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拿「弱國無外交」為李鴻章開脫

2021-02-23 楞個想

李鴻章一生,既舉辦洋務事業、推動中國社會近代化,又籤訂了不平等條約、給中國造成深重的災難。如何評價李鴻章,分歧主要在其外交行為,尤其是籤訂《馬關條約》。由於此事,一個多世紀以來中國人大多認為李鴻章是個賣國賊;但最近20多年來,卻有論者特別指出李鴻章所處時代是中國歷史上極弱的時代之一,在當時極為衰落的歷史條件下,李鴻章充其量只能算是個誤國的人。綜觀各種研究與評價,結合李鴻章的外交行為,特別是對日外交的歷史考察,可以發現:甲午戰敗是李鴻章對日誤判與外交妥協退讓的惡果,《馬關條約》則是甲午戰敗的惡果。

  有論者認為,李鴻章籤訂《馬關條約》是被迫的和無可奈何的。如果僅就籤訂《馬關條約》這一時間段來看,李鴻章的確是在甲午戰敗、被革職留任並「拔去三眼花翎、褫去黃馬褂」之後,因日方指名要他赴日談判,才又被「賞還翎頂,開復革留處分,並賞還黃馬褂,作為頭等全權大臣,與日本商議和約」。1895年3月20日,李鴻章率李經方等與日本全權大臣伊藤博文等在馬關春帆樓舉行會談。李鴻章費盡口舌,直到被刺後才籤訂《停戰條約》,歷經29天的艱難談判,於4月17日與日本籤訂《馬關條約》。從籤約的歷史境遇與李鴻章的艱難談判歷程看,說他是賣國賊確實冤枉。  但是,研究重大的歷史事件,如果僅僅考察這一事件的當時境況,僅僅追究當事者的歷史責任,不從因果關係出發進行深入而全面的考究,的確難以說明問題。如果以甲午戰敗與《馬關條約》的籤訂為一個時間點,往前追溯,則可發現甲午戰敗和《馬關條約》的籤訂,與李鴻章「外須和戎,內須變法」的主張和對日的妥協退讓緊密相關。  早在1862年5月,李鴻章在給曾國藩的信中就提出「外敦和好,內要自強」;1863年4月致戶部尚書羅椒生函中疾呼「我能自強,則彼族尚不至妄生覬覦,否則後患不可思議也」;1881年1月在給晚清名士王闓運的信中明確提出了「外須和戎,內須變法」的主張。應當說,李鴻章在晚清的歷史危局中,能夠清醒地認識到經濟發展機遇期,積極舉辦洋務運動,推動中國社會的近代化,意義重大。但是,李鴻章為了變法與富強,卻對外「和戎」了。在李鴻章30年的外交生涯中,對日外交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1874年日本侵臺事件中,李鴻章對國際大勢缺乏了解,被日本的兇焰所嚇倒,屢屢上書朝廷,對日交涉只可言談,不可動武,結果改變了朝廷的初衷,對日交涉走向妥協、退讓。隨後籤訂的《北京臺事專條》中,不僅付出了50萬兩白銀,且使數百年來的屬國琉球平白失去。在中日朝鮮問題交涉中,李鴻章力保朝鮮,但在其主持籤訂的1885年中日《天津條約》中,卻承認中日有共同出兵朝鮮之權,這也為日後甲午戰爭種下了禍根。甲午戰爭時,李鴻章一意主和,思欲借俄英等國幹涉以消弭戰禍,在軍事布置上全無計劃,自甘處於被動下風地位,直至最後仍不放棄和平之一縷渺茫希望,這是導致戰爭慘敗的重要原因。其對日政策,從歷史後果看,是從誤國、害國起,等到甲午戰敗、《馬關條約》籤訂之時,李鴻章雖然極盡所能地想維護國家利益,卻已無力回天,只好在割地賠款的《馬關條約》上簽了字。退一萬步講,李鴻章即使在主觀上沒有想做徹頭徹尾的賣國賊,但其行為後果卻是賣了國。  綜觀李鴻章的日本觀,可以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在1874年日本侵略臺灣之前,李鴻章以「聯日」為主。第二,在1874年日本侵略臺灣事件爆發後至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前,李鴻章以「防日」為主,「師日」之心兼而有之,但「輕日」傾向也十分明顯,而且貫穿於其對日活動之中。第三,甲午戰爭之後,李鴻章的「制日」思想成為主流,這是李鴻章通過與日本交往的慘痛教訓得出的,但為時已晚。李鴻章出使馬關並籤訂《馬關條約》,其嚴重的歷史後果已不是他所能把控。因此,從民族利益的大處著眼,從歷史後果出發,李鴻章的賣國行徑無可置疑。  實質上,李鴻章一生中外交行為的對與錯,根源在於「外須和戎,內須變法」的「和戎」。為了內部而對外「和戎」,為了穩住陣腳而對外妥協,這在中國歷史上的確有不少先例。有些成功,有些失敗,成與敗之間的關鍵在於歷史條件是否適用。就李鴻章對外所採取的「和戎」政策看,與歷史上封建王朝的「和戎」政策有著本質的區別:封建王朝的「和戎」對象是周邊兄弟民族,而李鴻章面對的是外敵,是侵略者——西方列強和日本軍國主義。西方列強要把中國變成其殖民地,日本要佔領中國的領土。