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非遺 樂遊莊裡外」之走進靈壽:穿越到「中山國」 吃一碗醃肉麵

2020-12-22 瀟湘晨報

燕趙晚報融媒體記者 馬冬勝 通訊員 楊勇

石家莊市靈壽縣文化廣電體育和旅遊局副局長李海青:靈壽縣歷史悠久,是國家民政部、聯合國地名考察組命名的 " 千年古縣 ",夏商時為冀州,周為中山國。漢高祖三年 ( 公元前 204 年)置靈壽縣,屬常山郡。靈壽縣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地形輪廓呈條狀,俗有 " 靈壽縣一條線 " 之稱,地貌格局大體是 " 七山二水一分田 "。靈壽縣也是革命老區,抗戰時期,晉察冀邊區政府、邊區造幣廠、抗大二分校曾長駐於此,彭真、賀龍、聶榮臻、羅瑞卿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裡戰鬥、生活過。靈壽境內現存中山國遺址、北齊幽居寺、明石牌坊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3 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 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82 處。目前靈壽縣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8 項、市級 4 項、縣級 55 項。2020 年靈壽縣入選了中國禮儀百佳縣市、中國最具書香百佳縣市、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靈壽青銅器製作工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靈壽青銅器製作工藝源於清光緒年間,距今已有 100 多年歷史,它繼承了兩千多年的古中山國青銅鑄造方法,是傳統手工青銅鑄造技藝的典型代表。青銅器在製作時要經過制模作範、築爐、化銅、澆鑄等 20 多道工序方能完成,完整保留了古代青銅手工製作工藝,為璀璨的青銅文化保護傳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代表性傳承人王三妮通過總結、研究使青銅鑄造的成功率達到 95% 以上。1998 年建立靈壽縣中山青銅工藝廠,主要生產各種仿古青銅器、現代青銅工藝品,有幾百種產品,代表作品有告別田賦鼎、中華尊、仿博山爐、仿中山三器等,現告別田賦鼎原件已由中國農業博物館收藏。

參觀體驗地:靈壽縣松湖灣文化廣場青銅文化博物館

青銅文化博物館位於靈壽縣松湖灣文化廣場院內,建築面積 2000 平方米,中式仿古建築風格,博物館共有五個青銅器主題展示區,分別為:告別田賦鼎展示區(非遺展示區)、中山國青銅器展示區、夏商周青銅器展示區、民間青銅器收藏展示區、青銅器製作流程展示區。館內共展出青銅器 300 多件,民間收藏珍品二百多件。青銅文化博物館整體布局渾然一體、結構嚴謹,充分體現了靈壽做為古中山國國都的燦爛文化,為靈壽青銅器的保護傳承提供了有力保障。

◆南託雷氏武術: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南託雷氏武術至今已有 700 多年的歷史。相傳為明太祖朱元璋和皇后馬秀英在多年的徵戰中總結編創。以大宏拳、小宏拳、太祖拳十六式、連環刀、雙鳳刀等武術套路為基礎,融合了少林拳、楊家槍、春秋刀等武術套路,被後代視為家傳之寶,代代相傳。明末清初,山陰榮靖王的四世孫朱充鯨、朱充鯤傳至靈壽縣南託村至今。

南託雷氏武術內容豐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有拳、單刀、雙刀、劍、棍、長槍、大刀等 40 多個單練和對練套路,套路的編排各有特色。《雷氏武譜》古版現有家傳手抄本兩本,260 多頁,有 100 多個繪圖,它以古文詩歌的形式記載雷氏武術套路。此外,現已出版《南託雷氏武術珍藏版》一書。

參觀體驗地:靈壽縣建設大街北段雷氏武術傳習所

南託雷氏武術技擊特點為典型的長拳技擊,即動靜結合、因敵變化、逢強智取、遇弱猛攻、虛虛實實、一閃而進。每逢節假日及寒暑假,南託雷氏武術傳承人都會在雷氏武術傳習所開展傳習活動,雷氏武術傳習所佔地面積約 300 平方米,備用塑膠墊、刀、槍、劍、鞭等各種武術器械,可供 100 多名學員同時開展演練,現在這裡已成為很多青少年強身健體,交流武術文化心得,豐富業餘文化生活的重要活動場所。

◆抬閣: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慈峪抬閣產生於盛唐時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每年正月十五元宵節燈會都會進行表演,是當地的一種祭祀表演活動。抬閣的造型製作程序複雜,需要多人協作才能完成。抬閣分上下兩部分,底部扎綁後裝飾成花車形狀,四周擺上各種盆景、盆花,布置多種花燈,花車中間巧妙偽裝三根鐵棍,最高的離地四米有餘,兩旁的稍低一點,豎起的鐵棍固定好後,將扮演好的女童、男童的腰部綁紮在鐵棍上,真腳綁紮在橫著的鐵板上,掩藏在長褲內,假腳騰空,或站立在偽裝的樹掛和雲朵上,令人不禁驚奇:抬閣上的人是怎麼騰空在那麼細的樹枝上,掉不下來呢?

