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自然》刊發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 證實新冠中和抗體潛在效果

2020-12-18 新浪財經

來源:財聯社

當地時間5月26日,頂級科學期刊《自然》雜誌刊發了中國科學家對新冠中和抗體的研究報告,證實了特異性、全人源單克隆抗體CA1和CB6體外中和病毒的效果。在針對恆河猴的實驗中,CB6抗體展現了治療和預防新冠病毒的有效性。研究團隊表示CB6抗體具有臨床轉化的價值。

根據論文信息,該實驗由中科院微生物所嚴景華團隊、高福團隊、王奇慧團隊聯合國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研究所、北京地壇醫院、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等單位共同實施。在港交所掛牌上市的君實生物也參與了項目的產學研攻關。

受消息刺激,君實生物-B今日漲幅最高至7.72%,隨後受大盤波動影響收盤漲幅回落至1.31%。

據論文表述,這項研究旨在從新冠病毒恢復期患者外周血中分離針對SARS-CoV-2的特異性單克隆抗體(mAb)。在11種分離出的抗體中,CA1、CB6兩種單克隆抗體可特異性結合SARS-CoV-2刺突蛋白轉染的HEK293T細胞,兩者均在後續的細胞實驗中表現出良好的中和活性。

(兩種抗體在體外試驗中均顯示出良好的病毒中和作用,來源:自然雜誌、研究論文)

此外,在新冠病毒感染恆河猴模型的實驗中,研究人員將9隻恆河猴(6-8歲、六公三母)分為對照組(注射安慰劑)、預防組(感染前一天按照50mg/公斤注射CB6抗體)和治療組(感染後第一、三天注射等劑量CB6抗體)。

經過咽拭子病毒檢測,預防組的猴子感染病毒後僅表現出了低水平的病毒,治療組的猴子在感染第四天後病毒滴度較對照組低了3個對數單位。

(恆河猴對照試驗病毒測試滴度,來源:自然雜誌、研究論文)

此外,研究人員在對備選抗體進行工程化改造後,形成的CB6-LALA 抗體在顯著抑制 SARS-CoV-2 病毒的同時,減少了因依賴性增強(ADE)效應對肺部引起的損傷。

中科院微生物所嚴景華博士表示,本次研究報告了兩株具有良好中和活性的單克隆抗體,其中代號為CB6的抗體在體外實驗中表現出更強的阻斷能力,不僅比宿主細胞受體的親和力高100~200倍以上,且與病毒結合區域高度重疊,使得病毒與宿主細胞結合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同時,我們還通過非人靈長動物實驗顯示了CB6抗體的治療和預防能力,表明這一針對新冠病毒的候選藥物頗具前景,非常期待它在臨床試驗中得到進一步驗證。

在該論文發布以後,君實生物在官網聲明中表示已經開始對中科院微生物所篩選的候選抗體進行多路並行開發。公司和禮來製藥計劃於2020年第二季度在中國和美國遞交 IND 申請並啟動臨床研究。

今年5月4日,君實生物宣布與美國禮來製藥公司籤署了《研發合作和許可協議》。雙方將合作研發及商業化SARS-CoV-2中和抗體,禮來製藥將被授予在大中華地區外對君實新冠抗體開展研發活動、生產和銷售的獨佔許可。

根據協議,禮來製藥將向君實支付1000萬美元首付款,並在每一個君實新冠抗體(單用或組合)實現規定的裡程碑事件後,向君實支付最高2.45億美元的裡程碑款,外加該產品銷售淨額兩位數百分比的銷售分成。

