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被稱為「禮樂之邦」,陝西是樂舞文化的主要發源地。那麼古代中國有哪些樂器?在陝西這片區域出土的音樂文物都有哪些?它們的聲音還能否穿越時空觸動現代人的心靈?
1月6日,「陝西文物探探探」來到西安音樂學院藝術博物館,聚焦這裡的「唯寄歌舞寓長安——陝西古代音樂文物展」。
陝西歷史博物館、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博物院等考古文博單位的多位研究人員和講解人員,受邀和西安音樂學院教授一起作為主講嘉賓,介紹了在陝西出土的重要樂舞類文物,介紹了中國古代樂器的發展演變及樂舞文化。
西安音樂學院多位演奏家結合展覽內容,用流傳至今的傳統樂器和仿製樂器復現了千年前的樂聲。
一、禮樂中華
陝西出土樂舞文物各個時代都有 是中國古代音樂舞蹈發展縮影
「展覽2017年在北京展出後反響極好。」陝西歷史博物館陳列展覽部副研究館員王建玲介紹,這個展覽是為2017年「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辦而策劃的展覽,展出地點在國家大劇院東展廳。來自陝西全省26家文博單位的共300餘件精品文物組成了這個展覽。當年7月國家大劇院展出結束後,陝西歷史博物館和音樂學院籤了共建協議,把這個展覽做成了一個微縮版的「唯寄歌舞寓長安—陝西古代音樂文物展」,在西安音樂學院博物館長期展出。
據了解,西安音樂學院藝術博物館是在陝西省文物局、西安市文物局以及各大文博單位支持下,2017年10月與陝西歷史博物館共建成立的高校重點特色行業博物館,也是目前西部乃至全國音樂類高等專業院校中具有鮮明特色的高水平音樂藝術博物館,開創了「館校共建」的先河。
王建玲介紹,陝西音樂文物的出土比較分散,陝南、陝北、關中地區等地都多有發現出土,其中陝西中部地區出土的比較集中且數量比較大。從史前音樂文物看,主要出土於西安半坡遺址、臨潼姜寨遺址、高陵楊官寨遺址、神木石峁遺址,出土有陶壎、陶鼓、陶響器、陶號角、骨哨、骨口弦等,種類豐富,是目前保留下來的陝西最早的樂器實物。商周時期的音樂文物,主要分布在寶雞、西安、鹹陽地區,出土了大量成組成套的編鐘編磬,為研究商周禮樂制度提供了寶貴實物資料。漢代和唐代的都城都在長安,在西安市周邊出土的樂舞類文物極為豐富,種類齊全,有金銀器、陶瓷器、石窟、壁畫等。縱觀陝西出土的音樂文物,從史前到明清,各個時代都有,承前啟後發展脈絡清晰。所以,陝西古代樂舞展覽也是中國古代音樂舞蹈發展歷史的縮影。
西安音樂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李西林介紹,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就有了樂器,這個時期的樂器簡陋粗糙,使用的材料以土、石、竹、骨為主,例如骨笛、石磬、陶壎等。夏商時期進入青銅器時代,出現了青銅樂器鐘、鎛、鐃、鏞等。周代的樂器數量繁多,據專家考證有70餘種,由於樂器數量的增多,出現了按照樂器製作材料分類的「八音」樂器分類法,分別為金、石、土、革、絲、木、匏、竹。漢代張騫兩度出使西域,開通了絲綢之路,因而從東漢開始,西域曲項琵琶、五弦琵琶、豎箜篌、篳篥、羯鼓等胡樂器陸續傳入中原,打破了華夏音樂發展相對封閉的格局。到了隋唐時期,西域胡樂器使用頻繁,在中原得到了高度發展,中原音樂與西域音樂高度融合。唐末出現了弓弦樂器「奚琴」,這種樂器由北方少數民族奚族傳入中原,發展到宋代叫做「嵇琴」,廣泛應用於民間器樂演奏,到了南宋更是成為宮廷教坊大樂中的主奏樂器。元明清時期隨著說唱與戲曲藝術的發展,產生了許多「嵇琴」的派生性弓弦樂器。隨著民間器樂的發展,鑼鼓類打擊樂器也高度發展。近現代受西方音樂發展的影響,民族樂器不斷改良,吹、拉、彈、打每類樂器都是一個大家族,高、中、低音域俱全,進而出現了具有交響性特點的大型民族管弦樂隊。
