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家史、曬家書、寫家訓、談家風、議家規,建設文明家庭、廉潔家庭、書香家庭、低碳家庭……
「家庭和睦則社會安定,家庭幸福則社會祥和,家庭文明則社會文明。」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所強調的,我們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千千萬萬個家庭就會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成為人們夢想啟航的地方。
地理學上,有個標示東西南北位置的「四至點」概念。建設家庭文明,亦可有「四至」。
一曰至「理」。時代在變,情理不變。像「家和萬事興」「孝老愛親」「克勤克儉」這樣極富哲理的「老理兒」,是我們在變動不居的時代不可或缺的價值坐標。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家庭,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社會觀念如何多元,我們都需要協調好家庭關係、整飭好家庭生活、教育好子女後代。傳統與現代一脈相承,國家與家庭同聲相應,把傳統家庭美德的「老理兒」發揚好,方能「理」至而「脈」順,從厚重文化底蘊中生長出現代家庭文明。
二曰至「善」。「家之興替,在於禮義,不在於富貴貧賤。」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家風,或是勤儉持家、詩禮傳家,或是重諾守信、輕財尚義,或是扶老攜幼、鄰裡互助,或是清廉簡樸、公而忘私。雖然道德主張和行為規範不一樣,但崇德向善是共同的主題。家庭是德行培育的第一站,重視家風建設最重要的就是注重價值觀建設。結合中華傳統美德的「國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世風」,涵養好淳厚正派的家風,我們才能扣好價值觀養成的扣子,構築起滋潤親情、培育靈魂的精神家園。「善」至則「魂」成,此之謂也。
三曰至「微」。風起於青萍之末,浪成於微瀾之間。拿教育孩子來說,同樣是關懷備至,是體現在日常指導和示範上,還是體現在凡事替孩子做、替孩子想上,結果大不相同。同樣是處理交際難題,是告訴孩子寬以待人、友善為先,還是慫恿孩子吃了虧就「打回去」,結果差別巨大。文明風尚潤物無聲,細節成就完美,習慣決定未來。「微」至則「根」築,不重視細節,就無法築牢文明風尚的根基。
四曰至「誠」。一位作家說過:心中擁有太陽,才能給人陽光。家風建設的最大原動力,莫過於父母長輩的親情心和責任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風傳承、品德養成,更多是靠耳濡目染、言傳身教。努力做一個文明建設的「主人翁」「播種者」,而不是「局外人」「坐等者」,方能幫助孩子形成美好心靈,促使他們健康成長。自然界把大氣從高氣壓處向低氣壓處的移動定義為風,美好道德觀念從父母長輩往下一代的渲染和傳遞,正是家風的首要含義。「誠」至則「風」成,真切誠懇的態度絕不能少。
古人說,「讀書之味,愈久愈深」,文明風尚同樣如此。越是深入其中,越能品味到其中奧妙,也越能受益不斷。家庭文明是社會文明高塔的「累土」,建設家庭文明,形成愛國愛家、相親相愛、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家庭文明新風尚,定能雨潤世人、澤被萬家。
(責編:袁勃、文松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