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第一根碳纖維彎把 PRO PLT碳纖維彎把測評

2020-12-10 騰訊網

彎把—作為車手與戰車直接接觸的三個位置之一,直接影響著車手的靜態動態騎姿、對戰車的操控以及騎行風格,同時對發力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隨著公路自行車多年來漫長的發展,傳統彎把、人體工程學彎把、緊湊形彎把、鋁合金彎把、碳纖維彎把等眾多不同材質、不同造型的彎把都曾在世界各地成為主流。

淺談PLT

單車志本次拿到的是來自Shimano子品牌PRO的PLT碳纖維彎把,PRO作為Shimano旗下品牌在自行車壇中有著超高的曝光率,其針對公路車市場生產的彎把、把立、座管和坐墊、碳纖維輪組(三刀和封閉輪)令Shimano在自行車市場涉足更為廣泛。這一系列產品曾被天空(英力士)、安盟─FDJ等眾多頂級世界車隊採用,PRO因此成是眾多世界頂尖職業車手摘得頭籌的幕後功臣之一。而在民用市場,PRO產品憑藉其穩定的品質、充足的產品系列亦佔有一席之地。

PRO品牌的公路自行車彎把分為3個系列:頂級Vibe、次頂級PLT和入門LT。就材質劃分,PLT系列則僅有一款UD T700製作的碳纖維彎把即本次測評的車把。其定位是入門級別碳纖維的次頂級產品。沒有像頂級Vibe系列採用UD T800碳布而是採用了T700,38cm寬PLT碳纖維彎把重量只有220g。雖與Vibe超輕碳纖維彎把的175g差距巨大,但仍輕於PRO最輕鋁合金彎把(240g),同時也擊敗了Vibe空氣動力學碳纖維彎把(>245g)。筆者手上這支42cm寬的PLT碳纖維彎把標稱為245g,實測232g。

在預算不夠充足但又希望嘗試更輕的碳纖維彎把的情況下,PLT碳纖維彎把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PLT Carbon的上把位稍有下沉,下把位的握持位也貼近人體工程學。

獨特把型設計

在把型設計上,PLT碳纖維彎把的手變安裝位並不完全水平,而是稍帶下沉。在使用PLT碳纖維彎把並將手變安裝到習慣的角度時,稍有下沉但又圓潤的設計同樣可以在90°屈肘握持上把位時提供一些的支撐。

PLT碳纖維彎把的下把位是人體解剖學/緊湊型的設計。在實際使用中,PLT碳纖維彎把的下把位握持位置選擇較為豐富,形狀也恰好可以讓筆者充分握住彎把,在搖車發力中更加自信。

▲碳纖維原始的紋路。

雖然與平時使用的傳統把相比,PLT碳纖維彎把的下把位距離手變剎車杆的間距會稍大,但是這可以通過調節Shimano手變的剎車杆位置予以解決。同時PLT碳纖維彎把的下把位末端也足夠長。這意味著在不需要剎車的情況下握持下把位,車手的雙臂不必過於前伸以保持舒適。

從彎把寬度的選擇上看,PLT碳纖維彎把有38、40、42、44cm等4個不同的選項,足以覆蓋目前大多數車手的需求。44的彎把同時照顧到了身高較高、肩寬較寬且不太圓肩的車手。

不過近年來,大多數車友由於各種不良的生活工作習慣的影響存在一些圓肩的情況,因而可能需要更窄一些的彎把。同時部分女性肩寬較窄。希望PLT碳纖維彎把未來也能夠補足36cm甚至更窄的產品選項。

值得一提的是,PLT碳纖維彎把的寬度分類源自對上把位中到中的測量。而它也是PRO公路自行車車把產品系列中唯一一根採用2°外撇設計的彎把,四個寬度向對應的下把位寬度則分別去到39、41、43、45釐米。

▲下把位採用2°外撇設計,兩側都標有標線。

高舒適度的PLT

近年來,德科尼克-快步車隊的未來之星、00後車手雷姆科•埃費內普爾的上把位極端手變內撇的安裝角度引得眾多車友模仿。雖然對上身核心支撐力量有更高的要求,但這一安裝角度確實能讓手肘更加外撇的上把位姿勢更舒適,且能更好地在保持氣動姿勢的同時打開胸腔進氣。筆者並不極端追求手變內撇,2°的外撇可謂剛剛好。同時這一設計也更利於車手在下把位時操控手變。更為重要的是,稍窄的上把位可以提供足夠空氣動力學的上把位姿勢,而稍寬的下把位能夠讓車手的下把位搖車加速發力更為順暢,並提升戰車操控性。

