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趙晚報融媒體記者 馬冬勝 通訊員 楊勇
石家莊市靈壽縣文化廣電體育和旅遊局副局長李海青:靈壽縣歷史悠久,是國家民政部、聯合國地名考察組命名的 " 千年古縣 ",夏商時為冀州,周為中山國。漢高祖三年 ( 公元前 204 年)置靈壽縣,屬常山郡。靈壽縣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地形輪廓呈條狀,俗有 " 靈壽縣一條線 " 之稱,地貌格局大體是 " 七山二水一分田 "。靈壽縣也是革命老區,抗戰時期,晉察冀邊區政府、邊區造幣廠、抗大二分校曾長駐於此,彭真、賀龍、聶榮臻、羅瑞卿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裡戰鬥、生活過。靈壽境內現存中山國遺址、北齊幽居寺、明石牌坊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3 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 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82 處。目前靈壽縣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8 項、市級 4 項、縣級 55 項。2020 年靈壽縣入選了中國禮儀百佳縣市、中國最具書香百佳縣市、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靈壽青銅器製作工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靈壽青銅器製作工藝源於清光緒年間,距今已有 100 多年歷史,它繼承了兩千多年的古中山國青銅鑄造方法,是傳統手工青銅鑄造技藝的典型代表。青銅器在製作時要經過制模作範、築爐、化銅、澆鑄等 20 多道工序方能完成,完整保留了古代青銅手工製作工藝,為璀璨的青銅文化保護傳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代表性傳承人王三妮通過總結、研究使青銅鑄造的成功率達到 95% 以上。1998 年建立靈壽縣中山青銅工藝廠,主要生產各種仿古青銅器、現代青銅工藝品,有幾百種產品,代表作品有告別田賦鼎、中華尊、仿博山爐、仿中山三器等,現告別田賦鼎原件已由中國農業博物館收藏。
參觀體驗地:靈壽縣松湖灣文化廣場青銅文化博物館
青銅文化博物館位於靈壽縣松湖灣文化廣場院內,建築面積 2000 平方米,中式仿古建築風格,博物館共有五個青銅器主題展示區,分別為:告別田賦鼎展示區(非遺展示區)、中山國青銅器展示區、夏商周青銅器展示區、民間青銅器收藏展示區、青銅器製作流程展示區。館內共展出青銅器 300 多件,民間收藏珍品二百多件。青銅文化博物館整體布局渾然一體、結構嚴謹,充分體現了靈壽做為古中山國國都的燦爛文化,為靈壽青銅器的保護傳承提供了有力保障。
◆南託雷氏武術: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南託雷氏武術至今已有 700 多年的歷史。相傳為明太祖朱元璋和皇后馬秀英在多年的徵戰中總結編創。以大宏拳、小宏拳、太祖拳十六式、連環刀、雙鳳刀等武術套路為基礎,融合了少林拳、楊家槍、春秋刀等武術套路,被後代視為家傳之寶,代代相傳。明末清初,山陰榮靖王的四世孫朱充鯨、朱充鯤傳至靈壽縣南託村至今。
南託雷氏武術內容豐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有拳、單刀、雙刀、劍、棍、長槍、大刀等 40 多個單練和對練套路,套路的編排各有特色。《雷氏武譜》古版現有家傳手抄本兩本,260 多頁,有 100 多個繪圖,它以古文詩歌的形式記載雷氏武術套路。此外,現已出版《南託雷氏武術珍藏版》一書。
參觀體驗地:靈壽縣建設大街北段雷氏武術傳習所
南託雷氏武術技擊特點為典型的長拳技擊,即動靜結合、因敵變化、逢強智取、遇弱猛攻、虛虛實實、一閃而進。每逢節假日及寒暑假,南託雷氏武術傳承人都會在雷氏武術傳習所開展傳習活動,雷氏武術傳習所佔地面積約 300 平方米,備用塑膠墊、刀、槍、劍、鞭等各種武術器械,可供 100 多名學員同時開展演練,現在這裡已成為很多青少年強身健體,交流武術文化心得,豐富業餘文化生活的重要活動場所。
◆抬閣: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慈峪抬閣產生於盛唐時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每年正月十五元宵節燈會都會進行表演,是當地的一種祭祀表演活動。抬閣的造型製作程序複雜,需要多人協作才能完成。抬閣分上下兩部分,底部扎綁後裝飾成花車形狀,四周擺上各種盆景、盆花,布置多種花燈,花車中間巧妙偽裝三根鐵棍,最高的離地四米有餘,兩旁的稍低一點,豎起的鐵棍固定好後,將扮演好的女童、男童的腰部綁紮在鐵棍上,真腳綁紮在橫著的鐵板上,掩藏在長褲內,假腳騰空,或站立在偽裝的樹掛和雲朵上,令人不禁驚奇:抬閣上的人是怎麼騰空在那麼細的樹枝上,掉不下來呢?
以前抬閣全靠人抬,分前後各四槓由 16 人抬,遠看似人站在亭臺閣樓上,因而得名抬閣。現在將抬閣固定在汽車上,增加了光電效果,使抬閣造型更加惟妙惟肖。
參觀體驗地:靈壽縣慈峪鎮慈峪村
慈峪村是靈壽縣第一大村,是靈壽縣中部地區經濟、文化中心。據靈壽縣誌記載,慈峪歷史悠久,西周時期就已有人居住,戰國時期屬燕國,處於燕南趙北地帶,古稱 " 燕南雄鎮 "。抬閣每年正月十四至十六連續三天,在慈峪村元宵節燈會進行表演,有較強觀賞性,每年都能吸引附近各市縣數萬觀眾前來觀看,和抬閣同時表演的還有燈會遊街、擔花籃、舞龍、舞獅等傳統節目,現場的觀眾可以欣賞到一場視覺盛宴。
◆靈壽特色名吃醃肉麵: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靈壽特色名吃醃肉麵是靈壽縣獨有的地方特色名吃,主要流傳於靈壽縣西北部山區的南營、陳莊、寨頭一帶,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其做法為正宗的 " 山裡做法 ",西北山區雜草荊棘叢生,飼料豐富,故幾乎戶戶養豬、養羊、養牛,每年過年就要殺豬宰羊,豬肉除過年吃外,留下一部分用鹽醃起來,以留常年食用,所以醃肉麵實則為山區百姓的家常美食。
醃肉麵製作從醃肉、麵粉等食材選料到擀麵、熬菜製作完成需要 19 道工序。醃肉麵,香而不膩、麵條筋道、微略含鹼,肉香而不膩,有一種獨特的鹹香味,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已成為石家莊地區乃至河北省的著名小吃。
參觀體驗地:靈壽縣西環路王嬸手擀麵
王嬸手擀麵製做的醃肉麵,選用的醃肉是來自農家自養一年以上的豬,醃製至少 5 個月以上;土豆、豆角等蔬菜為農家田地所種;豆腐也是當地滷水豆腐;麵條為正宗的全麥麵粉略加鹽鹼的手擀麵,所用食材不含任何添加劑和色素,老少皆宜。該店製做的醃肉麵曾被河北省飯店烹飪餐飲行業協會評為 " 最具人氣名店 " 榮譽稱號;被京津冀(承德)美食文化節組委會辦公室評為 " 名小吃獎 "。現今店內還有靈壽特色美食缸爐燒餅、灌腸、大脊骨等靈壽特色小吃。
編輯:力洪
責編:楊帆
【來源:ZAKER石家莊】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