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有籃球、村村有球場、天天看比賽……這是如今晉江人最真實的寫照。
晉江素有「籃球之鄉」的美譽。20世紀初,旅菲僑胞為晉江帶來了先進的籃球技術,從此,籃球就在晉江這片歷史悠久的土地,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而長達100年的籃球文化,不斷滋養著這片土地,孕育出天生對籃球有著特殊情感的晉江人。
僑胞助力 群聲隊引進先進技術
據記載,籃球最早於19世紀末傳入天津,之後通過教會、學校擴大到全國範圍。而籃球運動最早是在1910年前後,由大中城市回鄉學生和回國華僑傳入晉江。當時北馬隊、天馬隊和培元隊是晉江最具影響力的球隊。
經過20年的發展,晉江籃球開始有了比較鞏固的組織,逐漸成熟和發展起來,並一度在廈門一戰成名。
1946年8月,由林珠光率領的菲僑群聲籃球隊回國訪問,他們以新穎的技戰術,大比分橫掃廈門各球隊。晉江隊聽聞也想前去切磋,不料被群聲隊打了個95∶32,晉江隊鎩羽而歸。
今年84歲的張良烈,是晉江少體校前男籃教練,回憶起當時的晉江籃球隊,至今還歷歷在目,「我那時候才十幾歲,看這場比賽非常興奮。受國際形勢的影響,那時菲律賓的群聲隊經常跟美國士兵隊交流,所以發展非常迅速。群聲隊很多球員都非常出名,像蔡文章、蔡文華、蔡連科等,球隊中很多都是晉江人。」
愛拼才會贏,是晉江人的特質。群聲隊的蔡文章、蔡連科決定留在晉江,為晉江的籃球發展出一份力。群聲隊那種新穎的技術和戰術,對晉江隊以後的學習和訓練起了很大的作用。這是晉江籃球隊提高水平的轉折點。
專業訓練 南派打法在晉江隊形成
原群聲隊隊員蔡文章加入晉江隊後,將自己在群聲隊所學到的籃球競技能力、形成的意識通過4年的時間傳遞給每一個晉江隊球員。經過專業的訓練,晉江籃球隊的年輕隊員也學會了虛晃假動作、籃下「劫球」辦法和交叉、重疊掩護配合動作。
最終,晉江籃球逐漸形成靈活善變、真假動作融為一體的輕巧打法,形成一套獨有的風格體系。這套靈活、準確的戰術風格從晉江誕生,最終傳播至南派中心地——上海。
1940年到1949年,籃球運動蓬勃發展,晉江人喜愛籃球之風就此興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籃球活動更加普遍。這期間,晉江隊外出頻繁,踏遍福建,遠徵香港、汕頭、臺灣所向披靡。
在這支隊伍中,有個人不得不提,那就是黃柏齡。雖然黃柏齡不是晉江人,但從小在晉江長大。他在開元寺安裝了個小籃球圈,每天早上堅持練投籃,練出了一手國際聞名的「單手停空跳投」的絕招。
「黃柏齡發明了『跳起籃球』的先進技術,對中國和世界籃球技術的發展做出了特殊的貢獻,讓世界籃球運動得到跨越式的提升。為此,上海體育學院還為這位傳奇人物打造了雕塑。」曾是首任晉江體育科科長,現任晉江市農民體育協會秘書長的黃孔融告訴記者,黃柏齡後來成為新中國男子籃球隊的首任隊長,並獲得「籃球國手」稱號。
成立體校 晉江籃球第二次騰飛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雖然籃球項目已經得到推廣,但晉江當時的籃球設施並不完善。「我中學時,學校裡打的籃球就是那種內膽是橡膠,外面是牛皮包裹。」黃孔融回憶,每次打球,都要對著橡膠膽裡長10釐米左右的打氣管打氣,然後再用牛筋繩綁緊,最後把打氣管和牛筋繩塞回牛皮裡面。
黃孔融表示,儘管籃球沒有現在這麼圓,場地都是泥土地,但打籃球是當時晉江學生最喜歡的體育運動。
「1963年,晉江成立少體校,當時的體校只有籃球一個項目。」張良烈告訴記者,由於歷史原因,儘管當時晉江體校聘請了多名資深教練,但那時晉江的體育並沒有得到大力發展。
後來,張良烈從省體工隊回到家鄉,為晉江的籃球發展奠定了基礎,也讓晉江籃球得到第二次騰飛。
時任晉江少體校男籃教練的張良烈,把自己在省體工隊的所有經驗都帶回晉江,晉江少體校男籃在正值壯年的張良烈的精心指導下,連續20年始終保持福建少體校男籃的領先地位。此外,在張良烈的帶領下,晉江籃球隊代表福建省參加全國農運會籃球比賽,並蟬聯「三連冠」。
「張良烈對晉江籃球發展最突出的貢獻,是向省體工隊、大專院校、部隊等輸送了大批人才。」黃孔融介紹,其中就有國家水球隊隊長王孝天、晉江首位奧運選手李冬英、男籃國家隊龔松林、CBA著名教練朱世龍等體育人才。
晉江市少體校為國家和省體工隊輸送了大量體育人才,榮獲「福建省籃球傳統項目學校」「國家培養高水平體育後備人才重點學校」等美譽。
無球不歡 籃球就是晉江人的生命
經過一代又一代晉江籃球人的努力付出,籃球如今已在每個晉江人內心深處紮根。用晉江本地資深籃球裁判施金鑽的話來說,「籃球就是晉江人的生命。」
