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趙晚報融媒體記者 馬冬勝 通訊員 崔敏
石家莊市鹿泉區文化廣電體育和旅遊局黨總支副書記、副局長王曉勇:古邑鹿泉歷史文化悠久,距今已有 4000 餘年的歷史。鹿泉的名字來自於韓信射鹿得泉的傳說。鹿泉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在唐代已是遠近聞名的『旱碼頭』,有『一京二衛三通州、比不上獲鹿旱碼頭』之稱,被譽為『日進鬥金』之地。鹿泉境內存土門關、十方院、鐵行會館等 8 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1 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存龍泉寺經幢及明、清兩代的歷史建築。目前鹿泉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4 項、市級 8 項、縣級 40 項。鹿泉區還是中國農科院確定的農業科技綜合示範市和國務院批准的對外開放市。
北白砂舞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鹿泉區北白砂舞龍是一項傳統民間花會表演活動。該活動發源於清代初期,迄今已有二百餘年歷史。北白砂村位於鹿泉區北部,北白砂舞龍是當地重大節慶活動的助興表演活動,因其龍身長、套路多、陣容大而聞名於世。舞龍由青綠色水龍和紅黃色火龍組成,龍長 28 米,龍身直徑 0.5 米,龍首角長 0.8 米,每條龍由 11 名演員組成,另外表演陣容還有領舞繡球手、鼓手、大鑔、小鑔、小鈸、中鑼、小鑼等,舞龍表演由雙龍出水、二龍攀柱(龍塔)、翻江倒海、騰雲駕霧、雙龍歸位等 20 個套路組成。
參觀體驗地:鹿泉區海山公園玉珠壇廣場
鹿泉區北白砂舞龍隊曾先後參加過第五屆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中國天津 " 麒麟杯 " 龍獅邀請賽、中國北京第一屆舞龍藝術節,北白砂 " 騰雲舞龍隊 " 花會曾被中央電視臺等多家新聞媒體報導,其名聲享譽中華大地。
如今,每年的 6 月 10 日 " 中國文化遺產日 ",鹿泉區會在海山公園玉珠壇廣場舉辦非遺精粹展演,在現場人們可以欣賞到北白砂舞龍的精彩表演。
自然派紫雲劍:石家莊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劍術在我國有著古老的傳統,紫雲劍是自然派獨有的一套劍術。自然派相傳始於道教大盛的宋朝。自然派這套劍法遵循道家自然無為無拘無束、虛實變化無端、順其自然之理論,附以自然景物之名,塑其形而得名。《中國武術大辭典》《中國武術人名辭典》《河北武林》《石家莊地區體育志》《鹿泉武林志》均有記載,至此自然派功夫傳承下來。
自然派劍法有文劍和武劍之說,其中紫雲劍屬於文劍中的長穗劍。功法講究自然開合、松展迅捷、飄灑自如、動靜變化多端,具有躥蹦跳躍、起伏轉折、攻防互含、發力突出等特點。
參觀體驗地:鹿泉區海山公園玉珠壇廣場、土門關驛道小鎮南區
每周六、日 19 時至 21 時,在鹿泉區海山公園玉珠壇廣場和土門關驛道小鎮南區,都會有自然派武術隊的演員們在現場表演自然派紫雲劍,人們可以近距離欣賞到自然派紫雲劍的風採。其基本劍法有:刺、劈、撩、掛、雲、點、崩、截、剪、纏、封、格、掃等。其中揖手三清、西出函谷、紫雲罩頂、排山倒海、一支雙花等劍招,皆遵循道家思想,表達了 "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 的理念。另外,在位於土門關驛道小鎮南區的隆昌鏢局,人們還可以欣賞到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意拳(黃老慶支系)的精彩表演。
