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盈利模式和商務模型等方面 房企應該如何「長跑」?

2020-12-15 中投顧問

  近日,《中共北京市委關於制定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簡稱「北京十四五規劃建議」),共涵蓋12部分51條內容,對北京市經濟社會發展做出系統謀劃和戰略部署。其中,在房地產領域,一大看點是「實施城市更新行動」。

  實際上,近年來,城市更新被視為房地產市場存量時代的黃金賽道,眾多房企爭相進入該領域,以謀求地產開發之外的全新盈利支點。12月13日,在全聯房地產商會2020年會上,多位業內人士表示,房企布局城市更新,在當前市場中大有前景,但如何將老舊資產點石成金、煥發出新活力、新生機,這不僅意味著機會,也是挑戰。

  城市更新是內涵式發展,企業大有可為

  隨著過去20年高速發展, 房地產行業正步入存量房市場。尤為體現在一線城市,在新增建設用地規模逐步下降背景下,如何去把握存量盤活、城市更新,將是未來行業發展的重要命題。隨著舊改規模逐步擴大,越來越多的房企也在加深這一板塊的布局。

  政策層面上,近年來,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城市相繼出臺新的城市總體規劃和城市更新行動計劃,不同於以往的大拆大建,土地資源利用進入以存量開發為主的新階段,把歷史風貌保護和存量改造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那麼,城市更新有哪些特點呢?對此,北京天鴻控股有限公司的董事長柴志坤表示,城市更新最大的特點在於多元化、複雜性、系統性,「從多元化角度來說,首先主體較為多元化,涉及各級政府、研究機構、應用機構、企業,消費者、原住民。除此之外,其目標也是多元化,要滿足城市高質量、集約化、產業升級、美好環境等方面的綜合性要求。」

  「城市更新是中國城市由粗放式發展進入精細化運營階段的一個重要體現。」 柴志坤指出,簡單而言,城市更新是在存量中求增量,以實現城市內涵發展;在傳承中求變革,實現城市功能環境的全面提升;在創新中求效率,實現城市發展新舊動能的轉化。

  在柴志坤看來,不同於房地產開發,由於城市更新涉及面較廣,更多的企業可結合自身特長,介入其中,從而找到自己的舞臺。

  柴志坤舉例道,「擅長設計的企業,可以切入有機更新,把既有建築改造得更有商業價值;有些企業能把握清楚地方政策,就可以做涉及老工業區、大片區的改造;還有些企業有較好的產業基礎,可以涉及大片區的產城融合項目。」

  城市更新考驗資源整合和合作精神

  面對城市更新的商機,越來越多的房企開始關注存量更新市場,並付諸實踐。問題在於,城市更新與傳統房地產開發有很多不同之處,房企切入城市更新賽道,在盈利模式和商務模型等方面,房企應該如何「長跑」?

  「如果說以前傳統房地產開發,順應城市外延擴張,那城市更新更像是內涵式發展。」柴志坤表示,城市更新可簡單分成三類:拆除重建類,有機更新類,綜合整治類。在運營模式和盈利方式上,傳統開發主要基於短期快周轉,現金高周轉創造利潤,而城市更新主要利用長期的資本,創造長期綜合的經濟效益。

  此外,柴志坤指出,傳統房地產開發的商業邏輯基本上屬於投資、建設、銷售,再複製高周轉,而城市更新的商業模式在於投資改造,長期運營,以獲取長期收益,各個項目有自己特點,在複製情況下,也會遇到各種問題。

  實際上,不再是簡單的拿地-開發-賣房-拿地的模式,城市更新融入了產業、運營等思維,對於資本有著更多的要求。恰如柴志坤所言,城市更新簡單而言就是「新」,需要長周期的資金以及相關政策的扶持,尤其在老舊小區改造中,最大的問題便是資金。

  不僅如此,企業在摸索適合自己的「資產運營+資本運作」有效模式時,仍面臨著不少操作層面的挑戰,這需要橫跨多個專業領域的共同合作,「城市更新另一大特點在於跨領域、跨行業,在這一過程中,需要企業有開放的思維方式,這考驗企業的資源整合能力和合作精神。」柴志坤說。