以前抬閣全靠人抬,分前後各四槓由 16 人抬,遠看似人站在亭臺閣樓上,因而得名抬閣。現在將抬閣固定在汽車上,增加了光電效果,使抬閣造型更加惟妙惟肖。

參觀體驗地:靈壽縣慈峪鎮慈峪村

慈峪村是靈壽縣第一大村,是靈壽縣中部地區經濟、文化中心。據靈壽縣誌記載,慈峪歷史悠久,西周時期就已有人居住,戰國時期屬燕國,處於燕南趙北地帶,古稱 " 燕南雄鎮 "。抬閣每年正月十四至十六連續三天,在慈峪村元宵節燈會進行表演,有較強觀賞性,每年都能吸引附近各市縣數萬觀眾前來觀看,和抬閣同時表演的還有燈會遊街、擔花籃、舞龍、舞獅等傳統節目,現場的觀眾可以欣賞到一場視覺盛宴。

◆靈壽特色名吃醃肉麵: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靈壽特色名吃醃肉麵是靈壽縣獨有的地方特色名吃,主要流傳於靈壽縣西北部山區的南營、陳莊、寨頭一帶,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其做法為正宗的 " 山裡做法 ",西北山區雜草荊棘叢生,飼料豐富,故幾乎戶戶養豬、養羊、養牛,每年過年就要殺豬宰羊,豬肉除過年吃外,留下一部分用鹽醃起來,以留常年食用,所以醃肉麵實則為山區百姓的家常美食。

醃肉麵製作從醃肉、麵粉等食材選料到擀麵、熬菜製作完成需要 19 道工序。醃肉麵,香而不膩、麵條筋道、微略含鹼,肉香而不膩,有一種獨特的鹹香味,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已成為石家莊地區乃至河北省的著名小吃。

參觀體驗地:靈壽縣西環路王嬸手擀麵

王嬸手擀麵製做的醃肉麵,選用的醃肉是來自農家自養一年以上的豬,醃製至少 5 個月以上;土豆、豆角等蔬菜為農家田地所種;豆腐也是當地滷水豆腐;麵條為正宗的全麥麵粉略加鹽鹼的手擀麵,所用食材不含任何添加劑和色素,老少皆宜。該店製做的醃肉麵曾被河北省飯店烹飪餐飲行業協會評為 " 最具人氣名店 " 榮譽稱號;被京津冀(承德)美食文化節組委會辦公室評為 " 名小吃獎 "。現今店內還有靈壽特色美食缸爐燒餅、灌腸、大脊骨等靈壽特色小吃。

