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生璽:孔子孝道的人性思想

2021-02-19 樂知書屋

《天津日報》2016年3月24日

中國自有明文記載以來,就有關於孝道的記述。堯之所以把帝位讓給舜,就是因為舜很孝順,為人們所稱譽。舜:「瞽子,父頑,母嚚,象傲。」(《尚書·堯典》)舜的父親瞽叟,狂妄無知,後母奸詐,弟弟象狂妄而不友好,但舜能「克諧」,和他們和諧相處,以孝性感化他們,使不流於邪惡。堯在位七十年就把帝位讓給了舜。舜在位二十八年堯逝世,「百姓如喪考妣,三載,四海遏密八音。」(《尚書·舜典》)堯逝世後百姓如死了爹娘,三年斷絕各種音樂。殷代的高宗武丁,父親死後:「王宅憂,亮陰三年。」(《尚書·說命上》)為父守喪三年,住在兇廬中,將政事交給冢宰(丞相)。由此可見遠在商代以前,就有三年守喪的習慣和制度。周代周公制禮作樂,規定無論是帝王和老百姓,父母死了都要守孝三年,三年之內,不婚嫁,不舉樂。春秋時禮崩樂壞,有些諸侯已不服三年之喪,孔子對此極為不滿。孔子三歲喪父,十七歲喪母,年少好禮,對於孝道有深切的體會。他創辦私學之後,教習弟子即以詩、書、禮、樂為主。他的學說核心「仁」,即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之上的。他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以下只注篇名)對父母的孝,對兄長的敬愛,就是仁的根本。他又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年輕小子,在家孝順父母,出外尊敬兄長,謹慎言語,誠實守信。泛愛眾人,親近有仁德的人,做到這些仍有餘力,就要學習六藝文化。由此可見,他把孝作為年輕人處事、做人和學習修行的根本。

孔子在教學活動中,對他的弟子多次談到孝,充分反映了他關於孝道的人性思想。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以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服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汝安,則為之。』」宰我問孔子說,父母死了守孝三年,時間太久了,君子三年不習禮儀,禮儀會廢掉,三年不奏樂,樂也會忘掉,舊谷吃完了,新谷已經登場,(古代鑽木取火,所用鑽木四季不同,燧,指鑽火之木。)現在打火用的燧木又經過一個輪迴,守喪一年就可以了。孔子回答說:父母死了不到三年,你吃那些精細的白米,穿那好的錦緞衣,心裡安嗎?宰我說:安。孔子說:安,你就去做吧!君子在守喪期間,吃美味不知道甜,聽音樂不覺得快樂,住在家裡都心裡不安,所以才不這樣做。你覺得這樣安心,就去做吧!「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陽貨》)宰我出去之後,孔子說:宰我真是不仁呀!兒女生下來,三年之後才能脫離父母的懷抱,為父母守孝三年,是天下通行的制度,難道你宰予沒有從父母那裡得到三年的愛護嗎?這是說凡人生下來都要經過父母三年的提攜抱負,才能生存。為父母守孝三年,就是為了報答父母的這種養育之恩,這是出於人類的真情至愛。在當今,父母去世,雖不必守孝三年,但在心裡懷念父母三年總是可以的吧。

關於宰予,為人利口善辯。按照周禮,「非疾也,不晝夜居於內。」(《禮記·曲禮下》)君子沒有疾病,白天不居於內室。但宰予白天在內室睡大覺,「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朽也。」「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公冶長》)孔子說:腐朽的木頭不可雕鑿,糞土似的牆壁不可塗飾。過去我對人,聽其言便信任他的行為;現在我對人,要聽其言再觀察他的行為。從宰予這件事改變了我的看法。可見宰予在孔子的眼中,是一個言過其實的人。

