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劉仕江:帶著情懷去「駐村」

2020-12-18 澎湃新聞

【我的扶貧故事】劉仕江:帶著情懷去「駐村」

2020-12-17 17: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我叫劉仕江,2017年經組織安排,從縣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到二塘鎮艾家坪社區駐村。

艾家坪社區五組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黃真友一家是我的結對幫扶對象,黃真友今年64歲,妻子李胡姐68歲,兒子黃勝華42歲。

劉仕江(左)到黃真友家走訪

記得第一次走訪他家的時候,屋內鍋碗瓢盆擺的滿屋都是,3個人就擠在近30平方米的房間裡。

當問及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黃真友語氣沉重地答道:「我們老兩口體弱多病,沒有勞動力,更沒有積蓄,黃勝華呢老實巴交,人又懶惰,哪有本事自己建房。」

我進一步摸清情況,了解到黃真友會經常發昏,患有高血壓,李胡姐的身體也不好,黃勝華雖然身體健康,但嗜酒成癮,懶惰成性。

黃真友戶這樣的生活狀況讓我很揪心,怎樣幫助他家脫貧和改變現狀成為當務之急。對於如何幫扶黃真友戶如期脫貧,我一籌莫展,於是向村支兩委進一步了解情況,並第一時間去和黃勝華碰面摸清底數,以便精準施策。

黃真友家的新房子

同黃勝華及其父母交流,深入了解了致貧原因後,回到村裡我又陷入深深的思考,如何解決黃真友家的問題呢?他家的畫面不斷在我腦中浮現。我找到村支兩委尋求他們的幫助,共同商量解決對策,我提議給黃真友戶上低保措施,解決收入不達標的問題;黃勝華有勞動力,為其申請公益性崗位(護林員一職)以激發動力,解決其自身發展動力不足的問題;為其申請住房補短板資金,解決住房面積不足、住房功能不齊全的問題。

劉仕江在走訪

我的提議得到村支兩委的支持,也得到了黨委政府的批准。那段時間裡,我差不多每隔一兩天就走訪一次,多次和黃勝華溝通交流,和他講政策,鼓勵他轉變思想,振作起來,通過自己的努力把日子過好,經過兩個月的時間,黃真友一家終於搬進了新家,不再冷,不再臭......黃勝華也改掉了懶惰的壞習慣,認真做事。

通過幾年的幫扶,如今,黃真友家黑山羊已發展到18隻,能繁母牛也快下崽了,黃勝華的護林工作幹得踏踏實實,收入達標了、住房保障了,進寨路、串戶路、院壩等基礎設施完善了,室內室外乾乾淨淨,人居環境美起來了,黃勝華主動戒酒,把精力投向工作和生活,發展動力足起來了。

我們的關係也由幫扶關係變成了親人關係,看著黃真友一家的日子越來越好,我感到很開心,我也深深地明白,對待他人、對待工作,一定要有情懷。

辛祥 李明亞

1.

這麼美的北坡,今天你打卡了嗎!

2.

