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泵技術助力2060「碳中和」

2020-12-18 金臺資訊

我國將加大力度應對氣候變化,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各行各業紛紛對建築實現二氧化碳達峰與碳中和的問題展開討論。

首先,作為能耗大戶,建築行業2018年運行化石能源消耗相關的碳排放為21億 tCO2,佔全國總量的五分之一左右。建築的熱水、供暖、空調、除溼、新風等,都是巨大的能耗。針對於此,有許多人問建築部門到底什麼時候可以達峰?要怎麼做才能達峰?又要怎麼做可以實現碳中和?在碳中和的過程中,暖通空調行業的挑戰和發展機遇在哪裡?

其次,農業、食品、化工、醫藥、陶瓷等等領域的生產乾燥,也是一項高能耗的工藝過程,我國每年因乾燥所消耗的能源佔國民經濟總能耗的12%左右,同時傳統的乾燥工藝也是一個造成環境汙染的因素。為應對能源和環保問題,實現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乾燥的節能與環保日益重要,傳統的乾燥行業亦面臨產業轉型升級。

因此,作為環保、節能、高效的供熱熱源設備和技術,熱泵技術已經廣泛應用於空調、供暖、製冷、烘乾、熱水等領域。在目前的大形勢下,熱泵對於實現「碳中和」目標有哪些無可取代的意義呢?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節能協會理事長、清華大學江億教授認為,建築用能的電氣化。比如用電動熱泵來替代燃氣鍋爐製取熱水。近年來空氣源熱泵在樓盤配套、大戶型中的廣泛應用就是此類。北方農村近年來用空氣源熱泵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既滿足了舒適性要求又節能。而在南方城市,直接碳排放的採暖部分主要是城鎮居民採暖。近年來有不少家庭用戶式燃氣壁掛爐,以及有一些地區效仿北方地區,採用區域鍋爐集中供暖,所以化石燃料用量呈增長趨勢。

江億指出,未來的增長趨勢,取決於這一地區選用什麼途徑解決採暖需求:如果以熱泵空調為主,那麼直接碳排放量不會持續增長。

「而對於農業、工業、服務業的烘乾和乾燥領域,熱泵乾燥不僅能對乾燥介質的溫度、溼度、氣流速度等進行精確控制,而且會大大提高幹燥產物的品質,目前已廣泛應用於木材幹燥、種子乾燥、食品加工、陶瓷烘焙紡織行業以及中藥材幹燥等諸多領域。」江億談到,隨著熱泵乾燥技術的不斷創新和應用領域的拓展,基於能夠實現對乾燥過程的精準控制,熱泵乾燥技術還具備了發酵、提純、增效、殺菌、定型定色等新型高品質功能。

放眼未來,各類熱泵技術在民用(戶式應用、樓盤配套、分布式能源站等)生活熱水和供暖領域、商用(酒店、寫字樓、學校、醫院、煤礦等)熱水及冷暖領域、工農業(糧食、菸草、果蔬、海產品等)烘乾及保存領域、農業和畜牧業恆溫養殖領域、工業(印染、電鍍、熨燙、屠宰等)高溫加工領域、冷凍冷藏恆溫保存領域等等,都可以為2060碳中和貢獻極大的力量。

