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君神||教你如何祭灶||女不祭灶

2021-03-01 正寧校園

灶君神像,貼在鍋灶旁邊正對風匣的牆上。兩邊配聯多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聯也有寫成"回宮降吉祥"的。中間是灶君夫婦神像,神像旁邊往往畫兩匹馬作為坐騎。祭灶時要陳設供品,供品中最突出的是糖瓜。晉北地區習慣用餳,是麻糖的初級品,特粘,如今統稱麻糖。有"二十三,吃餳板"的民諺。糖、餳之類食品既甜又粘。取意灶君顧了吃,顧不了說話,上天后嘴被餳粘住,免生是非。供品中還要擺上幾顆雞蛋,是給狐狸、黃鼠狼之類的零食。據說它們都是灶君的部下,不能不打點一下。祭灶時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別要為灶君坐騎撒馬料,要從灶臺前一直撒到廚房門外。這些儀程完了以後,就要將灶君神像拿下來燒掉。等到除夕時再設新神像。

 

古俗有"女不祭灶"的說法,祭灶往往是男人們的事情。近代卻多數由家庭主婦來充當祭灶的角色。

 

中國民間傳說,灶君爺上天專門告人間罪惡,一旦被告,大罪要減壽三百天,小罪要減壽一百天。在《太上感應篇》裡,又有"司命隨其輕重,奪其紀算"的記述。司命即指灶君,算為一百天,紀指十二年。在這裡,重罪判罰又增加到減壽十二年了。所以在祭灶時,要打點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貴手。

 

在晉北地區流傳著"臘月二十三 、灶君爺爺您上天 ,嘴裡吃了糖餳板,玉皇面前免開言,回到咱家過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的民歌,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嚮往。

