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祭灶話禮儀
文/餘修生
根據我國的傳統習俗,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被稱為「小年」,「小年」是「大年」即春節的前奏和序曲。說起來小年祭灶,可謂是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說的是灶王爺深入民間,體察百姓生活。他要把人間的好事壞事,喜怒哀樂,一一上報天庭,總結這一年來,人間「風、水、電、氣」的自然供給,總結這一年來人間老百姓辛勤耕耘獲得的喜悅心情。這是普天之下全人類對天地神靈的敬畏之心。也是全人類對未來幸福生活的美好嚮往和勇敢追求。
常言說:臘月二十三,小年到凡間。迎新辭舊歲,祭灶保平安。
每年的臘月二十三,人們都要忙碌著炕鍋盔,做鍋燒,恭恭敬敬擺設祭臺,心生謙卑之念,默默祈禱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跪拜祭祀灶王爺和灶王奶,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無病無災吃穿無憂。
「臘月二十三,家家炕火燒」。這種習俗從古至今由南到北,流傳甚廣。並且年年如此,愈演愈烈。人們似乎對這個節日,情有獨鍾,十分喜愛。臘月二十三,人們忙著過年,把年前的準備工作做好,等在辭舊迎新,喜迎新年。也有很多在這一天,認「乾親」做親戚的,充分證明這一天是美好的一天,大吉大利喜慶熱鬧的一天。
我們在河南鄭州開發區,有幸遇到了鋼鐵人紅倫廠長,軋鋼人秉旭廠長,攀談之中,就談及了眼下之事,暢想了公司的發展歷史,見證了公司的物是人非世態炎涼,見證了中途生產停滯,險遭人為經營理念缺失果斷裁決而前途崩殂。
屈指算來,從2003年建成到如今,已有十七八個年頭。無獨有偶,恰與我同等時令。翻開歷史的發展軌跡,風風雨雨一路走來實屬不易。雖沒有得到豐厚回報,但是我們都獲得了經歷,增長了經驗和見識,甚至是開了眼界。
而今宋陵歲月悠悠麗日高懸,在藍天白雲之間,即是吉日高照之像。適逢黃道之日,天賜吉祥福祿之人。黃天厚土潤澤之恩。恩慈仁德綿長之貴。誠信為天,失信失德;恩情不忘,貴人不斷。
民間傳統的臘月二十三日,是大人小孩都喜愛的節日。傳說這一天,民間觀察的灶王菩薩這位神聖的灶君,要去天庭做述職報告去了。他要把民間一家一戶女主人罵罵咧咧的情況,一五一十向玉皇大帝和眾位大神匯報:
哪一家在何時做了鋪張浪費,不節約糧食。哪一家女主人做了不善的事情了。哪一家孩子做了造孽的事情,做了傷天害理不守誠信的事情了等等。哪一家勤勞致富,哪一家節約資源,哪一家發展大棚,哪一家致富有方……鼓勵老百姓克勤克儉勤勞致富,鼓勵特色產業發展生產。鼓勵小型作坊儘快轉型,鼓勵汙染重企瀕臨邊沿化甚至退出市場。
灶王爺素有黑面一說。公正嚴明鐵腕執法,他一筆一筆,都用鐵筆「咔咔」在偌大的自然屏界上記錄在案。分分秒秒,記錄的清清楚楚。然後又匯總在小冊子上,美其名曰:「人間大慈悲資源調查報告」。
灶王爺坐實了實證,自然是底氣十足。匯報起來,朗朗上口。而且警句不斷,名詞新穎,博得天宮內外眾位神靈菩薩仙班的一直好評。天宮裡流光溢彩,談笑風生,非常熱鬧。面對議案,玉皇大帝朱顏御批,好的繼續發揚光大,壞的以及不良的現象堅決抵制給以嚴厲打擊。
當得知人間疫情來襲,玉皇大帝大怒痛斥老美不仗義,肆意傳播疫情,但是,這些小恙之事也阻擋不住人民眾志成城戰勝疫情的決心。不管是湖北還是新疆,不管是遼寧大連還是石家莊,這些情況很快都會被遏制住的。不必恐慌。要求眾位神靈節假日不要休息,告誡全民少聚集、帶口罩、不亂爬,利於管理,服從指令。上下一心,全力保佑華夏子民平安順利,國泰民安。
灶君靈霄飄雲間,端端民意字行間;剷除惡毒聽命令,除惡務盡笑開顏。灶君作為人間人大代表,盤踞在各家各戶的廚房上位,監督著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節約使用,提醒著「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辛酸和不易。肩負著巨大使命,代表著基層民意,深知底層基本信息,要將基層百姓急需的民生工程,排上重要議事日程,帶到天宮玉黃大帝的萬神大廳裡。世上諸事奏玉帝,節儉細心保平安。