二、樂舞文物
這些樂舞文物 每件都有著輝煌過往
1、商代特磬:看似普通石頭 音質清脆悅耳
重點講解的第一件文物是商代特磬。
王建玲介紹,這件特磬是1973年在藍田出土的。體積比較大,從外觀看,還保持有一些最原始的打琢痕跡,時代應該屬於商代早期。磬上面的孔是兩頭對琢最後穿通的,可穿繩子它系掛起來。特磬,就是獨立使用的打擊樂器。這種特磬主要用於祭祀活動。特磬的音質清脆悅耳,悠長迴蕩。這件磬是商代很重要的一件樂器,被編入中國音樂大辭典中。
2、西周編甬鍾:一鍾兩音 正敲側擊音不同
第二組文物是編鐘。
李西林教授介紹,這組西周編甬鍾共8枚,1960年出土於陝西扶風。甬鍾區別於鈕鐘的地方,在於最上面部位形狀不一樣。鈕鐘上面是環狀的,而甬鍾最上面的平面「舞部」之上立有「甬柱」。這套編鐘和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都屬於合瓦形鍾,不是平底圓口鐘。大部分合瓦形鍾都可一鍾發兩音,敲擊其正鼓部是一個音,敲擊側鼓部又是一個音。這兩個音的關係有大三度也有小三度,還有少見的大二度、小二度以及四度關係等。演奏時一般用木質丁字錘敲擊,如果是大鐘就要用木棒撞擊,所以演奏動作不一樣。大型編鐘需要多位演奏人員合作才能演奏。
3、戰國晚期編磬:在西安北郊一漢墓中出土
第三組文物是編磬。
西安博物院高級講解員、陝西十佳科普使者王筱玥介紹,這是西安博物院館藏的一組石磬。這組石磬的年代是戰國晚期的,在西安北郊一座漢墓中出土。
「磬」這個字,底下是個石頭的石,表示磬的材質是石質。除此之外,其實還有玉磬、陶磬。石和玉是常見的磬的材質,漢代時因陪葬之風盛行還出現有陶磬。
甲骨文中「磬」字的寫法,字的左上角部分很像是掛石磬的木架子,右下角部分就像是一個人手拿著小錘在敲擊,它是很早就出現在甲骨文中的關於音樂的一個文字。
李西林教授介紹,編磬有三枚編制的,也有五枚編制的,而曾侯乙墓出土的編磬是32枚。一般來說,三枚一組或者五枚一組的編組居多。單個的磬叫特磬,是節奏型樂器,有時也作為響器使用。多枚磬成組編制的就是編磬,為旋律性樂器。
4、錯金銀秦樂府鍾:鍾鈕側邊兩字 證實秦設樂府
第四件是錯金銀秦樂府鍾。
結合展館牆上的照片,李西林教授做了介紹。
這枚秦樂府鍾是考古學家袁仲一先生1976年在秦始皇陵西側發現的,屬於合瓦形鈕鍾。考古人員做了考證,鍾內側有4條音梁,這4條音梁都經過挫磨,說明是實用演奏鍾。有考古人員推測它可能是皇宮中作為定音的鐘。不過也有可能是一組編鐘裡的一枚。從這枚鐘的精美程度來看,它一定是皇家用鍾。
鍾鈕的側邊刻鏤有 「樂府」兩個字。樂府是中國古代音樂機構的名稱,但之前對其設立時間有爭議。這枚鐘的出土,證明樂府機構在秦代已經有了,漢代只是因襲秦朝舊有的制度。
這枚鍾採用了複雜的錯金銀工藝,先將鍾鑄體造好,再根據需要的花紋刻鏤成槽,再鑲嵌金銀,然後打磨平整。
5、鎏金瑟枘:可睹錦瑟貴氣 可窺主人追求
第五組是三枚瑟枘。
王筱玥介紹,瑟枘是用在瑟上面用來繞弦、固定弦的器物。它的形狀有點像蘑菇,整體造型精美,材質是青銅的,上面有鎏金的痕跡。在漢代時能採用鎏金技術裝飾器物,應為當時皇室或頂級貴族所用。
三枚瑟枘上面的紋飾是漢代非常流行的一種雲紋。這種紋飾表明秦漢時期成仙思潮流傳廣泛,人們對於羽化成仙、飛上雲霄、幻化成為羽人,是非常追捧和追求的,所以漢代時期很多器物上都有這樣的雲紋。
