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號的《上海古城記憶》,這裡的「上海」,是上海城市的簡稱,又稱「滬」。它誕生於1291年的8月19日,這一天,也是中國「上海縣」的誕生日。1927年的7月,上海縣的大部區域,被民國政府組建成中國首個中央直轄特別市,標誌著上海城市由農耕社會的上海縣,進入真正「市」的城市行政序列。
而今天的上海地區則形成於1958年,它是由一市管轄十縣而組成的新行政格局。由於南匯和川沙兩縣被撤銷而併入浦東新區,所以今天的上海市即上海地區,由一個上海城市省級行政,加遠郊的嘉定、寶山、崇明、青浦、松江、金山、閔行、奉賢這八個縣(區)行政而共同組成。
《上海古城記憶》中的「上海」,是講述「上海城市」自己的鄉土歷史文化,它不包括1958年才從江蘇省劃來上海地區的上述八縣它們各自的鄉土歷史文化。即今天的上海地區,實際是由一個省級行政的上海城市,管轄著上海城市遠郊的八個縣級區而形成。如此的演變過程,上海城市已是第二次遇見了。隨著上海「世界第六城市群」的設想,上海地區在向上海城市群的方向在努力。也許不久後,將會有更多的其他縣級行政融入進「上海」的廣義城市群之中。但上海城市自己本身的鄉土歷史文化,將始終客觀存在。自己的《上海古城記憶》,永遠以上海城市自己的鄉土歷史文化為主,面向上海人和所有海內外想了解「上海城市學」的朋友們,提供了一扇了解真實上海城市歷史地理的窗口而己。
上海城市·花園之城
上海城市,建於元代至元二十八年,即公元1291年的8月19日。這一天也是元朝廷批准上海建縣的誕生日。從此,中國大地才有了一座叫「上海」的小縣城,有了籍貫和出生地為「上海」的上海人,也開始有了上海城自己的歷史和文化。在此之前,何來上海城?何來真正的上海人?又何來上海城市的歷史與文化?
上海明代的古城牆
建於元代上海縣的縣城,是從明朝初期開始,才逐步繁榮和昌盛起來。商業和市容,都有了很大的變化與發展,才有了未來城市的基本要素。
尤其是在明朝的嘉靖至萬曆年間,由於社會生產力的蓬勃發展,文風興盛,地主官僚階層中有不少的人,做官歸來,弄到幾個錢,需要一處幽雅的吟飲遊宴之所,一時釀成了造園的風氣。此時的上海也毫不例外,在城內有潘氏的「豫園」、顧氏的「露香園」、陳所蘊的「日涉園」、喬氏「別業渡鶴樓」(以後改建為「也是園」)、趙東曦的「半涇園」等。在城外有徐龍與(徐光啟子)的「桃園」、陸深的「後樂園」、朱豹的「怡老園」、王圻的「梅花源」等。
歷史記載,周長僅九華裡的上海老城廂之內,先後就建有二十幾座私家花園,如「豫園」、「露香園」、「半涇園」、「日涉園」、「朱氏園」(慈雲樓)、「宜園」、「省園」、「非園」、「吾園」、「也是園」、「玉泓館」、「柱頰山房」、「素園」、「水竹居」、「風樹園」、「思敬園」等等。加之城牆外陸續建有的「半淞園」、「南溪草堂」、「後樂園」等。在明代的上海,一個面積只有一·六平方公裡左右的小縣城,擁有如此眾多,風格迥異的園林景色,可想而知它會是一座多麼美麗可愛的城市啊!
到了清代前期的時候,上海的城市建設,更是蒸蒸日上。當時的上海就已與蘇州、揚州等江南名城一樣,被譽為「花園之城」。尤其是明代的豫園、露香園、日涉園,更是被稱為明代上海三大名園而寫入史冊。
露香園
露香園,建於明代嘉靖年間,由三十八年己未科,丁士美榜進士顧名世家族所建。
顧名世家族建設露香園,前後歷時近十年,耗資銀錢數萬兩。私宅園林佔地有四十多畝,僅露香池就佔地十餘畝,園內以露香池為中心,還建有露香池、露香閣、阜春山館、碧漪堂、青蓮座……,等諸多景點。
很遺憾,此家族傳至五代左右,因無男孩,家族沒落。更糟糕的是後來成為官產的露香園,竟然被移置朝廷駐軍的「火藥局」。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的三月初八,火藥倉庫失火發生爆炸,整個園區幾乎被夷為平地。此處後又成為佔地九畝的一個清軍校場。後人稱這片區域叫「九畝地」。
清同治年間地方志中上海縣城圖中的九畝地
美麗的露香園,如今只剩下原址處的一條「露香園路」,告訴大家,這裡曾有過一座叫「露香園」的私家園林名園。
豫園
豫園為四十一年壬戍科,申時行榜進士潘允端家族所建。潘允端先後任刑部、禮部主事,和四川右布政史等職。
潘允端的父親潘恩,為官四十載,官至刑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地位顯赫。潘允端為潘恩次子,其辭官返鄉後,在明萬曆五年(1577年),為了奉養父親的晚年生活,才開始興建佔地約七十畝的私家園林——豫園。
今上海古城的豫園
歷經歲月的折磨,豫園屢遭破壞,到清乾隆年代,漸漸成為地方紳商的公所場地。到了民國時代,在此不但設立了豆米業小學、糖業小學等,還遷移來了不少住家在這居住和生活。榮幸的是在1956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決定修復豫園。歷經五年的努力,終於恢復了大部分的園景,並在1961年開放接待遊客參觀,如今已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日涉園
日涉園為十七年己丑科,焦竑榜的進士陳所蘊家族,在明代萬曆年間所建。園址在今上海古城內的梅家弄、東梅家弄、天燈弄、藥局弄等一帶。
太僕(寺)少卿陳所蘊,歷任刑部員外郎、河南學政等職。他對自己的私家花園「日涉園」特別的喜歡,為了希望將園中的美景能永久的流傳下去,便常邀請書畫界的朋友來園中做客並揮筆作畫。民間流傳陳所蘊曾藏有《日涉園圖卷》三十六幅。這是明代上海三大名園中,園主留下園林畫卷的唯一之人。
但隨著陳所蘊家族的衰落,那《日涉園圖卷》三十六幅也在嘉慶年被散佚,並留下後來不少的民間趣文。據說上海歷史博物館收藏有十幅原作。
今上海黃浦區天燈弄77號大門
日涉園的結局,似乎比露香園要來的稍微好一些。今天尚存的天燈弄77號的「書隱樓」,據說是日涉園舊址的一部分。書隱樓,我進去走過、看過,現為郭氏家族私有。上世紀九十年代,我曾率人進去拍過電視資料片,當時的園主郭俊綸先生曾與我交談過好長時間,他很健談,他也很苦惱。如今老郭也己去世,他女兒替他管理著「書隱樓」,但依然非常的艱難。這裡的故事以後有機會再細說吧。
明代的上海三大名園,露香園幾乎任何的景物都沒留下,是最慘,最糟的。但露香園家族留給上海人後代的非遺,及文化藝術遺產,卻是上海三大名園最豐富的一個。這才有了今天「海上露香園」很多真實的、並值得去研究的歷史文化故事。了解、研究露香園顧氏家族的歷史文化與生活,也許對認識古代上海人對美好生活追求,或是最好的一個縮影。
下次就講「海上露香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