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祭灶話禮儀

2021-02-16 涅陽文學

小年祭灶話禮儀

文/餘修生

根據我國的傳統習俗,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被稱為「小年」,「小年」是「大年」即春節的前奏和序曲。說起來小年祭灶,可謂是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說的是灶王爺深入民間,體察百姓生活。他要把人間的好事壞事,喜怒哀樂,一一上報天庭,總結這一年來,人間「風、水、電、氣」的自然供給,總結這一年來人間老百姓辛勤耕耘獲得的喜悅心情。這是普天之下全人類對天地神靈的敬畏之心。也是全人類對未來幸福生活的美好嚮往和勇敢追求。

常言說:臘月二十三,小年到凡間。迎新辭舊歲,祭灶保平安。

每年的臘月二十三,人們都要忙碌著炕鍋盔,做鍋燒,恭恭敬敬擺設祭臺,心生謙卑之念,默默祈禱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跪拜祭祀灶王爺和灶王奶,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無病無災吃穿無憂。

「臘月二十三,家家炕火燒」。這種習俗從古至今由南到北,流傳甚廣。並且年年如此,愈演愈烈。人們似乎對這個節日,情有獨鍾,十分喜愛。臘月二十三,人們忙著過年,把年前的準備工作做好,等在辭舊迎新,喜迎新年。也有很多在這一天,認「乾親」做親戚的,充分證明這一天是美好的一天,大吉大利喜慶熱鬧的一天。

我們在河南鄭州開發區,有幸遇到了鋼鐵人紅倫廠長,軋鋼人秉旭廠長,攀談之中,就談及了眼下之事,暢想了公司的發展歷史,見證了公司的物是人非世態炎涼,見證了中途生產停滯,險遭人為經營理念缺失果斷裁決而前途崩殂。

屈指算來,從2003年建成到如今,已有十七八個年頭。無獨有偶,恰與我同等時令。翻開歷史的發展軌跡,風風雨雨一路走來實屬不易。雖沒有得到豐厚回報,但是我們都獲得了經歷,增長了經驗和見識,甚至是開了眼界。

而今宋陵歲月悠悠麗日高懸,在藍天白雲之間,即是吉日高照之像。適逢黃道之日,天賜吉祥福祿之人。黃天厚土潤澤之恩。恩慈仁德綿長之貴。誠信為天,失信失德;恩情不忘,貴人不斷。

民間傳統的臘月二十三日,是大人小孩都喜愛的節日。傳說這一天,民間觀察的灶王菩薩這位神聖的灶君,要去天庭做述職報告去了。他要把民間一家一戶女主人罵罵咧咧的情況,一五一十向玉皇大帝和眾位大神匯報:

哪一家在何時做了鋪張浪費,不節約糧食。哪一家女主人做了不善的事情了。哪一家孩子做了造孽的事情,做了傷天害理不守誠信的事情了等等。哪一家勤勞致富,哪一家節約資源,哪一家發展大棚,哪一家致富有方……鼓勵老百姓克勤克儉勤勞致富,鼓勵特色產業發展生產。鼓勵小型作坊儘快轉型,鼓勵汙染重企瀕臨邊沿化甚至退出市場。

灶王爺素有黑面一說。公正嚴明鐵腕執法,他一筆一筆,都用鐵筆「咔咔」在偌大的自然屏界上記錄在案。分分秒秒,記錄的清清楚楚。然後又匯總在小冊子上,美其名曰:「人間大慈悲資源調查報告」。

灶王爺坐實了實證,自然是底氣十足。匯報起來,朗朗上口。而且警句不斷,名詞新穎,博得天宮內外眾位神靈菩薩仙班的一直好評。天宮裡流光溢彩,談笑風生,非常熱鬧。面對議案,玉皇大帝朱顏御批,好的繼續發揚光大,壞的以及不良的現象堅決抵制給以嚴厲打擊。

