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十二
唐高宗儀鳳三年(公元678年),駱賓王迎來仕途的巔峰,成功升任侍御史。但十二在之前的文章裡就說過駱賓王真的不適合當官,本來是讓他彈劾糾正朝廷官員錯誤的,但是他經常跑去給老大挑刺,沒事就上書諷刺武則天當政,所以用腳趾頭想都知道他的仕途生涯基本到頭了。
果然沒過多久,他就被甩進了大獄,理由是貪汙。直到第二年秋天,遇到大赦,他才被放了出來。
這一年,他已是花甲之年。
可能他自己也感覺自己不適合從政了,但他又一心想要報效國家,所以,他投身行伍之中,遠赴燕幽之境。那是公元679年的冬天。
在這裡,駱賓王遇到了即將遠行的朋友,駱賓王為他在易水送別。面對滾滾寒波,駱賓王憶古思今,蒼涼悲慨、氣貫古今的20個字從他的胸腔之中噴湧而出。直到今天,讀者依然能感受到其中的英雄悲憤。
《於易水送人 / 於易水送別》唐·駱賓王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從題目看這是一首送別詩,但內容重在詠古懷今,故又是一首詠史詩。詩人在送別友人之際,觸景生情,借古之英雄事跡抒今之悲慨苦悶。
首句「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的「此地」就是題目中的易水,也稱易河,位於河北省西部的易縣境內,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為戰國時燕國的南界。這裡是荊軻刺秦時燕太子丹送別荊軻之處。文中的「壯士」便是荊軻。據《戰國策·燕策三》記載:太子丹與眾賓於易水送別荊軻,荊軻怒髮衝冠,高唱著《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然後頭也不回地出發了。
這個故事雖已過去多年,但是這位勇敢的壯士一直活在人們心中,成為人們心目中當之無愧的英雄形象。駱賓王長期懷才不遇,而且他一直反對武則天當政,一心想恢復李唐王朝,但是滿腔抱負無法實現,所以在這樣一個歷史厚重的地點,結合自身境遇,他自然就想到古代君臣際會的悲壯故事,借古人之杯酒,澆自己之塊壘。
前兩句是詩人回顧歷史往事,順便寫出詩人送別友人的地點。後面兩句則是詩人抒發內心的無盡感慨。
「昔時人已沒」是懷古之詞,是說荊軻已經作古,我們都知道荊軻刺秦王失敗,被殺了。但是其英雄氣概長存,英雄故事永遠流傳。
「今日水猶寒」是傷今之語,表達了詩人對歷史和現實的深切感受:「寒」不僅是實指河水的冰寒徹骨,因為當時是冬天,北方的冬天肯定是非常寒冷的;同時「寒」字也是照應了《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荊軻這樣一位英雄,雖然斯人已逝,但是其嫉惡如仇、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還在,曾見證過這一英雄氣概的易河水還如他臨行前一樣冰寒。
還有第三點,這個「寒」還指代詩人的內心,詩人對現實的心寒。駱賓王他是有遠大志向的,他是想要幹一番大事業的,所以他後來才會跟著徐敬業造反。但是他實現不了,生不逢時,懷才不遇,他的心中充滿了鬱鬱不平的憤慨。所以他只能在易水送別友人之際,借「荊軻刺秦王」的歷史故事,抒發自己內心的一腔悲憤和無盡的孤寒。
全詩構思巧妙,易水跨越古今,詩歌也超越了時空,今日送別友人的易水,亦是當日燕太子丹送別荊軻之地,一古一今,一明一暗,同為送別,兩條線索,交替呈現,最後落在「今日水猶寒」的「寒」字上。既呼應了《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又精確表達了詩人此時內心心境。同時題目為「送別」,詩人借詠古人壯別以送別友人,雖不見離情別緒,卻已見分別之景,實在妙不可言。
近代著名學者俞陛雲在《詩境淺說續編》中評價說:此詩一氣揮灑,懷古蒼涼,勁氣直達,高格也。也有學者說此詩標誌著唐代五言絕句的成熟。
駱賓王才華之高,毋庸置疑,七歲《詠鵝》,後來造反討伐武則天寫下的《為徐敬業討武曌檄》,連目空一切被他討伐的武則天都被他的才華所折服,大呼:宰相安得失此人!
但即便如此有才,他的一生依然充滿悲劇色彩,用清人陳熙晉在《駱臨海集箋注》說的話來概括就是——「臨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淪,始以貢疏被愆,繼因草檄亡命」。
但究竟是懷才不遇,還是特立獨行,這背後或許有更多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問題。
每天共話詩詞,關注十二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