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堡太極拳第十代傳人王慶升老前輩演練的珍貴太極拳視頻,這是一門古老的拳術!

2021-02-07 武術人


【名家簡介】王慶升(1932—2013),河南溫縣趙堡鎮人,生前任趙堡太極拳總會副會長。

       王慶升先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趙堡鎮本土的趙堡太極拳傳人,他家世代居住在趙堡鎮,他從小就跟鎮上的多位太極拳長輩學練趙堡太極拳,在他21歲的那年,他正式拜鄰居陳應銘(外號:老白胡)為師,正規系統的學習趙堡太極拳。因其練功刻苦,勤學好悟,深受其師喜愛,故得其師真傳。是當今趙堡鎮本土太極拳實力派的突出代表。

       王慶升先生較全面的繼承了其師陳應銘的武學風格和技藝,其拳架中正工整,舒展大方,虛實分明,開合有序,圓活自然,渾源一體。讓人感觸最深的是其拳架不花俏,身手不亂動,手到腳即到,意到氣即到,其走圓不但圓而順,且滿而穩。其整勁之好,根節之強,稍節之滿,四大節之活,腰間之松,丹田之實等,最難得的是太極拳十三法在其盤架時總是含而不露,可一旦「點破」,又似乎處處可見。王先生常說,太極拳是先天拳,盤架子就是要盤出先天的自然之勁來,而不是在那裡用後天的勉強之力。有時當你看到王先生和年輕人一起盤架子的情景,年輕人常常是幾遍拳下來已是氣喘籲籲,可王先生這位老者卻平和異常,連大氣都不喘,自然人們總想向他探出其中奧妙。他很樸實而直截了當的說:「要想練出太極拳的東西就要練出先天的東西來,要想練出先天的東西就只有一條捷徑,那就是『用意不用力』」。他說:「練趙堡太極拳越是用力,越是『拿架』(做作)就越是累」。由此不難看出他那自然、柔和如行雲流水的拳架使人越看越出味的根源了。

       王慶升先生的推手風格體現在「捨己從人,後發先至」方面,用趙堡鎮許多老拳師的話來說:許多人在推手時大多是採用的是「先發制人」的戰術,尤其是現代推手競技賽更是如此。而王慶升先生的推手則是採用「後發先至」的真正符合太極拳推手理論的技術。所以,有許多太極拳好手與王慶升先生推過手後都讚嘆他的推手才是真正的「借力順勢、引而後發」的太極味極純的推手。王慶升先生的推手特點還表現在即不頂不抗,也不匾不讓。常看到他對付力大而主動攻擊者時,往往是對手往裡進,他只是腳下虛實一倒,渾身一松之間也往裡走,當對手覺得落空想退之時,卻不知何時已被他封住了退路,甚至是動彈不得,只能等著被他連根拔起而被騰空發出。更奇妙的是王慶升先生他能夠通過聽勁和粘連粘隨的技法,用恰到好處的整勁和中定之功與對手「撞上氣」,被撞者往往是一觸即被彈飛出去。另外,一個突出的感受就是無論你是跟王慶升先生進行推手練習還是對抗性的推手,你都會感到你著不到力點,感到王慶升先生的手臂極輕、肩胯極活、腰裡極松、腳下極靈。總之,王慶升先生推手時其引化之輕靈,其肩胯之松活,其上下相隨之巧妙,其根、中、稍三節之整合,其聽勁拿人之靈準,其「過勁」發人之隨意,均有其獨到之處。據趙堡鎮的老拳師陳學忠等說,王慶升先生無論是拳架還是推手,與其師陳應銘先生極其相似,可謂是全面繼承了其師的拳學思想和技藝。

       王慶升先生不但功夫深厚,而且武德極好。他從不與人爭雄,總是低調面對武林。從來不稱自己是什麼大師,也不讓學生們如此稱呼。他不好虛名,總是說功夫練不到身上,說什麼都沒有用,他惜藝如珍,凡不忠不孝,不尊師重道者他決不傳授,對個別武德變壞了的學生,他一概不準進家門。他授徒不搞「終身門人」,不搞「掛牌門人」,不認親唯賢,他總是說前輩們的慣例就是誰練出來了,誰就是傳人,否則就是七叩八拜也成不了傳人。他從來不背後隨意議論人,教徒弟時經常強調的一點就是對別家的拳不可隨意點評,有異議的通常都說「看不懂」,而不能說人家練的不對。他還跟學生們講過去老輩拳師相互切磋,虛心好學的故事。他對武林界的事總是尊重事實,以所見為準。尤其是對長輩們的拳從來就不搞玄說,實事求是,是一說一。

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公眾號立場無關

我們尊重原創,文章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感恩原作者的辛勤創作與分享!共同推動傳統武術發展!