當得知人間疫情來襲,玉皇大帝大怒痛斥老美不仗義,肆意傳播疫情,但是,這些小恙之事也阻擋不住人民眾志成城戰勝疫情的決心。不管是湖北還是新疆,不管是遼寧大連還是石家莊,這些情況很快都會被遏制住的。不必恐慌。要求眾位神靈節假日不要休息,告誡全民少聚集、帶口罩、不亂爬,利於管理,服從指令。上下一心,全力保佑華夏子民平安順利,國泰民安。

灶君靈霄飄雲間,端端民意字行間;剷除惡毒聽命令,除惡務盡笑開顏。灶君作為人間人大代表,盤踞在各家各戶的廚房上位,監督著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節約使用,提醒著「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辛酸和不易。肩負著巨大使命,代表著基層民意,深知底層基本信息,要將基層百姓急需的民生工程,排上重要議事日程,帶到天宮玉黃大帝的萬神大廳裡。世上諸事奏玉帝,節儉細心保平安。

關於小年一說,在我國漢族傳統節日裡,也被人們稱為謝灶、祭灶節、灶王節、祭灶。由於臘月二十三,這一天一過,就標誌著新年的腳步越來越近了。

據說臘月二十三,這個小年是民間百姓祭灶的日子。恭恭敬敬,心生敬畏,小心翼翼。在灶房裡,擺上供項糖果物品,點燃神香,深深的作揖,要做三個揖,畢恭畢敬的點燃的香插在香爐的正中心位置,告知灶君去天宮,把各家各戶生活情況,節約節儉、生活態度等情況,一一的如實匯報玉帝,盼望玉帝下旨,恩準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為人間請降福祉。遂派遣風神雨神,力保凡間太平無事,祈求灶神菩薩寬恕自家主人,保佑一年無病無災平安幸福。

關於民間祭灶,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由於每家每戶都有一個爐灶,玉皇大帝委派灶神來監督考察這一年的所作所為,到了小年這一天,灶王爺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報告這一年的善惡,玉皇大帝前勾後抹進行賞罰。人們期望灶王爺多多美言,讓玉帝賜福,承蒙恩德賞賜來年風調雨順,收穫滿滿,衣食無憂,生活幸福。所以,有神話傳說,每家每戶祭灶時要把糖用火融化,塗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說壞話了。

祭灶的這一天,實際上是各家各戶老女老少,歡送灶神上天參加會議的節日。細心的家庭,會擺上香案供桌,熱菜涼菜端上,斟滿酒,點上神香,默默祈禱,平安吉祥,叩首跪拜,恭送灶君去天庭述職。

有歡送灶神上天參會的場景,就有迎接灶神閉會返回人間的儀式。擺上香案供桌,熱菜涼菜端上來,斟滿酒,點上神香,默默祈禱,平安吉祥,叩首跪拜,恭迎灶君返回。

在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灶」、「接神」的儀式,據說非常莊重,令人心生敬畏,有所恐懼,而非妄自尊大無法無天。常言說: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這種老祖先留下來的文化瑰寶,的確令人受益。

話說河南鄭州,乃是中原中州之地,匯總中國歷史,多半都是中原神州的人和事。往事當中,曲曲折折,是是非非,勝王敗寇,刀光劍影,功過是非,自有後人評說。說起宋王陵地的鞏義,卻是個地方特色十分濃鬱的場所。也是中原文化興起和神明點化開始的道場。

大宋江山從後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趙匡胤當上皇帝,建立宋朝史稱北宋,被金所滅;公元1127年,趙構在臨安稱帝,史稱南宋,肩負著全國人民的生死存亡。經歷了十八位皇帝,苦心經營了三百一十九年的時光,1276年,元軍攻破都城,最終滅亡。這是歷史的發展必然,也是天意不可違,宋朝氣數已盡,必然有新的政權取而代之。