  當代置業(中國)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總裁張鵬也認為,城市更新涉及各方利益,包括資本方、業主方、運營方,以及後續引入業態的商業體。在這一過程中,企業需要解決三大方面的問題:建築與建築之間的關係,其中涉及到用技術手段減少耗能等;將建築跟人結合起來,即用科技手段,分析人的行為軌跡、消費習慣等;將人和人連接起來,思考後續商業模式、更多IP能否裂變等內容。

  持續、平穩健康發展至關重要

  城市更新並非易事。「做增量掙錢快,做城市更新改造就是『繡花針』。」張鵬表示,城市更新中國有較多分類,需要企業找到自己擅長且想要做的領域,把它作為一個事業真正抓起來。

  在企業參與城市更新過程中,首創置業執行董事、總裁鍾北辰表示,「首先要研究清楚自己的商業模式,無論是老舊小區還是其他老的資產都是資產運營,只要是資產運營,就必須要有一定的商業邏輯。包括短期、中期、長期目標,怎麼更新,更新成什麼,如何持續平穩健康發展,是否符合商業邏輯等。」

  「開發商以前賺錢較快,一個項目一開盤,資金就回來了。但運營資產的時間周期相對較長,導致其財務模型和商業邏輯完全不同。」鍾北辰表示。

  除此之外,城市更新的核心是裝內容。「開發商轉型做城市更新、園區運營,要做好的最大準備在於,要給它賦予什麼內容,有內容以後創新成什麼,如何科技賦能。」 鍾北辰說。

  「騰籠換鳥後,來的是什麼鳥?這些鳥行不行?這些鳥進去後唱了三天歌就飛走了,或者疫情一來就死了,也不行。持續、平穩健康發展,是城市更新裡較為重要的地方,不能更新一出,兩年以後又更新一出。」在這一過程中,鍾北辰指出,要對得住運營方,運營方滿足後,還需要思考運營資產的主體能否取得一定的經營價值。

  在遠大住工集團董事、總裁唐芬看來,城市更新要有內核,即要有產業,因為是城,不是項目或簡單的社區;一定要有內涵,即要有文化,要有城市應有的特點和特色;要有延展,即有創新、突破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相關焦點