李西林教授介紹,瑟是橫臥類的彈撥樂器。據古代文獻記載,有五十弦瑟,後來又有二十五弦瑟,弦下有雁柱,一弦一柱。它的發音原理跟古箏相似,但瑟的形制比古箏短而寬。瑟在中國古代民間廣泛應用,由於通常和古琴配器使用,所以有 「琴瑟和鳴」的成語。「詩三百」演唱時就通常用瑟琴伴奏。
6、漢代玉舞人:翹袖折腰舞姿留影玉石
第六件是玉舞人。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劉思哲介紹,這件玉舞人是在2005年在西安北郊井上村M24號漢墓出土的。是平片式結構,透雕、線刻而成。在廣州南越王墓、徐州小龜山漢墓都出土過這種玉舞人。玉舞人一般都是出現在諸侯王女性親屬的墓中,是貴族女性喜愛的配件。一般來說,玉舞人頂上都有孔,它既可以單獨做佩,也可以作為組佩的部件。
玉舞人的出現有深厚的歷史背景。秦漢時期,因皇家特別重視歌舞藝術,還設置了樂府,很多帝王后妃也因能歌善舞而出名。比如漢高祖的戚夫人就善翹袖折腰之舞,這件文物正是翹袖折腰之舞最生動的寫照。有形容說「羅衣從風,長袖交橫」「體如遊龍,袖如素蜺」,就是講漢代樂舞的姿態。這件玉器的玉質雖然一般,但雕刻得非常細緻精美,把整個玉舞人的形態完全表現出來了,非常生動。
7、十六國跽坐樂俑:樂器各不相同 展示了排簫實物
第七組是十六國跽坐樂俑。
劉思哲介紹,這組十六國跽坐樂俑是在西安機場二期十六國墓葬中發現的。這個時期的樂俑,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十字髮髻。她們拿著各種不同的樂器在演奏,分別有鼓、笛、排簫、笙、阮鹹、箏等。
不過,古代叫笛的樂器現在稱簫,古代稱簫的樂器現在指排簫。排蕭一般是用竹製的,很難長久保存下來,所以考古中很難看到實物,這組文物把排簫的實物樣貌展示出來了。
笙是一種比較早的樂器,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宮廷就開始用這種樂器了。
阮鹹也叫秦琵琶、圓形直項琵琶,但大家習慣叫它阮鹹。為什麼叫它阮鹹?因為魏晉時期「竹林七賢」之一的阮鹹妙解音律,善彈這種琵琶,所以大家就把這種樂器叫阮鹹。可以看到樂俑是用手指在彈,這個動作是印證它為十六國時期文物的重要物證之一。因為十六國之後到隋代之前,都是用琴撥來彈奏這種樂器的。到了隋至五代十國,才又變回為手彈。
這組文物出土時大概有21件,共有三組,在展覽中展出的共六件,其他的資料暫時還沒有公布。十六國時期由於北方的統一,少數民族第一次入住關中,這組樂俑反映了少數民族與中原在音樂方面的文化融合。
8、彩繪女舞俑:古人也跳「廣場舞」 腰身極具動感
第八組是 「彩繪女舞俑」。
王建玲介紹,這組文物是周至博物館館藏文物。根據4個女俑的舞姿來判斷,她們跳的可能是柘枝舞。柘枝舞是從西域一帶流傳至中原地區的。這種舞最初是以女子獨舞的形象來出現,以擊鼓節奏來伴奏,後來就發展成為兩人舞,甚至到唐宋時期出現了幾十人、百人同時跳的現象,相當於古代的「廣場舞」。
柘枝舞和胡騰舞、胡旋舞一起,是西域流傳到中原地區的三個特別受歡迎而且盛行一時的舞蹈。從她們的妝容服飾來看,和中亞一帶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的民間舞蹈很像。包括現在新疆地區跳的舞蹈中,也有很多唐代柘枝舞遺留下來的因素。
柘枝舞在唐代盛行一時,在唐長安城出現很多專門表演這種舞蹈的舞伎,唐代不少著名詩人都對柘枝舞有生動描述。從這些陶俑來看,她們的腰身極具動感,是以靜態來表現動感。由此也可以看出,唐代在陶器雕塑方面達到了很高的技術水平。
9、三彩駱駝載樂俑:張口嘶鳴駱駝 背載八人「流動樂隊」
第九件是「三彩駱駝載樂俑」。