北宋是如此命運。南宋亦是如此。公司是如此命運。家庭亦是如此。緣分不是巧合,那一定是天意。沒有統一的模板複製,只有珍惜能夠駕馭生命的坐標。我們不能留住歲月無情的腳步,但可以留下美好而難忘的記憶。也許有喜悅,也許有失落;也許有亢奮,也許有悲切。酒杯太淺,嘗不盡人情冷暖;香菸太短,燃不盡人生煩惱。

我四十有六,孤陋寡聞,深感虛度光陰。而今有幸見到一個令人動容的場景。今日用心記載此番禮儀,竟是我腦洞大開,眼前一亮,此番景象乃是我此生感受頗深非常震撼的一幕。後經諮詢,民間所有大型祭祀或供奉先人,大多都是這種嚴肅莊重的儀式。

固有的祭祀議程:先定好祭祀的時間。必須準點開始。所有人員站立整齊。穿戴齊整。杜絕衣冠不整者蓬頭垢面者。嚴禁參與。此等人員,與祭祀大神與大不敬。

一群人圍在一寬大雅室內。都是男性,表情非常嚴肅。據說這種大型祭祀活動,很多年的傳統文化,隨著時光的推移,慢慢就失傳了。參加祭祀的人,都是男人,是家裡的頂梁柱,是企業的骨幹技術能手。這些活動,一般不讓女性參與。這是傳統!也是規矩!此間有看稀罕熱鬧的,有渴望財富降臨的,有顧及面子不得不來的,有唯恐得罪神靈制約來年財運受阻的。

長者面善而尊貴,略顯道骨仙風。容光煥發且位高權重。威望資歷倍加受崇。只見他手扶花鏡,目光炯炯有神,恭恭敬敬恭雅肅立中堂中央,深深鞠躬做了三個揖,口中念念有詞聲音似洪鐘:

適逢黃道吉日,各位神靈駕臨我風水寶地,賜福我靈秀之家園,賜福我家人之員工,賜福我公司之事業,賜福我們每一位親人!

祭祀進行儀式正式開始,請大家嚴肅表情,雙目平視,心存感恩之心。尊敬之心。

祭祀進行第一項:上高香,恭敬火神,火是財富的希望,火是生命的象徵,火是鋼鐵行業的搖錢樹,聚寶盆。恭敬火神,保佑的恢弘的事業紅紅火火,保佑我們每一位職工事業興旺家業興旺人氣。

祭祀進行第二項:獻美酒喜迎財神爺,迎財神,雅爵接,敬財神,供獻爵,謝財神,財富是人類幸福生活的物質保障,發家致富是人類矢志不渝發展和追求的目標。喜迎財神,福佑我司新年新氣象,新春新財運,新年生意興隆,興旺發達,財源滾滾。

祭祀進行第三項:全豬全羊大禮,奉獻各路神靈。人追求的是有情有義,神嚮往的是香火旺盛。善良之人天必佑,真誠之人有後福。誠心誠意相待,真誠做人為之。

祭祀進行第四項:下跪儀式,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起。禮畢。祝願偉大的祖國繁榮昌盛,惟願中原大地風調雨順,請頷首!下跪。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起。禮畢。祝願公司生意興隆,財旺發達,請頷首。下跪。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起。祝福我們全體人員闔家歡樂,身體健康,萬事如意財運如東風。

祭祀最後一項:恭迎吉祥,接福和順。祝願公司全體闔家幸福,幸福快樂安康,心想事成,萬事如意,日子越過越紅火,家庭越來美滿。鞠躬禮畢。

這些民間的古老的文化禮儀,大同小異,諸如議程相近亦。這些悠久的歷史文化,似乎與我們漸行漸遠。年輕人沒有經歷過,年老人越來年齡越大。很多寶貴的資料包括神話傳說,都會失傳或永久的找不到。

