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馬革裹屍,不想卻非命於西市,可惜了,「百戰名將」檀道濟.

2021-02-07 1元檢史

咱們上回說到:劉義隆和劉義康想殺檀道濟,可是礙於檀道濟的資歷,這哥倆心裡也不踏實。這哥倆的這點小心思啊,被一個人窺破了。


誰呢?


此人名叫


劉湛。


劉湛的祖上,也是世家大族,曾做過東晉的開府儀同三司,位列一品。此人幼時便自比管仲、孔明,有經緯治世之志。


劉裕經過一步步奮鬥,官至太尉,劉湛以世家子弟,入太尉府為參軍,前後策劃,多有功勞,劉裕待之甚重,論起來,此人與檀道濟,算是同僚。檀道濟是武將,他是文臣,與謝晦齊名。


劉裕稱帝以後,見劉湛十分有才,便將他配給了四兒子劉義康,意思是要他好好調教自己的孩子,劉湛也確實幹得兢兢業業,對貪贓枉法之徒毫不留情,一時間風氣為之一振。後來他爸爸死了,文武官員給他送禮的不少,全被他拒絕,從此廉潔之名譽滿朝廷。


劉裕去世後,劉湛十分傷悲,當時劉義真還在,每餐珍饈美味不斷,劉湛特生氣,劉義真看他生氣,以為他也想吃,便招呼他一起來,結果還被他罵了,說你這小子,服喪期間喝酒吃肉,既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他人。


這麼看來,劉湛這個人很不錯啊,那麼他和檀道濟的死有什麼關係呢?


檀道濟,是劉義康攛掇劉義隆給殺的,但攛掇劉義康殺檀道濟的那個人,就是劉湛。


多年的老戰友,他害檀道濟做什麼?


因為不平,心裡不平。


劉湛跟隨劉裕的年頭,不比檀道濟少多少,而且劉湛自認為才幹比檀道濟高(他曾被劉裕稱為「國器」),對劉氏的忠心程度,也比檀道濟深,可是,官做得沒有檀道濟大,功勞也沒有檀道濟高,他這心裡就不平衡了,不平衡就嫉妒,由嫉妒變成恨。


所以說大牛太多未必是好事;劉義隆不爽檀道濟,劉義康擔心檀道濟,這些劉湛看的很清楚;恰好此時劉義隆又病了,那年月,像劉義隆這樣的病,說難聽的,治療方案只有一個字:扛!扛過去,你就活了,扛不過去也就翹了!因此劉義康特害怕,心說我哥要是掛了,檀道濟在軍中威望深重,如果他要是學我爹來個面南稱尊可怎麼辦?


要說劉義康這個擔心也不奇怪,那年月,權臣一個不爽,換個皇帝的現象比比皆是!別的不說,劉義康的大哥不就是被權臣給幹掉的嗎?下手的不是別人,正是檀道濟。


所以劉義康挺害怕。


劉湛自負才幹無雙,當然看的出來劉義康的這種擔心,他本就嫉妒檀道濟的本事,於是便開始吹耳邊風,他說皇帝在,尚能鎮住檀道濟,如皇帝不在了,誰能壓得住他?


此話一說,劉義康更害怕,是啊,他連我大哥都敢廢,何況我吶?乾脆,殺了算了。


就這麼動了殺機。


但檀道濟乃大將,無故殺他不成,所以劉義康還是走了個形式,入宮向劉義隆說了一聲。劉義隆此時正病得唧唧歪歪,聽他一說,覺著也有道理,雖說大將重要,但皇位更重要,這要是一死,倆腿一蹬,後代子孫被人害了可咋辦?唉,那就,收了檀道濟吧。


收了檀道濟,殺不殺,可沒說。也許按劉義隆的意思,要是自己死了,就殺之,不死,就放之。但劉義康一聽就來神了,收了殺了有何區別?!


於是乎,劉義康擬詔書召檀道濟回京。


檀道濟這人是個政治盲,沒心沒肺,職業軍人,哪想得那許多,接到詔書就要走,他老婆把他拽住了,說你功高震主,今日無事相召,只恐意外。檀道濟沒聽,還是走了。等到了建康,嘿,劉義隆病情好轉。


劉義隆病一好,劉義康可就不敢隨意動手了。畢竟是朝廷一等一的大將,皇帝不說殺,誰敢亂動?劉義隆呢,其實也不是很想殺檀道濟,但是劉義康的心思,他知道,他也很擔心檀道濟在他死後造反,可眼下自己還活著,他就想先留著不殺,畢竟此人還有用,於是他拉著檀道濟的手,天天和他聊天,整整聊了一個月。


他總拉著人家聊天幹嘛?廢話,沒事兒把人家叫回來,總得給人家找點事兒幹吧?