李鴻章的「和戎」,雖說為洋務運動的舉辦創造了條件、贏得了時間,但一味「和戎」導致了甲午戰爭的慘敗、《馬關條約》的割地賠款。  「弱國無外交」。這是人們據以評價李鴻章對日外交中無可奈何的論據,特別標明「李鴻章所處時代是中國歷史上極弱的時代之一」,即人們常說近代中國是「積貧積弱」的時代,但「弱國無外交」不能也不應該成為為李鴻章賣國開脫的理由。依照20多年來經濟史學家提供的數據,近代中國其實一直是個經濟大國。保羅·甘迺迪的《大國的興衰》引用經濟史學家貝羅克的統計,中國經濟總量世界第一的寶座直到1890年才被美國搶去;英國著名經濟史和經濟統計學家安格斯·麥迪森認為,中國GDP被美國超過的確切時間,是中日籤訂《馬關條約》的1895年。西方學者的研究結果似乎在昭示我們:單靠經濟總量成不了大國。對於李鴻章的評價,還是鄧小平1982年9月會見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時的嚴正聲明更能說明問題:「如果中國在一九九七年,也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四十八年後還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個中國領導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國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著中國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國領導人是李鴻章!」

【往期熱文回顧】

相關焦點

  • 李鴻章訪問英國提一要求被拒, 十分生氣, 體會到「弱國無外交」
    1896年,74歲的李鴻章受慈禧太后派遣,前往俄國賀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而後出訪歐美諸國。8月2日,李鴻章抵達英國,受到熱烈歡迎和隆重招待。但他更關注的,是自己此行的重要任務能不能順利完成。老年的李鴻章。李鴻章與英國首相索爾茨伯裡會晤時,首先提出:英國已允許日本增加關稅,那也請閣下允許我大清將關稅由5%提至10%。此前李訪問俄國、德國時,兩國均同意清朝增加關稅的提議。
  • 李二先生莫名背鍋了,弱國無外交,但有強烈的民族觀念
    梁啓超曾說:「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弱國無外交」何況這還是一個茍延殘喘在新時代浪潮下的封建落後的腐敗國家。人最難寫的就是他自己的名字「李鴻章」三個字老爺子一生定當寫過無數次,可寫在這條約上,當是紙似深淵筆重千斤,籤下,那就是千古罵名。不籤,貧弱清國繼續陷入戰火當中,苦的還是百姓黎民。那種在刀山火海上的煎熬的滋味,不是當事人,難以言表當時滋味。
  • 慕尼黑陰謀完美解釋弱國無外交的真諦,英美出賣蔣介石再次驗證
    事實上,無論是現在,還是在歷史上,在西方「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面前,已經無數次證明了落後必然挨打,自古「弱國無外交」的真理。也許,這張照片,是現今最完美的詮釋,什麼叫「弱國無外交」。對於」弱國無外交「,歷史上還有無數次實例可以證明,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國政府元首張伯倫、達拉第、希特勒、墨索裡尼、齊亞諾在慕尼黑舉行會議,在沒有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參與的情況下,更不管捷克斯洛伐克怎麼想,如何憤怒,直接就籤訂了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區割給德國的「慕尼黑協定」。
  • 「弱國無外交」,這片拍出歷史的血淚
    「弱國無外交」——縱觀世界歷史,這句話堪稱真理。無數小國弱國,掙扎與大國強國的博弈之間。縱有英雄志士鞠躬盡瘁,仍難以保全那美麗而脆弱的祖國。然而馬薩裡克在倫敦的外交努力卻處處碰壁,屢屢被英國各方拒之門外。他甚至連想拜見英國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伯爵都不得。英法兩國絲毫沒有意願幫助馬薩裡克的祖國,反而聯合施壓想讓捷克斯洛伐克乖乖放棄領土。次日尚未完全從宿醉中清醒的馬薩裡克回到布拉格,探望生命垂危的父親——託馬斯·馬薩裡克。
  • ​《顧維鈞傳》③ | 弱國無外交,他能扭轉局面嗎?
