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0年前,一位花甲老人在易水邊送別友人,寫下一首詩,氣貫古今

2020-12-22 十二讀書

文|丁十二

唐高宗儀鳳三年(公元678年),駱賓王迎來仕途的巔峰,成功升任侍御史。但十二在之前的文章裡就說過駱賓王真的不適合當官,本來是讓他彈劾糾正朝廷官員錯誤的,但是他經常跑去給老大挑刺,沒事就上書諷刺武則天當政,所以用腳趾頭想都知道他的仕途生涯基本到頭了。

果然沒過多久,他就被甩進了大獄,理由是貪汙。直到第二年秋天,遇到大赦,他才被放了出來。

這一年,他已是花甲之年。

可能他自己也感覺自己不適合從政了,但他又一心想要報效國家,所以,他投身行伍之中,遠赴燕幽之境。那是公元679年的冬天。

在這裡,駱賓王遇到了即將遠行的朋友,駱賓王為他在易水送別。面對滾滾寒波,駱賓王憶古思今,蒼涼悲慨、氣貫古今的20個字從他的胸腔之中噴湧而出。直到今天,讀者依然能感受到其中的英雄悲憤。

《於易水送人 / 於易水送別》唐·駱賓王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從題目看這是一首送別詩,但內容重在詠古懷今,故又是一首詠史詩。詩人在送別友人之際,觸景生情,借古之英雄事跡抒今之悲慨苦悶。

首句「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的「此地」就是題目中的易水,也稱易河,位於河北省西部的易縣境內,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為戰國時燕國的南界。這裡是荊軻刺秦時燕太子丹送別荊軻之處。文中的「壯士」便是荊軻。據《戰國策·燕策三》記載:太子丹與眾賓於易水送別荊軻,荊軻怒髮衝冠,高唱著《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然後頭也不回地出發了。

這個故事雖已過去多年,但是這位勇敢的壯士一直活在人們心中,成為人們心目中當之無愧的英雄形象。駱賓王長期懷才不遇,而且他一直反對武則天當政,一心想恢復李唐王朝,但是滿腔抱負無法實現,所以在這樣一個歷史厚重的地點,結合自身境遇,他自然就想到古代君臣際會的悲壯故事,借古人之杯酒,澆自己之塊壘。

前兩句是詩人回顧歷史往事,順便寫出詩人送別友人的地點。後面兩句則是詩人抒發內心的無盡感慨。

「昔時人已沒」是懷古之詞,是說荊軻已經作古,我們都知道荊軻刺秦王失敗,被殺了。但是其英雄氣概長存,英雄故事永遠流傳。

「今日水猶寒」是傷今之語,表達了詩人對歷史和現實的深切感受:「寒」不僅是實指河水的冰寒徹骨,因為當時是冬天,北方的冬天肯定是非常寒冷的;同時「寒」字也是照應了《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荊軻這樣一位英雄,雖然斯人已逝,但是其嫉惡如仇、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還在,曾見證過這一英雄氣概的易河水還如他臨行前一樣冰寒。

還有第三點,這個「寒」還指代詩人的內心,詩人對現實的心寒。駱賓王他是有遠大志向的,他是想要幹一番大事業的,所以他後來才會跟著徐敬業造反。但是他實現不了,生不逢時,懷才不遇,他的心中充滿了鬱鬱不平的憤慨。所以他只能在易水送別友人之際,借「荊軻刺秦王」的歷史故事,抒發自己內心的一腔悲憤和無盡的孤寒。

全詩構思巧妙,易水跨越古今,詩歌也超越了時空,今日送別友人的易水,亦是當日燕太子丹送別荊軻之地,一古一今,一明一暗,同為送別,兩條線索,交替呈現,最後落在「今日水猶寒」的「寒」字上。既呼應了《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又精確表達了詩人此時內心心境。同時題目為「送別」,詩人借詠古人壯別以送別友人,雖不見離情別緒,卻已見分別之景,實在妙不可言。

近代著名學者俞陛雲在《詩境淺說續編》中評價說:此詩一氣揮灑,懷古蒼涼,勁氣直達,高格也。也有學者說此詩標誌著唐代五言絕句的成熟。

駱賓王才華之高,毋庸置疑,七歲《詠鵝》,後來造反討伐武則天寫下的《為徐敬業討武曌檄》,連目空一切被他討伐的武則天都被他的才華所折服,大呼:宰相安得失此人!

