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巨棺墓坑出土的怪異「手錶」

2020-12-23 騰訊網

2008年12月11日,上思縣前段時間出土的「三合土」巨棺的墓坑邊,居然發現一個「手錶」。當日,相關考古專家和中央電視臺記者來到巨棺出土現場考察時,居然出現了這樣匪夷所思的事情。

當日,中央電視臺的2名記者和中國銅鼓研究會理事長、廣西文物專家組組長、原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館長蔣廷瑜先生來到上思縣,對該縣11月下旬出土的兩具石棺進行考察、採訪報導。中午11點左右,考察報導組一行來到石棺出土現場,對現場和周邊環境進行考察、錄像時,發現巨棺(較小那個)出土的墓坑邊還有一片5公斤左右的三合土(巨棺由三合土製成)。後來在挖出那片三合土碎片時,突然從三合土碎片底部掉下一個金屬物品,在掉落下來碰到石頭時,發出金屬撞擊的聲音。考察報導組人員細心一找,在掉落的地方發現了一枚「戒指」。

經辨認,這枚「戒指」是銅質,與普通戒指一樣大小,「戒指」表面呈手錶形狀,時針和分針指向10點6分,邊緣也有像手錶上發條的紐。用手將「戒指」的內部擦拭幾下,發現刻梅花狀凹陷的花紋,裡面清晰地刻有「瑞士」2個字,這顯然是一個袖珍的「瑞士手錶」。「手錶」的錶帶很長,與普通的戒指環不一樣。

專家們認為,如是用來陪葬的「手錶」,但當地人也沒有把實物塑成「袖珍」金屬製品的習俗。而且世界上第一塊能戴在手腕上的手錶是誕生於1904年(另一說法是1918年),剛剛有100的歷史,瑞士手錶傳入中國也僅僅是幾十年的事情,與石棺的年代相距甚遠。如果不是陪葬品,能離奇地埋在石棺出土墓坑邊的土中,並被後人發現,機率也是非常之小。總之,這「手錶」究竟是什麼年代的物件,用來作什麼,又怎麼出現在墓坑邊的泥土裡,這仍然是一個難以解開的謎團。

當日,上思縣文物保護人員決定,待不久後國內專家前來上思打開巨棺時,也一起對「手錶」進行鑑定,再來解開這個謎團。

[相關謎團]

完好無缺的上思「三合土」棺槨是目前全國用「三合土」包裹的墓葬中,首例出現一棺一槨的棺槨。由考古、文物保護和醫學聯手合作開啟這一棺槨,也是廣西首次多學科合作共同考古。

這一神秘的巨棺從被發現至今,一直受到關注,隨著棺槨開啟後,一些謎團解開了,一些新的謎團又來了。

謎團一

墓坑旁的「瑞士手錶」從何而來

明清時代墓坑旁發現「瑞士手錶」的消息引起了眾多的猜測,有「盜墓者遺留說」、「墓葬年代懷疑說」……這塊袖珍的「手錶」到底從何而來?為什麼會出現在巨棺墓坑旁呢?

其實,說它是塊「瑞士手錶」不如說它是個做成手錶狀的戒指。從造型材質等方面看,這塊「瑞士手錶」應該是近現代的產品。

據上思縣文物保護管理所王善初所長介紹,發現巨棺的山頭叫時嬌山,10多年前,曾經有人在巨棺所在的山坡上,種植果樹,並在那裡搭建了一個草棚用來看護果園,供全家居住。

棺槨距離地面只有30釐米左右,這個造形「洋氣」且別致的「瑞士手錶」極有可能是果園主人當年曾喜愛的一件飾物,後來無意遺棄在果園裡,在後來的耕作中,又無意間將這個小飾物「趕」到了巨棺墓坑邊,與棺槨越靠越近。最後陰錯陽差地在棺槨旁被發現。

謎團二

活蟑螂為何出現在木槨中

此次在上思一共發現了兩副「三合土」棺槨。較小的一副棺槨滲出了褐色無異味的不明液體,這一情況透露了一個重要的信息:要麼棺內遺體保存較完整,要麼棺內遺體全部腐爛。有液體從棺槨中滲出,說明棺槨內的環境可能會被外界「侵擾」,影響棺內物品的保存。迫於搶救棺內遺體遺物的壓力,專家才匯聚到一起,開啟棺槨。

12月20日下午,「三合土」棺槨的木槨頂蓋就被打開。當木槨頂蓋移開後,專家們查看現場時,發現有一隻活蟑螂,,約大拇指般大小,正在木槨與木棺之前爬動。

「三合土」封泥是完全把木槨和木棺包裹起來的,木槨與木棺間也有一間處於一些封密狀態,蟑螂是怎麼鑽進去?難道幾百前的蟑螂能存活到現在?或是有人在打開木槨蓋時放進去的?