QQ:276026888

網址:http://www.wushuren.com

相關焦點

  • 趙堡太極拳第十一代傳人柴學文先生演練趙堡大架太極拳和推手
    趙堡太極拳第十一代傳人。原籍河南省溫縣北冷村。 柴師系柴家二十二代,自幼隨父柴臻學習武術。後來西安拜鄭錫爵門下習趙堡太極拳。常年苦練不輟,對趙堡太極拳有獨到的見解和實踐驗。在陝西、河南授徒甚眾。        其師鄭錫爵,字伯英(1905~1961),趙堡太極拳第十代傳人(由蔣發算起)。人品忠厚,技藝超群,器宇軒昂,體魄偉岸,手如簸箕,腳如撐船,渾圓神力,功至化境。
  • 話說太極拳|從傳承第五代到趙堡太極拳……(連載)
    後三人將拳技盡傳於秉旺之子長興。六代有奇人第十回太極拳第六代代表性傳承人主要有:太極拳長拳主要傳人郭永福、太極拳大架創編人陳長興、太極拳小架創編人陳有本、陳鵬、陳有恆等。陳式太極拳大架二路特點:大架二路以剛為主,剛中有柔,動作竄蹦跳躍、閃快騰挪、複雜急速緊湊,運動中旋腰轉背,旋腕轉膀,旋踝轉勢,形成一動而全動的螺旋運動。陳式太極拳小架由陳氏第十四世傳人陳有本所創。
  • 「趙堡太極拳」稱謂的出現
    究竟事實如何,還是聽聽經歷過這段歷史的人是怎麼說的。                          和式太極拳第三代傳人和慶喜先生整理其祖父兆元公傳授的《耍拳論》中說:「太極拳用功之為耍拳,此是吾和式太極拳獨特之處。這說明和慶喜(1857—1936)在世時已經明確提出了」和式太極拳」的稱謂。
  • 科學訓練,全面恢復趙堡太極拳的技擊性能
    然而,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趙堡太極拳代表性傳承人、趙堡太極拳第十一代傳人、陝西華夏太極推手道館創始人李隨成師傅卻用實踐證明,太極拳不僅能打,而且,趙堡太極拳是非常科學且有效的搏擊訓練方式。    在李師傅的太極推手道館,一組火熱的搏擊對練正在進行。    大家很好奇,不是說好的太極拳訓練嗎?怎麼改成了散打搏擊練法?
  • 形意拳傳人郭志東先生演練的散手連拳
    【演練者簡介】郭志東,生於1959年,內蒙古豐鎮人,現定居北京。由於從小體弱多病,13歲時,經二爺爺介紹拜豐鎮著名武術家馬德山先生為師,學習彈腿,長花拳類武術傳統套路及各種器械和形意拳,尤其擅長形意拳。
  • 一個招式引發的對太極拳起源的思考
    陳家溝金剛搗碓為什麼在陳式太極拳中有如此高的地位呢?洪均生先生乃陳式太極拳第十代傳人,陳發科先生的著名弟子,洪式太極拳的奠基者。在他所創的拳法功用歌訣中這樣說道:「搗碓著法變無窮,掤、採、擠、按基本功。
  • 太極拳人物
    一次,在北京街頭發現一外地賣藝女被當地兩個惡少糾纏,圍觀者說,姑娘因為父看病,才獨自街頭賣藝。出手打走了惡少,並贈姑娘十兩紋銀。此事傳開,京城百姓無不交口稱讚。  1865年李棠階去世後,和兆元回歸故裡,閉門謝客,潛心研究拳術,著書立說。最終研編出了一套新的太極拳套路。後稱之為和式太極拳(亦稱趙堡太極拳)。
  • 吳式太極拳第四代傳人修佔與吳式太極拳
    【名家簡介】修佔,萊州市吳式太極拳研究會會長,萊州市振武館館長,是中國傳統吳式太極拳第四代傳人。
  • 趙堡《太極秘術》秘典殘卷今重光
    2019年3月20日(農曆2月14日)是趙堡太極拳第十代傳人鄭瑞先生誕辰102周年,我們深刻緬懷他為太極拳事業作出的傑出貢獻
  • 話說太極拳|細說太極拳理到四代立家規……(連載)
    因此,陳王廷在創造太極拳時,把始祖陳卜所傳授下來的一百單八勢長拳等拳術與中醫的導引相結合,在周身放鬆的條件下,使形體的運動符合併且能夠促進血液的循環。習練太極拳可使心氣旺盛,心血充盈,脈道通利,心主血脈的一切功能正常發揮,血液在脈管內正常運行,起到練拳養生的作用。否則,會使演練者氣血不足,引起推動血液運行循環的力量減弱,脈道堵塞,產生病變,不利於演練者的身體健康。
  • 太極拳的長拳快練,才是太極拳自始至終所要追求的結果
    為什麼說太極拳的長拳快練,才是太極拳自始至終所要追求的結果呢?太極拳功夫程序也是這樣。必須先用長拳快練劃出行拳的軌跡,也就是所謂的「招熟」,然後再慢慢地按照行拳的軌跡走架、扶架子練內功,拓寬和增長內勁勁路;最終勁路暢通無阻,仍歸於快速如意馳騁。太極拳的起始規劃與最後結果都是要做到快的,這一點從一開始拳架的勢勢相承、圓轉無滯的編排形式就可以證明,用勁越大,拳勢圓轉運行越快。但要做到長拳的快如流水,卻也離不開中間過程的「慢功夫」。