天下熙熙,皆為利往;天下攘攘皆為利去。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勢相交,勢去則傾,以權相交,權失則棄,以義相交,地久天長。灶王淡泊名利,為了芸芸眾生,這種灑脫,這種無我,這種精神,令人敬重。適逢新年來臨,又臨近臘月二十三,人們不忘歷史,牢記使命,發展經濟,貢獻國家,很多家庭重拾傳統文化,崇尚五千年文明禮儀,感動之至,而今為了祭祀灶君,敬畏神靈,精心傾情記之。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人們非常虔誠的祈禱寄希望於灶君,玉帝賜福普天同慶老百姓居家安康,闔家歡樂,勤勞致富,安享太平。賜福祖國繁榮強盛,財運亨通,國泰民安,疫情散去儘是春。

作者:餘修生      筆名:運生

個人簡介:餘修生,男,70後,漢族,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大餘營人。致力於寫作二十餘年,以散文、詩詞,中篇報導,紀實文學,家鄉歷史為主要素材。始終熱愛家鄉,感恩父母,挖掘村史,銘記家史,砥礪前行,牢記使命。用敬畏之心,敬重語言文學,用文字訴說人生,用善心真情,描繪原本的生活。傾力挖掘民間原汁原味的素材,書寫地地道道的本土文化和鄉土氣息,熱情讚美謳歌人民發展福祉,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有多篇作品發表於《作家》《當代文藝家》《花洲文學》《西南文學》《今日作家》《九州作家》《泰山青未了詩社》《涅陽文學》《青春在》《世界經典文學薈萃》《鄢陵河文學》等特刊專欄上。

