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慶雲
4月26日晚間,紀錄片《風味人間》第二季首集,在浙江衛視和騰訊視頻同步播出。這檔美食紀錄片因為陳曉卿導演主持,而備受期待。早前,第一季的《風味人間》在正版視頻平臺,曾獲得單集播放過億的好成績,八集內容,播放超過十億人次。
《風味人間》第二季的首集,以甜食作為主要內容,為美食愛好者們呈現了各式各樣的甜品食物。這一集,可以用大油大糖來形容。從目前第二季首集的質量來論,《風味人間》在各方面已經全然超過《舌尖上的中國》,並且正在成為中國美食紀錄片當中的佼佼者。首集內容當中,有以下四點緣由,讓它成為美食紀錄片當中當之無愧的爆款。
第一點緣由,李立宏的解說,配上了文化色彩極強的文本。《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口碑滑鐵盧,豆瓣評分只剩下3.8分,很大的一項原因就是,紀錄片文本的解說詞不夠專業,未能呈現非常優質的文化色彩。美食和文化相輔相成,沒有文化的飲食,只是暴殄天物。《風味人間》第二季首集當中,已經把解說詞做到了文化的精緻層面上來。
比如,第一集當中講到雞頭米的淡淡香甜,節目當中不僅僅呈現了雞頭米的採摘和製作過程,更是配合上了汪曾祺老師的文字,說「雞頭米老了,夏天就過去了」。一下子,吃雞頭米的文化境界就提升起來了。《風味人間》當中的這句話,出自汪曾祺老先生的散文《夏天》,原句則是:雞頭米老了,新核桃下來了,夏天就快過去了。類似的文化點綴,在《風味人間》當中不少。
第二點緣由,美食的辯證法則,在《風味人間》當中以近乎哲學的方式呈現。這是第二季當中最大的亮點之一。我們一般的美食紀錄片,大多拍攝美食的製作過程,和品嘗過程,其實是流於簡單了。《風味人間》當中,出現了美食當中的辯證哲學,並且有了美食和美食之間的碰撞。顯然,創作者必須自身具備這種哲學思辨,才能創作出這樣的節目。
比如,《風味人間》第二季首集當中,一直在講甜食,可最後卻把鏡頭落在了一道苦瓜湯上,並且解說稱,苦味的最後便是甘甜。這種呈現方式,看似只是不經意間的紀錄片內容,實際上卻是創作者的獨具匠心。苦和甜相對,卻最終相互成全,這已經不僅僅是美食的境界了。
第三點緣由,《風味人間》的國際化視野更加強悍。《風味人間》從第一季開始,就沒有把自己的創作目光只局限在中國。這檔美食紀錄片聚焦的是人間的美味,而不僅僅是我們自己的美味了。當然,《舌尖上的中國》因為自身名字的限制,題材上,只能集中於中國。兩者各有千秋吧。
在《風味人間》第二季的首集當中,從尼泊爾的野生蜂蜜,到伊斯坦堡的土耳其甜點,再到熱帶國家的海膽甜食等等,這一集的紀錄片內容顯然已經是全人類的範圍之內了。這是一種用美食的方式打通世界的創作理念,大家都在美食當中找尋一種人類的本真情感價值。顯然,在這份視野當中,《風味人間》把中國的美食紀錄片做成了世界級別的品牌內容。
第四點緣由,故事與美食相對,但不喧賓奪主,只形成有效點綴。《舌尖上的中國》自第二季開始,已經出現了故事大於美食的問題,往往是美食背後的故事被無限放大了,而美食本身的內容卻少了很多。這一點問題,在《風味人間》當中顯然是不存在的。
在《風味人間》首集當中,故事都是以點綴的方式出現的,沒有讓自己成為真正的主要內容。比如,首集當中,最後的美食落腳點麥芽糖烤乳豬上。而這個美食夾帶的故事,則是這一集當中美食背後的故事當中,內容最豐富的。原來,製作烤乳豬的師傅,有一個正在參加高考的女兒,以往成績非常優秀,但這一次,並未考好。
這個故事,點綴的是甜食的生活境界。甜食當然可以給人類帶來甜蜜感,但生活的本真味道,確實多重的。這一次的沒考好,不盡如人意,只能坐等下一次的繼續努力了。酸甜苦辣,甜只是其中一種滋味罷了。《風味人間》把美食做出了文化感,呈現了非常不錯的人生哲學觀念,因此,它確實是一款非常優質的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