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送別

2021-02-07 香河作家

此地別燕丹,

壯士發衝冠。

昔時人已沒,

今日水猶寒。


風蕭蕭兮易水寒,

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易水歌》

        曾經的易水,是燕太子丹送別荊軻行刺秦王的出發地,充滿著壯士一去不復返的豪情壯志,悲涼慷慨。為了阻止秦國吞併燕、魏等六個中原國家,荊軻以出使秦國的名義前往,明知此行必死無疑,卻義無反顧。他用如此的膽識和氣概,譜寫了燕趙大地上一曲千古悲壯之歌。

        而如今的易水湖,純淨秀麗,景色宜人,不見當年離別的惆悵,訣別的痛楚,是個充滿詩意的地方。

         易水湖畔,雲海煙波,夕陽西下,晚霞映在湖中,悠悠晚風吹過面頰,寒涼卻愜意。正值冬季,白露茫茫,寒霜濃重,偌大的易水湖只我一人,獨享這份空寂與寧靜。天色漸晚,東南的天空已明月高懸,墨藍的底色裡,月光皎潔,星光熠熠,水天一色。


         靜水深流,千年的滄桑變化好似不曾改變過什麼,湖水依然清澈、安寧,沉澱、沉澱,褪去世事浮華,只留風輕雲淡。這是自然的力量與智慧。

        立於湖邊,想像著那個兩千多年前的故事,那份俠肝義膽的情懷,穿越時光依舊感染著我。


蒹葭蒼蒼,

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

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

道阻且長,

溯遊從之,

宛在水中央。

         這是一方告別之地,人生,總會不經意遇見,也總會不得已離別。將美好珍藏,就不辜負曾經。是啊!是時候揮手說再見了,送別一段過往,一個過去的自己。


相關焦點

  • 《易水送別》駱賓王
    《易水送別》    駱賓王   (唐)//shici.911cha.com/poem_N2w3aw==.html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
  • 每日一詩——《易水送別》
    易水送別駱賓王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 冬日千家詩 |《易水送別》駱賓王: 最奇怪的送別
    易水送別唐·駱賓王最奇怪的送別詩人來到一條河邊。
  • 唐詩賞析-《易水送別》
    昔時的俠士已經不在了,    然而今天的易水還是那樣的寒冷。作者簡介:臨行前,許多人在易水邊為荊軻送行,場面十分悲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是荊軻在告別時所吟唱的詩句。4. 圖窮匕見
  • 1340年前,一位花甲老人在易水邊送別友人,寫下一首詩,氣貫古今
    在這裡,駱賓王遇到了即將遠行的朋友,駱賓王為他在易水送別。面對滾滾寒波,駱賓王憶古思今,蒼涼悲慨、氣貫古今的20個字從他的胸腔之中噴湧而出。直到今天,讀者依然能感受到其中的英雄悲憤。《於易水送人 / 於易水送別》唐·駱賓王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
  • 唐詩鑑賞 此地別燕丹, 壯士發衝冠.駱賓王《於易水送別》鑑賞
    於易水送別【唐】駱賓王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那時的人已經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還是那樣的寒冷。【注釋】⑴易水:也稱易河,河流名,位於河北省西部的易縣境內,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為戰國時燕國的南界。燕太子丹送別荊軻的地點。《戰國策·燕策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⑵此地:原意為這裡,這個地方。
  • 只有兩句詞的一首歌,《易水歌》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戰國策》中記載了戰國末年的一件大事,荊軻刺秦王。秦國滅了趙國之後,開始攻打燕國。燕國太子丹找到了著名刺客荊軻,密謀刺殺秦王嬴政。太子丹送荊軻出使秦國,二人在易水之濱送別。易水在河北西部,過了易水就走出了燕國的邊境。
  • 易水送別----荊軻刺秦王的小故事
    太子丹和少數賓客穿上白衣白帽,到易水(在今河北易縣)邊送別。 荊軻到了鹹陽。秦王政一聽燕國派使者把樊於期的頭顱和督亢的地圖都送來了,十分高興,就命令在鹹陽宮接見荊軻。 朝見的儀式開始了。荊軻捧著裝了樊於期頭顱的盒子,秦舞陽捧著督亢的地圖,一步步走上秦國朝堂的臺階。
  • 《於易水送人》駱賓王
    《於易水送人》駱賓王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作者簡介:駱賓王(約638-?),婺(wu·四聲)州義烏(今屬浙江)人,初唐時期傑出的詩人。七歲就會作詩,人稱神童。注釋·解說:1、易水:河流名,河北省大清河上遊支流。2、燕丹:戰國末期燕國的太子,名丹。3、壯士:指荊軻。冠:帽子。4、沒(mo·四聲):死亡。全詩解釋:當年荊軻在這裡告別燕太子丹入秦刺殺秦王,臨行時,壯士慷慨激昂,怒髮衝冠。如今以前的壯士早已死去,而這裡的水還是像當年一樣冰冷。
  • 第九篇:解析駱賓王的《於易水送人》
    太子丹和知道這件事的人穿著白衣戴著白帽在易水(位於河北省易縣境內)給他送行。高漸離敲著築(一種古時的樂器),荊軻合著節拍唱出那句千古名句:「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聽到如此悲壯的歌聲,眾人都睜大眼睛,頭髮直豎起來。唱完歌,荊軻義無反顧地登上車去往鹹陽執行這個非常危險有去無回的任務。九百年之後,唐朝的駱賓王來到昔日燕太子丹送別荊軻的易水邊,為朋友送行。