    27歲,更是成為了駐美全權公使,如此年少有為,對於我們今天的年輕人而言,都是讓人驚嘆的。只可惜,他生在身負沉重歷史包袱的積弱年代,即便想要為國扭轉局勢,也只能在困頓中尋找希望。和會即將舉行,中國作為勝利國,能否在這樣大會上,實現自己的設想呢?讓我們開始今天的閱讀吧!
  • 塞爾維亞明顯缺鈣;小桌子的圖片,完美地詮釋「弱國無外交」
    該協議被吹捧為美國的一次重大外交成功,認為使這兩個巴爾幹半島對手走得更近了。此外,穆斯林佔多數的科索沃同意承認以色列,而塞爾維亞則追隨美國的腳步,同意將大使館遷至耶路撒冷。然而,塞爾維亞總統對這一聲明的反應,使一些評論者懷疑他是否知道他籤署的文件的細節。
  • 晚清重臣李鴻章去世後,繼子和親生子女結局如何?
    有人說近代的中國只有兩個半外交家,其中一個便是李鴻章,在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什麼叫弱國無外交;另外一個則是名震寰宇的周總理,他讓我們看到受盡屈辱的中國人終究還是站起來了;剩下的半個就是在國際上為貧窮落後的中國在國際上挽回最後一絲民族精神和顏面的顧維鈞。
  • 與其說李鴻章是背鍋俠,倒不如說是他幫忙搞垮了清朝
    李鴻章和孫中山另外康有為為代表的維新派尋找變法圖強,革命黨人則尋找暴力起義推翻滿清,國內各地總督也搖擺不定,國內局勢混亂不堪。《馬關條約》日本指名道姓要李鴻章前來,李鴻章雖然挨了一槍少賠了一億兩白銀,可是整個談判過程沒看到所謂的外交智慧,沒看到據理力爭,日本人的要求基本都得到了滿足。中國不僅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還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
  • 《馬關條約》籤訂後,李鴻章為什麼發誓今後再也不踏上日本土地?
    弱國無外交,敗國更是不存在平等外交!《中日馬關條約》被迫籤訂以後,痛苦與屈辱深深地刺傷了李鴻章,他發誓今後再也不踏上日本土地。(與八國聯軍談判時憔悴的李鴻章(前排中)。作為世界上最負盛名的中國政治家與外交家,李鴻章在日本遇刺,招來國際輿論一片譴責。天皇極為惱怒,諭旨痛斥兇手「下賤無禮,極為可恨」。日本首席談判代表伊藤博文與副代表陸奧宗光,更是擔心李鴻章以負傷為藉口中途歸國,引來歐洲列強幹預,這才迫不得已地無條件停戰。
  • 1896年,73歲的李鴻章出訪德國,聽了俾斯麥一番話後仰天長嘆
    李鴻章是晚清重臣之一,同時他也是清朝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外交官,也正是在這重身份下,李鴻章幾乎代表清朝籤訂了所有的不平等條約,而他本人也因此飽受非議,時常被人們唾罵成賣國賊。但儘管如此,李鴻章對於晚清中國的意義和貢獻依舊非同小可,可以說如果沒有他的話,那麼晚清很可能更加衰敗。
  • 年少不知李鴻章,且看中堂大人究竟怎樣一人
    這些年流行一句話「年少不知李鴻章,如今方懂李中堂。」無論怎麼看,李鴻章都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繞不開的人。那麼李鴻章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呢?先拋開種種評價,我們且細細看來。安徽人的李鴻章書香世家,先中秀才,後中舉人。拜在了曾國藩的門下。
  • 李鴻章是東方俾斯麥還是名過其實的操盤者?