  • 誰是港股內房盈利「一哥」?年度港股房企盈利能力TOP10榜單揭曉
    《投資者網》鄭小琳過去的2019年,房地產行業市場熱度持續下降,整體增速普遍放緩,毛利率水平整體下滑,而受整體環境影響,多數房企停止盲目擴張,回歸盈利初衷,在次基調下,房企在追求規模和量的基礎上,往往會更加注重經營效益及利潤,2020年如何保持高毛率及提升自身盈利能力成為了當下房地產企業共同追尋的目標。
  • 房企三大收併購模式如何角逐?
    要聞 房企三大收併購模式如何角逐? 2020年4月15日 21:51:26 克而瑞地產研究本文來自 微信公眾號「克而瑞地產研究」,作者:朱一鳴、貢顯揚、汪慧、李丹。導語:面對收併購市場機會減少、競爭加劇的態勢,房企該如何藉助這三種模式脫穎而出?
  • 養老地產盈利模式大盤點:保利VS綠城VS萬科VS遠洋!
    然而,養老地產雖然前景廣闊,但對於高投入、慢產出的養老地產而言,如何盈利成為每個房企操作養老地產項目的難題。那麼,養老地產如何賺錢?其盈利模式目前有哪幾種?下面,我們盤點了保利、綠城、萬科、遠洋等幾家先行涉足養老地產領域房企的模式探索。
  • 房企如何面對利潤點轉變?數位化或是房企制勝關鍵
    下半年來,住建部和央行推出房企融資的 「三條紅線」政策,對房企控制槓桿和負債作出了明確監管要求,進一步加大了房企降槓桿和資金回籠的壓力。 在經歷了20多年的高速發展後,房地產目前已經從增量時代步入存量時代。 面對疫情,宏觀政策的變化,還有新基建的影響下,房企突圍更需要加速數位化建設的進程。
  • 尹中立:降負債將導致高槓桿房企盈利能力下降
    8月20日,住建部和央行召開房企座談會傳遞出的信號是,已經形成重點房地產企業資金監測和融資管理規則。不過,「三條紅線」的信號意義似乎更強,諸如中海、龍湖、旭輝、新城控股等企業均表示,政策影響較小,比如新城發展主席王曉松表示,新城去年下半年已經開始降槓桿、降負債,「三條紅線」對於公司的影響不會非常大。
  • 唯品會2020年一季度淨利超9億 特賣模式再創「盈利長跑」新紀錄
    至此,唯品會已經實現連續30個季度盈利,「盈利長跑」紀錄再次刷新。唯品會27日收盤後股價大漲近7%。 在經濟下行環境下,唯品會的特賣模式呈現出頗具韌性的抗周期優勢。按照非通用會計準則,唯品會Q1歸屬股東淨利潤為9.861億人民幣(約合1.393億美元),同比增長20.8%。
  • EH50房企ROE普遍下降,未來拿什麼保障盈利能力?——2020年上半年EH...
    ROA為總資產收益率,同樣是衡量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指標,總資產收益率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公司的競爭實力和發展能力,也是決定公司是否應舉債經營的重要依據。二、淨利潤率和權益乘數影響力度下降,周轉率起支撐作用根據杜邦公式,ROE分別由淨利潤率、總資產周轉率和權益乘數組成,理論上,當這三項指標越大,ROE就越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就越強。
  • 房企啟動「雙總部」模式,必須解決這三個問題!
    已啟動雙總部模式的房企中,華夏幸福與藍光發展算是規模較大的房企,兩家房企在2019年銷售金額均破千億元,分別為1451.59億元、1015.37億元;禹洲、弘陽、三盛、文一均處於規模上升期,其中禹洲、弘陽增速較快,具備衝擊千億的實力,而規模相對較小的三盛和文一同樣有強烈的規模增長訴求。 「+上海」的雙總部模式最為典型。
  • 房企掘金城市更新
    本報記者 詹方歌 盧志坤 北京報導近年來,城市更新被視為房地產市場存量時代的黃金賽道,諸多房企爭相進入該領域,謀求傳統地產項目開發之外的全新盈利支點。與此同時,城市更新投入大、回報周期長等原生特點,又為各個市場主體的切入設置了較高的準入門檻。
  • 銷售壓力倒逼房企創新,數位化轉型方興未艾
    促銷售、抓回款、穩現金隨即成為房企一季度的工作重點。如何「活下去」成為房地產行業真切面對的問題。相比往年,控規模、降負債、注重項目毛利等成為不少房企今年的主題詞。同時,在地產行業盈利增速下行的背景下,一線與二三線房企的盈利能力、融資成本也持續分化。
  • 外來房企「攻陷」永州!本土房企該如何活下去?