此外,PLT碳纖維彎把的Reach和Drop分別為80mm和130mm,與PRO所有分體碳纖維彎把保持一致。雖然Drop不比筆者常用彎把的135mm,但80/130的數據說明這一彎把並不十分緊湊。

▲半內走線設計,正好在握持位上。

直徑31.8mm的PLT碳纖維彎把採用半內走線設計。線管在爬坡握持位下側部分進行內走,位置恰到好處。既滿足車手在爬坡握持時不受線管的幹擾,保持握持位的圓滑,出口又不至於太過靠近把立影響圈剎剎車的制動手感。

在實際使用過程中,雖不是UD T800,但PLT碳纖維彎把在搖車剛性上並沒有太多的妥協,足以滿足爬坡時長時間搖車的剛性需求。同時在顛簸路面中表現出一定的濾震性能。

不過可惜的是,PLT碳纖維彎把並沒有為安裝在彎把末端的Shimano DI2控制盒進行特殊設計。但是足夠的寬度選擇和友好的管型設計,令PLT碳纖維彎把成為入門級碳纖維彎把中不可忽視的一項。

相關焦點

  • Gravel神助攻—Pro Discover Medium Flare彎把測評
    與追求極致氣動或輕量的公路自行車彎把不同,Gravel自行車的彎把對操控性和舒適性有著更高的要求,以應對更多複雜的路面,並滿足長途旅行、探險的需求。因此Gravel彎把與傳統的公路自行車彎把會有很多不同。
  • 世巡賽車隊在用的彎把盤點
    公路車把組對車手的騎行姿勢、操控乃至舒適性有著決定性的影響,那麼如何選擇一根適合自己的彎把呢?職業賽場上的每一件產品都代表著性能的巔峰,參考大PRO們的選擇,或許能幫你找到適合自己的把組。1、Shimano PRO
  • 如何挑選公路彎把 這份參數大全就夠了
    公路車的彎把是騎行者與自行車的主要接觸點之一,因此選擇合適的彎把就顯得很重要。不同類型,不同尺寸的彎把帶給使用者的感覺完全不同,並且安裝的傾角也決定著使用者的騎行姿態,以及肩膀壓力度。大多數的碳纖維彎把誠然會比鋁合金彎把來得輕量,但鋁合金彎把在剛度方面會比一部分的碳纖維彎把來得好。接下來,本篇文章將詳細介紹彎把的各種參數及意義。
  • 帶未上市氣動彎把 3T推出限量版Strada Concept 3
    近期3T合伙人Gerard Vroomen設計了一款限量版Strada Concept 3,並且採用了一些獨特的新組件,例如尚未發布的新款Aero Aeroflux公路彎把,可能同時採用鋁合金及碳纖維版本,以及配備Chris King花鼓的3T輪組。
  • 買整車的同學注意了,一半以上的公路車彎把角度都是錯誤的
    不過不同的彎把造型背後都有它們這樣設計的一套邏輯存在。以上圖Zipp的幾款公路車彎把為例,他們不僅提供了不同的下沉量(Drop)和前申量,而且還有不同的下把位幾何形狀可供選擇,並且每一種背後都有他設計的含義。這一切都主要和車手在自行車上的舒適性有關,如果你更傾向於讓小臂在下把位上更加垂直,那麼你可以選擇reach更小,Drop值更多的車把。
  • 向鯊魚俠致敬-Nibali限量版FSA K-Force彎把套裝發售
    向鯊魚俠致敬-Nibali限量版FSA K-Force Comact小彎把套裝發售
  • 超寬彎把新亮點 Ritchey發布Beacon彎把
    幾年前,湯姆·裡奇(Tom Ritchey)將人體工學設計帶到彎把中,當時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在各種地形上騎車,他親自設計了一個喇叭形的彎把,可以使騎手在長途礫石騎行或多日騎行冒險中更加舒適。此後,Ritchey改進了彎把的人體工程學設計,其超寬彎把具有80mm的Drop。
  • 尺寸接近山地把橫 Wide-R礫石彎把
    Gravel的輪胎越來越寬,並且有很多公司都正在試驗避震系統,車架幾何也在變化,包括更短的把立和更寬的彎把。雖然它們可能不是最符合空氣動力學的,但較寬的彎把可以提供更好的控制。因此,越來越多的品牌正在進入Gravel這片領域當中,但製造超寬的彎把並不像直接掰開普通彎把一樣簡單,即使Nitto公司擁有更專業的知識,也不會很快地製造出超寬彎把。
