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居士。其詞風獨特,題材廣闊,善於化用前人典故,風格沉穩豪邁又兼具細膩柔情之美。今天來品讀辛棄疾著名的代表作品《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
綠樹聽鵜鴃,更那是、鷓鴣聲住,杜鵑聲切。啼到春歸無尋處,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間離別。馬上琵琶關塞蒙,更長門、翠輦辭金闕,看燕燕,送歸妾。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裡,故人長絕。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誰共我,醉明月?
臨別之際,鵜鴂在綠樹枝頭聲聲哀鳴,令人心生悲切,更難以忍受的是,鷓鴣聲才剛剛停下,杜鵑又悲傷地叫了起來。這些鳴聲悽涼的鳥兒,似乎是為了春日將近而終日啼鳴,一聲聲都像是在哀嘆百花的凋零。但如何悲涼的鳥鳴聲又怎麼比得了人間的離愁別恨呢?詞人與族弟即將分別,他不由得想起古人:昭君遠嫁,在馬背上彈著琵琶離開了家鄉;陳皇后乘輦告別君王,來到長安門幽居;衛國夫人看著燕子成雙,遠送歸妾。這三位失意宮人的命運,正好似詞人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悲涼身世。
但詞人並不沉溺於個人的離愁,他隨之想起歷史上另外一些生死離別的故事:李陵被迫投降而身敗名裂,與故人離別,永不得相見;而荊軻刺秦,燕太子丹攜賓客穿白衣,在易水為他送別。國讎家恨,壯志難酬,啼鳥如果懂得這些事,哭出來的就不是眼淚而是獻血了。啼鳥固然無知,世上知音更難尋,茂嘉弟走後,還有誰能理解詞人的怨憤和抱負,與他共醉明月呢?
辛棄疾堅決主張抗金收復中原,但南宋朝廷極力排斥主戰派,他因此備受冷遇,閒居長達二十餘年。這時候他的族弟辛茂嘉被貶官至桂林,辛棄疾寫下了這首詞相送,並藉以表達自己積鬱心中的身世之悲和家國之恨。
這首詞寫作手法在送別詞中最為獨特,引述了大量歷史典故,鋪述古人形形色色的愛恨離愁,借送別族弟,抒發了佳人不遇,英雄名裂,壯志難酬的義憤。全詞筆力遒勁,低沉抑鬱而悽涼。猶如天下懷才不遇,壯志難酬之人的一曲輓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