    那麼,問題來了,面對這一群「入侵者」,永州本土房企該如何自處,保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首先我們需要清醒的認識到這群來自遠方的朋友有多麼強大。首先,本土房企缺少資本支持,光土地這一項就拼不過人家,「沒米就煮不出飯」;其次,本地房企產品設計理念無法跟上時代的腳步,如果說貨比三家,購房者必定不選;再次,外來房企的資本、品牌、產品、營銷等各方面形成了一個完美的呼應,本土房企望其項背,最終市場越來越向優質產品供應者傾斜。
  • 直播帶貨盈利模式是什麼?普通人如何利用直播帶貨賺錢?
    但是,對於還在觀望的朋友來說,不清楚直播帶貨的盈利模式是什麼,不敢貿然入局。那麼,為了解決大家的疑問。接下來,本文就詳細為你介紹直播帶貨是如何盈利的。作為普通人的我們應該怎麼利用直播帶貨賺錢!直播帶貨盈利模式目前直播帶貨主要分為三大盈利模式:第一種商家合作模式。商家合作其實就是所謂的廣告推廣。通過和商家合作,在自己的直播間帶貨商品,獲取推廣費。
  • 衝刺最後10天 哪家房企業績懸了
    貝殼研究院高級分析師潘浩表示,雖然疫情給房地產銷售帶來重大影響,但從市場狀態來看,房企降速發展是行業總體發展趨勢,逐漸捨棄「唯規模論」的粗放型增長模式轉而注重企業運行質量是龍頭房企從去年就開始規劃的發展方向。
  • 一位遊資大佬曝光盈利模式:一種枯燥卻盈利的模式,讓你少走彎路
    誠然,個人的心理素質在具有挑戰性的各行各業都不可或缺,然而相較於生活中的其他行業和領域,在股票交易中,個人的心理素質幾乎成了決定性因素。當面對失敗的狀況,不僅僅限於交易中的損失。首先要考慮的不是逃避和畏懼。應該考慮如何挽回和如何應對。這有有助於提高你的勇氣和培養責任心。
  • 跑步機「跨界營銷」成功案例分析,如何資源整合其它商家盈利模式
    如何讓自己的產品免費還賺錢,這是很多人想要的,因為產品免費就很容易解決了銷售問題,但是免費還要賺錢,那麼就必須要找到一個盈利產品來補貼免費產品的成本。這種產品組合的免費玩法,在很多的行業都存在,通常來說這種模式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自己幹,自己整合兩個以上的產品,然後拿其中一個產品作為魚餌吸引用戶,通過後端的產品來實現盈利。另外一種呢就是跨界整合其他商家的產品,利用合作商家的產品來達到自己的產品免費。
  • 房企新戰略-後疫情時代,大理房企如何打通戰略與執行的瓶頸?
    調控的「黑犀牛」塵埃未定,疫情的「黑天鵝」又橫空出現,宏觀環境、市場、行業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地產的2020年註定是坎坷波折的一年,這些不確定性徹底打亂了房企的3-5年戰略安排和經營預期。此次戰役,極大的考驗房企對市場預判和適應能力。
  • 「內循環」是非常好的風口 房企跨界融合要這樣玩
    尤其是今年在疫情以及「雙循環」格局影響下,很多行業的發展模式悄然生變。隨著中國即將進入「十四五」新階段,跨界融合也有了更大的想像空間。那麼如何將不同維度的產業融合到一個維度,找到契合點和盈利點?跨界融合如何達到深度、寬度和高度?
  • 永州樓市已被外地房企「攻陷」!本土房企該如何活下去?
    那麼,問題來了,面對這一群「入侵者」,永州本土房企該如何自處,保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首先我們需要清醒的認識到這群來自遠方的朋友有多麼強大。首先,本土房企缺少資本支持,光土地這一項就拼不過人家,「沒米就煮不出飯」;其次,本地房企產品設計理念無法跟上時代的腳步,如果說貨比三家,購房者必定不選;再次,外來房企的資本、品牌、產品、營銷等各方面形成了一個完美的呼應,本土房企望其項背,最終市場越來越向優質產品供應者傾斜。
  • 房企降負債的八大路徑
    另外,大幅降價促銷過程中如何處理與老業主的關係也是個棘手問題。二、出售資產和股權對於已經「踩線」的房企來說,除了通過降價促銷加速回籠資金外,最快捷的方式即是出售資產和股權了。出售資產和股權不僅可以迅速回籠資金以渡過難關,而且可以藉機調整業務結構,剝離不良資產,聚焦主業。
  • 「三條紅線」重壓 房企還有規模化的機會嗎
    「強者恆強」局面的出現,促使中小房企快步跟進,在競爭激烈的市場格局下,或主動或被動,一批地產「黑馬」應運而生。然而行業邏輯正在發生變革,房地產行業將加速進入全新的時代。對於行業而言,「唯規模論」早已不再盛行,舉債擴張的高風險模式也將退出市場。當「三高」模式步入尾聲,面對僅存的窗口期,誰將會是去規模下的最後「黑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