「敢為天下先」的晉江性格,為晉江籃球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上世紀90年代,由一個縣級單位的球迷協會承辦了CBA聯賽;以一個縣級企業組建「福建潯興籃球俱樂部」,並加入CBA聯賽……
「現在晉江大大小小的籃球賽,每天最多有近百場。」從1995年就開始做裁判的施金鑽,見證了晉江籃球從草根逐漸走向成熟、專業化的道路。「以前是集中幾個月很忙,到現在是常年無休。」施金鑽告訴記者。
在遍地開花的晉江籃球中,英林鎮東埔村可謂是目前晉江籃球氛圍最為濃厚的地點。這裡不僅擁有可容納近萬人的籃球場,還有一場延續了14年的「金榜杯」籃球賽。這一屆「金榜杯」籃球賽,單天就吸引了超10000名觀眾現場觀賽,更有不少球迷在場外觀看大屏幕。
「上世紀90年代中期,英林鎮東埔村為慶祝本村學子如願考上理想學府,舉全村之力一同創辦『金榜杯』這一籃球賽事,旨在以籃球作為載體,用賽事作為橋梁,為中國民間籃球提供一個交流的平臺。」東埔村籃球協會秘書長吳輝棋介紹。
目前,晉江影響最廣的籃球賽——晉江市農體協主辦的晉江基層村籃球賽也已經舉辦了12年。黃孔融介紹,基層村籃球賽要求所有運動員都必須是晉江人,所以這個大賽也是本地球員表現的舞臺。其中,池店、洋埭、賴厝、林口常年位居四強。
近年來,藉助重大賽事籌辦契機,晉江全民健身中心、第二體育中心等大型場館拔地而起,體育中心、學校等運動場館也得到改造提升。
根據晉江市體育局的調查結果,截至2019年12月31日,在晉江3751個體育場地中,室外運動場地3360個,室內運動場地391個。其中,籃球場地多達1313個(不包括正在建設的場館)。據悉,2020年,晉江將投入500萬元,建設40個基層體育設施,其中就包括籃球場。
草木葳蕤,萬物勃發。在群眾體育蓬勃發展的今天,晉江籃球獨樹一幟,這離不開長達100年的深厚底蘊。在這個日新月異、飛速發展的時代,晉江人始終保持著對籃球執著的偏愛,並把「愛拼敢贏」的閩南精神與籃球融會貫通。
達人 榮獲國家體育運動一級獎章 張良烈:執教晉江少體校男籃二十載
在晉江籃球的發展史上,有個人不得不提,那就是張良烈。作為20世紀70年代晉江籃球的傳奇人物,張良烈在40歲時回歸故鄉,從事晉江籃球的青少年培養,在擔任少體校男籃教練的20年時光裡,張良烈為國家輸送了一批批優秀人才,現福建女籃主教練龔松林、CBA著名教練朱世龍就是他的得意門生。
1937年出生的張良烈,最早接觸籃球還是在上小學的時候,「當時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晉江舉行小學生籃球賽,我就代表紫峰小學參賽,還拿了第一名。」
由於底子不錯,在進入晉江一中後,張良烈就成為校籃球隊的一員。當時,他是晉江唯一一個被縣隊選中的中學生,並代表當時的晉江縣籃球隊參加福建省運動會的比賽。當時身高將近1.80米的張良烈因為突破快、投籃準,很快成為球隊的主力前鋒。
1958年,高中還沒讀完的張良烈就被調到福建省體工隊。從此,張良烈就跟籃球結下了不解之緣。
「當時的籃球比賽多數在學校舉辦,社會上的賽事比較少。」張良烈介紹,他小時候打球都是在泥地裡面打球,直到後來才有水泥地的球場,「不過水泥地對於籃球比賽還是很危險的,無論訓練還是比賽,都容易讓球員受傷。總而言之,當時的籃球環境非常差。」
1977年,回到晉江的籃球人才張良烈身兼數職,其中一個就是少體校男子籃球隊的教練。「由於歷史原因,當時全國籃球處於低潮,而晉江的青年籃球更是長期沒有發展,少年隊打不過周邊縣的隊伍。」張良烈見狀,率先從生源方面入手,「雖然那時候籃球苗子不好找,但政府非常重視體育,所以晉江的青年籃球才慢慢發展起來。」
「我培養青少年籃球,看中的是他們以後的發展,不像其他少體校,從小就給他們進行大力量訓練,這樣不利於青少年的長期發展。」在張良烈的教導下,晉江青少年的籃球也是以快、準、靈的打法名揚全省。
回憶起自己的學生,張良烈對朱世龍和龔松林記憶猶新。「朱世龍是1992年進少體校的,那年他才14歲,身高就已經有1.74米了,我們當時預測他至少會長高到1.90米。而龔松林是在中學進來的,當時也有1.80米了。」張良烈告訴記者,朱世龍的父親是漁民,朱世龍來到少體校後,訓練非常刻苦。
對於張良烈的傑出貢獻,上級也給予了很高的榮譽。張良烈被國家體委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運動工作者,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泉州地區首位被授予國家體育運動一級獎章的人。
儘管已進入耄耋之年,但張良烈談起往事的興奮與自豪溢於言表。「現在我還一直在關注籃球,前幾天CBA比賽,遼寧隊跟新疆隊的最後一場比賽我都有看。」張良烈告訴記者,比賽看到一半,還有球迷打電話來討論誰能晉級總決賽。
(記者_林小傑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