  • 古詩文推薦|陳子龍《渡易水》
    今天限行3和8 明天限行4和9 渡易水 陳子龍 〔明代〕 並刀昨夜匣中鳴, 燕趙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湲雲草碧, 可憐無處送荊卿!
  • 清風典歷|風蕭蕭兮易水寒
    易水歌 荊軻 燕太子丹使荊軻刺秦王,丹祖送於易水上。高漸離擊築,荊軻歌,宋如意和之曰: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文選》卷二八   燕國太子丹派遣荊軻前去刺殺秦王,燕丹在易水岸邊設宴餞別。高漸離擊築,荊軻引吭高歌,宋如意跟著應和,其歌詞云: 風聲蕭蕭啊,易水悽寒,壯士一去啊不再回還!
  • 每天一首古詩詞|辛棄疾: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勝雪
    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勝雪。正壯士,悲歌未徹。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誰共我,醉明月。——《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這是一首送別詞。題目裡的茂嘉十二弟是辛棄疾的族弟辛茂嘉,他一心北伐抗金,卻反被貶到更南的廣西。
  • 秦時明月:風蕭蕭兮易水寒,寒冰裡的世界
    水寒劍也是排名在劍譜當中赫赫有名的一把寶劍,這是一把充滿靈性的寶劍,取名於燕丹送別荊軻之時所唱之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當中。首先不得不提出來的就是高漸離在和農家傻小子田賜的那場對決當中,施展出來的易水寒之威力了。因為從動漫的發展來看,人物總是到後期越來越厲害,而這時候的高漸離所始出來的易水寒,當然也要比在墨家機關城被毀一事當中所施展出來的易水寒更加的精妙,威力也會更加的高強。
  • 易水硯續寫易水河畔的傳奇
    原標題:易水硯續寫易水河畔的傳奇 荊軻刺秦之前的一曲《易水歌》,讓易水名揚天下。   讓易水天下聞名的除了俠義之士荊軻,還有此地盛產的墨和硯臺,古代易縣因之成為文人墨客的薈萃之地。相傳詩仙李白曾來到易水硯石的產地黃龍崗,對易水硯讚美不已:「一方在手轉乾坤,清風紫毫酒一樽,醉臥黃龍不知返,舉杯當謝易水人。」
  • 每天學習一首古詩詞4:荊軻《易水歌》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易水歌戰國荊軻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探虎穴兮入蛟宮,仰天呼氣兮成白虹。詩句譯文:風蕭蕭地響把易水岸邊吹得很冷,壯士荊軻去了就再也不回來了。易水送別賞析:《易水歌》一作《渡易水歌》,是戰國時期荊軻將為燕太子丹去秦國刺殺秦王在易水餞別之際所作的一首楚辭。上句即景寫風吹水寒,渲染蒼涼悲壯的氣氛。下句抒寫決死的情懷,明知有去無還,卻毅然前往,決不回顧。
  • 辛棄疾筆下最為悲壯的一首送別詞:誰共我,醉明月?
    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誰共我,醉明月?臨別之際,鵜鴂在綠樹枝頭聲聲哀鳴,令人心生悲切,更難以忍受的是,鷓鴣聲才剛剛停下,杜鵑又悲傷地叫了起來。這些鳴聲悽涼的鳥兒,似乎是為了春日將近而終日啼鳴,一聲聲都像是在哀嘆百花的凋零。但如何悲涼的鳥鳴聲又怎麼比得了人間的離愁別恨呢?
  •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荊軻身亡,高漸離被通緝!
    荊軻出發到秦國去的那天,高漸離懷抱築匣,手提一條豬腿,趕到易水邊上,為好友送行。二人見面之後,默默對飲數杯,荊軻開口說道:「高兄,你我何不再和最後一曲?」高漸離打開築匣,荊軻清清嗓子,一曲令人肝腸欲斷的悲壯歌聲在易水邊上響起: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一曲唱完,荊軻昂然入秦。高漸離望著遠去的馬車,喃喃自語:「荊兄,今生還能再為你擊築伴奏嗎?荊軻死訊傳來,高漸離大哭三天。
  • 《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送別詞中極品,道盡人間萬千離恨
    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誰共我,醉明月?讀到辛棄疾的《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我瞬間被其複雜、濃烈的情感給電倒了,人微言輕的我說了,你肯定不信。畢竟主觀,看前人怎麼評價的。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一評此詞:「沉鬱蒼涼,跳躍動蕩,古今無此筆力。」
  • 送別詩會不會說:在我家吃點飯再走唄
    據統計,唐代著名詩人,王先生昌齡,這位存詩181首,其中52首都是送別詩,堪稱詩人中的快遞小哥。比如前幾天日本支援咱們防疫物資時候引用的那兩句「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就是王先生的送別詩作。雖然不完全吧,但是送別詩琢磨琢磨,能挺有意思。在這,且不揣鄙陋,稍微總結一下送別詩要素。首先說明一下,本人才華低淺,視野狹窄,本沒有資格總結概括,之所以不揣鄙陋,主要是想做個階段性的感悟,等以後能耐漲了,再豐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