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上回說到:劉義隆和劉義康想殺檀道濟,可是礙於檀道濟的資歷,這哥倆心裡也不踏實。這哥倆的這點小心思啊,被一個人窺破了。
誰呢?
此人名叫
劉湛。
劉湛的祖上,也是世家大族,曾做過東晉的開府儀同三司,位列一品。此人幼時便自比管仲、孔明,有經緯治世之志。
劉裕經過一步步奮鬥,官至太尉,劉湛以世家子弟,入太尉府為參軍,前後策劃,多有功勞,劉裕待之甚重,論起來,此人與檀道濟,算是同僚。檀道濟是武將,他是文臣,與謝晦齊名。
劉裕稱帝以後,見劉湛十分有才,便將他配給了四兒子劉義康,意思是要他好好調教自己的孩子,劉湛也確實幹得兢兢業業,對貪贓枉法之徒毫不留情,一時間風氣為之一振。後來他爸爸死了,文武官員給他送禮的不少,全被他拒絕,從此廉潔之名譽滿朝廷。
劉裕去世後,劉湛十分傷悲,當時劉義真還在,每餐珍饈美味不斷,劉湛特生氣,劉義真看他生氣,以為他也想吃,便招呼他一起來,結果還被他罵了,說你這小子,服喪期間喝酒吃肉,既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他人。
這麼看來,劉湛這個人很不錯啊,那麼他和檀道濟的死有什麼關係呢?
檀道濟,是劉義康攛掇劉義隆給殺的,但攛掇劉義康殺檀道濟的那個人,就是劉湛。
多年的老戰友,他害檀道濟做什麼?
因為不平,心裡不平。
劉湛跟隨劉裕的年頭,不比檀道濟少多少,而且劉湛自認為才幹比檀道濟高(他曾被劉裕稱為「國器」),對劉氏的忠心程度,也比檀道濟深,可是,官做得沒有檀道濟大,功勞也沒有檀道濟高,他這心裡就不平衡了,不平衡就嫉妒,由嫉妒變成恨。
所以說大牛太多未必是好事;劉義隆不爽檀道濟,劉義康擔心檀道濟,這些劉湛看的很清楚;恰好此時劉義隆又病了,那年月,像劉義隆這樣的病,說難聽的,治療方案只有一個字:扛!扛過去,你就活了,扛不過去也就翹了!因此劉義康特害怕,心說我哥要是掛了,檀道濟在軍中威望深重,如果他要是學我爹來個面南稱尊可怎麼辦?
要說劉義康這個擔心也不奇怪,那年月,權臣一個不爽,換個皇帝的現象比比皆是!別的不說,劉義康的大哥不就是被權臣給幹掉的嗎?下手的不是別人,正是檀道濟。
所以劉義康挺害怕。
劉湛自負才幹無雙,當然看的出來劉義康的這種擔心,他本就嫉妒檀道濟的本事,於是便開始吹耳邊風,他說皇帝在,尚能鎮住檀道濟,如皇帝不在了,誰能壓得住他?
此話一說,劉義康更害怕,是啊,他連我大哥都敢廢,何況我吶?乾脆,殺了算了。
就這麼動了殺機。
但檀道濟乃大將,無故殺他不成,所以劉義康還是走了個形式,入宮向劉義隆說了一聲。劉義隆此時正病得唧唧歪歪,聽他一說,覺著也有道理,雖說大將重要,但皇位更重要,這要是一死,倆腿一蹬,後代子孫被人害了可咋辦?唉,那就,收了檀道濟吧。
收了檀道濟,殺不殺,可沒說。也許按劉義隆的意思,要是自己死了,就殺之,不死,就放之。但劉義康一聽就來神了,收了殺了有何區別?!
於是乎,劉義康擬詔書召檀道濟回京。
檀道濟這人是個政治盲,沒心沒肺,職業軍人,哪想得那許多,接到詔書就要走,他老婆把他拽住了,說你功高震主,今日無事相召,只恐意外。檀道濟沒聽,還是走了。等到了建康,嘿,劉義隆病情好轉。
劉義隆病一好,劉義康可就不敢隨意動手了。畢竟是朝廷一等一的大將,皇帝不說殺,誰敢亂動?劉義隆呢,其實也不是很想殺檀道濟,但是劉義康的心思,他知道,他也很擔心檀道濟在他死後造反,可眼下自己還活著,他就想先留著不殺,畢竟此人還有用,於是他拉著檀道濟的手,天天和他聊天,整整聊了一個月。
他總拉著人家聊天幹嘛?廢話,沒事兒把人家叫回來,總得給人家找點事兒幹吧?
按劉義隆的想法,如果自己的病能好,這事兒就算了,放檀道濟回去,可哪知,聊著聊著,他這病又犯了,又倒下了。
這下劉義康可逮著了,迅速逮捕檀道濟,殺之。
什麼罪呢?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無非是趁著皇帝生病圖謀不軌而已。
檀道濟無論如何想不到自己死得這麼冤枉,同時被殺的,還有他的幾個兒子及麾下大將,這些人都曾與北魏軍奮勇作戰,本要馬革裹屍,不想竟死於西市。臨死前,檀道濟一把扯下頭巾摔在地上,大叫道:「乃壞汝萬裡長城!」
《宋史》記載,檀道濟被殺當天,建康發生了一場地震,地面還莫名其妙的生出許多白毛。
百戰名將檀道濟就這麼被殺了。
然後呢?
當然是親者通,仇者快了;當時的人們編出歌謠悼念這位被冤殺的名將:「可憐白浮鳩,枉殺檀江州!」;而劉宋的敵人拓跋燾聽說檀道濟被殺,大喜過望:「道濟已死,吳地的小子們不足懼也!」
幹掉了檀道濟,劉義隆算是去了一塊心病;劉義康也算踢開了一塊兒絆腳石;對這二位來說,結果雙贏。
真是雙贏嗎?
等後面北魏大軍南下的時候再做定論吧;咱接著說劉宋的朝廷。
檀道濟死了,朝廷上消停了嗎?
顯然沒有,舊勢力是煙消雲散了,新的黨爭又開始了。
掃碼入群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