關於小年一說,在我國漢族傳統節日裡,也被人們稱為謝灶、祭灶節、灶王節、祭灶。由於臘月二十三,這一天一過,就標誌著新年的腳步越來越近了。
據說臘月二十三,這個小年是民間百姓祭灶的日子。恭恭敬敬,心生敬畏,小心翼翼。在灶房裡,擺上供項糖果物品,點燃神香,深深的作揖,要做三個揖,畢恭畢敬的點燃的香插在香爐的正中心位置,告知灶君去天宮,把各家各戶生活情況,節約節儉、生活態度等情況,一一的如實匯報玉帝,盼望玉帝下旨,恩準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為人間請降福祉。遂派遣風神雨神,力保凡間太平無事,祈求灶神菩薩寬恕自家主人,保佑一年無病無災平安幸福。
關於民間祭灶,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由於每家每戶都有一個爐灶,玉皇大帝委派灶神來監督考察這一年的所作所為,到了小年這一天,灶王爺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報告這一年的善惡,玉皇大帝前勾後抹進行賞罰。人們期望灶王爺多多美言,讓玉帝賜福,承蒙恩德賞賜來年風調雨順,收穫滿滿,衣食無憂,生活幸福。所以,有神話傳說,每家每戶祭灶時要把糖用火融化,塗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說壞話了。
祭灶的這一天,實際上是各家各戶老女老少,歡送灶神上天參加會議的節日。細心的家庭,會擺上香案供桌,熱菜涼菜端上,斟滿酒,點上神香,默默祈禱,平安吉祥,叩首跪拜,恭送灶君去天庭述職。
有歡送灶神上天參會的場景,就有迎接灶神閉會返回人間的儀式。擺上香案供桌,熱菜涼菜端上來,斟滿酒,點上神香,默默祈禱,平安吉祥,叩首跪拜,恭迎灶君返回。
在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灶」、「接神」的儀式,據說非常莊重,令人心生敬畏,有所恐懼,而非妄自尊大無法無天。常言說: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這種老祖先留下來的文化瑰寶,的確令人受益。
話說河南鄭州,乃是中原中州之地,匯總中國歷史,多半都是中原神州的人和事。往事當中,曲曲折折,是是非非,勝王敗寇,刀光劍影,功過是非,自有後人評說。說起宋王陵地的鞏義,卻是個地方特色十分濃鬱的場所。也是中原文化興起和神明點化開始的道場。
大宋江山從後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趙匡胤當上皇帝,建立宋朝史稱北宋,被金所滅;公元1127年,趙構在臨安稱帝,史稱南宋,肩負著全國人民的生死存亡。經歷了十八位皇帝,苦心經營了三百一十九年的時光,1276年,元軍攻破都城,最終滅亡。這是歷史的發展必然,也是天意不可違,宋朝氣數已盡,必然有新的政權取而代之。
北宋是如此命運。南宋亦是如此。公司是如此命運。家庭亦是如此。緣分不是巧合,那一定是天意。沒有統一的模板複製,只有珍惜能夠駕馭生命的坐標。我們不能留住歲月無情的腳步,但可以留下美好而難忘的記憶。也許有喜悅,也許有失落;也許有亢奮,也許有悲切。酒杯太淺,嘗不盡人情冷暖;香菸太短,燃不盡人生煩惱。
我四十有六,孤陋寡聞,深感虛度光陰。而今有幸見到一個令人動容的場景。今日用心記載此番禮儀,竟是我腦洞大開,眼前一亮,此番景象乃是我此生感受頗深非常震撼的一幕。後經諮詢,民間所有大型祭祀或供奉先人,大多都是這種嚴肅莊重的儀式。
固有的祭祀議程:先定好祭祀的時間。必須準點開始。所有人員站立整齊。穿戴齊整。杜絕衣冠不整者蓬頭垢面者。嚴禁參與。此等人員,與祭祀大神與大不敬。
一群人圍在一寬大雅室內。都是男性,表情非常嚴肅。據說這種大型祭祀活動,很多年的傳統文化,隨著時光的推移,慢慢就失傳了。參加祭祀的人,都是男人,是家裡的頂梁柱,是企業的骨幹技術能手。這些活動,一般不讓女性參與。這是傳統!也是規矩!此間有看稀罕熱鬧的,有渴望財富降臨的,有顧及面子不得不來的,有唯恐得罪神靈制約來年財運受阻的。
長者面善而尊貴,略顯道骨仙風。容光煥發且位高權重。威望資歷倍加受崇。只見他手扶花鏡,目光炯炯有神,恭恭敬敬恭雅肅立中堂中央,深深鞠躬做了三個揖,口中念念有詞聲音似洪鐘:
適逢黃道吉日,各位神靈駕臨我風水寶地,賜福我靈秀之家園,賜福我家人之員工,賜福我公司之事業,賜福我們每一位親人!