據資料顯示蟑螂的壽命最多只有3年,在現場的人不是專家就是技術人員或記者,大家都沒有理由要將一支蟑螂放進棺槨之中。

蟑螂是如何穿過這般堅硬的「三合土」層,到達木槨中的呢?大家都無法解釋這一意外情況。

會不會是從滲透液體的縫隙中鑽進去的呢?

21日傍晚,專家們將木棺內的遺體遺物等全部清理完之後,為了證實早前的推測,決定將「三合土」棺槨整個吊起。

當棺槨離開地面約30釐米時,專家們趴在地上,在棺槨的底端尋找滲出液體的縫隙。

原來滲出液體的並不是縫隙,而是一道不規則的口子,口子最寬處約有2釐米寬。這樣的寬度足夠狡猾的蟑螂鑽進棺槨中了。

謎團三

棺內陪葬品為何屈指可數

從棺內的遺體分析,「三合土」棺槨中的墓主應該是一件老婦人,但具體的年齡還不好下定論。

從墓葬方式看,用「三合土」做封泥,封泥內有一槨一棺,且是材質不錯的木材做的,從墓葬方式的推測應該不是一介貧民。再加上棺內保存下來的紡織品極似絲綢或麻,而不管是絲綢還是紡織品,都不是一般的貧民能穿得來衣料,這些跡象再次表明:墓主極有可能不是一介貧民。

既然不是一介貧民,為何陪葬品會如此之少呢?目前,棺內發現的遺物中,除紡織品外,只有三枚錢幣、一個飾品、一把摺扇以及一個用於做髮髻的髮簪。並沒發現儲如陶瓷、銅器之類的其他陪葬品,數量屈指可數。

實際情況到底如何,還需要專家學者們從更多的方面進行考究。

「三合土」棺槨發掘 廣西多學科考古新嘗試

據專家介紹,在「三合土」封泥的棺槨中存在一槨一棺的墓葬形式,這在國內的同類墓葬中尚屬首次發現。此次考古發掘也對研究古代當地的墓葬風俗與服飾有著重要意義。

在此次考古發掘中,廣西文物部門首次以考古、文物保護、醫學等多學科專家組成專家組,對廣西考古界來說,多學科進行考古是一種嘗試,也為另外一具同在上思發現的「三合土」棺槨的發掘提供了經驗。據了解,兩副棺槨應該為夫妻墓葬,此次發掘的棺槨較小,只有約一噸重,較大的棺槨約為五噸重,體積約為小棺槨的兩倍。專家稱,他們將經過科學的討論後,才決定是否對大的「三合土」棺槨進行開館。

一名專家表示,考古不是挖寶,「石棺」的價值不能用出土文物的數量和價值來簡單衡量。這座墓葬儘管規模不大,卻是廣西少見的保存完好的古墓葬,其發現對研究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提供了珍貴的實物依據。