「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為政》)子遊問孝道,孔子回答說:現在所謂孝道只說能養活父母就行了,人對於狗馬,都能飼養,對父母若不恭敬,怎麼和飼養狗馬相區別呢?這是孔子對當時人的一種嚴厲批評,把孝道僅僅理解為物質上的贍養,而沒有認識到必須內心存有恭敬,這才算孝。在今天的社會,我們看見有些人連物質上的贍養都不願供給,何來恭敬之心?多少家庭因贍養糾紛,而兄弟父子對簿公堂。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為政》)孟武伯是魯國的貴族,他問孝道,孔子回答說:您從父母最以子女的疾病為憂,就可以體會孝道了。在現實生活中,在子女有疾病時,父母那種憂愁急切的擔心,是無法用言詞形容的,做子女的難道不能因此而產生對父母的孝心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為政》)子夏問孝道,孔子回答說:侍奉父母常有和悅的顏色為難。有事情年輕人去做,有酒食讓年長人先享用,這是最普通的事,能算作孝嗎?這是說侍奉父母必須有和悅的面色,才算作孝。古人「不食嗟來之食」,況父母乎!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裡仁》)中國古代是農業社會,交通不便,父母在世時,不要出遠門,要是出遠門,一定要有個方向。一方面讓父母知道你的去處,以免掛念,一方面是父母有事可以及時告訴你,這是父母子女間的常情。但是我們現在有些人斷章取義,說父母在不許出遠門,這是封建保守思想。他們忘記了後邊「遊必有方」一句。即使你漂洋過海,遠去歐美留學,難道不應該告訴父母你的去處嗎?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裡仁》)孔子說對父母的年齡,不能不記著,一是因此而歡喜,一是因此而憂懼。為什麼?父母年高,能奉養膝下,故而可喜。但年高衰邁,來日無多,時有不測之憂,故而可懼。孔子此言,提醒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牢記父母的年齡。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裡仁》)孔子說:侍奉父母應婉轉地勸諫,看到父母不接受時,仍然恭敬而不冒犯,憂慮而不怨恨。這說明孔子並不主張愚忠愚孝,子女看到父母有錯誤時也要勸諫,只是勸諫的方式要委婉,態度要好,即使父母一下子不能接受,也不要和父母頂撞,仍孝敬如常,以便使父母能逐漸接受。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為政》)孟懿子是魯國三家大貴族的孟孫氏,他問孝道,孔子說:不要違背。當時樊遲為孔子駕車,孔子怕孟懿子不解其意,又對樊遲講了,「無違」就是不要違背禮節,活著的時候,依規定的禮節侍奉,死了依規定的禮節安葬和祭祀。因為當時的貴族僭越,諸侯行天子禮,大夫行諸侯禮,這是孔子所反對的。

孔子有兩個弟子最為孝敬,一個是閔子騫。「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先進》)孔子說:閔子騫真孝順呀!人們對於他父母兄弟稱讚他的話沒有異詞。閔子騫兄弟二人,母死父娶後母,後母復有兩子。一次父親外出,子騫駕車,馬脫了韁繩,父親即速把著他的手,發現衣服甚單,回家後,「呼其後母兒,持其手,衣甚溫厚,即謂其婦曰:吾所以娶汝,乃為吾子,今汝欺我,無去留。子騫曰:母在一子單,母去四子寒,其父默然。故曰:孝哉閔子騫,一言其母還,再言三子溫。」(《藝文類舉·孝部》引《說苑》)另一個弟子就是曾參,孔子因為他「能通孝道,故授之業,作《孝經》。」(《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從以上各條,我們可以看出,孔子關於孝道的基本思想,是出於人倫之間的自然親情,是很人性化的,我們若不帶任何偏見,認真思考,都很入情入理,而且也很值得我們深思和反省:我們對待父母是否有父母撫養我們時的那份感情?我們對父母提供物質供養時是否懷有恭敬之心?在父母面前是否也有「色難」之情?中國古代是農業小家庭社會,生產力低下,人們都能依靠這種親情孝道互相扶持團結,克服各種困難,使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之林幾千年,經久不衰。今天我們已經進入工業社會,生產力大大提高,我們應該給父母提供更好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環境,使人們之間的親情更為和諧,建立一個新的更為文明的社會。當然我們也必須指出,自漢代開始,衍生出許多有關孝道的故事,有些是好的,例如,東漢千乘人董永少喪母,父死兵亂途中,無以為葬,乃賣身貸錢以葬,途遇一女子,求為妻,遂同往錢主家為奴,乃令織縑三百匹以還,永妻織一月而畢,向永辭別,自言乃天上織女,奉天帝命助永償債,言訖凌空而去(幹寶《搜神記》)。有些則是壞的,例如《二十四孝圖》中宣揚的郭巨埋兒一事,極不近情理。說漢代人郭巨,家貧,養母至孝,每供食,母必分與孫。巨謂妻曰:兒分母食,貧不能供,子可再有,母不可再得,欲埋其子,掘地三尺,得黃金一釜,上有丹書曰:天賜郭巨,官不得奪,人不得取。顯然這是人為編造的一個故事,為了孝敬母親而埋掉兒子,這是違反人性的,這是曲解和歪曲孝道。此後歷代正史的孝友傳和列女傳中亦有類似記載,這是我們應該區別對待的。