用生命照亮山村——追記南方電網畢節威寧供電局因公殉職員工肖正平、鄒明剛

原標題:《【我的扶貧故事】劉仕江:帶著情懷去「駐村」》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韋大永——駐村一年 收穫一生
    當時,已離異一年多的我,一邊工作一邊帶娃,重組家庭不見曙光,但「寧願天下人負我,我不負天下人」的座右銘深深影響著我,催我奮進! 因此,我不顧家人的反對,不聽親朋的勸告,毅然選擇了下沉駐村開展扶貧工作,特別是在2020年6月,按照縣委組織部的安排,我從一般駐村工作隊員轉換成了第一書記,成為了群眾們的「韋書記」,身上更是多了一份責任,從此,我回家的日子更少了,村民變成了我最熟悉的人。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失落與昂揚——夏雲鎮橋上村駐村第一...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失落與昂揚——夏雲鎮橋上村駐村第一書記 任波 2020-12-07 17: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一項使命、一份信念、一種幸福——我的駐村扶貧故事
    在深入推進大扶貧戰略行動中,銅仁市稅務系統扶貧幹部俯下身、沉下心、扶真貧,無論是產業扶貧、教育扶貧還是整村脫貧,一個個鮮活生動、可歌可泣的故事恰似一束束星光,匯聚光芒與能量,照亮脫貧攻堅之路。我母親患有帕金森綜合症、嶽父患有淋巴癌,在駐村之前我每個月都會抽出時間回家看看他們的病情、帶他們去做常規檢查,但是現在回家呆上一兩天已經是非常「奢侈」的了。家人對我的工作的極力支持的,在微信聊天中總是面帶笑容,總會叮囑我在外面要注意身體,要踏踏實實的幹好工作,他們的支持與鼓勵也無形中增添了我對他們的愧疚。
  • 那山那村 我的駐村扶貧故事
    2019年8月初,像每一位脫貧攻堅民警一樣,我成為了楚雄州公安局第四批駐村工作隊員。跨過紅軍誘敵巧渡的金沙江龍街渡口,沿著蜿蜒曲折向上攀爬的彎彎山路,來到這片紅土地:水平石。只有與鄉親們心連心才能在走訪中知道真貧情。
  • 【我的扶貧故事】蔡明洋:駐村讓我成長
    我叫蔡明洋,是甕安縣銀盞鎮一名工作人員,2017年10月我來到魚河社區對門寨組開展脫貧攻堅駐村工作。  楊正明是我的網格戶,一家5口人,妻子袁眾榮患有小兒麻痺,兩兒一女都在讀書。常年靠務農為生的家庭在三個孩子上大學後,讓原本窮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駐村 用情幫扶|盤州市民主鎮李子樹村駐村...
    我叫黃後銀,是六盤水市水務局工作人員,2017年4月,單位說要派駐一名駐村幹部到盤州市民主鎮李子樹村,根據局黨組織的安排,我義無反顧地投身於脫貧攻堅的戰場。出身於水城農村的我做事接地氣,了解群眾的想法,很快適應了駐村幹部的工作任務和李子樹村的工作環境,迅速進入了戰鬥狀態,深入了解各家各戶的實際情況。李子樹村人口並不多,但是群眾矛盾突出,基礎設施薄弱。我和村支兩委狠抓基礎建設工作,充分發揮黨組織在基層中的戰鬥堡壘作用,排查矛盾糾紛,完善基礎設施。
  • 「我的扶貧故事」責任槓肩上 扶貧放心上|三穗縣桐林鎮捧相村駐村...
    我叫楊啟治,是三穗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派駐縣桐林鎮捧相村的一名駐村幹部。駐村兩年多的時間裡,我從對基層工作一無所知,到現在的得心應手,從來時的「愣頭青」,變成群眾的「知心人」。2018年,我有幸參加這場脫貧攻堅戰,這對於我來說一場挑戰,也是磨練好機遇。
  • 湘潭縣駐村扶貧幹部朱文禮:帶著孩子去扶貧 駐村又駐心
    紅網湘潭縣分站8月14日訊(記者 張冕 左璆)他,背上託著家庭責任,肩上扛著扶貧使命,帶著年幼的孩子紮根貧困山村;他,走村串戶深挖脫貧之道,帶領湖田村百姓走出一條脫貧致富路。他就是朱文禮,湘潭縣白石鎮湖田村的駐村扶貧幹部。
  • 我的扶貧故事丨胡志:駐村幫扶就要做到「門清臉熟情況明」
