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日報》2016年3月24日
中國自有明文記載以來,就有關於孝道的記述。堯之所以把帝位讓給舜,就是因為舜很孝順,為人們所稱譽。舜:「瞽子,父頑,母嚚,象傲。」(《尚書·堯典》)舜的父親瞽叟,狂妄無知,後母奸詐,弟弟象狂妄而不友好,但舜能「克諧」,和他們和諧相處,以孝性感化他們,使不流於邪惡。堯在位七十年就把帝位讓給了舜。舜在位二十八年堯逝世,「百姓如喪考妣,三載,四海遏密八音。」(《尚書·舜典》)堯逝世後百姓如死了爹娘,三年斷絕各種音樂。殷代的高宗武丁,父親死後:「王宅憂,亮陰三年。」(《尚書·說命上》)為父守喪三年,住在兇廬中,將政事交給冢宰(丞相)。由此可見遠在商代以前,就有三年守喪的習慣和制度。周代周公制禮作樂,規定無論是帝王和老百姓,父母死了都要守孝三年,三年之內,不婚嫁,不舉樂。春秋時禮崩樂壞,有些諸侯已不服三年之喪,孔子對此極為不滿。孔子三歲喪父,十七歲喪母,年少好禮,對於孝道有深切的體會。他創辦私學之後,教習弟子即以詩、書、禮、樂為主。他的學說核心「仁」,即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之上的。他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以下只注篇名)對父母的孝,對兄長的敬愛,就是仁的根本。他又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年輕小子,在家孝順父母,出外尊敬兄長,謹慎言語,誠實守信。泛愛眾人,親近有仁德的人,做到這些仍有餘力,就要學習六藝文化。由此可見,他把孝作為年輕人處事、做人和學習修行的根本。
孔子在教學活動中,對他的弟子多次談到孝,充分反映了他關於孝道的人性思想。「宰我問:『三年之喪,期以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服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汝安,則為之。』」宰我問孔子說,父母死了守孝三年,時間太久了,君子三年不習禮儀,禮儀會廢掉,三年不奏樂,樂也會忘掉,舊谷吃完了,新谷已經登場,(古代鑽木取火,所用鑽木四季不同,燧,指鑽火之木。)現在打火用的燧木又經過一個輪迴,守喪一年就可以了。孔子回答說:父母死了不到三年,你吃那些精細的白米,穿那好的錦緞衣,心裡安嗎?宰我說:安。孔子說:安,你就去做吧!君子在守喪期間,吃美味不知道甜,聽音樂不覺得快樂,住在家裡都心裡不安,所以才不這樣做。你覺得這樣安心,就去做吧!「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陽貨》)宰我出去之後,孔子說:宰我真是不仁呀!兒女生下來,三年之後才能脫離父母的懷抱,為父母守孝三年,是天下通行的制度,難道你宰予沒有從父母那裡得到三年的愛護嗎?這是說凡人生下來都要經過父母三年的提攜抱負,才能生存。為父母守孝三年,就是為了報答父母的這種養育之恩,這是出於人類的真情至愛。在當今,父母去世,雖不必守孝三年,但在心裡懷念父母三年總是可以的吧。
關於宰予,為人利口善辯。按照周禮,「非疾也,不晝夜居於內。」(《禮記·曲禮下》)君子沒有疾病,白天不居於內室。但宰予白天在內室睡大覺,「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朽也。」「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公冶長》)孔子說:腐朽的木頭不可雕鑿,糞土似的牆壁不可塗飾。過去我對人,聽其言便信任他的行為;現在我對人,要聽其言再觀察他的行為。從宰予這件事改變了我的看法。可見宰予在孔子的眼中,是一個言過其實的人。
「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為政》)子遊問孝道,孔子回答說:現在所謂孝道只說能養活父母就行了,人對於狗馬,都能飼養,對父母若不恭敬,怎麼和飼養狗馬相區別呢?這是孔子對當時人的一種嚴厲批評,把孝道僅僅理解為物質上的贍養,而沒有認識到必須內心存有恭敬,這才算孝。在今天的社會,我們看見有些人連物質上的贍養都不願供給,何來恭敬之心?多少家庭因贍養糾紛,而兄弟父子對簿公堂。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為政》)孟武伯是魯國的貴族,他問孝道,孔子回答說:您從父母最以子女的疾病為憂,就可以體會孝道了。