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高麗顯宗
高麗顯宗(朝鮮語:고려 현종/高麗顯宗 Goryeo Hyeonjong;992年-1031年)諱王詢(朝鮮語:왕순/王詢 Wang Sun),字安世,高麗國的第八任君主,1010年─1031年在位。
(1)早年坎坷王詢生於淳化三年(992年)七月初一,是高麗太祖之子王鬱(高麗安宗)與高麗景宗之妃(高麗太祖的孫女)獻貞王后皇甫氏通姦所生之子。據說在七月初一那天,獻貞王后留宿於王鬱家,王鬱家人縱火,百官來救火時發現獻貞王后竟然有了身孕。王鬱家人如實告訴高麗成宗,成宗感到非常羞恥,下令流放王鬱於泗水縣(今韓國慶尚南道泗川市),獻貞王后也慚恨哭泣,回到她家的時候開始宮縮,扶著柳樹生下一名男嬰,他就是後來的顯宗王詢。《高麗史》記載說獻貞王后生下王詢後就死了(免身而卒),也有說法是她到第二年三月十九日才死,總之,王詢在襁褓之中就失去母親,被成宗命保姆撫養於宮中。到他兩歲時,成宗召見他,他望著成宗連喊爸爸,然後坐在成宗膝蓋上摸著衣襟又叫爸爸,成宗憐憫他,流下眼淚說:「這孩子是多麼想他爸爸呀!」於是下令把王詢送到泗水縣與父親王鬱團聚。
統和十四年(996年)七月,王鬱死於泗水。翌年二月,王詢被成宗召還開京,封為大良院君(一作大良君)。同年十月,成宗薨,王詢的從侄兼表兄開寧君王誦繼位,是為穆宗。穆宗的生母即王詢的姨母千秋太后(獻哀王后)皇甫氏攝政,與寵臣金致陽通姦生子,謀立為儲。由於高麗王室近親結婚導致生育質量糟糕,加上高麗光宗時的大清洗,以致王詢成為除了穆宗以外當時高麗太祖唯一在世的男性後裔 [5] (高麗太祖另一子孝隱太子王垣的兩個兒子因為躲避民間尚不為人知,王詢即位後才將他們尋回)。而穆宗又無法生育,所以千秋太后和金致陽一心欲置王詢於死地。他們先是在統和二十一年(1003年)逼王詢出家為僧,王詢先住在開京崇教寺(穆宗願堂),三年後移住楊州三角山的神穴寺(今韓國首爾津寬寺),時人稱呼為「神穴小君」。千秋太后多次派人暗殺王詢,寺中老僧弄了個地下室,把王詢藏在裡面,上面放著臥榻,以備不測。
(2)亂中即位統和二十七年(1009年)正月,千秋太后和金致陽加緊了陰謀的步伐,派宮女去神穴寺給王詢送去有毒的酒餅。宮女到神穴寺後求見王詢,打算親眼看到他吃下酒餅。此時王詢已被藏在地下室,寺中和尚騙宮女說:「小君已經去山裡玩了,誰知道他在哪裡呢?」宮女沒有耐心等下去,就返回開京了。和尚把酒餅散到庭院中,鳥雀一吃就死。王詢立刻給穆宗寫了封密信,內容是:「奸黨遣人圍逼,兼遺酒食,臣疑毒不進,與鳥雀,鳥雀斃,謀危若此,願聖上憐救!」穆宗此時便定計召王詢入京,並傳位給他,於是命中樞院副使蔡忠順起草了給王詢的密詔,讓宣徽判官皇甫俞義、郎將文演等10人帶著密詔去神穴寺接王詢。
與此同時,穆宗還命西北面都巡檢使康兆入衛,不料康兆入京後不僅除掉了金致陽一黨,連穆宗也一起廢黜。康兆還派分司監察御史金應仁去神穴寺迎立王詢,二月二日,穆宗所派的皇甫俞義和康兆所派的金應仁在神穴寺會合,寺中和尚以為這又是金致陽的一樁陰謀,繼續隱匿王詢,皇甫俞義等闡明來意,王詢便從地下室出來並被接走了。第二天,王詢一行抵達開京,即位於延寵殿,康兆是迎立王詢的頭號功臣,他設中臺省,自任中臺使,主導了王詢即位之初的政務。同時王詢還拜崔沆為師傅,學習儒家經典。