相關焦點

  • 孝的含義:孝順:盡心奉養父母,孝道:就是不忘恩負義
    孔子認為,父母若有錯,子女可以用委婉的語氣進行勸諫,以免陷父母於不義,這就是他所說的「事父母幾諫」《論語·裡仁》。「幾諫」的原則兼顧到孝敬與社會群體利益這兩個方面,具有一定的民主精神。5、孔子為傳統孝道的合理性找到了人性的根基,解決了孝道存在的哲學前提——仁。
  • 老子道家思想與孔子儒家思想,你更接受哪家?
    我們首先來分析一下孔子的思想,和老子的思想分別是什麼?孔子與孔子思想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魯國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 孝道是通達「和諧人文主義」的基礎
    人文主義以理性推理為思想基礎,以仁慈博愛為基本價值觀。所謂「和諧人文主義」就是以人為中心、以提升人性為要旨的思想與文化精神,它是與以神(超自然)為中心、旨在提升神性的神文主義相對應的;也是以追求知性、力求認識並與自然和平共處的科學主義相對應的一個概念。
  • 孝道感悟,雕塑傳承
    對孝道最權威的說法來自孟子。「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孟子在評價舜結婚的事情時說的,完整的原話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從原文裡能看出,這裡的「無後」,指的是沒有後代之意。本來娶妻是應當告知父母的,但是舜帝娶妻卻沒有告知,舜帝是古代的聖人。
  • 關於人性的斯芬達克斯之謎!人性到底是什麼?聽聽思想家怎麼說!
    人是什麼、人的價值是什麼,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一直是哲學家們苦苦思索的問題。中國人對人性的追問始於夏商周三代時期。在中國最早的史書《尚書》中有這樣的記載:「惟皇上帝,降衷於下民,若有恆性」,唐代孔穎達把「衷」解釋為「善」,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上天把善性賦予人民,讓他們有了恆久不變的人性。這大概是中國最早的人性論了。春秋時期,天下大亂禮崩樂壞。
  • 解讀《論語》中四段話,看孔子是如何因材施教給不同的人講解孝道
    非想解析;孟武伯來問如何才能做好孝道這件事,孔子回答說:「父母年齡大了,唯有他們的身體狀況是你最該擔憂的,侍奉好他們,使他們健康不生病是最重要的,其他都是小事。」還有一種說法,是孔子說:「父母唯一擔心的,就是子女的身體,你如果愛護好自己的身體,不讓父母為你操心,就是最大的盡孝了。」
  • 【書訊】徐其寧,《儒行與禮典:〈孔子家語〉思想探究》
    > 作者:徐其寧出版社:萬卷樓出版時間:2020-4定價:NT$660元頁數:472裝幀:平裝ISBN:9789864783359  內容簡介:本書主要研究《孔子家語》之思想,試圖從思想之尺度,重新釐定《孔子家語》之學術定位,並釐清其成書爭議
  • 批判熔鑄與匯通轉化-論張祥龍對孝道哲學研究的新推拓
    或圍繞古聖先賢及古代典籍中的孝道思想展開多角度、多層次闡釋,以深化對孝思想的認知;或從孝道思想源流方面做人文梳理與闡釋,去把捉其歷史淵源、脈絡走向;或從孝的必要性與現實性視角,提供出一些歷史佐證與思想證據,以為今日孝道重建之鏡鑑;或論證孝的自然性、普適性、宗教性、神聖性等,以闡明孝之真、善、美的真理性與價值性等等不一而足。
  • 孝道在中華傳統文化發展中的地位
    如孔子「和而不同」的觀點,「敬鬼神而遠之」的觀點等,不論是來自不同學派的理論和外來的宗教觀點,都採取兼容並包的方法。羅馬教皇正是利用這一思想禁錮,對人們實行欺騙和奴役的。中國文化認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的惡行是欲望遮蔽了善性,因而儒家提出讓人通過修身而實現行善,將人的完善寄托在道德的修煉上。西方的哲人則對人性之惡有一種自覺,克服惡的途徑,一是教義的訓導,二是制度的規範。基於「原罪」與「性善」認識的不同,西方因此建立了較完備的民主政治、法制體系,中國一直沿襲德治傳統。
  • 儒家講究孝道,為何孔子會罵「老而不死是為賊」?和你想的一樣麼
    要知道,這句話是出自孔子之口。孔子說這話的時候,年紀也已經不小了。如果單純是罵老年人的話,那豈不是把孔子自己也帶進去了?所以,這句話的應用是要有前因後果的,並不是泛罵所有的老者。畢竟,儒家最是講究孝道,作為儒家創始人的孔子也更是如此。
  • 孔子:如何成為仁人君子
    在孔子的學說裡,「仁」是核心思想和終極的追求,其核心要義是「仁者愛人」。而要得到這個「仁」,達到「仁」的境界,不僅需要內心的體驗,更需要投身現實。當然,不論是思想還是在行動,都必須有個出發點,而有子的這段話,則明確指出,求「仁」應該從孝梯做起。換句話說,就是從孝梯這個根本點出發,推而廣之,就能成為仁人君子。「仁」是愛的哲學,同樣,「孝」也是愛的哲學,是一種感恩回報的愛。