  • 公路車美女手把手教你,彎把怎麼握才恰當
    公路車把手廣義分為平把和彎把,採用平把一般被定位休閒,而彎把是競速型的基本配備。
  • 金塔納裝有大齒盤和寬彎把的XS碼Canyon Ultimate CF SLX
    奈洛·金塔納的Canyon Ultimate CF SLX,XS碼 奈洛·金塔納(移動之星)身高167釐米,只有5英尺6英寸,但你永遠不會想到他戰車某些部分的設定
  • 「全公路」適用 ENVE推出全新SES AR公路彎把
    如今公路自行車的玩法非常多樣,Gravel、CX和公路競賽等對裝備的需求不盡相同,而ENVE推出的SES AR公路彎把,旨在迎合所有公路玩家的需求。AR即ALL Road。從這款彎把的型號命名來看,我們就知道該產品採用了ENVE獨有的Smart ENVE System,它將流體力學通過CFD模擬並經過風洞測試,以提升現實環境下的氣動效益。因此,SES AR公路彎把的破風輪廓應運而生。
  • 碳纖維碟剎公路車SHOCKWAVE DISC 衝擊波
    衝擊波採用SLC級別碳纖維車架 碳纖維車架的優勢非常明顯 重量輕、強度大、剛性強,> 針對女性騎友特推出搭載SHIMANO R7025小手變頭版本, R7025相對於R7020手變頭更小, 針對性的做了人體工程學優化, 更適合手小的車友, 搭配165mm曲柄, 合適的把立與彎把
  • 自由潛水碳纖維腳蹼大測評
    且大部分我都買了(沒有全部),所以至於是否客觀,你自己判斷。材質自由潛腳蹼一般分玻纖,熱塑,碳纖維三種材質。通常情況下,三者的性能和價格:碳纖維> 玻纖> 熱塑,碳纖維腳蹼在市面上其實也有2種,一種為純碳(full carbon),一種為碳纖和玻纖的合成,具體為外部用碳纖,裡面幾層採用玻纖。
  • 萬元級碳纖維破風公路車 UCC 阿瑞斯UT 推薦
    阿瑞斯車架才用東麗T800碳纖維材料,通過獨特的優化壓緊技術(HCFT),具有更高的剛性,同時能有效降低重量,整車重量為8.2kg。與一般車架相比阿瑞斯車架REACH更大STCAK更小,使車架平衡率STR(STCAK與REACH的比值)更小,從而造就更大的落差,使騎乘者姿勢更氣動,自身的風阻更小,能把破風車架的特點發揮的淋漓盡致,保證了在比賽中的巡航和衝刺速度。
  • 中國碳纖維VS日本碳纖維!碳纖維工藝應用,你知道是什麼嗎?
    中國碳纖維VS日本碳纖維!碳纖維工藝應用,你知道是什麼嗎?縱觀歷史,我們在技術領域的每一次重大飛躍,都伴隨著新材料的出現,原始人把石頭作為工具打制石器,在工業革命時期鋼鐵的發展達到了頂峰,在規律化時期,我們開始了從工業時代向信息化時代的轉變,而碳纖維作為現代工業所離不開的一種特殊材料,他憑藉著重量輕強度大,韌性,高耐腐蝕。
  • 碳纖維漫談:一篇臺灣人寫的碳纖維介紹,信息量很大
    是的,你沒看錯,前三甲都是日本頂級的集團公司,臺塑雖然搞得臺灣西南沿岸生態惡化,不過他確實是全世界前四大碳纖維生產公司。所以臺塑碳纖維確實很了不起,因為他確實養活了很多人,因為這些碳纖維創造了很多臺灣產業的第一,因為碳纖維確實是個好東西,生產難度也極大,什麼比強度就不說了,只因為碳纖維是重要的國防材料,深入了解就知道重要性真是屌爆了。
  • 中國科工力量:後發追趕正成為全球碳纖維「第三極」
    來源:觀察者網原標題:科工力量:後發追趕,中國正成全球碳纖維「第三極」作者 陳辰小小的碳纖維,實際是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中不可或缺的戰略性新型材料。一直以來,全球碳纖維市場由日美兩國企業壟斷。但隨著中國企業的後發追趕、自強進擊,這一格局正在發生變化。中國儼然正成為全球碳纖維「第三極」。日前,全球最大碳纖維企業——日本東麗社長日覺昭廣在接受日媒採訪時表示,中國以國家層面推進採用材料信息學手法,其技術進步的確構成威脅,但積累了堅實基礎數據的日本企業能夠保持優勢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