但即便如此有才,他的一生依然充滿悲劇色彩,用清人陳熙晉在《駱臨海集箋注》說的話來概括就是——「臨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淪,始以貢疏被愆,繼因草檄亡命」。

但究竟是懷才不遇,還是特立獨行,這背後或許有更多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問題。

每天共話詩詞,關注十二讀書

相關焦點

  • 每日一詩——《易水送別》
    《易水送別》一詩,大約寫於這一時期。從詩題上看。這是一首送別詩。從詩的內容上看,這又是一首詠史詩。詩人在送別友人之際,發思古之幽情,表達了對古代英雄的無限仰慕,從而寄託他對現實的深刻感慨,傾吐了自己滿腔熱血無處可灑的極大苦悶。「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這兩句通過詠懷古事,寫出了詩人送別友人的地點。此地指易水,易水源自河北易縣,是戰國時燕國的南界。
  • 王勃送別友人寫了一首詩,氣象宏大,豪邁激昂,堪稱送別詩中經典
    他筆下的名句很多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就連他送別朋友隨手寫下的一首詩,也被收入了中小學教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 冬日千家詩 |《易水送別》駱賓王: 最奇怪的送別
    這真是一次奇怪的送別啊。這都是些什麼人呢?那個走的人要去哪兒?他去幹什麼?送人怎麼還會把頭髮送得豎起來?說起駱賓王,也許不是所有人都知道,但他的一首詩,所有中國人都知道,而且很有可能是我們從小背的第一首詩。什麼詩呢?《詠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原來《詠鵝》就是駱賓王寫的啊。據說這是他七歲的時候寫的詩呢。這可能是歷史上年齡最小的詩人了。
  • 王昌齡送別友人後,寫下一首七言絕句,千年後成了高考作文題
    在他之前的「閨怨詩」尤其是「宮怨」,大多擺脫不了六朝綺麗浮豔的色彩,而他的詩歌有一種洗盡鉛華之美,他也因此被譽為「成功地用七言絕句寫宮詞的第一人」。至於他的送別詩,也許不如邊塞詩有名,也不如「閨怨詩」成就高,但是也不乏傳世名句。
  • 李白一首《贈友人》,妙用典故,抒發對友情的真知灼見
    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在其漫遊與漂泊中的一生,尚義任俠,交友遍天下,並寫下無數歌唱真摯友情和離別的佳作。比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等。當然,他與朋輩間所產生出一往情深的交情,離不開這樣一條道義基礎。
  • 王維在清晨送別朋友,信手拈來寫下一首詩,卻成就一首經典名篇!
    唐朝很多的詩人都寫過送別詩,但是很顯然沒有幾個人能夠與王維的送別詩相媲美,他總是能夠寫了了新意,往往可能只是那麼信手拈來,那就能夠寫得感人肺腑。 那這首《送元二使安西》正是描寫了清晨送別朋友的情形,這原本只是很普通的一件事情,可是詩人由於寫得極為深情,也非常的細膩,從而也是令這首詩顯得與眾不同,從而成為了唐詩裡一首難得的經典之作,使得我們在讀了這首詩之後,立馬會被作品中的那份真情所打動。
  • 晚唐最著名的一首送別詩,悽惻纏綿,不愧為千古絕唱
    許渾曾經在宣州屬縣做官,任職期間寫下了一首著名的送別詩——謝亭送客,一起來欣賞。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謝亭是一個地名,又被稱為謝公亭,當年南齊詩人謝朓修建了此亭,並且送別了友人,於是謝亭也成為著名的送別場所,甚至是送別的代名詞。勞歌一曲解行舟。一曲送別的歌聲結束之後,友人解開纜繩,就此離開了。
  • 和尚還俗後寫下一首懷念友人的千古名詩,其中兩句被不少詩人引用
    「郊寒島瘦」是用來形容中唐時期的兩位大詩人,孟郊和賈島的,其中賈島是一位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詩人,很多人都知道賈島詩文中「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中「推敲」的典故,對於詩文如此執著的程度,也讓他得了一個「詩奴」的名號。
  • 《易水送別》駱賓王
    《易水送別》    駱賓王   (唐)//shici.911cha.com/poem_N2w3aw==.html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
  • 唐詩鑑賞 此地別燕丹, 壯士發衝冠.駱賓王《於易水送別》鑑賞
    於易水送別【唐】駱賓王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那時的人已經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還是那樣的寒冷。【注釋】⑴易水:也稱易河,河流名,位於河北省西部的易縣境內,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為戰國時燕國的南界。燕太子丹送別荊軻的地點。《戰國策·燕策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⑵此地:原意為這裡,這個地方。
  • 唐朝女道士夜裡送別情郎,還寫下一首深情的詩,每一句都直擊人心
    李冶,字季蘭,唐朝時期著名的詩人,大約生活在中唐時期,不過她由於後來看淡了世事,又成為了一名女道士,晚年還一度被召入宮中,時間是公元784年,但是因曾上詩叛將朱泚,從而激怒了唐德宗被下令亂棍打死。一位有才女子,看淡了世事,為了正直,卻是慘遭不幸,著實是令人唏噓。