祭祀進行儀式正式開始,請大家嚴肅表情,雙目平視,心存感恩之心。尊敬之心。
祭祀進行第一項:上高香,恭敬火神,火是財富的希望,火是生命的象徵,火是鋼鐵行業的搖錢樹,聚寶盆。恭敬火神,保佑的恢弘的事業紅紅火火,保佑我們每一位職工事業興旺家業興旺人氣。
祭祀進行第二項:獻美酒喜迎財神爺,迎財神,雅爵接,敬財神,供獻爵,謝財神,財富是人類幸福生活的物質保障,發家致富是人類矢志不渝發展和追求的目標。喜迎財神,福佑我司新年新氣象,新春新財運,新年生意興隆,興旺發達,財源滾滾。
祭祀進行第三項:全豬全羊大禮,奉獻各路神靈。人追求的是有情有義,神嚮往的是香火旺盛。善良之人天必佑,真誠之人有後福。誠心誠意相待,真誠做人為之。
祭祀進行第四項:下跪儀式,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起。禮畢。祝願偉大的祖國繁榮昌盛,惟願中原大地風調雨順,請頷首!下跪。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起。禮畢。祝願公司生意興隆,財旺發達,請頷首。下跪。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起。祝福我們全體人員闔家歡樂,身體健康,萬事如意財運如東風。
祭祀最後一項:恭迎吉祥,接福和順。祝願公司全體闔家幸福,幸福快樂安康,心想事成,萬事如意,日子越過越紅火,家庭越來美滿。鞠躬禮畢。
這些民間的古老的文化禮儀,大同小異,諸如議程相近亦。這些悠久的歷史文化,似乎與我們漸行漸遠。年輕人沒有經歷過,年老人越來年齡越大。很多寶貴的資料包括神話傳說,都會失傳或永久的找不到。
天下熙熙,皆為利往;天下攘攘皆為利去。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勢相交,勢去則傾,以權相交,權失則棄,以義相交,地久天長。灶王淡泊名利,為了芸芸眾生,這種灑脫,這種無我,這種精神,令人敬重。適逢新年來臨,又臨近臘月二十三,人們不忘歷史,牢記使命,發展經濟,貢獻國家,很多家庭重拾傳統文化,崇尚五千年文明禮儀,感動之至,而今為了祭祀灶君,敬畏神靈,精心傾情記之。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人們非常虔誠的祈禱寄希望於灶君,玉帝賜福普天同慶老百姓居家安康,闔家歡樂,勤勞致富,安享太平。賜福祖國繁榮強盛,財運亨通,國泰民安,疫情散去儘是春。
作者:餘修生 筆名:運生
個人簡介:餘修生,男,70後,漢族,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大餘營人。致力於寫作二十餘年,以散文、詩詞,中篇報導,紀實文學,家鄉歷史為主要素材。始終熱愛家鄉,感恩父母,挖掘村史,銘記家史,砥礪前行,牢記使命。用敬畏之心,敬重語言文學,用文字訴說人生,用善心真情,描繪原本的生活。傾力挖掘民間原汁原味的素材,書寫地地道道的本土文化和鄉土氣息,熱情讚美謳歌人民發展福祉,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有多篇作品發表於《作家》《當代文藝家》《花洲文學》《西南文學》《今日作家》《九州作家》《泰山青未了詩社》《涅陽文學》《青春在》《世界經典文學薈萃》《鄢陵河文學》等特刊專欄上。
電子作品《歲月情深》正在編審當中。微影作品《蒲公英花開》劇編完成。
詩詞《月光下,你在我的思念裡》被《今日作家》選入《闌珊處》一書;詩歌《古城秋韻》被《今日作家》收錄《知否知否》一書。
電子作品《大餘營失寨系列傳記》上部已近截稿。
電子作品《大餘營失寨系列傳記》中部繼續創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