編輯:力洪

責編:楊帆

【來源:ZAKER石家莊】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在線|美食】你確定:你吃到的是一碗真正的靈壽特色美食--靈壽醃肉麵,而不是一碗紅燒肉麵
    如鄭州燴麵、蘭州牛肉麵、北京炸醬麵一樣,醃肉麵也被大眾認為是最能代表靈壽的特色美食。相傳,李世民登基前,有次落難於一農家院。這戶人家心地善良,以自家做的醃肉為滷做麵條為李世民解餓。但追敵逼近,情形緊急,女主人草草將面拉扯後直接下入湯鍋,煮熟後端給李世民。李世民吃得滿身冒汗、暖流湧身、立馬精神大振,便策馬謝別。
  • 「品味非遺 樂遊莊裡外」之走進新樂市:登伏羲臺 探尋「羲皇聖裡」
    △新樂伏羲臺  燕趙晚報融媒體記者 馬冬勝 通訊員 李玲  石家莊新樂市文化館館長賈梅琪:新樂市地處太行山東麓,華北平原腹地,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歷史上就有 " 九省通衢,三輔重地 " 之稱新樂市有國家級非遺 1 項,省級非遺 4 項,石家莊市級非遺 5 項,新樂市級非遺 63 項。  ◆新樂伏羲祭典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伏羲是中華民族文明始祖,他始婚姻、創八卦、教民漁獵 …… 團結眾部族,用文明的燈火引導人們走出鴻蒙末啟的混沌世界,結束了原始時代的生活方式。據歷史記載,祭祀伏羲活動始於帝嚳時期。
  • 中國靈壽(古中山國)國際賽道紀念碑選址
    10月18日下午,縣政府黨組成員、五嶽寨景區管委會主任肖光武同志率河北勇拓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倪玉東、陳勇、徐大蔚等靈壽國際馬拉松組委會一行至靈壽縣博物館周邊就中國靈壽(古中山國)國際賽道紀念碑進行選址,要求紀念碑建設要做到嚴格標準
  • 中山國靈壽故城保護需加強
    在我國戰國時期,曾存在過一個中山國,因歷史記載不多,故其曾被稱為「神秘王國」。在河北省平山縣城北10公裡處的三汲鄉境內,有座古城遺址,即是中山國後期的都城——靈壽故城所在地。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靈壽故城西城之外和西城內北部,是中山國的王陵區。
  • 「品味非遺 樂遊莊裡外」之走進鹿泉:一口「燒餅捉肉」 一曲水峪絲弦
    鹿泉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在唐代已是遠近聞名的『旱碼頭』,有『一京二衛三通州、比不上獲鹿旱碼頭』之稱,被譽為『日進鬥金』之地。鹿泉境內存土門關、十方院、鐵行會館等 8 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1 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存龍泉寺經幢及明、清兩代的歷史建築。目前鹿泉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4 項、市級 8 項、縣級 40 項。鹿泉區還是中國農科院確定的農業科技綜合示範市和國務院批准的對外開放市。
  • 隆冬莊裡的自家味道,羊湯和缸爐燒餅
    石家莊影響力最大的美食分享平臺請加微信號:chihuo1408羊湯在北方各地都有自己的做法,當然莊裡也不例外,譬如靈壽的全羊湯(羊雜羹)。靈壽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山國的都城之一,在中山國滅亡後,御廚將羊羹的做法傳入民間,靈壽作為國都所在地,優先享受到了這道美味,羊雜羹由此而來。受不鳥羶氣的同學請繞行(*´∀`*),以下愛吃大腰子的隊長友情推薦...不遠千裡擠公交,就是為了這家靈壽錦莊羊湯館。
  • 「品味非遺 樂遊莊裡外」之行唐縣 棗鄉釀棗酒 鐵匠莊裡出匠人
    行唐縣先後被國家有關部門評為「中國行唐大棗之鄉」「中國優質大棗產業基地」「中國紅棗文化之鄉」「中國紅棗文化研究中心」。行唐縣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4項、市級21項、縣級74項。傳統工藝劍鍛制技藝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鐵匠莊坐落在行唐縣西北部的上碑鎮,據傳,自明朝嘉靖年間就以「鐵匠莊」的名字存在,莊內人世代以打鐵為生。
  • 在蘇博走進「鮮虞」:百件文物呈現古中山國的神秘
    在河北省境內有一個素有「神秘王國」之稱的古代王國——古中山國,幾經起落的古中山國,雖然創造了輝煌的歷史,但由於史籍中只有零星的記載,後人對它知之甚少。直到上世紀70年代,石家莊平山縣三汲鄉的農民在勞作中發現帶有文字的瓦片,2300多年前消失的神秘王國才逐步褪去它的神秘面紗。
  • 河北省靈壽縣,因古代產靈壽木得名,中山國曾在此建都
    戰國時的中山國國都靈壽1、春秋、戰國時靈壽為中山國都城。西漢置縣,屬常山郡,治今靈壽西北故城。2、西晉徙今治。北周於縣置蒲吾郡。隋開皇初郡廢,縣屬恆州,義寧元年(617年)置燕州治此。二、縣名來歷古代因縣內產靈壽木而得其名。靈壽木是做手杖的名木。《漢書·孔光傳》:「賜太師靈壽杖。」 顏師古註:「木似竹,有枝節,長不過八九尺,圍三四寸。自然有合杖制,不須削治也。」《山海經》載,靈壽木為遠古一種奇樹,似木類竹,長有枝節,長不過八九尺,圍三四寸,頂端自曲,自然合杖制,不用加工即可做杖之用。
  • 【靈山秀水】念奴嬌•中山國古都懷古