相關焦點

  • 《自然》:中國團隊恆河猴實驗證明,中和抗體顯著抑制新冠感染
    該研究發現了兩種具有較強新冠病毒(SARS-CoV-2)特異性中和活性的特定人類單克隆中和抗體,其中代號為CB6的抗體在恆河猴動物實驗中能夠顯著抑制病毒感染,顯示出治療和預防效果,具有進行臨床轉化的價值。
  • 中科院微生物所專家赴武漢研究新冠病毒臨床致病機理
    中科院微生物所專家赴武漢研究新冠病毒臨床致病機理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3月14日發布消息稱,該所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重點實驗室王軍研究員當天奔赴武漢,將與武漢金銀潭醫院和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進行合作
  • 「科學網」狙擊「新冠」,中科院微生物所有哪些進展
    ,疫情發生以來,中科院微生物所高度重視,組織精銳力量,積極投入抗疫科技攻關工作。本次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微生物所積極響應黨中央和國家的號召,按照中科院的部署,盡全所之力,全力投入。微生物所的科研攻關團隊,承擔了病毒溯源、變異模式、關鍵蛋白結構解析、抗體和疫苗等方面的研究任務,同時配合中國疾控中心,做好數據信息支撐任務。
  • 《自然》雜誌:中國科學家找到新冠病毒中和抗體
    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編 | 儲信儀導語:《自然》雜誌論文:中國科學家在恆河猴模型中證實,從新冠肺炎恢復者體內提取的中和抗體有治療及預防病毒潛力。智東西5月28日消息,近日,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雜誌發表中國團隊研究成果論文,該論文首次報告了經恆河猴實驗,驗證可以抑制新冠肺炎感染的中和抗體,這一研究成果對世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進展具有重要意義。
  •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發的新冠肺炎治療性抗體進入臨床試驗
    2020年6月5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正式批准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抗疫科技攻關團隊研製的新冠病毒全人源單克隆抗體的臨床試驗申請,I期臨床試驗將在健康人體內進行安全和劑量測試,這也是全球首個已經完成了非人靈長類動物實驗後,在健康人群中開展的新型肺炎治療性抗體臨床試驗。
  • 【中國科學報】狙擊「新冠」,中科院微生物所有哪些進展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疫情還在繼續蔓延,作為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微生物研究單位,疫情發生以來,中科院微生物所在做些什麼呢?  就此,《中國科學報》採訪了該所領導和參與此次疫情防控阻擊戰的科學家。  《中國科學報》:微生物所在這次疫情中主要承擔了哪些任務?
  • 莞企菲鵬生物成功研發新冠中和抗體滴度檢測ELISA試劑
    6月5日,菲鵬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菲鵬生物」)向社會公布最新科研資成果——成功研發新冠中和抗體滴度檢測ELISA試劑,推出試劑解決方案、配套原料以及質控品。人體接種疫苗後免疫應答所產生的保護性抗體(即中和抗體)滴度,直接決定疫苗的臨床療效。在新冠治療領域,中和抗體作為靶向蛋白,也被視為良好的治療方法之一。在進行抗體藥物開發時,中和抗體的檢測結果可體現其中和病毒的能力,進而作為篩選藥物的依據之一。
  • 每日匯聞|全球首個新冠中和抗體試劑盒誕生,天津擬將「醫鬧」納入...
    全球首個新冠中和抗體試劑盒誕生,無需用真病毒開展實驗,不用在 P3 實驗室進行檢測。4. 荷蘭將與德國、法國和義大利合作研製針對新冠病毒的疫苗。5. 北京鼓勵藥物臨床試驗服務收入結餘獎勵個人,不受單位績效工資總量限制。6.
  • 中科院研發新冠抗體已在美進入II期臨床試驗—新聞—科學網
    來自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的最新消息說,該所研發的JS016抗體產品已於今年6月在中、美兩國啟動臨床試驗,目前在美國的臨床試驗已進入II期階段。 特異性的中和抗體同時具有預防作用和治療作用,被譽為瞄準新冠病毒的「生物飛彈」。
  • 川普治療三天就出院了,他用的新冠病毒特效藥物是什麼呢?
    嚴格的中和活性檢測需要用活的新冠病毒在細胞或動物模型上進行檢測,但考慮到生物安全風險以及對中和抗體的迫切需求,在早期的一些研究中採用了替代方案,例如Regeneron公司的抗體活性檢測使用了VSV假病毒表面表達SARS-CoV2的S蛋白來模擬SARS-CoV2,在細胞模型上顯示出較好的中和效果,抑制濃度低至皮摩爾(10^-12)。
  • 治療三天就出院 川普用了什麼新冠病毒特效藥?
    美國東部時間2日凌晨,川普證實他與夫人梅拉尼婭感染新冠病毒。僅僅經過3天治療就出院,外界不僅疑問,川普到底用了什麼新冠特效藥。據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官微科普,川普確診後,白宮醫療團隊給其制定的治療方案包括了Regeneron(再生元)製藥公司的實驗性新冠病毒抗體雞尾酒療法、鋅、維生素D和法莫替丁。
  • 共建中科院微生物所齊魯現代微生物技術研究院籤約活動舉行
