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易水送人》駱賓王

2021-01-19 心鴛飛遠方

《於易水送人》

駱賓王

此地別燕丹,

壯士發衝冠。

昔時人已沒,

今日水猶寒。

作者簡介:

駱賓王(約638-?),婺(wu·四聲)州義烏(今屬浙江)人,初唐時期傑出的詩人。七歲就會作詩,人稱神童。曾任臨海丞,後隨徐敬業起兵反對武則天,兵敗後下落不明。駱賓王與王勃、楊炯、盧照鄰以詩文齊名,並稱「初唐四傑」。

注釋·解說:

1、易水:河流名,河北省大清河上遊支流。2、燕丹:戰國末期燕國的太子,名丹。3、壯士:指荊軻。冠:帽子。4、沒(mo·四聲):死亡。

全詩解釋:

當年荊軻在這裡告別燕太子丹入秦刺殺秦王,臨行時,壯士慷慨激昂,怒髮衝冠。如今以前的壯士早已死去,而這裡的水還是像當年一樣冰冷。

品鑑·鑑賞:

這首詩與一般送別詩的那種傷感情緒不同,詩人對古代壯士進行追懷,似乎在激勵友人要學習荊軻,去幹一番事業。

相關焦點

  • 第九篇:解析駱賓王的《於易水送人》
    太子丹和知道這件事的人穿著白衣戴著白帽在易水(位於河北省易縣境內)給他送行。高漸離敲著築(一種古時的樂器),荊軻合著節拍唱出那句千古名句:「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聽到如此悲壯的歌聲,眾人都睜大眼睛,頭髮直豎起來。唱完歌,荊軻義無反顧地登上車去往鹹陽執行這個非常危險有去無回的任務。九百年之後,唐朝的駱賓王來到昔日燕太子丹送別荊軻的易水邊,為朋友送行。
  • 《易水送別》駱賓王
    《易水送別》    駱賓王   (唐)//shici.911cha.com/poem_N2w3aw==.html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
  • 冬日千家詩 |《易水送別》駱賓王: 最奇怪的送別
    故事裡的主人公要遠行,一個叫燕丹的人來送他。燕丹送他到這條河邊,就不能再送了。遠行的人就向燕丹告別。這條河叫做易水。(故事的主人公就在易水河邊向燕丹告別。燕丹不是一個人來送,還有許多身體強壯的武士來一起送。壯士們看到主人公和燕丹告別,就要離去,頭髮一下子都豎起來了,把頭上的帽子衝得老高。)(詩人說,這個故事已經過去800多年了。這些人也都早就沒有了。但這河水還是像800多年前那樣寒冷啊。)
  • 唐詩鑑賞 此地別燕丹, 壯士發衝冠.駱賓王《於易水送別》鑑賞
    這四句話大致概括了駱賓王悲劇的一生。  駱賓王對自己的際遇憤憤不平,對武則天的統治深為不滿,期待時機,要為匡復李唐王朝,幹出一番事業。可是在這種時機尚未到來之前的那種沉淪壓抑的境遇,更使得詩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悶之中。《於易水送人》一絕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詩人的這種心境。
  • 每日一詩——《易水送別》
    易水送別駱賓王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 駱賓王:壯士一去兮,總被歷史的長河淹沒
    駱賓王因做檄文再次入獄,武則天愛才不忍殺他,希望他為大周效力,駱賓王誓死不從,執意回鄉。空有才華和才名,卻無法為國效力,武則天一介女流掌權,並不符合駱賓王接受的儒家教育思想,他苦悶,彷徨,迷茫,憤怒之際,作《於易水送人》,表達心境。後來,駱冰王聯合徐敬業等人聚合密商,準備武裝討伐,推翻武則天。結果大敗,亂軍中,駱賓王下落不明。
  • 唐詩賞析-《易水送別》
    昔時的俠士已經不在了,    然而今天的易水還是那樣的寒冷。作者簡介:        駱賓王於武則天光宅元年,為起兵揚州反武則天的徐敬業作《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後來敬業戰敗,傳說駱賓王被殺,也有傳言說他出家為僧。        大家還記得駱賓王的其他詩嗎?對的,那首很著名的啟蒙詩《詠鵝》就是他七歲的時候寫的。
  • 駱賓王除《詠鵝》之外的詩,豪氣瀟灑如武俠小說,讓人拍案叫絕
    也許大家到現在都還記得這首古詩,記得詩人駱賓王的神童故事吧。作為小學課本必背古詩,《詠鵝》怎麼也要位列「每個人都會的古詩」行列。當然,「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不可能只有這麼一首歡快而渾然天成的詩詞。今天就來分享一下駱賓王豪氣和瀟灑的一面,看看駱賓王晚年的作品《送鄭少府入遼共賦俠客遠從戎》:邊烽警榆塞,俠客度桑乾。柳葉開銀鏑,桃花照玉鞍。滿月臨弓影,連星入劍端。
  • 1340年前,一位花甲老人在易水邊送別友人,寫下一首詩,氣貫古今
    在這裡,駱賓王遇到了即將遠行的朋友,駱賓王為他在易水送別。面對滾滾寒波,駱賓王憶古思今,蒼涼悲慨、氣貫古今的20個字從他的胸腔之中噴湧而出。直到今天,讀者依然能感受到其中的英雄悲憤。《於易水送人 / 於易水送別》唐·駱賓王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
  • 駱賓王作《討武檄》文,武則天讀後責備:宰相安得失此人!
