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兒的年#
除夕,是歲末的最後一天。歲末的最後一天稱為「歲除」,意為舊歲至此為止,另換新歲。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歲除之夜的意思,又稱大年夜、除夕夜等,主指年尾的最後一個晚上。除夕,在國人心中是有特殊意義的,漂泊在外的遊子也要趕著回家去和家人團聚,年夜飯,是年節家家戶戶最熱鬧的時候,豐富的年夜飯擺上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在爆竹聲中辭舊歲,迎接新年的到來。
除夕的由來:
傳說中,古代有一隻四角四足的惡獸——「夕」,因冬季大雪覆蓋,短少食物,常到附近的村莊裡去找吃的,其體型龐大、脾氣暴躁、兇猛異常,給百姓帶來了很大的災難。
後來一個叫做「年」的孩子告訴大家,多砍一些竹節帶回家,在各家的門外掛一塊紅布來防範「夕」。在一天夜裡,「夕」來到了村子裡,這個孩子為了吸引「夕」的注意而大叫,「夕」聽到孩子的叫聲,便循著聲音追了過來,可是它看到家家門外都掛著紅紅的布條就沒敢進,於是順著孩子的聲音來到了村中央的空地。
這時孩子大聲地說:「鄉親們,往火裡扔碎竹節啊!」因為害怕早已經站在那裡僵住了的鄉親們這時反應過來,紛紛往火裡扔起了竹節。溼溼的竹節遇到旺火紛紛爆裂,噼裡啪啦地響了起來!「夕」聽到這響聲掉頭鼠竄,沒有再損壞村裡的東西。但是這個聰明的孩子被「夕」害死了,而這一天就是正月初一。
因為「夕」沒有死,所以每年的臘月三十,大家都守著碎竹節等待著,希望早日除掉「夕」。可是一年年過去了,誰也沒有再見過「夕」,有的只是大家為防止「夕」的燃放的爆竹與門前掛的紅布條。
除夕習俗:
過年貼春聯、福字、門神、窗花、放鞭炮、祭祖、守歲、掛燈籠,還有小朋友們最喜歡的「壓歲錢」;
守 歲
—蘇軾
欲知垂盡歲,有似赴壑蛇
修鱗半已沒,去意誰能遮
況欲系其尾,雖勤知奈何
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譁
晨雞且勿唱,更鼓畏添撾
坐久燈燼落,起看北鬥斜
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