據悉,中國節能協會熱泵專委會將於2021年3月15-17日在上海主辦第十一屆2021中國熱泵展,助推中國空氣源熱泵產業提質升級。

相關焦點

  • 人民網熱評熱泵應用,熱立方鼎力助推「碳中和」
    日前,人民網發表了《熱泵技術助力2060「碳中和」》的文章,明確指出熱泵之於促進碳中和、碳中和之於清潔能源應用的重要意義。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節能協會理事長、清華大學江億教授認為,建築用能的電氣化,比如用電動熱泵來替代燃氣鍋爐製取熱水能夠有效減少碳排放。
  • 助力2060碳中和,中國節能協會將主辦2021中國熱泵展
    熱泵技術的重大意義  首先,作為能耗大戶,建築行業2018年運行化石能源消耗相關的碳排放為21億 tCO2,佔全國總量的五分之一左右。建築的熱水、供暖、空調、除溼、新風等,都是巨大的能耗。針對於此,有許多人問建築部門到底什麼時候可以達峰?要怎麼做才能達峰?又要怎麼做可以實現碳中和?在碳中和的過程中,暖通空調行業的挑戰和發展機遇在哪裡?
  • 助力「碳中和」目標實現 我國電能替代進入深水區
    會議圍繞助力「碳中和」戰略落地實施,以「拓展電能替代廣度深度,提高全社會電氣化水平」為主題,與會專家共同探討了碳減排目標下電能替代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新機遇,並針對如何促進電能替代產業高質量發展進行了交流。
  • 2060年中國「碳中和」目標的路徑、機遇與挑戰
    2060年「碳中和」路徑   「碳中和」的基本公式為:商業活動導致的碳排放=碳匯總量+碳信用總量。我們需要考慮的技術不僅僅是節能減排技術,同時還要考慮負碳排放技術。根據麥肯錫推出的溫室氣體減排成本曲線,可以對各類減排的技術與手段的先後順序進行相應的排序。
  • 我國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長三角有哪些「綠色生意」
    原標題:我國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長三角有哪些「綠色生意」   「在中國,綠色能源和儲能技術的替代市場、綠色能效技術替代和能源交易(主要是電力服務交易)合計有每年接近萬億元的市場規模
  • 釋新聞|中國提出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意味著什麼
    9月22日,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期間,中國提出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各國要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性機遇,推動疫情後世界經濟「綠色復甦」,匯聚起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合力。
  • 「名家擘畫「碳中和」·同道共襄盛舉」2020年電能替代產業發展...
    2020年12月9日,以「提高全社會電氣化水平,助力『碳中和』戰略落地實施」為主題的電能替代產業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成功舉辦。三是主動實踐,助力社會節能減排。站在新起點,國家電網公司將繼續加大電能替代推進力度,促進清潔能源消納,提高社會電氣化和能效水平,合力推進清潔低碳發展、合力推動電能替代技術攻關突破、合力構建良好產業生態,共同助力「碳中和」目標的實現。
  • 什麼是碳中和?碳中和願景下國資央企有哪些動態?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2020年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中國在巴黎協定之後第一個長期氣候目標,也是第一次提到碳中和。
  • 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 對你我的生活會有怎樣的影響?
    、碳中和撬動70萬億綠色基礎設施投資等聲音不絕於耳。可以預見的是,碳中和將開啟百萬億左右的市場。專家指出,我國實現「碳中和」,從排放端必須考慮工業和電力的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另一方面,又要通過森林、海洋等碳匯進行自然吸收,還需要一定量的人工碳匯來進行支撐。
  • 「中國力爭2060年達到碳中和是極為重要的選擇」
    歐盟委員會氣候行動總司長莫羅·彼得裡喬內在發言中表示,中國力爭2060年達到碳中和是極為重要的選擇,將產生廣泛深刻的影響。彼得裡喬內說,合作是歐中氣變領域關係的本質,雙方長期以來開展了密切合作。歐方對中國碳交易市場取得的進展感到高興。歐中正落實雙方領導人宣布設立的歐中環境與氣候高層對話機制,歐方願同中方探討如何實現氣候變化長遠目標。
  • 碳中和目標加壓 煤炭如何減量?
    我國確定了「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一方面,資源條件束縛。我國貧油富煤少氣。截至2019年底,一次能源中,煤炭佔比依然超過57%。如何減?怎麼減?煤炭行業如何實現低碳發展?這成為每位業內人士都在思考的問題。定位:面臨重大調整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的八項重要任務之一。
  • 「碳中和」對銀行意味著什麼?
    「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列為2021年的重點任務之一,提出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為了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長期氣候目標,我國整個社會經濟體系都需要發生根本性的轉變,金融系統也不例外,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2020年10月15日召開的第42屆國際貨幣與金融委員會(IMFC)會議上明確指出:人民銀行正積極推進綠色金融,助力完成二氧化碳排放和碳中和的目標。
  • 一文詳細了解「碳中和」
    「碳中和」這一雄心勃勃的計劃會為我國帶來怎樣的機遇與挑戰?備受關注。2060年「碳中和」路徑「碳中和」的基本公式為:商業活動導致的碳排放=碳匯總量+碳信用總量。我們需要考慮的技術不僅僅是節能減排技術,同時還要考慮負碳排放技術。
  • 施耐德電氣徐韶峰:擁抱碳中和,助力構建電網低碳可持續未來
    目前,全球已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提出了「零碳」或「碳中和」的氣候目標,以實現疫情後經濟的「韌性綠色」復甦。 前不久,中國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施耐德電氣積極響應這一倡導,並宣布2025年從運營層面實現碳中和,2040年實現整個供應鏈即全生命周期端到端足跡的碳中和,並持續引領數位化轉型以實現低碳與可持續,推動綠色、循環經濟發展。
  • 施耐德電氣尹正:碳中和是機遇還是挑戰 創新技術是關鍵
    今年9月,為應對氣候變化中國提出自己的目標:努力實現2030年碳達峰和2060年碳中和。2060年實現碳中和,意味著雖然到時中國仍然在進行排放,但同時擁有等量碳匯和碳信用等來抵消排放。碳中和對企業而言是機遇還是挑戰?這都是能源生產和消費者們需要思考的問題。碳中和關乎能源,但不僅僅與能源企業有關要達到碳中和的目標,首先需要了解問題根源在哪,也就是碳排放到底來自何處。據統計,人類80%的碳排放來自能源消耗。
  • 耐德電氣尹正:碳中和是機遇還是挑戰 創新技術是關鍵
    今年9月,為應對氣候變化中國提出自己的目標:努力實現2030年碳達峰和2060年碳中和。2060年實現碳中和,意味著雖然到時中國仍然在進行排放,但同時擁有等量碳匯和碳信用等來抵消排放。 對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共識,已成為國際間合作的基礎,全球步調漸趨一致。2020年7月,歐盟提出1.82萬億元的復甦計劃,其中30%的投資將直接用於氣候相關項目。
  • 碳中和三步發展戰略 2020汽車藍皮書發布
    2020年12月28日,大眾汽車集團(中國)攜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汽車工程學會聯合編著的《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報告(2020)》(2020汽車藍皮書)正式發布,提出了中國汽車產業面向2060年碳中和「三步走」發展戰略。
  • 真相與常識|碳中和是什麼,我國2060年實現這個目標難度大嗎?
    前天,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例行記者會上回應了記者詢問關於實現碳中和目標的問題,表示中國是推動全球氣候治理的行動派和實幹家,承諾中國將說到做到。你知道碳中和是什麼嗎?
  • 本報專訪崑山杜克大學張俊傑:2060年實現碳中和離不開法治化市場化
    原創 宋楊 中國環境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碳中和、電力系統脫碳與煤電退出
    這部分二氧化碳需要由碳匯來中和。碳匯主要包括自然碳匯(自然生態系統固碳)和技術碳匯(碳捕獲與儲存技術,CCS)。2016年我國森林碳匯達到每年5-6億噸水平;有研究顯示,2010-2016年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匯年均11.1±3.8億噸,未來自然碳匯會小幅增加但很難實現翻倍增長。預計2060年我國能源相關碳排放降至14億噸,若加上非能源類碳排放,無法完全依靠自然碳匯實現碳中和,還需發展技術碳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