王建玲介紹,這是陝西歷史博物館收藏的一件唐三彩駱駝載樂俑。這種三彩駱駝載樂俑在陝西出土了兩件:一件是1957年在西安市西郊鮮于庭誨墓出土的,駱駝背上共有5個人,都是胡人的形象,目前被國家博物館收藏。1959年,在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唐墓中,又出土了一件類似的駱駝載樂俑,形象特別生動,現收藏於陝歷博。駱駝昂首張口做嘶鳴狀,駱駝背上是一個小臺面,檯面上有菱形的毯子,毯子上坐了8個人,其中7人面朝外圍坐,手中拿著不同的樂器,中間是一名女子在演唱,就像是一個流動樂隊。這件文物至少體現了三個信息:一是反映了唐代在雕塑領域上的最高成就。一個小小的駱駝背上不僅容納了8個人,每個人的手中還拿著不同的樂器,中間演唱的女子體態豐腴,完全是盛唐氣象。二是折射出了唐代絲路上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場景,圍坐的七人都是漢人形象,使用的樂器有很多都是西域流傳進來的。由此也可看出唐代是個高度開放、高度包容的社會。三是採用唐三彩的表現形式,在視覺上達到了最佳效果。整件器物表現出唐代積極向上、社會開放、高度包容的社會風貌,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所以是被納入國寶級的文物。
李西林教授介紹,駝背上演奏者使用的樂器,看得見的這面有豎箜篌、五弦直項琵琶、篳篥、笙等。其中篳篥、豎箜篌和五弦直項琵琶是胡樂器,笙是漢民族固有樂器,整個樂隊就是一個胡漢結合的樂隊。
三、音樂展演
現場演奏《流水》《婆羅門引》 五弦琵琶和小箜篌樂器引人注目
當天的直播不僅觀看了樂舞類文物,西安音樂學院多位演奏家還結合展覽內容,用流傳至今的傳統樂器和仿製樂器復現了千年前的樂聲。
直播一開始,西安音樂學院中國琴學研究室在讀碩士研究生、教學基地骨幹教師彭天麒、張婉晴就演奏了雙古琴《流水》。這首琴曲是西安音樂學院藝術博物館館長李村教授根據1876年《天聞閣琴譜》的傳統琴曲《流水》整編而成。
在介紹完九件重點文物後,網友們又欣賞了琵琶與箜篌合奏曲《婆羅門引》。演奏者為西安音樂學院琵琶演奏家、民樂系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趙靜老師,西安音樂學院箜篌演奏家、音樂教育系古箏箜篌專業孫清老師。
這首樂曲是由白道峪教衍和尚藏、大明宣德八年荷月抄本、餘鑄傳譜韻曲、馮亞蘭記譯,為2017年國家大劇院首展專門編曲而成,並首演於展覽開幕式。
演奏完畢,兩位老師使用的樂器引起了大家的興趣。
李西林教授介紹,趙靜副教授使用的樂器是五弦琵琶。據史料和文獻記載,五弦琵琶是從西域龜茲國傳入中原的一件抱持類的彈撥樂器,到了宋代逐漸不使用了。和現在的琵琶相比,它的出音孔是在面板上,是月牙音孔。而現在的琵琶出音是在縛弦底下。琵琶這類抱持類彈撥樂器是漢代以後才有的。漢代到隋代,琵琶有兩種類型,一種類型是圓盤直柄的阮鹹,也叫秦琵琶、漢琵琶。還有一種就是從西域傳過來的長梨形的胡琵琶。現代琵琶的前身,嚴格來說其實就是長梨形的胡琵琶,也就是四弦曲項琵琶和五弦直項琵琶。
箜篌也是從西域傳入中原的彈弦樂器。在唐代,箜篌是樂隊中非常重要的彈撥樂器,大小形制都有。箜篌是用雙手劈奏的方式來演奏的。由於箜篌大小不同,演奏姿態方式也有不同。孫清老師彈奏的是23弦小箜篌。唐代詩人李賀《李憑箜篌引》中有「二十三絲動紫皇」, 「二十三絲」就是23弦。因為箜篌使用絲來製作弦,所以也叫「二十三絲」。
四、樂舞探秘
古人樂舞如何編組?如何記錄音樂和舞蹈?
單個樂器這麼有特色,組成樂隊演奏一般會如何搭配呢?