(3)外患內憂契丹是高麗的宗主國,王詢即位後派司農卿王日卿出使契丹告哀稱嗣,卻瞞著康兆弒君之事。統和二十八年(1010年),怨恨高麗的女真人將王詢即位的真相告發於契丹,剛親政的契丹聖宗耶律隆緒決定親徵高麗,問康兆弒君、擅立王詢之罪,引發第二次高麗契丹戰爭。十月,王詢任命康兆為行營都統使,負責抵禦契丹。十一月,契丹四十萬大軍入侵高麗,康兆戰敗被殺。契丹繼續南下,直逼開京,王詢聽從大臣姜邯贊的建議,在十二月二十八日夜晚與后妃及蔡忠順、智蔡文、金應仁等大臣及禁軍五十多人南逃,翌日行至積城丹棗驛時,有個叫堅英的士兵和一些驛卒向王詢一行射箭,被智蔡文擊退,此後王詢南逃途中屢遭兇險,均在智蔡文的保護下無事。此時契丹前鋒追兵已經到王詢所在的昌化縣,王詢急忙派河拱辰、高英起去說服契丹追兵退兵,然後繼續南逃。統和二十九年(1011年)正月初一,開京失守,被契丹軍付之一炬。正月十三日,王詢一行抵達了羅州。
契丹雖然攻破了開京,但西京一直沒有攻下,再加上楊規等人在後方騷擾,令契丹很是頭痛。這時還在契丹營中的河拱辰等不失時機的請降,耶律隆緒便班師回朝。王詢聽說契丹軍已退出鴨綠江後,便返回開京,於二月二十三日抵達,任用劉瑨、趙之遴、崔士威等輔政。四月,王詢派使臣去契丹謝班師,試圖修復兩國關係。但契丹要求王詢親朝,被高麗以王詢有病為由拒絕後又命高麗割讓江東六州。開泰二年(1013年),契丹派耶律資忠(耶律行平)來取江東六州,高麗不予,契丹便在鴨綠江修浮橋並築城江東,因此從開泰三年(1014年)十月開始,兩國不斷發生邊界衝突。
此時高麗為了防範契丹,擴充軍隊,耗盡財力,導致百官俸祿不足。中樞院使張延祐、日直皇甫俞義建議奪取京軍的永業田用作文官的俸祿。上將軍金訓、崔質等一直因文武差別待遇而憤憤不平,便在開泰三年(1014年)十一月初一發動兵變,衝入宮中,抓走張延祐、皇甫俞義,並當面向王詢控訴。王詢無奈,下令流放張延祐、皇甫俞義,然後批准武臣帶文官銜,於是高麗提前一百五十多年預演了武臣專權的局面。和州防禦使李子琳(王可道)向日直金猛建議,國王可採取漢高祖遊雲夢澤之計,將專權武臣一網打盡,金猛密奏王詢,王詢採納,於開泰四年(1015年)三月十四日在西京平壤的長樂宮宴請群臣,趁金訓、崔質等19人喝醉時命士兵將他們全部殺死。
(4)迎來和平高麗與契丹爭奪江東六州的小規模衝突仍在持續,這時高麗朝廷決定歸附宋朝,於開泰四年(1015年)扣押了前來索要土地的契丹使節耶律資忠,然後派民官侍郎郭元赴宋朝貢,上表告急,翌年郭元回國後便停用契丹開泰年號,改用宋朝大中祥符年號。但是宋朝並沒有如高麗所願出兵來救,天禧二年(1018年)十二月,契丹東平郡王蕭排押率領號稱10萬的大軍入侵高麗,引發第三次高麗契丹戰爭。王詢派姜邯贊、姜民瞻迎戰,並命開京戒嚴。翌年正月,蕭排押逼近開京,由於高麗防備嚴密,契丹軍只在附近俘掠而還,於撤軍途中遭遇姜邯贊的打擊,高麗取得「龜州大捷」,幾乎全殲契丹軍。戰後高麗見好就收,於天禧四年(1020年)二月派李作仁出使契丹,請稱藩納貢如故,三月釋放耶律資忠。契丹也放棄了對江東六州的索取和國王親朝的要求。兩年後,契丹派遣蕭懷禮冊封王詢為高麗國王,高麗也重新使用契丹年號。
此後高麗結束了內憂外患的階段,進入了平穩發展的時期,王詢勵精圖治,勸課農桑,頗有作為,為高麗文宗時的全盛局面奠定了基礎。太平十一年(1031年)五月二十五日,王詢薨逝於重光殿,死後廟號顯宗(一作世宗),諡號元文,後經累朝加諡為「大孝德威達思元文大王」,葬於宣陵。太子王欽繼位,是為高麗德宗。
