彎把—作為車手與戰車直接接觸的三個位置之一,直接影響著車手的靜態動態騎姿、對戰車的操控以及騎行風格,同時對發力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隨著公路自行車多年來漫長的發展,傳統彎把、人體工程學彎把、緊湊形彎把、鋁合金彎把、碳纖維彎把等眾多不同材質、不同造型的彎把都曾在世界各地成為主流。
淺談PLT
單車志本次拿到的是來自Shimano子品牌PRO的PLT碳纖維彎把,PRO作為Shimano旗下品牌在自行車壇中有著超高的曝光率,其針對公路車市場生產的彎把、把立、座管和坐墊、碳纖維輪組(三刀和封閉輪)令Shimano在自行車市場涉足更為廣泛。這一系列產品曾被天空(英力士)、安盟─FDJ等眾多頂級世界車隊採用,PRO因此成是眾多世界頂尖職業車手摘得頭籌的幕後功臣之一。而在民用市場,PRO產品憑藉其穩定的品質、充足的產品系列亦佔有一席之地。
PRO品牌的公路自行車彎把分為3個系列:頂級Vibe、次頂級PLT和入門LT。就材質劃分,PLT系列則僅有一款UD T700製作的碳纖維彎把即本次測評的車把。其定位是入門級別碳纖維的次頂級產品。沒有像頂級Vibe系列採用UD T800碳布而是採用了T700,38cm寬PLT碳纖維彎把重量只有220g。雖與Vibe超輕碳纖維彎把的175g差距巨大,但仍輕於PRO最輕鋁合金彎把(240g),同時也擊敗了Vibe空氣動力學碳纖維彎把(>245g)。筆者手上這支42cm寬的PLT碳纖維彎把標稱為245g,實測232g。
在預算不夠充足但又希望嘗試更輕的碳纖維彎把的情況下,PLT碳纖維彎把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PLT Carbon的上把位稍有下沉,下把位的握持位也貼近人體工程學。
獨特把型設計
在把型設計上,PLT碳纖維彎把的手變安裝位並不完全水平,而是稍帶下沉。在使用PLT碳纖維彎把並將手變安裝到習慣的角度時,稍有下沉但又圓潤的設計同樣可以在90°屈肘握持上把位時提供一些的支撐。
PLT碳纖維彎把的下把位是人體解剖學/緊湊型的設計。在實際使用中,PLT碳纖維彎把的下把位握持位置選擇較為豐富,形狀也恰好可以讓筆者充分握住彎把,在搖車發力中更加自信。
▲碳纖維原始的紋路。
雖然與平時使用的傳統把相比,PLT碳纖維彎把的下把位距離手變剎車杆的間距會稍大,但是這可以通過調節Shimano手變的剎車杆位置予以解決。同時PLT碳纖維彎把的下把位末端也足夠長。這意味著在不需要剎車的情況下握持下把位,車手的雙臂不必過於前伸以保持舒適。
從彎把寬度的選擇上看,PLT碳纖維彎把有38、40、42、44cm等4個不同的選項,足以覆蓋目前大多數車手的需求。44的彎把同時照顧到了身高較高、肩寬較寬且不太圓肩的車手。
不過近年來,大多數車友由於各種不良的生活工作習慣的影響存在一些圓肩的情況,因而可能需要更窄一些的彎把。同時部分女性肩寬較窄。希望PLT碳纖維彎把未來也能夠補足36cm甚至更窄的產品選項。
值得一提的是,PLT碳纖維彎把的寬度分類源自對上把位中到中的測量。而它也是PRO公路自行車車把產品系列中唯一一根採用2°外撇設計的彎把,四個寬度向對應的下把位寬度則分別去到39、41、43、45釐米。
▲下把位採用2°外撇設計,兩側都標有標線。
高舒適度的PLT
近年來,德科尼克-快步車隊的未來之星、00後車手雷姆科•埃費內普爾的上把位極端手變內撇的安裝角度引得眾多車友模仿。雖然對上身核心支撐力量有更高的要求,但這一安裝角度確實能讓手肘更加外撇的上把位姿勢更舒適,且能更好地在保持氣動姿勢的同時打開胸腔進氣。筆者並不極端追求手變內撇,2°的外撇可謂剛剛好。同時這一設計也更利於車手在下把位時操控手變。更為重要的是,稍窄的上把位可以提供足夠空氣動力學的上把位姿勢,而稍寬的下把位能夠讓車手的下把位搖車加速發力更為順暢,並提升戰車操控性。
此外,PLT碳纖維彎把的Reach和Drop分別為80mm和130mm,與PRO所有分體碳纖維彎把保持一致。雖然Drop不比筆者常用彎把的135mm,但80/130的數據說明這一彎把並不十分緊湊。
▲半內走線設計,正好在握持位上。
直徑31.8mm的PLT碳纖維彎把採用半內走線設計。線管在爬坡握持位下側部分進行內走,位置恰到好處。既滿足車手在爬坡握持時不受線管的幹擾,保持握持位的圓滑,出口又不至於太過靠近把立影響圈剎剎車的制動手感。
在實際使用過程中,雖不是UD T800,但PLT碳纖維彎把在搖車剛性上並沒有太多的妥協,足以滿足爬坡時長時間搖車的剛性需求。同時在顛簸路面中表現出一定的濾震性能。
不過可惜的是,PLT碳纖維彎把並沒有為安裝在彎把末端的Shimano DI2控制盒進行特殊設計。但是足夠的寬度選擇和友好的管型設計,令PLT碳纖維彎把成為入門級碳纖維彎把中不可忽視的一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