電子作品《歲月情深》正在編審當中。微影作品《蒲公英花開》劇編完成。

詩詞《月光下,你在我的思念裡》被《今日作家》選入《闌珊處》一書;詩歌《古城秋韻》被《今日作家》收錄《知否知否》一書。

電子作品《大餘營失寨系列傳記》上部已近截稿。

電子作品《大餘營失寨系列傳記》中部繼續創作中。

相關焦點

  • 品詩詞,話小年.​正是人間祭灶忙, 十首詩詞話小年​!
    《祭灶詞》宋·范成大小年祭灶是大江南北共同的習俗。過去,到這一天人們都要在灶屋的鍋臺附近牆壁上供奉灶王爺、灶王奶奶。神龕的兩側還要貼上一副對聯,上聯寫「上天奏好事」,下聯寫「下界保平安」或「回宮降吉祥」,橫額是「一家之主」。古人云:「民以食為天」,所以人們把灶王爺恭恭敬敬地奉為一家之主,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 柬埔寨,和本地人一起「祭灶過小年」
    Via:泛亞生活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過小年是中國的傳統民俗,更多的人稱之為「祭灶日」,是祭灶、掃塵、吃灶糖的日子
  • 「糖瓜祭灶」,小年的典故
    28日是農曆臘月二十三,我國北方稱「小年」。民俗專家表示,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是民間祭祀灶王爺的日子,它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和伏筆,「糖瓜祭灶」標誌著所有家庭都正式準備過年了。祭灶是傳統小年的重要節俗。灶神俗稱灶王爺、灶公、司命,是中國民間在年節中特別崇拜的神靈。今天和你聊聊「糖瓜祭灶」的典故。
  • 北方小年祭灶,南方小年也祭灶,原來小年夜祭灶都是因為他!
    不管是南方還是北方,在臘月二十三(二十四)小年夜都要祭灶。然而,你們知道「祭灶」這個民俗又是緣何而起的嗎?他嗚咽著想:「看來今天我只能喝點肉湯過小年了!」呂蒙正邊哭,邊喝了兩口肉湯,愁苦滋味頓生心頭!忽然,他噗通一聲跪倒在地,向自己家灶臺咚咚咚地磕頭。還祈求說道:「灶王爺啊,灶王爺,您就可憐可憐我呂蒙正吧!我知道您神通廣大,求求您就讓我考上狀元光宗耀祖吧!求求您了啊,灶王爺!」
  • 【鑫貝發】小年到了!祭灶 送神 迎新年
    「小年」是歡迎春節的開端,從本日起,人們開始連續準備年貨,掃除房間,新年新氣象,表達了中國人對新的一年的美好的等候和祝福!甚麼是小年?「小年」也被稱為灶王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祭灶日。民間傳說,每一年臘月二十三,灶王與土地一路上天去通報每個家中一年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所以,人門便以糖餅、年糕、棗、慄、胡桃等祀灶神。
  • 二十三,糖瓜粘,小年祭灶神,南北差一天?
    二十三過小年,差不多就是過新年的『彩排』,是春節的一個序曲。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往的傳統灶臺已難覓蹤影,祭灶的習俗也簡化不少。如今的小年,儀式化的「祭灶神」已經很少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拜神」、「掃舍」、「吃糖」等相對簡易的禮俗。
  • 沿襲近千年 蒙古族小年祭灶在內蒙古舉行
    中新社呼和浩特1月17日電 (記者 張瑋)17日,農曆臘月二十三,這一天是中國北方的小年。當日,沿襲近千年的蒙古族小年祭灶儀式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舉行,達爾扈特第38代傳人格其葉樂圖主持該儀式。祭灶,又稱「祭火」,是蒙古民族最古老的祭祀活動之一。蒙古族崇拜火,視火為生命與興旺的象徵,視火為溫暖和光明的源泉,它可以賜予人們幸福和吉祥。2017年,蒙古族小年祭灶儀式入選《第六批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 小年:二十三祭灶官,餃子灶糖裝滿盤
    比如春節是大年,臘月二十三是小年;吃盛宴叫大餐,路邊攤叫小吃;喝啤酒叫大喝,喝白酒叫小酌;就連果樹掛果子也有大小年之說,大年掛的多,小年掛的少……」我一邊欣慰於這群外國朋友對中國文化的喜愛,一邊感嘆著時光腳步匆匆,轉眼又到小年了,兒時在老家過小年時的情景又一幕一幕地浮出腦海,恍如昨日。
  • 從小年祭灶的由來分析小年習俗歷史
    小年是民間的祭灶日,也是「忙年」的開始,意味著人們要開始準備年貨、祭灶等。據說,這一天是灶王爺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的日子,大家都非常重視,不僅會在家裡進行大掃除,還會在灶臺上貼上「灶王爺」掛圖。然而,由於中國的地域差異,過小年的時間也有所偏差,一般來說,北方臘月廿三過小年,南方廿四過小年。那麼,小年到底是哪天呢?我們還需要回到古代,從小年祭灶的由來中尋找答案。
  • 【風俗習慣】祭灶除塵貼春聯,歡天喜地過小年!還記得那些小年習俗嗎?