  • 太極拳的起源應當回歸張三丰!
    忽被狼將頭皮咬破,一痛而蘇,一聲大哭,將狼驚走。適有鄰人經過,聞其哭聲甚雄,視之為蔣氏之子也。遂抱之送歸其家。後來痘痊癒,惟頭皮半邊留一大疤,故後人皆稱先生『疤頭』焉。名滿海內,凡拳勇者,無不拜服。 蔣發(趙堡)開創太極拳北派,根據祖師張三丰的《太極煉丹秘訣》中的「太極十要訣」、「太極行功法」,口傳一篇《太極拳功》,由弟子們記述得以流傳。
  • 太極拳五大流派盤點 各具特色 創始人都是習武奇才
    太極拳五大流派盤點:1、楊式太極拳楊式太極拳由河北省永年人楊露禪(名福魁,1799~1872)所創。楊露禪,陳家溝太極拳名家陳長興著名弟子之一,太極拳第七代傳人。楊露禪在北京授拳時,因弟子多為王公貴族,他們生活奢侈而體弱多病,又不耐艱苦。
  • 陳式太極拳第十二代傳人鄭冬霞在臨汾指導交流
    為了進一步推進群眾體育活動健康開展,營造全民健身氛圍,弘揚和傳承優秀太極文化,9月8日,名人廣場陳氏太極拳俱樂部邀請國家一級武術裁判、河南省優秀武術教練員、陳氏太極拳第十二代傳人鄭冬霞蒞臨指導交流。、規範拳路。
  • 趙堡太極拳的主要特點
    「三節」之作用頗為重要,不明三節則用招不靈,明了三節渾身皆是手,處處可發,處處可打,它在趙堡太極拳中佔有重要地位。不明三節很難全面掌握身法的運作,「三節」這在古傳拳訣中就有「上節不明,無依無宗,中節不明,渾身自空,下節不明,自吃栽跌」。說明三節對太極拳的重要性。何謂「三節」趙堡太極拳認為,人身自頭至腳為一大節,身體各部位可分為無數的三節,趙堡秘傳《十法》訣中曰:「人之一身而言,手肘為稍節,腰腹為中節,足腳為跟節。分而言之,三節之中也各有三節。
  • 國家體委科研課題《武當拳派源流、拳系及內容研究》太極拳的源與流論文
    據趙堡太極拳第九代傳人杜元化所著《太極拳正宗》(1935年石印版)載:蔣發先師生於大明萬曆二年,22歲時,從山西王宗嶽(又名王林禎)學拳7年。又據陳長興的一篇太極拳源流的《序》中講:蔣發為王宗嶽門下之高弟子,得內家武當派悟修之真傳。幼時因出天花,為悶痘而斃被棄郊野。忽被狼將頭皮咬破,一痛而蘇,一聲大哭,將狼驚走。適有鄰人經過,聞其哭聲甚雄,視之為蔣氏之子也。遂抱之送歸其家。
  • 【世界太極每日資訊】
    「當時春晚節目中有一段太極拳表演,給了我很大的震撼。從那時起,我的業餘時間開始大量地關注太極拳,買了光碟開始自學。」王良伯把太極拳形象地喻為「磁石」,在強大的吸引下,他毅然踏上了學拳之路。自學為他開啟了一扇窗,掌握了一點皮毛,但是後期精進很難,用王良伯的原話就是「打得不對味兒」。於是2012年退休後,他決定拜師學藝。多方打聽下,得知南京就有一位趙堡太極拳的傳人。
  • 話說太極拳(15)|太極拳在中國臺灣展現崢嶸後……(連載)
    1925年,20歲時請陳應德老師每月來家授課一周,學習忽雷太極拳,每日練拳二十多遍,持續三年,拳藝精進。1940年移居臺灣省高雄市。後來因為見了楊式太極拳傳人厲毓海演練的楊式太極拳文雅美觀,遂「藏拙」不傳。直至退休後,為綿續此優秀拳藝,重拾舊學,於1964年在臺灣傳授此拳。因從不公開練拳,僅在家中幾坪大的客廳示範講解拳架及推手功夫,培育了30多名弟子。大陸改革開放後,派弟子回大陸尋根。
  • 【國術軼聞】太極、形意、八卦三項拳術的始祖
    中國的拳術卻不然,不在乎力大而在乎藝巧,不在乎勁足而在乎氣充,往往雙方鬥起拳來,工勁堅強,力如熊虎的人,會敗於溫文柔弱的人手中,這就是中國拳術的妙處。勁不敵巧,力不勝氣,明白這個道理,便知道在拳字底下的這個術字,變幻萬方,奧妙無窮,決不是歐美的拳擊所可比喻的了。現在中國盛行著太極拳,而北方的武術界,卻更流行著形意拳和八卦掌,太極拳的家數,社會上知道的很多,且不必我再提。
  • 楊氏太極第七代傳人 濟寧王啟超老師再收新徒
    點擊「傳統楊氏太極拳班侯直系」關注我們☀ 河北邯鄲,太極之鄉,楊武氏太極拳發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