    駱賓王(約638年—684年),字觀光,漢族,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唐代詩人,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在四傑中他的詩作最多。駱賓王文採超絕,他的長篇詩歌《帝京篇》在當時就己被稱為絕唱,五言絕句《於易水送人》,僅僅二十字,便悲涼慷慨,餘情不絕。
  • 為徐敬業討武曌檄 駱賓王
    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狐媚 偏能惑主。踐元後於翬(hui)翟,陷吾君於聚麀(you)。加以虺(hui)蜴(yi)為心,豺狼成性。近狎(xia)邪僻,殘害忠良。以此圖功,何功不克?公等或居漢地,或葉(xie)周親;或膺(ying)重寄於話言,或受顧命於宣室。言猶在耳,忠豈忘心。
  •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賞析  唐高宗儀鳳三年(678),駱賓王以侍御史職多次上疏諷諫,觸忤武后,不久便被誣下獄。儀鳳四年(679)六月,改元調露(即調露元年),秋天,駱賓王遇赦出獄。《史記·刺客列傳》載,荊軻為燕太子丹復仇,奉命入秦刺殺秦王,太子丹和眾賓客送他到易水岸邊。臨別時,荊軻怒髮衝冠,慷慨激昂地唱《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然後義無反顧,勇敢地啟程.這位輕生重義、不畏強暴的社會下層英雄人物,千百年來一直活在人們的心中,受到普遍的尊敬和愛戴。
  • 天才少年駱賓王,7歲提筆寫《詠鵝》,他的最終結局如何?
    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令無數人嚮往和感慨,孕育出太多有影響力的詩人,他們用天分和努力,共同締造出絢麗多彩的詩歌時代。每當提到唐朝詩人,首先就會想到李白、杜甫,兩座難以超越的豐碑,其次是白居易、劉禹錫、孟浩然,然後是李賀、杜牧、李商隱等。
  • 況正兵:關於駱賓王 有一真一假兩件事值得再提
    義烏人駱賓王。【本文刊發於2017年6月4日《浙江日報》錢塘江副刊。】最後的人生結局也令人感慨:王勃溺水而死,盧照鄰因病自殺,駱賓王在兵荒馬亂中下落不明,只有楊炯卒於盈川令任上,算是得了善終。義烏人駱賓王在「四傑」中年歲最長,閱歷最廣,生平遭際也比另外幾人更多波折。他建功立業的功名之念比另外人都來得迫切,對政治的介入也更深。駱賓王曾短暫入朝任侍御史,但隨即被貶為臨海縣丞。他曾直接向武則天上過奏疏,因為言論過於剛直而被捕入獄。
  • 雖然懷才不遇,寫的詩卻霸氣逼人,捨我其誰
    在這一類題材的詩詞中,下面三首大唐詩人的作品,獨樹一幟,霸氣逼人,寫出了捨我其誰的豪邁情懷。 於易水送人 [唐]駱賓王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
  •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駱賓王
    初唐四傑之駱賓王駱賓王(約619—約687年)婺州義烏人(今中國浙江義烏)人,唐朝初期的詩人
  • 駱賓王詩集
    婺州義烏(今屬浙江)人。駱賓王和王勃、楊炯、盧照鄰齊名,號稱「初唐四傑」,又與富嘉謨並稱「富駱」。其父官任青州博昌縣令,死於任所。他七歲能詩,據說《詠鵝詩》就是此時所作,有「神童」之稱。父死後,他流寓博山,後移居兗州瑕丘縣,在貧困落拓生活中度過了早年歲月。高宗永徽(650~655)年間,為道王李元慶府屬,道王叫他陳述才能,他恥於自炫,斂口不答。後拜奉禮郎,為東臺詳正學士。
  • 駱賓王名篇:為徐敬業討武曌檄
    駱賓王(約638——684),字觀光,漢族,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初唐詩人。駱賓王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
  • 易水硯續寫易水河畔的傳奇
    原標題:易水硯續寫易水河畔的傳奇 荊軻刺秦之前的一曲《易水歌》,讓易水名揚天下。   讓易水天下聞名的除了俠義之士荊軻,還有此地盛產的墨和硯臺,古代易縣因之成為文人墨客的薈萃之地。相傳詩仙李白曾來到易水硯石的產地黃龍崗,對易水硯讚美不已:「一方在手轉乾坤,清風紫毫酒一樽,醉臥黃龍不知返,舉杯當謝易水人。」
  • 荊軻刺秦《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還!
    《易水歌》是戰國時期,荊軻為燕太子丹去秦國刺殺秦王,在易水餞別之際,所作的一首楚辭。歌以詠志,表現主人公大義凜然,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抱定必死決心,深入虎穴的獻身精神。(公元前227年)過了很長時間,荊軻還都沒有行動,而這時候秦將王翦已經攻破趙國的都城,大軍繼續挺進直到燕國南部邊界,太子丹害怕了,對荊軻說:秦國軍隊早晚之間就要橫渡易水了,卿該行動了。荊軻要求攜帶樊於期的頭顱和燕國督亢的地圖,作為進獻秦王的禮物,以便接近秦王。樊於期聽到此計劃,於是自刎。太子丹為荊軻準備好帶毒的匕首及手下,卻不見荊軻行動,於是再次催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