相關焦點

  • 十年前廣西古墓裡出土的是「瑞士手錶」?還是戒指?
    2008年12月11日,上思縣前段時間出土的「三合土」巨棺的墓坑邊,居然發現一個「手錶」。當日,相關考古專家和中央電視臺記者來到巨棺出土現場考察時,居然出現了這樣匪夷所思的事情。  當日,中央電視臺的2名記者和中國銅鼓研究會理事長、廣西文物專家組組長、原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館長蔣廷瑜先生來到上思縣,對該縣11月下旬出土的兩具石棺進行考察、採訪報導。中午11點左右,考察報導組一行來到石棺出土現場,對現場和周邊環境進行考察、錄像時,發現巨棺(較小那個)出土的墓坑邊還有一片5公斤左右的三合土(巨棺由三合土製成)。
  • 廣西明代墓出土一枚戒指,實際上是一塊手錶,專家看後:不可思議
    廣西明代墓出土一枚戒指,實際上是一塊手錶,專家看後:不可思議中國古代的很多文物都是從墓穴裡挖出來的,能放到墓穴裡的,不是墓主人的心愛之物,就是價值連城的精美器物。可以說,能夠被帶到墓穴裡的都是寶貝。比如在廣西,在一座被盜墓賊光顧過的毀壞非常嚴重的墓穴中,出土了一批文物,在拍照傳到網上的時候,其中有一件文物,讓很多專家直呼:不可能。是什麼原因讓從業多年、見多識廣的專家這麼失態呢?原來,在專家們清理墓穴的時候,發掘到了一枚戒指。這個戒指的大小沒有什麼問題,只是樣式有點奇怪,不像古代的那種大扳指,反而有點像現代的手錶。
  • 廣西一明代古墓,墓中出土一塊「瑞士手錶」,專家驚呼:這不可能
    廣西一明代古墓,墓中出土一塊「瑞士手錶」,專家驚呼:這不可能在中國掀起熱潮,我國目前已經發現了很多古墓爾多莫中尉抽出來數不清的奇珍異寶,在發掘古墓的過程中,除了珍寶之外,還應該做一些有益的事情,從今天早晨就給大家說說關於廣西一座古墓的故事,建築古墓中出土了一份非常特別的禮物
  • 冬筍壩遺址出土4座船棺葬
    12月18日,重慶日報記者從九龍坡區冬筍壩遺址2020年度階段性考古工作新聞通氣會上獲悉,作為我國最早確認的巴文化遺址,冬筍壩遺址今年新發現了28座墓葬,其中船棺葬佔4座。這是1957年以來重慶地區首次集中出土船棺葬,專家將這次考古發現稱為「近十年來重慶地區巴文化遺存最為重要的發現」。冬筍壩遺址位於九龍坡區銅罐驛鎮冬筍壩,地處長江左岸的二級階地上,分布面積約1萬平方米。西南博物院(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等博物館前身)、四川博物館(四川博物院前身)等單位曾於上世紀50年代對冬筍壩遺址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共發掘81座墓葬。
  • 重慶冬筍壩遺址集中出土「船棺葬」
    12月18日,記者從九龍坡區冬筍壩遺址2020年度階段性考古工作新聞通氣會上獲悉,作為我國最早確認的巴文化遺址,冬筍壩遺址今年新發現了28座墓葬,其中船棺葬佔4座。這是1957年以來重慶地區首次集中出土船棺葬,專家將這次考古發現稱為「近十年來重慶地區巴文化遺存最為重要的發現」。
  • 湖北出土一古墓,棺木重達7噸,專家:此等國寶,必須禁止出境
    眾所周知,棺槨制度早在周代就已定型,據《禮記.檀弓上》記載:「天子之棺四重,水兕革棺被之,其厚三寸,也棺,梓棺二。」「棺」是收斂屍身的葬具,「槨」是套在棺材外面的容器。
  • 考古挖掘秦始皇祖墳,出土一隻黃金啄木鳥,考古家:極度怪異
    這座古墓雖然被盜,但仍出土了大量的稀世文物,這些文物都是中國歷史上的文化隗寶,但在考古挖掘秦皇陵祖墳出土的文物中,世人知道的僅是一些珍貴且大型的青銅器,而忽略了一件非常怪異的文物,這件文物的名字被稱作「春秋金啄木鳥」。
  • 1964年出土青銅棺,2013年出土藍色骸骨,「大波那」是什麼地方?
