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以德遺後方流長(人民論壇)
做父母的,都想為子孫留點什麼,除想留點「硬通貨」外,還會想留點什麼稀世珍品以傳世。
也有人不這麼想。《漢書·疏廣傳》載,有一個叫疏廣的人,是皇太子的老師。其退休後,皇帝念其人品業績,加賜黃金20斤,皇太子另贈50斤。
面對這喜從天降的大財,疏廣回到家鄉後,把族人故舊請來,設酒擺宴,與相娛樂。這樣的日子,一直持續了一年多。子孫們有點坐不住了,私下裡找能與其父交心說體己話的長輩,讓勸說其父置買些田宅,為子孫留下點基業。哪知疏廣聽後,深不以為然,說:作為老人,誰會不念及子孫呢?這是人之常情、世之常理。但我家「自有舊田廬,令子孫勤力其中,足以共衣食,與凡人齊」就行了。如果我「增益之以為贏餘」,這是「教子孫怠惰耳」。賢而多財,是「損其志」;愚而多財,是「益其過」,不想百年之後讓子孫「益其過而生怨」。
疏廣一席話,引人常深思:當父母的,百年之後到底給子孫留什麼,才能流長不歇?
歷史是最實在的教科書。古而今,我們常常看到:留錢的,錢有腿;留田的,田連天。腿,可以走;天,可以變。而惟有留德,才可長久。
以德遺後,首要的是自己有德。不能口言德,實行非;外面繡花,裡面裝草。德,是做出來的,不是喊出來的。千虛不搏一實。一件實事,能將一千句空喊打得粉碎。德就是這樣:講出的話,對人無益,不如不講;做出的事,對人無利,不如不做。
以德遺後,重要的是自己追德。德無止境。不能認為自己一件事做對了、做好了,就什麼事都是對的、都是好的。生活一再告訴我們:即便是一個壞人,也會有惡中之善;哪怕是一個好人,亦會有好中之失。對自己的要求,無論在明、在暗,於公、於私,都不能放鬆、不可放鬆。一旦弦鬆了,「走調」必然,「跑偏」自然,很可能「一失足成千古恨」。
以德遺後,至要的是刻德。1962年的「七千人大會」上,周恩來面對「大躍進」帶來的嚴重後果,不是將錯誤上推下卸,而是檢討自己犯的一個嚴重錯誤:提出了超過實際可能的關於躍進、大躍進、特大躍進的標準,即規定農業每年增產超過10%,為躍進;超過15%,為大躍進;超過20%,是特大躍進。正是這種嚴於解剖自己的美德,不僅顯美於當時,而且留芳於後世。
實踐告訴我們:影,從來是隨行成;響,歷來是隨呼至;名,一直是隨功立。德亦然。生活中的德影、德響、德名,從來是隨著德行、德呼、德功而成、而至、而立的。以此德遺後,不讓其流長,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