  • 李白的經典送別詩,用浮雲比喻友人,讓夕陽和馬鳴為他送別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今天的草夕寸品文史,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一首李白的送別詩。李白是一個浪漫的詩人,他的想像力極為豐富,在詩中他喜歡和明月同飲酒,和孤山交朋友,喜歡喝酒,喜歡任俠。李白也是一個非常注重友誼的人,每當朋友離別都會寫詩相贈,其中最著名的送別詩當屬《贈汪倫》。今天,我們要品讀李白的另一首送別詩《送友人》。送友人 唐 · 李白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裡徵。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這首詩的寫作年代不詳。馬茂元《唐詩選》認為與《送友人入蜀》同屬一個時期,應寫於唐玄宗天寶三年(744)春天的作品。
  • 易水送別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易水歌》        曾經的易水,是燕太子丹送別荊軻行刺秦王的出發地,充滿著壯士一去不復返的豪情壯志,悲涼慷慨。為了阻止秦國吞併燕、魏等六個中原國家,荊軻以出使秦國的名義前往,明知此行必死無疑,卻義無反顧。他用如此的膽識和氣概,譜寫了燕趙大地上一曲千古悲壯之歌。
  •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不是送別詩而是一首挽留詩
    這是一首描寫西湖六月美麗景色的詩,以景物描寫來表達送別之情,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堪稱典範。詩人的中心立意不在暢敘友誼,或者糾纏於離愁別緒,而是通過對西湖美景的極度讚美,曲折地表達對友人的眷戀。整首詩虛實相生,剛柔相濟,最後兩句「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更是餘味無窮,成為描寫荷花的千古名句,所以這是一首高超的送別詩,不,小編認為這不是一首送別詩而是一首挽留詩。
  • 第九篇:解析駱賓王的《於易水送人》
    太子丹和知道這件事的人穿著白衣戴著白帽在易水(位於河北省易縣境內)給他送行。高漸離敲著築(一種古時的樂器),荊軻合著節拍唱出那句千古名句:「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聽到如此悲壯的歌聲,眾人都睜大眼睛,頭髮直豎起來。唱完歌,荊軻義無反顧地登上車去往鹹陽執行這個非常危險有去無回的任務。九百年之後,唐朝的駱賓王來到昔日燕太子丹送別荊軻的易水邊,為朋友送行。
  • 八首送別詩,見證李白的似水柔情,句句珠璣、深情款款!
    今天總結了八首李白的贈別詩,首首有新意,句句是珠璣,李白不愧為一代詩仙,大家都知道詩仙太白平日以瀟灑不羈而聞名唐代詩壇,當送別友人時,他也變得深情款款、柔情似水。《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 劉長卿的這首詩,送別友人歸去深山草堂,訴盡了依依惜別之情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長亭的路上,垂柳依依,碧草連天,唯美的環境卻難掩離別的傷感。與朋友傷感離別的時刻,長亭踐行,離別的話語說了千千萬,離別的苦酒也喝了不少。離別之時總是充滿了傷感,令人思緒萬千,今天給大家分享一首劉長卿的送別詩《送靈澈上人還越中》送別友人回越中。禪客無心杖錫還,沃洲深處草堂閒。身隨敝屨經殘雪,手綻寒衣入舊山。獨向青溪依樹下,空留白日在人間。
  • 白居易最美送別詩,成名作《賦得古原草送別》,給「草」的送別詩
    白居易有"詩王"和"詩魔"之稱,而大多數人對白居易的印象,可能更多的是來源於《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當然還有那流傳千古的"離離原上草"。說到"離離原上草",甚至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可能大家都很熟悉,但卻不知道這是一首送別詩,特別是這首詩的詩名,可能跟多人還以為就是"離離原上草"呢?
  • 王維很經典的一首送別詩,感情真摯,後兩句10個字讓人回味無窮!
    王維是我國唐朝時期非常著名的一位詩人,也是山水田園詩派的一位代表人物,他主要以山水詩為主,並且還自創了一種「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獨特意境,可以說是對後世詩壇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而今天為大家分享的就是王維很經典的一首詩,這首詩是一首送別詩,是一個大家都比較熟悉的作品,在後世也有很深的影響力。詩文很短,只有短短4句20個字,然而與友人分別時那種萬分悲傷的感覺,卻讓人回味無窮。
  • 唐詩賞析-《易水送別》
    冬,奔赴幽燕一帶,側身於軍幕之中,決心報效國家,此詩大約寫於這一時期。    昔時的俠士已經不在了,    然而今天的易水還是那樣的寒冷。作者簡介:        大家還記得駱賓王的其他詩嗎?對的,那首很著名的啟蒙詩《詠鵝》就是他七歲的時候寫的。小知識點:1. 初唐四傑    唐初的詩人中,駱賓王與王勃、楊炯、盧照鄰被合稱「初唐四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