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龍小林
自從資管新規開始實施以後,保本理財就在不斷減少。以前,銀行是保本理財發行的大戶,20多萬億的銀行理財中,保本理財就佔了近三成。可現在,銀行的保本理財已經很少了。而且隨著資管新規的過渡期一過,保本理財便會徹底消失。那麼,當理財產品都不再保本後,該投資什麼好呢?
後保本理財時代該怎麼投?
首先,保本理財對投資者最大的吸引力,無非就是安全,而保本理財的收益率一般都不會很高。所以,如果僅僅是考慮安全性的話,就算沒有了保本理財,還是有其他選擇的,比如銀行存款、國債、結構性存款。
銀行存款和國債都是傳統的保本產品,雖然大部分的收益率都比較低,但3年及以上期限的,在收益上還是能比得上保本理財的。結構性存款可以說是對保本理財最合適的替代品,甚至都被看成是保本理財的一種。只不過現在結構性存款的發行也受到了限制,不容易買。
另外,貨幣基金雖然不是保本產品,但也基本上不會出現虧損,也可視為保本產品的同類。
其次,如果把錢都放在銀行存款或國債這些保本產品上,本金倒是安全,可收益就不能奢望有很多了,這不僅會影響個人財富增值,而且還可能會因為收益跑不贏通脹,導致個人財富不斷縮水。
所以,除了保本產品外,配置一些收益率較高的理財產品也是有必要的,比如銀行理財、保險理財、債券基金等。
銀行理財和保險理財大多都屬於比較穩健的理財產品,雖說不承諾保本,但只要持有的時間稍微長一些,也不容易出現虧損,整體收益率也會比保本產品的收益率高,只是也會有浮動。以後的銀行理財和保險理財,可能都會是淨值型理財,收益全看淨值的漲跌。所以當淨值漲得慢時,收益率就較低,反之收益率較高。而當短期淨值出現下跌時,也可能會有虧損。
債券基金現在基本上都是淨值型的,而且大部分債券基金的波動率也比銀行理財或保險理財大,當然,其收益率可能也會更高。
再次,如果僅僅把理財資金平均分配到保本產品和穩健理財產品中,收益或許勉強能跑贏通脹,但也有可能仍然跑不贏通脹。若是不滿足於此,那就得尋求更高收益的理財。比如混合基金、股票基金、股票等。
這些理財雖然有望獲得高收益,但同樣伴隨著較高的風險。不過想要在理財之路上更進一步,不僅要讓理財收益跑贏通脹,而且還要讓財富不斷增值的話,那這些理財就必不可少。當然,因為這些理財的風險性相對較高,就算要配置,也要對它們先有一定了解才行,不然很容易虧錢。
那麼,除了股票基金、股票外,還有沒有收益更高的呢?當然有,比如期貨、期權。可需要注意的是,更高收益的理財,也就意味著更高的風險。這種具有相當高風險的理財,你如果不能駕馭它,那最好還是不要去碰了。
審核:李閏
鄭重聲明:本文內容為希財網作者版權所有,任何單位或個人未經本站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否則,本站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