    【靈山秀水】念奴嬌•中山國古都懷古 2020-07-23 18: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山國古城一日遊—最經濟最經典的旅遊攻略
    中山國古城考古遺址公園坐落於今天的河北省平山縣,與著名的紅色旅遊勝地有共同的宣傳口號:聖地西柏坡,古都中山國。中山古城考古遺址公園有著豐富的歷史底蘊,非常值得一看。關於線路:(我是從石家莊市裡出發的)從石家莊市出發乘坐西柏坡高速經過大約一個小時到達中山國景區售票處,購買門票,成年人票價是五十一位,但是現在有很多活動,還有在美團等軟體上都會有優惠,買完門票後就可以進去參觀了,當然,覺得自己可能看不懂的話還可以請一個專業的講解為我們講述一下中山國的故事以及那些文物的故事和厲害之處。
  • 【在線|長跑】2019年靈壽(古中山國)國際半程馬拉松比賽即將開跑
    2019年11月17日中國·靈壽(古中山國)國際半程馬拉松比賽即將開跑,當小小趕過去的時候,這裡已經搭建得差不多了。主辦單位:靈壽縣人民政府承辦單位:靈壽縣文化廣電體育和旅遊局 河北勇拓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協辦單位:河北福康嶺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河北銀行靈壽支行石家莊市科技信息職業學院
  • 在金沙遺址博物館中走進神秘的「中山國」
    據《戰國策》記載,戰國時代有「萬乘之國七,千乘之國五」。千乘之國的中山國是唯一由戎狄建立的國家。戰國亂世,中山國幾經沉浮,於公元前296年,亡於趙國。,從起源、戰爭、都城、交流四個方面講述中山國從立國到強大再到繁榮的整個過程。
  • 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山國」是如何興起並走向滅亡的?
    談秦說漢(194)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山國"是如何興起並走向滅亡的?中山國的前身是白狄大部落,屬於遊牧族。其中白狄的鮮虞氏又是由鮮虞、肥、鼓、仇等幾個部落組成,沿著滹沱河逐漸遷徙到大行山腳下。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齊國都要集合多國之兵,足見鮮虞氏的戰鬥力之強大。公元前530年,晉國六卿之荀吳打敗鮮虞氏之鼓部落,又俘虜肥部落的頭領,次年又攻破鮮虞氏的中人城。幾年之內,徹底消滅了鼓、肥兩個部落。但過了20年,逐漸復甦的鮮虞氏出擊晉國,又奪回了被晉國佔領的鼓、肥之地與中人城。
  • 現場|在蘇博走進「鮮虞」:百件文物呈現古中山國的神秘
    在河北省境內有一個素有「神秘王國」之稱的古代王國——古中山國,幾經起落的古中山國,雖然創造了輝煌的歷史,但由於史籍中只有零星的記載,後人對它知之甚少。直到上世紀70年代,石家莊平山縣三汲鄉的農民在勞作中發現帶有文字的瓦片,2300多年前消失的神秘王國才逐步褪去它的神秘面紗。
  • 大將攻打中山國,中山國國君將他的兒子做成肉羹,大將滅了中山國
    樂羊看著那碗羹,心緒難平,他想到了父子兵戎相見,但沒有想到用自己兒子的肉做成的肉羹會端到自己面前,這同樣是一個艱難的選擇,吃還是不吃,看似決定權在樂羊手中,但又不在他手中,因為他不能拒絕
  • 驍勇善戰 中山國的軍事
    在社會動蕩、諸侯林立的夾縫中,嵌在燕趙兩大強國間的中山國,佔地雖小,卻迅速發展,幾百年的國史就是鮮虞中山國跌宕起伏的戰爭史。今天就來說一說驍勇善戰的中山國的軍事與戰爭。 據史料記載,作為千乘之國的中山國,面積狹小,但地理位置險要,進可攻,退可守,乃兵家必爭之地,在歷史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清代史學家郭嵩燾評價說:「戰國之所以盛衰,中山若隱為之樞轄,而錯處六國之間,縱橫捭闔、交相控引、爭衡天下如中山者,抑亦當時得失之林也。」由此可見中山國地理位置和歷史地位的重要性。
  • 春秋戰國時期中山國興衰史
    內憂(公元前628年的內亂)、外患(衛國攻伐難以招架,又面對秦國的擴張,和晉國的「蜜月」也已結束),把中山國推到了四面楚歌的境地。公元前614年左右,中山人開始了長達數十年的遷移。其路線先北後東,由今陝西、山西至內蒙,而後越過太行山,進入今天的河北地區。      中山人何時到達河北,從《左傳》的記述可以推斷出,進入時間肯定要早於公元前506年。
  • 戰國時期的中山國是歷史中的小強還是戰鬥民族?
    中山國立國範圍差不多,一直都是在河北境內,第一次在靈壽(今中國河北省靈壽縣),第二次在中顧(今河北定州市)第三次在靈壽(今河北平山三汲),中山國也叫鮮虞,原因是第一次建國由鮮虞部落的姬翟建立
  • 趙武靈王為何一定要滅中山國?看地圖一目了然
    戰國時期,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為何一定要滅中山國?圖-春秋時期晉國與中山國形勢中山國的前身是北方狄族鮮虞部落,為姬姓白狄,最早時在陝北綏德一帶,逐漸轉移到太行山區。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鮮虞人建立中山國,他們仿效中原諸國的禮制,骨子裡他們是希望融入周人大家庭的,希望得到東周諸侯的尊重。中山國位於晉國的東北部,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春秋時期中山國最大的敵人就是晉國。兩國激戰數百年,中原大國晉國略佔上風,中山國被壓制在晉國以北。圖-三家分晉後的趙國與中山國三家分晉之後,與中山國接壤的晉國變成趙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