    說起來,其實哪天是小年南北方是不一樣的>日期有差別,習俗卻差不多祭灶除塵貼春聯,歡天喜地過小年!祭灶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燒也是很有特色的節令食品。每到小年祭灶這天,中國很多城市中的燒餅攤點生意非常興隆。
  • 膠東年味記憶:今天是小年,膠東民間有「祭灶」的習俗
    (編者按:本文仍是「膠東年味記憶」話題系列,今天是臘月二十三,農曆的小年,在這一天,膠東民間有「祭灶」的習俗,這個習俗到底有何講究,下面請聽棲霞民俗專家隋建國的講述。)以下是正文——今天臘月二十三,是農曆的小年,這一天在棲霞、招遠、萊陽交界處,鄉村人仍然延續著傳統民俗,小年祭灶就是其一。過年(春節)可分為忙年、過年、拜年三部分,具體是從臘八拉開過年序幕,開始忙年。舊時候的學堂有「過了冬松一松,過了臘八不怕了」的順口溜。
  • 《新文學》文章 司新國《兒時的小年記憶——祭灶》(總第76期)
    ——古詩《小年》        積雪未消、寒風瑟瑟,小年正乘著進入臘月連續兩場的大雪飄然而來。也許是年齡越大越戀舊,每到這個時候就會想起爸爸、媽媽,還有為我們操勞一生的姨媽,想起小時候兄弟姐妹一起過小年的日子,忽然之間雙眼就盈滿了淚水。         因為自古祭灶就是一個家人團聚的日子。
  • 臘月二十四過小年 灶君上天 範成大為此寫下一首祭灶詞 生動有趣
    一指流年,歲月清淺……北方已是白雪皚皚,而南方暖暖的,似乎有一絲絲春意……光陰一寸又一寸,歲月增了又增,生命去了又來……在都市的人海裡穿梭,感嘆著,一年,又一年……轉眼之間,小年,又到了……農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祭灶日,稱「小年」,也被稱為灶王節。
  • 小年用英語怎麼說?祭灶、送神、掃除,雙語聊聊這些習俗
    今天是農曆臘月二十三,是傳統的小年(有一些地方是臘月二十四過小年)。
  • 哪天過小年不是關鍵,關鍵是灶王爺地位很獨特,祭灶王爺要有糖
    臨近過年,又一次南北之爭開始了,這次爭論的主題是到底是臘月二十三還是臘月二十四過小年?在我們的日曆上一般會對這兩個日期都註明小年,不過會加個前綴,臘月二十三是北方小年,臘月二十四是南方小年。老百姓覺得對灶王一定要尊重,於是,民間就有了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小年是臘月二十三還是二十四?宋朝、明朝祭灶都是在臘月二十四,據範石湖《臘月村田樂府》記載:臘月二十四夜祀灶。
  • 臘月二十三,小年祭灶王,你知道它的來歷嗎?
    今天是農曆臘月二十三,也就是民間俗稱的「小年」。要說這小年的來歷,民間有多種說法,流傳最廣的是有一戶姓張的哥倆,大哥是一個泥瓦匠,最拿手的夥計是磊灶臺。手藝在附近十裡八村的可以算是首屈一指,他磊出來的灶臺,既美觀又實用。
  • 過小年送灶王爺,為何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
    1月17日是農曆臘月二十三,中國北方民間稱為過小年。臘月二十三也被稱為謝灶、祭灶節、灶王節、祭灶,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灶、掃塵、吃灶糖的日子。祭灶的風俗由來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經成了傳統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
  • 每逢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祭灶忙
    有些小夥伴可能對中國傳統節日的認知還停留在大人口中的階段,今天惠園教育小編就普及一下關於小年的那些事~ 小年的來歷 民諺曰:「三祭灶,四掃屋」,即指每年的臘月二十三(一說二十四)祭祀灶神。
  • 小年詩詞四首農曆小年經典詩句 2020朋友圈小年祝福語小年諺語俗語
    小年,並非專指一個日子,由於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掃塵、祭灶等。民間傳統上的小年(掃塵、祭灶日)是臘月二十四,南方大部分地區,仍然保持著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古老傳統。從清朝中後期開始,帝王家就於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為了「節省開支」,順便把灶王爺也給拜了,因此北方地區百姓隨之效仿,提前一天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
  • 「年兜年兜,糕餅祭灶」!聽,閩南人的小年這樣過
    道光《廈門志》提到送神祭灶的時間:「二十四日,祀灶送神」。民間俗語說:「官三民四疍家五」,傳說灶王爺故每年十二月二十四,人們通過祭灶,為灶王爺上天餞行。「送神早,接神晚」,閩南人認為:由於灶君公是一年一度回天庭述職,應該多用佳餚款待灶君公多拍拍馬屁,希望他能在玉帝面前言好事。為了讓灶王爺在玉帝面前多說好話,家家戶戶祀灶相當隆重,祭品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