相關焦點

  • 祭灶掃塵過小年及中國人的宗教
    如無供奉畫像者,則用紅紙寫上「司命灶君神位」、「敬奉司命灶君」等類字樣,貼在爐灶上祭拜後與紙錢一起焚化。也有的人沒有貼畫像,直接在家中爐灶前設置香案,或是直接在神明廳或者廳堂神畫祭拜。這個過程被稱為辭灶。普遍傳說灶神是位俊朗的美男子,因此中國北方由男丁祭拜灶神,有「男不拜月,女不拜灶」之說,或許為「嚴男女之防」的表現,如實在不得已,祭拜時必須戴著鬥笠遮掩面貌。
  • 過小年送灶王爺,為何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
    臘月二十三也被稱為謝灶、祭灶節、灶王節、祭灶,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灶、掃塵、吃灶糖的日子。祭灶的風俗由來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經成了傳統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記述春秋時孔子言行的《論語》中,就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的話。先秦時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為祀灶、門、行、戶、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說為門、井、戶、灶、中雷;或說是行、井、戶、灶、中雷)。
  • 祭灶與中國灶神
    神是人的精神創造,灶神也不例外。但灶神不像大多數神靈那樣,姓氏名誰,是男是女,可以說得清、道得明。有關灶神的身份,眾說紛紜,說法不一。毫無疑問,灶神的創造當在灶的發明之後。在中國,灶是由火塘演化而來的。「灶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固定的灶,砌在室內,不能移動;另一種是陶製的,較小,可以搬動。」
  • 臘月二十四過小年 灶君上天 範成大為此寫下一首祭灶詞 生動有趣
    北方已是白雪皚皚,而南方暖暖的,似乎有一絲絲春意……光陰一寸又一寸,歲月增了又增,生命去了又來……在都市的人海裡穿梭,感嘆著,一年,又一年……轉眼之間,小年,又到了……農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祭灶日
  • 臘月23、24怎麼祭灶拜灶神?歲末年底祭灶送灶方法流程
    宋代詩人範成大的《祭灶詞》對當時的祭灶描寫如下: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米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勺長勺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分。
  • 吉林民俗 關東祭灶習俗與文化
    有「官三、民四、船五」之說,即官家二十三這天祭灶,民間二十四祭灶,沿海漁民二十五祭灶。祭灶的習俗傳入東北後,把過小年和祭灶放在了同一天,過了小年就是大年。灶王爺又稱皂君、灶君、灶神、東廚司君等名。灶君的神像多種多樣。有灶王一人獨座的,有灶王爺和灶王奶奶兩個人的,到了明晚期以後,男人娶妾之風日盛,灶王奶奶變成了兩個,陪在灶王一左一右。
  • 每逢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祭灶忙
    灶神,全稱「九天東廚司命太乙元皇定福奏善天尊」,俗稱「灶君」,或稱「灶爺」「灶君公」、「司命真君」、「九天東廚司命主」、「香廚妙供天尊」或「灶王」,北方稱他為「灶王爺」,鸞門尊奉為三恩主之一,也就是一家之主,家裡大大小小的事都歸他管。
  • 二十三,糖瓜粘,小年祭灶神,南北差一天?
    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往的傳統灶臺已難覓蹤影,祭灶的習俗也簡化不少。如今的小年,儀式化的「祭灶神」已經很少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拜神」、「掃舍」、「吃糖」等相對簡易的禮俗。著名作家老舍在《北京的春節》中,曾記錄過一系列有關春節的民俗,其中就提到了小年,更在《論語》中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的記載,字裡行間透出了濃濃的年味兒。
  • 千年曆中記述的祭灶
    祭灶就是祭祀灶神。灶神民間稱為灶君、灶王爺、灶君菩薩。敬灶神自然出於對火的敬畏,火的發現對人類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取暖禦寒,夜間照明,烤食制器、防禦野獸等等。最早的灶神在古代神話傳說中是時男時女,最早是「著赤衣,狀如美女」的女神,後又說成是「種火老母元居」這樣灶神就成了灶王奶奶。這些大概與原始的母系社會有關。漢朝以後灶神變成了男的,並且頗受尊重。《淮南子》說:「黃帝作灶,死為灶神。」又說「炎帝於火,死而為灶。」而較為普遍的說法是神話傳說中「五帝」之一的顓頊之子祝融,任火正之職,奉為火神,死後託祀於灶。
