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人周震南照片,他在《創造營2019》中成為奪冠大熱
「直男」有時大行其道,有時如過街老鼠。中文世界的審美觀正在變革,看似鐵板一塊,其實日益割裂。近幾年,觀眾能看到《戰狼》《紅海行動》這樣十分「鋼鐵直男」的電影票房大賣,也能看到反「直男」審美的男性偶像收穫成功。例如蔡徐坤、周震南等偶像,他們所塑造的形象就不屬於傳統的陽剛範疇,也很難簡單用陰柔氣來形容,他們反映出多元的審美流向,共同點是消費群體對傳統陽剛審美的叛逃。
蔡徐坤式花美男走紅的同時,「直男」在中文網際網路一步步成為貶義詞,這也許不是巧合,其背後自有一套市場和文化邏輯。儘管從性格來說,有一批美男子如鹿晗、吳亦凡等骨子裡也流淌著直男本色,但當新媒體文章消費起「直男」時,配圖往往不是這些美男子,而是頑固不化、趣味糟糕的男性。相應的,「鋼鐵直男」、「直男癌」這些衍生詞彙連帶著把「直男」拐進糞坑裡。
儘管大眾沒有一個對「直男」的統一界定,但不言自明的是:很少再有人將「直男」作為褒義詞來使用,女人們想到的不再是杜丘、裡昂,而是王寶強、王迅乃至最近深受輿論困擾的劉慈欣,或是耿直,或是霸道,或是摳門,或是油膩,「直男」這個原本定義寬泛的詞,在實際日常使用中趨近於貶義詞。當一個女生說:「這個人太直男了。」內在的語義裡往往含有「不夠細膩」、「大男子主義」、「審美單一」、「對其它性別缺乏共情」等意義,反之,如果一個男人被形容「不那麼直男」時,他越來越被視作一種褒獎。
高倉健飾演的杜丘,曾是陽剛審美的代表
其實,半個世紀前,「直男」是GAY圈中對於異性戀男的一個特殊稱呼。1941年,喬治·W·亨利博士寫了一本關於男同性戀者的訪談錄。在書中,他用「to go straight」這個短語形容那些因為種種原因退出gay圈轉而喜歡女人的ex-gay們,後來,這個詞用來表示異性戀男性與bent(彎曲的)相對。中國古代很難找到直男的說法,「直」在中國古代一般不指代性取向,而是一種性格氣質,《說文》道:「直,正見也。」中國人說一個人直,往往是說他性格正直、剛毅或比較「拗」,比如「拗相公」王安石就是一個很直的人。
在消費社會,「直男」被商品經濟重新發掘出來,並賦予了新的含義。對「直男」的批評主要集中在他們的性別態度和審美趣味上。簡書上有一篇文章,叫《「直男」到底有多可怕》,其中一個例子就是用來調侃「直男」的審美趣味,作者說:「如果你化了全套妝容只是塗個裸色口紅,『直男』們會稱讚:『好漂亮、皮膚真好、素顏都這麼美!』但如果你塗個顏色重一點的口紅,其他什麼都沒塗,『直男』們就會竊竊私語:『這女的化這麼濃的妝,太妖豔了吧!』」
在社交論壇和新媒體,消費「直男」的文章如流水線產品,源源不斷冒出來,普遍論調是:「國內直男配不上國內女性」、「直男的趣味如同災難」等,知乎上曾有一篇文章,叫《天朝直男審美到底是個什麼姿勢水平》,就認為「中國男性普遍缺少成熟的趣味和對生活的熱忱」。
的確,有部分男性的性別觀大有「非我異性必不正常」的立場,他們即便不反對LGBT群體,也會默許對後者的打擊。而部分男性,也確實存在審美趣味上的問題。但是,為什麼這會演變為網友對「直男」這一整體概念的攻擊呢?
