通訊員 王林軍)5月18日,從新洲區獲悉,問津書院一期本體維修及二期修繕復原工程已按期完工,進入掃尾驗收階段,三期室外配套工程亦將啟動。
  • 把本土文化變成「全球語言」 南京推動千年文脈與世界聯通
    南北朝詩人謝朓的一句詠嘆,成為南京流傳千年的城市名片。近年來,通過「創新名城、美麗古都」建設,今天的南京千年文脈可感知,天下文樞可品讀,古都魅力得以彰顯,一座生態、生活、生產與文脈、文化、文明融合發展的現代化城市呼之欲出。
  • 孔子誕辰紀念日學者聚首新洲問津書院 提出儒學新觀點
    荊楚網消息(通訊員程書雄、劉慧、王林軍)武漢市新洲區問津書院是中國唯一以「孔子使子路問津」典故命名的古書院,9月28日是孔子誕辰2565周年紀念日,當日,以問津文化的內涵與當代價值為主題,由湖北省問津文化發展促進會主辦,湖北問津文化論壇在新洲區舉行,多名專家學者參會交流。
  • 惟楚有材 於斯為盛 嶽麓書院何以傳承千年仍弦歌不絕?
    作為中國最古老的高等學府,這座書院走過千年風雨,直到今天成為湖南大學的一部分,依然為國家培養著人才,朗朗讀書聲不絕於耳。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座書院,探索它傳承千年依然弦歌不絕的秘密——惟楚有材 於斯為盛書院,中國古代獨具特色的一種教育形式。它始於唐、興於宋,集講學與藏書為一體,培養人才,傳承文脈。
  • 百歲大儒愛新覺羅毓鋆與奉元書院
    同時,我們以「兩岸合璧,文化復興,全球同道,薪火相傳」為宗旨,致力於團結更多機構和個人,合力建設學習踐行華夏經典文化的人文薈萃之苑,合作方包括但不限於:全球各地致力於國學教育研究與實踐、國學經典傳承與推廣的各類院校系所,國學教育機構(書院,國學館,琴、棋、書、畫、詩、茶、香等館舍),教育培訓機構,熱愛經典文化的行業組織、社會團體和個人。
  • 羅雁老師帶您領略惠州千年書院文化-研學之旅
    為了進一步彰顯千年古城的精神底蘊,激發爭創國內一流城市的精神動力,惠州文脈所在——廣東四大書院之一「豐湖書院」。             豐湖書院研學之旅--羅雁老師主講在惠州西湖的豐湖邊上,有一間歷史悠久的書院,它就是承載了惠州文氣的豐湖書院。豐湖書院與廣州海學堂、肇慶星巖書院、順德容山書院並稱為廣東四大書院。
  • 不忘初心薪火相傳
    在這裡共憶從警生涯傳承忠誠警魂12月11日上午,西雙版納州強制隔離戒毒所隆重舉行首次民警榮譽退休暨新警入警儀式,致敬老同志無私奉獻、見證新老警察薪火傳承我保證忠於中國共產黨,忠於祖國,忠於人民,忠於法律……我願獻身於崇高的司法行政事業,為實現自己的誓言而努力奮鬥」,在隨後舉行的新警入警宣示儀式上,9名新入職警察立正肅立,高舉右臂,緊握右拳,在李開軍副所長的帶領下,在退休民警的注視下,向警旗莊嚴宣誓,一場薪火相傳的接力在這裡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