在現實生活中,在子女有疾病時,父母那種憂愁急切的擔心,是無法用言詞形容的,做子女的難道不能因此而產生對父母的孝心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為政》)子夏問孝道,孔子回答說:侍奉父母常有和悅的顏色為難。有事情年輕人去做,有酒食讓年長人先享用,這是最普通的事,能算作孝嗎?這是說侍奉父母必須有和悅的面色,才算作孝。古人「不食嗟來之食」,況父母乎!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裡仁》)中國古代是農業社會,交通不便,父母在世時,不要出遠門,要是出遠門,一定要有個方向。一方面讓父母知道你的去處,以免掛念,一方面是父母有事可以及時告訴你,這是父母子女間的常情。但是我們現在有些人斷章取義,說父母在不許出遠門,這是封建保守思想。他們忘記了後邊「遊必有方」一句。即使你漂洋過海,遠去歐美留學,難道不應該告訴父母你的去處嗎?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裡仁》)孔子說對父母的年齡,不能不記著,一是因此而歡喜,一是因此而憂懼。為什麼?父母年高,能奉養膝下,故而可喜。但年高衰邁,來日無多,時有不測之憂,故而可懼。孔子此言,提醒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牢記父母的年齡。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裡仁》)孔子說:侍奉父母應婉轉地勸諫,看到父母不接受時,仍然恭敬而不冒犯,憂慮而不怨恨。這說明孔子並不主張愚忠愚孝,子女看到父母有錯誤時也要勸諫,只是勸諫的方式要委婉,態度要好,即使父母一下子不能接受,也不要和父母頂撞,仍孝敬如常,以便使父母能逐漸接受。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為政》)孟懿子是魯國三家大貴族的孟孫氏,他問孝道,孔子說:不要違背。當時樊遲為孔子駕車,孔子怕孟懿子不解其意,又對樊遲講了,「無違」就是不要違背禮節,活著的時候,依規定的禮節侍奉,死了依規定的禮節安葬和祭祀。因為當時的貴族僭越,諸侯行天子禮,大夫行諸侯禮,這是孔子所反對的。
孔子有兩個弟子最為孝敬,一個是閔子騫。「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先進》)孔子說:閔子騫真孝順呀!人們對於他父母兄弟稱讚他的話沒有異詞。閔子騫兄弟二人,母死父娶後母,後母復有兩子。一次父親外出,子騫駕車,馬脫了韁繩,父親即速把著他的手,發現衣服甚單,回家後,「呼其後母兒,持其手,衣甚溫厚,即謂其婦曰:吾所以娶汝,乃為吾子,今汝欺我,無去留。子騫曰:母在一子單,母去四子寒,其父默然。故曰:孝哉閔子騫,一言其母還,再言三子溫。」(《藝文類舉·孝部》引《說苑》)另一個弟子就是曾參,孔子因為他「能通孝道,故授之業,作《孝經》。」(《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從以上各條,我們可以看出,孔子關於孝道的基本思想,是出於人倫之間的自然親情,是很人性化的,我們若不帶任何偏見,認真思考,都很入情入理,而且也很值得我們深思和反省:我們對待父母是否有父母撫養我們時的那份感情?我們對父母提供物質供養時是否懷有恭敬之心?在父母面前是否也有「色難」之情?中國古代是農業小家庭社會,生產力低下,人們都能依靠這種親情孝道互相扶持團結,克服各種困難,使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之林幾千年,經久不衰。今天我們已經進入工業社會,生產力大大提高,我們應該給父母提供更好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環境,使人們之間的親情更為和諧,建立一個新的更為文明的社會。當然我們也必須指出,自漢代開始,衍生出許多有關孝道的故事,有些是好的,例如,東漢千乘人董永少喪母,父死兵亂途中,無以為葬,乃賣身貸錢以葬,途遇一女子,求為妻,遂同往錢主家為奴,乃令織縑三百匹以還,永妻織一月而畢,向永辭別,自言乃天上織女,奉天帝命助永償債,言訖凌空而去(幹寶《搜神記》)。有些則是壞的,例如《二十四孝圖》中宣揚的郭巨埋兒一事,極不近情理。說漢代人郭巨,家貧,養母至孝,每供食,母必分與孫。巨謂妻曰:兒分母食,貧不能供,子可再有,母不可再得,欲埋其子,掘地三尺,得黃金一釜,上有丹書曰:天賜郭巨,官不得奪,人不得取。顯然這是人為編造的一個故事,為了孝敬母親而埋掉兒子,這是違反人性的,這是曲解和歪曲孝道。此後歷代正史的孝友傳和列女傳中亦有類似記載,這是我們應該區別對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