要知道,「直男」原本只是形容「身為異性戀的男性」,沒有褒貶色彩,也不含對審美趣味的評判。畢竟,沒有調查表明異性戀男性與審美趣味、性態觀念的必然聯繫,放眼網絡上攻擊「直男」的帖子,往往也只是用個例推整體,用一套煽動話術營造出鄙視鏈,但它們的嚴謹程度都是不足的。
為什麼貶損直男的文本市場巨大?這與消費社會的邏輯密不可分。在消費社會中,資本會主動取悅購買力最強的群體,通過生產消費符號,刺激後者的消費欲望。那麼,在中國,誰是消費的主力軍呢?馬雲已經說了:「女性是消費主力軍,抓住女性就抓住了消費。」馬雲的話有數據支撐,調查顯示:超過50%的淘寶賣家是女性。女性賣家店鋪好評率也高於男性。女性在多個領域表現出強勁的購買力,奢侈品、飲食、寵物等,戰略諮詢公司貝恩公司發現:中國消費者已是頂級奢侈品的主要消費群體。他們的消費比例達到全部奢侈品消費的25%,其中,女性是購買奢侈品的主力。
女性經濟崛起,資本自然要向催產師一樣慫恿女性消費,他們挖空心思挑逗女性的情緒,「直男」就成為一個便捷的工具,在源源不斷調侃、諷刺、挖苦、黑化「直男」的帖子中,作者經常會通過攻擊「直男」引到特定消費品上,比如口紅、服飾、奢侈品,從而吸引讀者注意,大致套路是——開篇對「直男」審美口誅筆伐,然後提出自以為更高級的審美品味,進而推銷商品。還有一種套路,則是商家將某類商品與「直男」趣味掛鈎,比如絲襪、高跟鞋、口紅、筒裙等等,暗示潛在購買者為了取悅男友/丈夫而購買這些商品。
還有一類網紅,擅於通過消費「直男」來鼓吹「新女性」。這本是一個舊詞,一戰後美國的爵士時代,以澤爾達為代表的一批女性就宣揚「新女性」,到如今,隨著一批自媒體網紅的推動,新女性再次成為時髦詞彙。但在網際網路世界,新女性不只是一個身份符號,也成為文化與資本角逐的商業符號,與其說這一批自媒體網紅有多麼熱心中國女性的平權事業,不如說他們嗅到了新的商機,打著塑造新女性的旗號,製造又一場消費狂歡。其實,這些人哪是什麼新女性,不過是用一堆漂亮詞彙撿起一戰後新女性口號的殘羹冷炙,剝除先輩的政治色彩,只提煉出片面伸張欲望的經濟型新女性。
直男被認為喜歡攻擊性弱、長相甜美的女性,比如藝人吳宣儀,是很多直男喜歡的偶像
所以,汙名化「直男」的是這一套消費文化和它的代言人。有趣的是,在中國網際網路,最開始將直男一詞流行開來並作為批判對象的群體,也並非女權主義者或LGBT人士,而是充斥大量腐女、八卦女的SNS,從性取向而言,這部分人反而是「直女」。在當時,針對「直男」的批評還局限在小圈子裡,只是到後來,腐女的調侃被敏銳的商家挖掘,文化資本產業嗅出其中的利益,於是一場浩浩蕩蕩的「直男」汙名戰拉開帷幕。
實際上,在英國,一個直男甚至可以大大方方進同性戀酒吧(Gay Bar),而在場的同性戀並不會因為你是直男就排斥你。《留學》雜誌在一篇文章中寫道:「Gay Bar並不是只接受同性戀顧客,作為直男如果想進去感受一下也沒有什麼不可以。你需要做的,就是在適當的時間表明自己的性取向,一句「I am straigtht」就夠了。即使這樣,出於「節操」,大家還是會友好地對待你,所以不用尷尬。」
在現實生活中,直男成為女權主義者的人大有人在。性取向為異性,並不妨礙他們認可「維護女性權益,爭取男女實際平等」的價值。女權主義者的一個基本共識是:女權認可男女平等,而男權這個詞,它是從Patriarchy或Masculism翻譯二來,並非是指「男性權利」,而是指「以男性為中心的家長制」或「男性優越性」。
女權主義者Roxane Gay曾說:「當我們談論女性的需求時,必須考慮我們所擁有的其他身份:我們不僅僅是女人,我們是有不同身體、性別表達、信仰、性取向、社會階層、個人能力的人。看到我們的共同點固然重要,然而同樣重要的,是意識到我們之間的不同、以及這些不同如何影響塑造了我們的生命經驗。沒有這樣的包容性,我們的女權便毫無意義。」
作為個人,如果我們厭倦被誤解、被汙名,我們就應該自覺抵制那些帶有偏見的符號,不只是已被汙名的「直男」,還有「田園女權」、「娘炮」這些詞彙。那些討厭被標籤化的「直男」們,要回擊的也不該是女權主義者,被汙名化的「直男」,和被汙名化的「女權」,看似水火不容,實則都是資本塑造的鄙視鏈中被消費的對象,與其相互攻訐,不如正視這種汙名現象的巨大弊端。
本文原稿首發自《看天下政商智庫》,作者授權轉載,二稿有修改
作者:周郎顧曲,自由撰稿人
責編| 蓋茨比
圖片| 豆瓣
■ 鳳凰網文化■
時代文化觀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