按劉義隆的想法,如果自己的病能好,這事兒就算了,放檀道濟回去,可哪知,聊著聊著,他這病又犯了,又倒下了。


這下劉義康可逮著了,迅速逮捕檀道濟,殺之。


什麼罪呢?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無非是趁著皇帝生病圖謀不軌而已。


檀道濟無論如何想不到自己死得這麼冤枉,同時被殺的,還有他的幾個兒子及麾下大將,這些人都曾與北魏軍奮勇作戰,本要馬革裹屍,不想竟死於西市。臨死前,檀道濟一把扯下頭巾摔在地上,大叫道:「乃壞汝萬裡長城!」


《宋史》記載,檀道濟被殺當天,建康發生了一場地震,地面還莫名其妙的生出許多白毛。


百戰名將檀道濟就這麼被殺了。


然後呢?


當然是親者通,仇者快了;當時的人們編出歌謠悼念這位被冤殺的名將:「可憐白浮鳩,枉殺檀江州!」;而劉宋的敵人拓跋燾聽說檀道濟被殺,大喜過望:「道濟已死,吳地的小子們不足懼也!」


幹掉了檀道濟,劉義隆算是去了一塊心病;劉義康也算踢開了一塊兒絆腳石;對這二位來說,結果雙贏。


真是雙贏嗎?


等後面北魏大軍南下的時候再做定論吧;咱接著說劉宋的朝廷。


檀道濟死了,朝廷上消停了嗎?