老齊燻肉: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鹿泉老齊燻肉技藝始創於清朝末年,齊吉祥的父親齊玉秀於市井之中學會並研製出燻肉秘方。老齊燻肉選料講究,一律採用鮮肉,放於百年老湯中,配以丁香、豆蔻、白芷等名貴調料。在煮肉時,按肉齡及部位規定火候與時間,分類煮熱撈出後,趁熱放入由松柏木鋸末墊底的大爐中燻制入色入味。成品色澤紅亮,肉味鮮香,肥而不膩,瘦而不柴。
參觀體驗地:鹿泉區獲鹿鎮鎮寧路老齊燻肉
齊吉祥於 1981 年將燻制秘方傳於四兒子齊連山及兒媳顧榮翠,後遷至鹿泉區獲鹿鎮鎮寧路,品種陸續增加,並售賣至今。其產品深受當地百姓的喜愛。
當地人吃老齊燻肉時,喜歡配以鹿泉區的另一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缸爐燒餅,當地將此特色美食稱為 " 燒餅捉肉 "。缸爐燒餅色澤黃亮、外酥內綿、餅瓤分層、香酥爽口。老齊燻肉鮮香味美。把剛出爐的缸爐燒餅從中間破開,塞入切成薄片的燻肉,一口咬下去外酥裡滑、滿口留香。燒餅張開 " 大口 " 將美味地燻肉 " 捉 " 在腹中,這一個 " 捉 " 字,為這件美食增添了一抹活色生香的亮色。
水峪絲弦: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水峪村隸屬於石家莊市鹿泉區白鹿泉鄉,東距石家莊市區 20 公裡,是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有 1000 多年的建村歷史。水峪村因村內多泉水而得名,其民居具有典型的太行山區傳統民居特點。
" 水峪山村西頭低,村裡個個是戲迷。不會唱來也會哼,成套戲文講的奇。" 絲弦又名弦腔、弦索腔、河西調、小鼓腔、羅羅腔、女兒腔等,是河北省特有的古老劇種之一,也是全國稀有的一個地方戲曲聲腔劇種。絲弦分為東路、南路、西路、北路和中路五大派支脈,其中水峪村就是中路絲弦的發源地。水峪絲弦的特點是 " 太行山腔,滹沱方言,土得掉渣,野得發哏,俗得俏皮 ",講求 " 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哼哼 "。
參觀體驗地:鹿泉區白鹿泉鄉水峪村
據碑文記載,明永樂十六年(1418),水峪村絲弦戲坊演出班子在當地就已名聲大噪,婦孺皆知。逢年過節,過廟集會,必到外地唱戲助興。劇團演員梁永山、聶煥枝、劉玉梅曾與石家莊絲弦劇團名角同臺共演,演技不亞於專職演員。如今,在水峪村,逢年過節還能欣賞到水峪絲弦表演,此外,水峪村的特色民居以及自然風景也吸引了不少遊人到訪。
真清軒包子製作技藝: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真清軒包子製作技藝項目位於石家莊市鹿泉區,起源於清光緒十九年(1893 年),創始於獲鹿縣(現石家莊鹿泉區獲鹿鎮),由藁城九門村人趙鎖柱所創。趙鎖柱與其父親經商遊走至鹿泉,發現當地沒有回民特色的飯館,回民經過此處時,吃飯很不方便,就憑藉自己的蒸包子的技巧,在此處開了一間包子鋪,距今已有 120 餘年歷史。
真清軒包子製作工藝考究,製作程序繁雜,其主要加工技法有選料、絞肉、醬餡、剁、拌、和面、擀皮和包製、蒸;以肥瘦適中的黃牛肋條肉、大蔥、香油、小麥精粉為主要原料,配以二十多種中藥養生調味香料調製而成。
參觀體驗地:鹿泉區獲鹿鎮會館路國利回民飯店
真清軒包子選料精、製作細,配方嚴密;製作過程保證用料新鮮,用香油調餡,現調餡、現包製、現蒸製,口感鮮美、清香爽口。成型的包子色香誘人、皮薄餡大、微黃光亮、熱吃帶漿、滷汁鮮美。吃的時候,輕輕提,慢慢移,先開口,後喝湯,頓時滿口清香,有 " 一咬一燙嘴,不是油而是花椒水 " 的俗稱。
編輯:力洪
責編:楊帆
【來源:燕趙晚報ZAKER石家莊】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