  • 「年兜年兜,糕餅祭灶」!聽,閩南人的小年這樣過
    農曆十二月二十四祀灶神,稱「送神」,即送「灶君公」、「灶王爺」。灶君公是家裡的守護神。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玉帝會在家家戶戶都派駐監督員以監察這一家一年的所作所為,這位監督員也就是灶君公了。灶君公負責掌管各家的灶火,是司飲食之神,晉以後演變為是玉皇大帝派駐人間百姓家中監察善惡的神,每年上天述職一次,匯報該家每人的善惡情況,乃一家之主。
  • 姬寶順:民俗文化——府谷祭灶君
    人們由此可以預測新一年的收成,如果是「一龍治水」或者「二龍治水」就說雨水好,收成好;如果是「九龍治水」,就說「龍多不治水」,雨水不好,收成不好。每年請回灶馬爺爺首先要看這個。因為「辛」和「心」同音,府谷人由此演繹出另外一個說法,即「心多麥不收」或「心奸麥不收」,意思是說耍奸耍滑的人,效果不會好。
  • 「女不祭灶 男不拜月」的由來
    為了防止灶王爺報「憂」不報「喜」,人們為灶王爺舉行隆重的歡送儀式,擺上各種好吃的貢品和芝麻糖(意在把灶王爺的嘴潤甜,到時說些甜蜜的好話);特別重要的是一定要寫上:「上天言好事 下凡降吉祥」的對聯,以表達民眾的夙願。  祭灶有明確的禁忌。自古以來,民間流傳這樣的俗語:「女不祭灶,男不拜月」。說的是禁忌男人祭拜月亮;禁忌女人祭拜灶王爺。  「女不祭灶」。
  • 小年祭灶話禮儀
    傳說這一天,民間觀察的灶王菩薩這位神聖的灶君,要去天庭做述職報告去了。他要把民間一家一戶女主人罵罵咧咧的情況,一五一十向玉皇大帝和眾位大神匯報:哪一家在何時做了鋪張浪費,不節約糧食。哪一家女主人做了不善的事情了。哪一家孩子做了造孽的事情,做了傷天害理不守誠信的事情了等等。
  • 節氣|臘月二十三,糖瓜祭灶,準備過年
    小時候一吃到糖瓜就知道離過年的日子不遠了。今天是農曆臘月二十三,我國北方稱為「小年」。「小年」是古代民間祭祀灶王爺的日子,它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糖瓜祭灶」標誌著全世界華人家庭都在為正式過年積極籌備。「小年」最主要的活動是掃年和祭灶。在「小年」這一天,老年間兒民間有送灶等習俗。
  • 民俗文化——祭灶
    臘月二十三北方要祭灶,南方是二十四,每家每戶在這天要犒勞一下''一家之主''的灶王爺。但也不用太費事,只在灶王爺前供上一碗涼水,點上三炷香,擺上一盤子南糖,糖瓜兒,關東糖就行了。到了晚上天擦黑兒,把它從廚房灶上邊的牆上,或者連紙龕一塊兒請下來,往嘴上抹點蜜,拿到當街一燒,它就算''上天言好事''去了。只等臘月三十給他請回家來''下界保平安''或''回宮降吉祥''了。
  • 【左海傳說】祭灶節:為灶君上天餞行
    「祭灶祭神明,灶君(公)灶媽上天庭。玉皇面前講好話,帶金帶銀下凡塵,保務(佑)奴厝都平安,保務田園好收成。奴厝家火(家財)逢逢起,明年祭灶連謝神。」這是每年農曆十二月廿四日,民間祭灶時,福州人所唱的民謠。
  • 灶君 |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安康
    灶君是崑崙山上一老母,俗稱為「崑崙老母」;道書《敬灶全書·灶王經》中稱其為「雲種火老母」或「種火老母元君」(「元君」為道教封女仙所使用之尊稱),她麾下有五方五帝灶君、曾灶祖灶、灶子灶孫、運火將軍以及進火神母等三十六神。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她主管人間飲食,專門為天庭督查人間一切事物,傳說還能操控一家人之生死禍福。後世民間大概覺得紅衣美女之形象不太穩重,後來便用灶神奶奶將其取代,並與灶王爺並肩而坐。
  • 品詩詞,話小年.​正是人間祭灶忙, 十首詩詞話小年​!
    《祭灶詩》宋·呂蒙正一碗清湯詩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玉皇若問人間事,亂世文章不值錢。晨夕餐從辛苦得,盆瓶禮不古今殊。鞠躬此日朝天闕,屈指明年返帝都。但祝東南兵燹靜,安排茶灶泛西湖。這首詩前三聯寫的十分工整。用食物祭灶神,送他今日上天去朝見玉帝。最後一聯是全詩亮點所在,希望灶神明年回來的時候,戰爭就已經停止了,這樣就可以在西湖上迎接灶神了。
  • 從小年祭灶的由來分析小年習俗歷史
    隨後,就出現了帝王和文武百官祭灶神的情況。在《後漢書·禮儀志》中寫道:立夏之日,夜漏未盡五刻,京都百官皆衣赤,至季夏衣黃,郊。其禮:祠特,祭灶。」也就是說,漢朝會在立夏的時候舉行祭灶儀式。由此看出,祭灶由來已久,人們期望通過祭灶得到神靈庇佑,但當時並沒有將祭灶作為過小年的一種儀式。
  • 祭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後來的道書則把灶神說成是崑崙山上的一位老母,叫做「種火老母元君」,她手下有五方五帝灶君、曾灶祖灶、灶子灶孫、運火將軍、進火神母等三十六神。她專門管理人間住宅,記下每家人的善惡,夜半上奏天庭。漢代以後,出現了男性灶神。當時,灶神頗受人們敬重,祭品的規格與社稷神同等,充當灶王爺的人也非同尋常,都是一些大人物。《淮南子》中說:「黃帝作灶,死為灶神。」又說:「炎帝於火,死而為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