    大波那銅棺在雲南西部的祥雲縣有個大波那村,1964年,祥雲縣機場在大波那村開山取石,結果意外發現一座古墓,在古墓中挖掘出一具戰國時期的青銅棺,由青銅打造,長達兩米,重量251.7公斤,棺壁上動物圖案栩栩如生,可見當時青銅冶煉技術已經相當高明,這具青銅棺是雲南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此棺出土後,即被雲南省博物館作為鎮館之寶收藏,這個銅棺被稱為「大波那銅棺」,可是關於青銅棺的來歷以及主人是誰卻成了難解的謎題。
  • 長沙馬王堆出土「辛追夫人」後,日本為何數次索要她的頭髮?
    不過,在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眾多珍貴文物之中,有一件特殊的文物卻是震驚了考古學界。這件特殊的文物便是一具千年不腐的女屍——「辛追夫人」。由於出土的千年女屍在當時是世界上首次被發現的「溼屍」,所以各國人士紛紛前來參觀。其中,日本首相在參觀了馬王堆漢墓之後卻是數次提出索要「辛追夫人」頭髮的請求,並且拒不說出原因。
  • 撞臉網絡文化的5件文物,「手機殼」算啥,「黑人抬棺」都發現了
    1:三星堆出土「萌豬」 神秘的三星堆再次因一件文物火遍網絡,然而這次不是往常那種怪異又巨大的青銅器,而是一隻憨態可掬的「萌豬」,它線條簡單,泥塑陶製,卻把呆萌的表情展現得栩栩生動,距今已有3200多年歷史
  • 甕棺葬、船棺葬、樹葬
    而閩南和兩廣地區的甕棺葬卻大多是成年人死後,用木棺材盛屍拿去埋葬,過了若干年帶屍體腐爛以後又掘棺拾骨,盛入特質的陶翁內另覓新地擇吉日再葬,此為二次葬。廣西壯族地區稱揀骨葬的陶翁為「金重」廣東則稱為「金塔」,在桂北山區一些靠近村落的巖洞中入葬的「金重」少則幾個,多至上百個。至今在廣東地區一些農舍背後的竹林內常常見裝有屍骨的陶翁。
  • 農民一鋤頭挖出一口銅棺,專家上報申請保護,上級回應:直接熔化
    除了木製的棺材,考古學家也發現過古代玉制的棺材,可是銅製的就比較少,全世界只有一口保存完好的青銅棺材,這個青銅棺1964年出土自雲南祥雲縣,被稱為大波那銅棺,這個銅棺引起了全世界的轟動。
  • 歐洲「怪異」城市,全面禁止戴手錶,違反要被罰跳海
    但這些習慣與位於歐洲東南部的扎達爾相比,根本不足以令人吃驚,因為這裡不允許戴手錶,一旦發現就要被罰跳海。看到這樣的風俗習慣,可能不少人會覺得這會不會太過分了,為什麼戴手錶就要被罰跳海呢?之所以會形成這樣一個說法,主要是因為在2001年的時候,扎達爾為了吸引更多的遊客前來,拍攝了自己的第一組宣傳片,而宣傳片為了彰顯當代旅遊的本質——放鬆身心,提到來這裡的遊客儘量不要攜帶手錶,不要讓時間成為了此行的束縛。
  • 瑞士出土2200年前「樹棺」,墓主身穿羊皮衣,躺在掏空的樹幹之中
    不知道大家對葬具了解多少,葬具有棺、槨、骨灰盒,當然這個東西也跟民族文化有所掛鈎的,它還可以體現民族、地區的習俗,文化中。遠古時代的人們只能用柴草,樹枝,樹皮包裹屍體,由於這些太過簡陋,後來就出現了樹棺,人們把樹掏個洞然後把屍體放進去。
  • 遮天:星空中的青銅巨棺,葉凡最不凡的泰山之旅
    而隨著這一章節的結束,是在紅日逐漸落下地平線,在夜幕降臨的前一刻,在九具龐大的龍屍拉著一口青銅巨棺橫在漆黑冰冷的宇宙中從而畫上句號。小結:九龍拉棺究竟是什麼來頭?葉凡和青銅巨棺間究竟又有怎樣的糾葛?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 新疆和田出土頭戴花環乾屍
    [導讀]新疆和田發現2000年前羊脂玉還發現繪有人面像的彩棺、形制獨特的獨木棺和箱式榫卯棺新疆網訊新疆和田地區自古以產玉聞名,和田玉更是享譽國內外的寶玉,但多年來新疆的考古發掘卻鮮有和田玉出土。新疆和田發現2000年前羊脂玉還發現繪有人面像的彩棺、形制獨特的獨木棺和箱式榫卯棺新疆網訊 新疆和田地區自古以產玉聞名,和田玉更是享譽國內外的寶玉,但多年來新疆的考古發掘卻鮮有和田玉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