展館中間有個小廳,兩面牆上都是唐代樂舞壁畫,一幅是韓休墓樂舞壁畫,一幅是蘇思勖墓樂舞壁畫。
兩幅唐墓壁畫揭秘古代樂隊組合特點
李西林教授介紹,唐朝是古代樂舞發展最繁榮時期,這和統治者的愛好與倡導相關。唐玄宗李隆基本人既是演奏家,又是作曲家,他是以音樂家身份入編中國音樂詞典的唯一的一個皇帝。唐墓考古發掘出土的樂舞壁畫就是生動的唐人樂舞圖。
其中,2014年在西安市長安區韓休及其夫人墓葬中發掘出土的樂舞圖,是迄今發現最為完整的大型唐代樂舞圖。韓休在唐玄宗時位居丞相,這幅畫中樂舞場面壯觀,胡漢樂舞交相輝映,氣氛熱烈,呈現出一派盛唐時期中外樂舞藝術交流的絢麗圖景。
壁畫整個布局為兩邊是樂隊,中間是舞者。
畫面左側是女性樂人,是典型的體態豐腴的唐人。她們使用的樂器有古箏、豎箜篌、拍板、笙、橫笛等。左側畫面最下角有人右手持一根長竹竿,叫竹竿人。據文獻記載,這種竹竿人以往主要見於宋代,是引舞人,可能負責指揮舞隊表演。在唐韓休墓以前,從來沒見到唐代也有這樣的引舞人。
壁畫中間是一男一女兩個舞者,舞者的腳下是兩個橢圓形毯子,毯子上的連珠紋是典型的西域常用紋飾。「從舞者的體態、動作引起的服飾變化等來觀察,我覺得這應該是具有胡人風格的休閒舞蹈,跟胡騰舞和胡旋舞都不相吻合。」
畫面右邊是男性樂人,使用的樂器有豎吹之笛、等管排簫、曲項四弦琵琶、銅鈸、箜篌等。有個徒手樂人應是樂隊中的歌者。
另外一面牆上的壁畫是蘇思勖墓樂舞壁畫。李西林教授介紹,蘇思勖墓樂舞壁畫中間的舞者動作與記載中的胡騰舞是一樣的,伴奏樂隊也符合胡騰舞的樂隊編制,使用樂器跟韓休墓樂舞壁畫相似。其中,右側畫面裡的樂器有古箏、箜篌、等管排簫、篳篥,還有一名歌者。左邊畫面中的樂隊使用的是四弦撥彈琵琶、笙、銅鈸、橫笛、拍板,後面有一個歌者。有意思的是,琵琶採用的是微微倒持的方式。
古琴有文字譜有「減字譜」 「減字譜」流傳至今
那麼古人又是如何記錄變化的音樂和舞蹈的?
展陳內容中有一幅古代樂譜圖,看起來就像是一篇古代豎排版的文章。李西林教授介紹,這是一個琴譜,琴譜的作品名稱叫《碣石調·幽蘭》,是由南朝梁代丘明所傳,它是目前發現的唯一一首用文字譜記錄的琴曲,原件保存在日本,是用文字來記錄彈琴的弦序、音位和指法的古琴譜式。一般認為,唐初以前用的是這種記譜方式,唐代琴家曹柔在文字譜基礎上簡化縮寫,使它符號化,最後就形成了古琴的「減字譜」,一直流傳到現在。這種譜式雖然能夠準確記錄音高、音色的變化,節奏記錄得卻不十分清晰。需要琴家按照一定的演奏規律進行「打譜」,才能實現演奏。
敦煌琵琶譜被稱「天書」
除了琴譜,展館裡還展陳有五弦琵琶譜圖,上面的符號像是漢字的偏旁部首。
李西林教授介紹,這是藏於日本的五弦琵琶譜《秦王破陣樂》。《秦王破陣樂》是李世民時期的樂舞,文獻又把它稱作《七德舞》。這種五弦琵琶樂譜屬於唐代記譜方式中的「燕樂半字指位譜」。所謂「半字譜」,就是把漢字當中的某個筆劃或偏旁部首抽象出來作為記譜的符號。敦煌藏的琵琶譜也採用「半字譜」,因為一般人很難看懂,被稱為「天書」。
敦煌舞譜被稱「絕書」
那麼古代人又是如何記錄舞蹈動作的?館內還有一張舞譜。
李西林教授介紹,這個唐代舞譜發現於敦煌石窟藏經洞,是隋唐五代時期舞蹈編排的文本記錄,劉半農先生將其命名為舞譜。這幅舞譜圖能清晰看到的是《雙燕子》《浣溪沙》等舞蹈作品名稱。這種譜式是由作品的標題和序詞,以及具體動作的譜字構成的。表示舞蹈動作的譜字一共是13個字,都是動詞。雖然知道它是動詞,但是動詞背後涵蓋的舞蹈姿態及意義,現在很難揣測。所以,有人把舞譜稱為「絕書」。
(文物資料照片由陝西歷史博物館、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博物院供圖)
編輯:秦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