17.高麗德宗高麗德宗(朝鮮語:고려 덕종/高麗德宗 Goryeo Deokjong;1016年-1034年),諱王欽(朝鮮語:왕흠/王欽 Wang Heum),字元良,高麗國的第九任君主,1031年─1034年在位。死後廟號德宗,諡號宣孝剛明光莊敬康大王,葬於肅陵。在任期間,引入國子監製度。
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五月初二,宮人金氏生下王子,高麗顯宗王詢賜名為欽。天禧四年(1020年),顯宗親臨便殿,遣重臣崔士威、姜民瞻冊封王欽為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守司徒兼內史令上柱國崇仁廣孝輔運功臣,封延慶君。太平二年(1022年)五月,顯宗正式冊封王欽為王太子。太平三年(1023年)四月,契丹派使臣武白、耶律克恭冊封王欽為輔國大將軍檢校太師守太保兼侍中高麗國公。太平十一年(1031年)五月二十五日,顯宗臨終前召太子王欽,囑託後事,隨後薨逝,王欽遂即位於重光殿。
他即位後,開始舉行國子監試,用賦及六韻、十韻詩來考查,並在即位當年閏十月舉行的國子監試中錄取了鄭功志等60人。太平十二年(1032年),他任用黃周亮修國史,儘量恢復毀於高麗契丹戰爭的史書,黃周亮後來完成了太祖至穆宗《七代事跡》三十六卷。
他在位時,與契丹關係轉入緊張。第三次高麗契丹戰爭後,高麗與契丹恢復了宗藩關係,但契丹在鴨綠江南面修築了保州(今朝鮮義州),屯兵駐守,如同懸在高麗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令高麗耿耿於懷。顯宗年間,高麗並未提出撤銷保州的問題;顯宗薨逝數日後,契丹聖宗耶律隆緒也駕崩了,他的兒子耶律宗真繼位,改元景福,是為興宗。高麗宰相王可道向王欽建議利用祝賀契丹新帝登基及蕭匹敵「謀反」的機會請求契丹毀掉他們在鴨綠江流域設置的城堡和橋梁,並歸還顯宗年間被契丹扣押的高麗使節,否則絕交。王欽派工部郎中柳喬、郎中金行恭出使契丹會葬聖宗、祝賀興宗,並請求契丹毀鴨綠城橋及歸還被扣使節,均被契丹拒絕。平章事徐訥等29人建議像王可道說的那樣絕交,中樞使皇甫俞義等33人主張妥協,反對絕交,王欽採納了前者的建議,停止對契丹的朝貢,並拒絕使用景福年號,沿用太平年號。翌年正月,契丹遣使來高麗,高麗拒絕接納,並在朔州、寧仁鎮、派川等地築城防備。太平十三年(1033年)八月,王欽命平章事柳韶建筑北境關城,是為高麗的「千裡長城」,王欽為嘉獎其功,封柳韶為「推忠拓境功臣」。
面對王欽強硬的外交政策,契丹也欲懲罰高麗。柳韶主持修築千裡長城引發契丹的警惕,契丹在太平十三年(1033年)十月入侵靜州等地,被校尉邊柔等擊退。當時契丹還向宋朝借兵討伐高麗,宋朝攝政女主章獻明肅太后劉娥打算答應契丹的邀請,遭宰相呂夷簡堅決反對後乃止。契丹心有餘而力不足,其大規模侵略高麗的計劃也就擱淺了。
太平十四年(1034年)九月十七日,王欽薨於延英殿,死後廟號德宗,諡號敬康,後經累朝加諡為「宣孝康明廣章敬康大王」,葬於肅陵。他沒有子嗣,臨終前命弟弟平壤君王亨繼承王位,是為高麗靖宗。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