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長沙11月26日電 日前,全國「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現場交流會在貴州省織金縣召開,湖南慈利縣張家界大峽谷景區榜上有名、獲得表彰。近年來,慈利縣引導鼓勵各類企業積極參與「萬企幫萬村」行動,凝聚各方力量助力脫貧攻堅,促進鄉村振興。截至今年10月,慈利縣社會扶貧指揮部積極動員400多家縣內外企業結對幫扶427個行政村,惠及全縣3萬多名貧困群眾。
打好產業牌,「輸血」變「造血」
帳篷營地中,打卡的遊客慕名前來;洞穴餐廳裡,就餐的團隊熙熙攘攘……今年41歲的胡新平回憶家鄉變化,多次用「翻天覆地」來形容。
2014年,正值壯年的胡新平是村裡的貧困戶,身患疾病、家徒四壁,僅靠著微薄種地收入維持生計。彼時,張家界旅遊風生水起、享譽世界,距核心景區幾公裡之外的羅潭村卻「窮得叮噹響」,田園荒蕪、年輕人紛紛逃離。短短幾年時間,這裡變成了環境整潔、宜居宜遊的「網紅村」,村莊煥然一新,村民的日子過得有聲有色。「全靠家門口的企業幫助,村裡人現在徹底告別了苦日子。」胡新平說。
深圳禾田居集團投資落地羅潭村,是該村發生蝶變的開始。時間回溯至2015年,禾田居集團響應政府號召,在羅潭村以「公司﹢基地 農戶」的經營模式,開發建設了貨櫃酒店、洞穴餐廳、帳篷營地、戶外燒烤園、蔬菜種植基地等,以土家族農耕體驗為主,因其「返璞歸真」的休閒生活方式,吸引不少海內外遊客前往「打卡」體驗。如今,村民們不僅坐在家中就有「租」收,還在家門口就找到了工作。
羅潭村的蝶變,只是全縣眾多村莊的一個縮影。隨著張家界大峽谷景區的快速發展,臨近的大峽谷村同樣舊貌換了新顏。張家界大峽谷景區先後投資4000萬元修建通村、通組公路,解決了周邊4個村群眾出行難問題;投資200萬元建設了飲水工程,解決了景區周邊群眾吃水難問題。
旅遊企業發展壯大,服務鏈條延長,張家界大峽谷景區現有商鋪100多個,景區內的商鋪拍賣收入40%直接分紅給大峽谷村村民,僅此一項人均年增收近1200元。周邊和景區內建成營業客棧餐館93家,直接間接帶動近4000人從事旅遊服務業。餐飲、住宿、銷售、寄託等服務項目也星羅棋布,吸引2100多名當地農民返鄉創業。
產村聯動,村企聯手。「無論是鄉村振興還是脫貧攻堅,產業振興都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慈利縣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幾年,全縣積極響應「萬企幫萬村」行動,「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產業項目共投資逾7000萬元。
連通就業路,崗位送到「家門口」
「我在這裡種菜、摘菜,一天有100元收入。」慈利縣巖泊渡鎮雙溪村的貧困戶張明雄說,幾年前,他和父親都因患病致貧,一家人的生活全靠在外務工的兒子,生活十分困難。2014年,康復後的張明雄得到了在家門口的企業生安賽特上班的機會。
像張明雄這樣在蔬菜產業園就業的村民有不少。他所在的生安賽特公司主要發展「公司 基地 合作社 農戶」的經營發展模式。參與該公司項目的農民,通過土地流轉租憑、作價入股、訂單農業和勞務合作等方式,可年均增收7000多元。
慈利縣推動全縣企業以就業扶貧為契機,藉助「硒有慈利」創新孵化基地、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農民「田間課堂」等平臺,為農戶和貧困戶提供創業服務、技術培訓、擔保融資、市場營銷等服務功能。近年來,全縣共舉辦「就業援助月招聘活動」「春風行動」等256專場招聘會,全縣非公企業提供崗位2萬餘個,求職登記人數8000餘人次。2020年,全縣民營企業共為1568個貧困人口提供就業崗位,發放工資2100多萬元,幫助貧困勞動力實現就業。
種下教育樹,靜待「春華秋實」
「我要感謝你們兄弟,為學弟學妹們樹立了勵志榜樣;我還要感謝你們的母校,為改變山區孩子命運所作出的貢獻。」今年8月,曾擔任過多年英語教師的羅嗣清,為考上清華北大的雙胞胎送去20萬「勵志自強」獎學金,還為三官寺土家族鄉中學頒發20萬元「興教樹人」獎。
自2018年開始,慈利縣引領企業實施教育幫扶,解決貧困學子的燃眉之急。張家界東線旅遊開發有限公司、湖南溢高置業有限公司、慈利縣金地房地產公司等50多家非公企業、行業、商會募集助學資金160多萬元,惠及全縣2000多名貧困學子。
「現在政策好,我的小孩順利考進了企業定向委培的電力學院,讓我放心了。」該縣三合鎮關巖村的農民夏昌紅從小生活在山裡,因為家庭貧困,上初中時就無奈輟學回家務農,吃了文化虧的她,鼓勵兒子用知識擺脫貧困生活的「枷鎖」,如今孩子不僅考上了好學校,還享受著國網供電公司的教育資助。
在「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中,湖南慈利的民營企業彰顯擔當,永不止步。(黎小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