  • 孟子對孔子仁政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孔子講:「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孟子思想直接繼承自孔子這種德政思想,並將它發展為更為系統的「仁政」理論。孟子生活戰國時代,那是以實力競爭的時代。群雄逐鹿,各國皆謀求富強之道,求賢養士之風大盛。兼併戰爭的規模日益擴大,殺人越來越多,一次大的戰役殺人數萬甚至數十萬。戰爭頻繁,人物物力極大的消耗,統治者不得不加強對人民的剝削。
  • 十二個字的傳統孝道成為思想枷鎖,到了清朝末年有了新的改變
    封建時期,孝道被統治者作為思想統治的一種工具,是一種缺乏人情味的畸形的道德規範,我們要剔除封建社會曾經賦予它的片面化和絕對化色彩,在以平等為基本價值觀念的家庭關係中,發揮孝道應有的社會價值。1、封建社會傳統孝道的發展和強化 漢代以後,傳統孝道文化的封建思想烙印不斷加深。
  • 曾子與子思,孔子與孟子之間的儒家傳承
    曾子曾子及其思想簡述《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說:「曾參,南武城人,字子輿。少孔子四十六歲。孔子以為能通孝道,故授之業,作《孝經》。死於魯。」 據此,有人以《孝經》為孔子作,曾子述。也有人認為《孝經》是曾子作品。
  • 孔子思想介紹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姓孔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稱為「至聖先師」。思想介紹:一、仁義:對於個人的品德,孔子強調仁和義,尤其是仁。孔子用「仁」這個字時,有時不是僅指一種特定的品德,而是泛指人的所有德性。在這場合下,「仁」的含義是「品德完美」。二、忠恕:仁的實踐包含了為人著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換句話說,「己之所欲,施之於人。」這是「仁」的積極方面,盡己為人謂之忠。「仁」的含義並不僅是「己之所欲,施之於人」,還有另一方面「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和莊子,為何特別排斥孔子的仁義思想?
    儒家的重心思想是仁,仁就是樹立在人類最樸實最直接的心緒紐帶根本上的一種看法--人類是應該需要愛的,這個愛不是無邊際的愛,卻是從近到遠的愛,這就是儒家的愛有等差的仁學思想體系。這個仁的學說,在孟子看來極其準確,這就是仁者愛人。在仁者愛人思想的根本上,孔子演化出了禮、義、忠、孝、悌等倫理思想,禮就是使社會平靜的上下的等級制度,孔子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禮的重心。
  • 孔子遇頑皮學生,罵了一句「髒話」,如今卻成了老師的口頭禪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而「儒家思想」對後世影響重大,更是成為了統治者鞏固王朝的「利器」。至今,儒家思想仍對我們有很大影響,例如「仁義」、「重孝」等等……後來,儒家思想的繼承人又對儒家思想進行補充和更新,進一步完善了儒家思想。
  • 【文化商丘】孔子思想與太丘社文化
    世界上所有有影響的思想在初始階段均有影響其形成的環境因素。孔子文化受到舉世關注,孔子思想的形成與商丘密切相關。那麼,是哪些因素影響並成長了孔子思想?據《孔子家語》證明,孔子在商丘地域長大,在孔子的成長過程中,商丘境內的太丘社文化對孔子思想的孕育與形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 閒讀《論語》:子欲孝,而親不在,不得不說的孝道
    關於孝,在《論語》中孔子有幾處讓人感觸的言辭。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怎麼去感受孝?只要想想自己在生病時,父母的那種擔心、憂愁,你只要去深刻地體會就能理解為什麼要孝順父母了。對父母能付出當自己孩子生病的時候,那種程度的關心,才是孝道。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 真、善、仁的孔子——林語堂的孔子觀
    在林語堂看來,孔子的思想就是符合近現代人道主義的,他認為孔子的主張"代表一個理性的社會秩序",孔子思想的訴求重點在人世間,是積極入世的,"是人道主義的態度","要求人對自己、對他人、對人類社會應負起當負的責任。"可以說,人道主義的孔子觀是林語堂孔子觀顯著不同於其他學者孔子觀的主要體現。人道主義的孔子,首先在於孔子的真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