    李鴻章到底是個什麼人?其實梁啓超《李鴻章傳》說得很清楚。就是李鴻章這個人如果放在古代社會,中國古老的官僚體制,應該是一個人才,但偏偏碰上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他的能力就完全不夠用了。所以說李鴻章是東方俾斯麥,這是太過了,俾斯麥是德國鐵血宰相,是結束德國分裂,完成德意志統一、復興德意志的一個人,李鴻章顯然差得太遠。而且李鴻章有很多汙點是洗不去的。
  • 塞爾維亞徹底墮落了,坐小板凳圖片,向世界再次展示:弱國無外交
    這份協議被吹捧是美國一次重大外交成功,美國政府認為這為了兩個巴爾幹半島競爭對手走的更近了。自此,穆斯林佔大多數的科索沃同意承認以色列,而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則是追隨美國的步伐,同意將以色列大使館搬至耶路撒冷地區。可是,塞爾維亞總統對這一聲明的反應,致使一些外界人士懷疑他是否知道籤署的協議裡面有關細節。
  • 他的名字跟李鴻章一字之差,不是親兄弟,保住上萬平方公裡領土
    李鴻章另外這兩家排輩的方式也不一樣,李鴻藻是「鴻」字輩,也就是以名字中的第二個字為輩分。李鴻章兄弟卻是「章」字輩,以名字中的第三個字為輩分,李鴻章的哥哥名叫李瀚章,兄弟名叫李鳳章。這種排輩方式比較少見,我一個高中同學就是以第三個字「霞」為輩分,他是個男生,名叫宋斌霞,宿管老師根據名字,直接就把他分到了女生宿舍。可見,李鴻藻跟李鴻章沒有任何的血緣關係。
  • 1896年,73歲的李鴻章到訪德國,為何突然仰天長嘆?
    閱兵秋操,即1896年6月20日,李鴻章出席的檢閱德國皇家衛隊的儀式。這場隆重閱兵典禮上,李鴻章被安排坐在緊挨德皇威廉二世的「虎皮座」上,為讓李鴻章看得清楚,德皇還特意下令軍隊拉近表演距離,虎皮椅上的李鴻章,也把兇悍德軍各種嫻熟的戰術動作看了個滿眼,接著突然衝著德皇一句「失聲長嘆」:苟使臣有此軍十營,餘願足矣——中國如果有十營這樣的精兵,我這輩子值了!
  • 翁飛:李鴻章該為甲午慘敗負多大責任?
    資料圖片:甲午戰爭爆發前,李鴻章在戰略判斷和指導上犯下嚴重錯誤,成為釀成此後慘敗的原因之一。圖為攝於1896年的李鴻章照片。參考消息網7月1日報導 在李鴻章的外交生涯中,日本無疑是他打交道最多、最重要的對象。
  • 籤完《馬關條約》,做翻譯的小姑娘,撲到李鴻章的懷裡號啕大哭
    就這樣,李鴻章代表清政府奔赴日本的馬關,開始了求和談判。正所謂弱國無外交,諒李鴻章再怎麼厲害,沒有強大的武力做後盾,也根本毫無迴旋的餘地。那麼,李鴻章又是憑藉什麼籌碼,砍下了約一億兩銀子的賠款,號稱世界上最昂貴的一顆子彈,又是怎麼回事呢?
  • 李鴻章在日本談判挨了一個日本憤青一槍,這一槍到底有多貴
    甲午一戰驚天下所以你看當時李鴻章去跟日本人談判的時候,日本當時的首相伊藤博文多囂張?談都不跟你談啊你想,最讓人無語的是,李鴻章可是當年青年時期伊藤博文的偶像,那會兒年輕的伊藤博文對號召洋務運動一系列改革的李鴻章崇拜的五體投地,但是時過境遷,兩人在這樣的情況下相遇,真的太諷刺!伊藤博文當時原話是這樣的:中堂,我此次節略(外交文書的一種,用來說明事實,重要性僅僅次於照會),但有允和不允兩句話而已!意思是什麼呢?我這次和你談話,只有答應和不答應,你要是答應就好說,不答應那就接著打!
  • 弱國外交下的堅挺脊梁:千裡共嬋娟,致敬艱難歲月堅守的外交官
    02堅挺脊梁這部動畫,講述的主角叫顧維鈞,是中國近現代史外交家。電影《我的1919》就講述了顧維鈞在巴黎和會上外交的經歷。那番振聾發聵的陳詞,無人不會動容。弱國無外交啊,國家沒有足夠的力量,去充實人們的底氣,這些奮戰在他國的外交官們,如顧維鈞先生,悲憤於祖國受辱,卻依然堅守祖國最後的脊梁。
  • 膠州灣事件中清政府的對俄外交
    而後,當中方求俄未果、決定暫不求助俄國時,俄艦卻不請自來,以中俄同盟為藉口,實則意在佔領旅順、大連,清政府欲拒不能。這顯示,俄艦來華與否,與清政府的請、拒無關。對照俄國的相關決策可見,清政府圍繞膠州灣事件展開的對俄外交,不僅暴露了弱國外交的屈辱與無奈,更暴露出了主持外交者的懵懂與無知。而由此引發的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則預示著清政府的外交已步入山窮水盡的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