    孫述濤在致辭中代表濟南市委市政府對中科院微生物所在抗擊疫情緊張科研攻關的時刻,為推動本次合作所做出的巨大努力表示感謝。他指出,本次與中科院微生物所的合作是山東省、濟南市和中科院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院必將給濟南市帶來一流的科研力量和創新資源,進一步促進產學研一體化,助推濟南市在大健康和現代農業等領域,通過科技創新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實現新舊動能轉換。
  • 《科學》雜誌:高福等學者發現2種阻斷新冠與受體結合的抗體
    來自中國的科學家團隊發現:從一名新冠康復患者中分離出的兩種單克隆抗體B38和H4抗體,可以阻止病毒S蛋白受體結合區域RBD與人體細胞受體ACE2之間的結合。隨後在小鼠模型中的治療研究證實,這兩種抗體可降低小鼠感染後肺部的病毒載量。
  • 中科院微生物所施一:探索科研無人區,關注冰川凍土下古病毒
    施一是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最年輕的研究員之一,30歲即晉升為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其本科畢業於浙江大學生物科學專業,2006年至2011年,施一跟隨現中國疾控中心主任、中科院院士高福在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進行碩博連讀。博士畢業後,施一曾作為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在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開展研究,2016年回到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建立研究組。
  • 專訪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員施一:為多學科青年科學家搭建交流平臺
    在10月17日下午舉行的全球青年科技領袖圓桌會上,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青年促進會理事長、中國青年科技工作者協會理事施一建議,要為各國青年科學家建立合作交流機制,促進多學科青年科學家的合作研究。如何培養未來的青年科學家?青年科學家發展還需要哪些幫助?對此,新京報記者對施一進行專訪。
  • 君實生物與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合作,開發新冠病毒中和抗體
    來源:藍鯨財經近日,君實生物-B(01877.HK)發布公告稱該公司研發的重組全人源抗SARS-CoV-2單克隆抗體注射液(項目代號:JS016)已於近日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開展I期臨床研究並已完成首例受試者給藥。
  • 中科院微生物所施一:探索科研無人區,關注冰川凍土下古病毒_新聞...
    施一的雄心在於向日益頻繁的新發傳染病主動出擊,「我們尤其要去做通用疫苗、廣譜藥物的研發,未來可能再次發生疫情,我需要有相應的儲備和應對。」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採訪之前,35歲的施一剛剛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2020年中國區榜單。施一是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最年輕的研究員之一,30歲即晉升為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 微生物所等在植物免疫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植物時刻面臨多種微生物的侵染威脅,在與微生物長期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多層次的防禦機制。一些病原微生物通過多種策略克服植物多層次的免疫機制,引發病害。農作物病蟲害導致的全球主要糧食作物的產量損失較大,威脅糧食安全。為減少農作物病蟲害發生,化學農藥的施用給環境帶來負擔,威脅人類健康。
  • 微生物所等在γ皰疹病毒侵入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11月24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高福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Molecular basis of EphA2 recognition by gHgL from gammaherpesviruses的研究論文,分別解析了KSHV以及EBV糖蛋白gHgL與其共同受體EphA2的複合物晶體結構,揭示了這兩種感染人γ皰疹病毒利用gHgL結合受體EphA2
  • 中科院微生物所一新冠疫苗完成二期臨床試驗
    記者10月30日從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獲悉,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和重慶智飛生物製品股份有限公司聯合研製的新冠病毒重組亞單位疫苗Ⅰ/Ⅱ期臨床試驗揭盲結果日前出爐:揭盲結果符合預期,新冠病毒重組亞單位疫苗在符合該臨床試驗方案的人群中具有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可繼續開展下一步臨床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