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爬山嗎?」「我還有機會嗎?」
——「還要自我介紹,那這麼多年我白混了。」「C位以作品而定,而不是以藝人而定。」
……
是的,從《乘風破浪的姐姐》到《隱秘的角落》,從熱門綜藝到熱播網劇,這幾部作品承包了這段時間以來不少的話題度。在影視行業因疫情影響持續低迷的背景下,無論是製作精良的劇集,還是獨闢蹊徑的舞臺,都在向觀眾展示了一種可能,也給業界帶來了一種啟發。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件事。
從表面上看,兩部作品「風馬牛不相及」。一個是綜藝,一個是網劇;一個是選秀舞臺,一個是懸疑劇場。但是,剖開作品的內核就會發現,它們的獨特之處都在於打破了中規中矩的刻板印象,以「另類小眾」的方式取得了「耳目一新」的效果。誰說組女團就一定要吃「青春飯」?成熟美麗的姐姐一樣可以「乘風破浪」。誰說推理懸疑是成年人的專屬?小孩子的世界同樣讓人難以捉摸。「反其道而行之」的創作思路,在給螢屏注入了一股新鮮感的同時,也讓觀眾收穫了久違的陌生感,可以說既「解饞」又「過癮」。
如果只是延續「爽文」「爽劇」的套路,那麼這樣的作品在人們的記憶中必然不會停留太久。之所以能從「隱秘的角落」變得「乘風破浪」,走紅的關鍵在於作品所具有的現實關照性。世事百態,生活是最好的劇本,真實是最好的演員。以這兩部作品為例,舞臺上美麗如初的姐姐們,對應著「中年女演員」由來已久的討論;劇集裡心思縝密的孩子們,折射出「未成年人犯罪」這個沉重的話題。正如一名觀眾的觀後感,「看的是熱鬧,品的是滋味」。
甚至不僅僅如此。傳遞的意蘊可以多維,理解的角度可以多樣。《乘風破浪的姐姐》裡,除了年齡上的「看點」、表演時的「亮點」,那些或功成名就、或小有名氣的女演員從頭再來的勇氣、戰勝自我的決心更讓人敬佩;《隱秘的角落》中,不只是緊張刺激的懸疑,少年面對世界的困頓和掙扎,單親家庭和原生家庭的影響,都在拷問著「我們與惡的距離」。在談到這部網劇的類型定位時,製片人表示第一是家庭,第二是成長,第三才是懸疑。可以說,捕獲大眾目光的,不是類型化作品的獵奇,恰恰是源於現實中情感的共鳴、生活的共情、思考的共識。
只不過,縱然可以「乘風破浪」,萬不可憑此「興風作浪」。觀眾在欣賞兩部作品打破傳統「人設」的同時,也要避免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事實上,中年女性不都是舞臺上的姐姐那樣「懟天懟地」,這與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生活還有不小距離;少年心思也不是如劇裡那般黯淡無望,燦爛明媚的陽光、童話故事的希望才是現實生活的主基調。讓觀眾津津樂道的,是中年曆經滄桑的淡定從容,是童年健康成長的總結反思;讓觀眾深以為然的,是「生活竟然也會這樣」的認識,而不是「生活一直都是這樣」的標籤。戲裡戲外,人生百態。把握住生活的厚度,才能讓影視作品有深度,進而產生熱度。
再換個角度看,「姐姐」和「角落」的走紅,也給影視娛樂行業以啟示:最終能制勝的,不是噱頭、不是炒作,而是實打實的「產品質量」。「秀」或許能贏得一時,但「內秀」才能有更廣闊的空間。疫情期間即便暫時遇冷,但「貓冬」是避寒更是蓄力。更何況,公眾對屏幕上節目有了更多的需求,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以此為契機,精心打磨作品,用心發現規律,潛心沉澱經驗,才能在回暖之時,找到更多機會,迎來更美綻放。
這正是:
自我介紹,一起爬山?
多年白混,還有機會!
《隱秘的角落》在一片爭論聲中落下帷幕,12集的體量,每集長短不一卻主題突出,製作精良,是大部分觀眾一致認可的。該劇在網上的評分一度飆升至9.2,在不少劇迷心中,9分以上的電視劇作品可以稱為神作。
在《隱秘的角落》大結局播出後,劇迷對結局進行了各種猜測:有人認為結尾過於簡單光明,有人說結尾迫於各種不得以而實際透露了更為殘忍的真相,觀眾們反反覆覆琢磨朱朝陽的「她掉下去了」那句臺詞和擺在醫院裡的魔方,把張東升的動圖放大數倍然後認定他實際在對朱朝陽說「高手」,也有人猜測老陳、嚴良和普普均已經離世……主創團隊此後接受採訪解開迷思:一切都是劇中表現的那樣,所有人都有了重新的開始。這似乎打破了網友們的想像,這個結局讓《隱秘的角落》最終的分數固定在了8.9分。
其實,對於結局的種種猜測,本身就證明的作品的成功:貫穿全劇的一個關於數學家笛卡爾與公主的故事,劇中人無從求證真偽,只是不停地在問自己:「你願意相信現實還是童話?」這個問題同樣適用於觀眾,結尾看上去像是童話,至於你是否相信,那是你的選擇。
來源:綜合人民日報評論 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TF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