顯然沒有,舊勢力是煙消雲散了,新的黨爭又開始了。


掃碼入群交流



相關焦點

  • 檀道濟:自毀長城的來歷,比嶽飛還冤的一代名將,民族英雄被殺.
    及至劉義隆即位,彭城王劉義康執政,擔心檀道濟會在劉義隆死後謀反,矯詔召檀道濟入朝。將檀道濟與其子十一人,及麾下的猛將全部在建康被處死。檀道濟被抓時,狠狠地把頭巾拉下摔在地上,說:「乃復壞汝萬裡之長城!」這就是「自毀長城」典故的出處。檀道濟被冤殺後,百姓紛紛痛苦落淚。消息傳到北魏,魏軍將領喜形於色,十分高興,因為在南朝劉宋,只有檀道濟是他們所忌憚的。
  • 檀道濟
    檀道濟檀道濟(?-436年4月9日),高平郡金鄉縣(今山東省金鄉縣)人。東晉末年名將,劉宋開國元勳,左將軍檀韶之弟。出身寒門,父母雙亡。參加謝玄創建的北府兵,投身於劉裕部下。隨劉裕率兵平定桓玄之亂,拜太尉參軍、唐縣男,從平盧循之亂。
  • 大將檀道濟一生百戰百勝,只因被皇帝被疑心,死時留下一個成語
    要問古代名將有哪些?大家馬上想到項羽、韓信、衛青、霍去病,甚至呂布徐達,但有一個大將卻被低估了,他就是南朝宋國的名將檀道濟。檀道濟一生戎馬倥傯,驍勇善戰,曾參與討伐盧循,滅後秦及元嘉北伐等戰役,其作為劉裕北伐時的先鋒,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所向皆披靡。
  • 劉宋名將檀道濟,是如何走向人生終點的?
    01宋魏之間的連年戰爭使得檀道濟意外獲得了實力元嘉八年,春天,檀道濟被封為徵南大將軍,到東平壽張去討伐北魏。元嘉八年二月,滑臺還是被北魏的大軍攻破了,萬般無奈之下,檀道濟只好引軍撤退。不久之後,檀道濟又從清水帶領兵士去援救滑臺,拓跋燾命令叔孫建和長孫道生去抵抗檀道濟。
  • 檀道濟:我就是《三十六計》的作者,「自毀長城」是我說的
    說到自毀長城人們可能會想到袁崇煥,其實這個成語出自一代名將從檀道濟。現在讓我們把視線投到南北朝時期,就從檀道濟說起。       檀道濟是南朝劉宋的開國元勳,他善於用兵,驍勇善戰,足智多謀.為劉宋王朝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宋文帝元嘉七年(公元430年),宋文帝劉義隆派徵南大將軍檀道濟率領大兵向北討伐北魏。
  • 他開創元嘉之治,為何卻做了件蠢事殺檀道濟?絕非功高震主那麼簡單
    檀道濟,南朝劉宋一代名將。他出身南朝王牌軍北府軍,劉宋王朝開國皇帝劉裕起兵時,檀道濟便是創業元從功臣之一。
  • 將軍百戰走,馬革裹屍還—東漢開國功臣馬援
    馬援,東漢開國功臣,著名的伏波將軍,以「老當益壯」、「馬革裹屍」等名言享譽千古,馬援祖上就是漢朝高官,到馬援一代已經沒落,不過他從小就有大志,父兄早逝,事嫂如母,不正衣冠,不敢相見。少為縣吏,押解犯人時同情對方遭遇,竟不惜擔責放了罪犯。
  • 南朝宋開國名將檀道濟之死:成敗皆由「廢立」起,悔不當初!
    南朝宋開國名將   檀道濟檀道濟,高平金鄉人(今山東金鄉縣人),南朝宋著名開國將領
  • 北府兵最後一個名將,寫出三十六計,卻被當成「司馬懿」害死了
    這一年,威名赫赫的北府軍最後一個名將被殺於建康城廷尉府中。檀道濟,這個據說總結出了三十六計的將軍,臨死前還為歷史貢獻了兩個成語:目光如炬和自毀長城。道濟見收,憤怒氣盛,目光如炬,俄爾間引飲一斛。乃脫幘投地,曰:「乃壞汝萬裡長城。」
  • 【歷代名將】總結三十六計,南朝第一名將檀道濟留威名
    成語「自毀長城」的意思是自己削弱自己的力量、毀掉自己的優勢,而最早發出這一痛心之語的乃是中國歷史上南北朝時期南朝的第一名將檀道濟。他在被冤殺前怒斥道:「乃復壞汝萬裡之長城!」事實上他一語成讖。檀道濟,大約生於東晉晚期,祖籍山東高平金鄉,祖輩應屬於北方淪陷時南逃的難民。他出生在江蘇鎮江,幼年時父母雙亡,他的上面有兩個哥哥和一個姐姐,他們都由堂叔撫育成人。
  • 馬革裹屍
    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冀曰:「諒為烈士,當如此矣。」      解釋:馬援說道:「如今,匈奴和烏桓還 在北方不斷侵擾,我打算向朝廷請戰,提出當個先鋒,作一個有志的男兒。男兒應該戰死在邊疆荒野的戰場上,不用棺材斂屍,而只用馬的皮革裹著屍體回來埋葬,怎麼能躺在床上,死在兒女的身邊呢?"
  • 成語故事:馬革裹屍
    近義詞:赴湯蹈火、戰死沙場反義詞:臨陣脫逃《後漢書·馬援傳》:「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譯文:《後漢書·馬援傳》:「男兒應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著屍體回來安葬,哪能睡在床上靠著兒女服侍呢?」
  • 中國歷代名將62:檀道濟
    今天我們來講講檀道濟。檀道濟是南朝劉宋的開國將領,他們家兄弟三人都是跟著宋武帝劉裕混的。404年的時候,劉裕起兵反抗桓玄,檀道濟的哥哥檀韶帶著他兩個弟弟就加入了劉裕的軍隊。後來檀道濟跟著劉裕的軍隊打入了建康,在這過程中,可能立下了一些功勞,所以他被劉裕授官為建武將軍參軍事(劉裕當時是建武將軍)。後來據說檀道濟還抓住了桓玄的侄子桓振(但是也有資料記載桓振是死在一個叫唐興的人手裡)。410年,盧循起義之後,盜賊並起,檀道濟平定了其中一個叫郭寄生的勢力。後來跟著劉裕的弟弟劉道規轉戰各處,檀道濟身先士卒,立功甚多,被封爵為縣男,食邑四百戶。
  • 一將功成萬骨枯,不許英雄見白頭;盤點歷史上慘死的8位名將
    自古以來,具體有多少位將軍,不得而知,但是名將卻是寥寥無幾,可能幾十位甚至數百位將軍中,才能出現一位名將;但就是這些名將,因為戰功赫赫,在民間和軍隊中威望極濃,故而深受帝王的忌憚,畢竟,自古以來,功高震主者基本都是武將,所以善終的名將者寥寥無幾,而這裡,就來盤點下,古代慘死的八位名將。
  • 「馬革裹屍」的他給我們什麼啟示
    「馬革裹屍」的他給我們什麼啟示      馬援,戰國名將馬服君趙奢之後。他12歲就成了孤兒,跟著大哥馬況生活。
  • 一日一成語 |馬革裹屍
    東漢初的名將馬援,英勇善戰為東漢王朝的創建立下汗馬功勞。後來,他又率兵平定了邊境的動亂,威震南方。公元41年被劉秀封為伏波將軍。過了三年,馬援從西南方打了勝仗回到京城洛陽,親友們都高興地向他表示祝賀和慰問。
  • 84.馬援:辭職跑去邊疆放羊的公務員,如何混成馬革裹屍的東漢名將?
    這一戰,恐怕真的要馬革裹屍了。馬援更沒想到,他剛剛咽氣就被朝廷反攻清算。家人只得用破席捲著他的屍首草草下葬,無一人敢來弔唁。這一生,勇猛豪邁卻又結局悲涼。公元前14年,馬援以四兒子的身份呱呱墜地,家裡好幾代人都是公務員。
  • 檀棋、李必、張小敬之間的愛
    檀棋說:我是一個奴婢,我不需要打算。跟著公子能做大事,有意義,我願意。張小敬問:你有什麼自己想做的事嗎?你分得清對錯嗎?檀棋回答:有又怎麼樣?一定沒有公子想的了不起。所以,不想也罷。張小敬說:只服從命令,不去多想想,你自己的本事就發揮不出來,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