    我的扶貧故事丨胡志:駐村幫扶就要做到「門清臉熟情況明」 2020-12-15 17: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堅守駐村歲月 用情走好扶貧徵程|盤州市響水...
    我叫李旭,是六盤水市住房城鄉建設局選派的一名駐村幹部。一年前,我來到盤州市響水鎮楊柳樹村,開始了在這裡的駐村幫扶時光。和群眾拉家常、幫農村謀發展、為基層解難題……從組織安排我到楊柳樹村駐村那一刻起,我就下定決心要把自己當成「村裡人」,把當地群眾當做「家鄉人」,幫助他們脫貧致富,奔向小康。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村人,我自2019年擔任楊柳樹村第一書記以來,始終把身子沉下去,把責任扛上肩,走近群眾、讀懂群眾、為了群眾。
  •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傳好駐村「接力棒」,盡銳出戰「拔...
    幫扶幹部中,除王仲德、王碧在沙營鎮掛職黨委副書記以外,其餘10名幹部全部在村擔任第一書記或駐村幹部。他們一任接替一任,讓「接力棒」既傳得穩,更傳得好。在這支教師扶貧工作隊的帶領下,曾經以貧窮落後為「代名詞」的關嶺縣紙廠村、大田村一躍成為全縣產業示範村。
  • 「我的扶貧故事」鏡頭裡的點滴 是我最珍貴的駐村回憶丨荔波縣甲良...
    我叫蒙炳帆,是黔南州荔波縣甲良鎮益覺村駐村幹部。翻閱相冊,回憶過往,我到脫貧攻堅戰線上已近一千個日夜。駐村期間,我用鏡頭記錄下了扶貧工作隊和貧困群眾攜手奔小康的精彩瞬間。2018年4月13日,我參與脫貧攻堅的第32天:脫貧攻堅隊與益覺村的群眾同勞動,期間,第一書記蒙建骨的鬥篷歪斜幾次差點掉落,一旁的農婦見狀過來幫第一書記繫緊帽帶,兩人四目相對,信任喜悅之情自然流露。這個圖片解答了我心中長久的疑惑,駐村工作能換來什麼?從群眾的笑容中我看到了答案,真心能換真情!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七載春秋丨羅甸縣沫陽鎮平巖村駐村...
    我叫黎昌盛,是貴州省黔南州羅甸縣沫陽鎮平巖村一名駐村隊員。從2013年脫貧攻堅戰役打響的第一槍開始,我就開始扶貧路了。幾年時間,我見證了平巖村從一個「吃水看天、走路靠摸」的小鄉村到今天的自來水到戶,串寨串戶路到家的美麗鄉村。
  • 「我的扶貧故事」帶著真感情到群眾中去丨望謨縣麻山鎮交龍村駐村...
    我叫餘開勇,是望謨縣麻山鎮交龍村駐村幹部。   因語言不通,初到交龍村駐村時,村民基本不理我,不僅如此,我還發現村民對政策不支持,也不理解。為儘快摸清村情民意,了解群眾所期所盼,我及時進村入戶採集群眾信息,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用實際行動打破了語言障礙,拉近了與農戶的距離,增進了感情。
  • 中國中鐵四局扶貧幹部的女兒:跟著爸爸去「駐村」
    導 讀近日,新華社專題報導了中國中鐵四局派駐潁上縣汪李村扶貧幹部鄭加衛帶著女兒駐村扶貧的故事。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學習強國、中國婦女報等各大平臺刊轉。下面就請跟隨新華社記者的鏡頭和筆觸走進這對父女的溫馨故事跟著爸爸去「駐村」↑6月10日,楚思揚(前左三)在課間和同學一起玩耍。
  • 【講扶貧故事】張小軍:帶著孩子去扶貧
    今天【講扶貧故事】小編帶給大家的是張小軍:帶著孩子去扶貧2020年9月,崇文鎮西龍門村駐村第一書記張小軍毅然放棄了讓孩子在市裡上小學的機會,把6歲的孩子帶到村裡上學,開始了「帶娃扶貧」的日子。在崇文鎮西龍門村駐村工作隊的宿舍裡,正在準備早飯的張小軍用最快的速度,給兒子張駿馳換著穿反的衣服,因為沒有帶娃經驗,3個多月過去了,「手忙腳亂」依舊是張小軍的帶娃常態,即便不適應,張小軍仍堅持帶娃來村。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兩代人,幫扶父子兵|從江縣西山鎮務林村第一...
    六十多年前,我的父親曾在務林村當了五年的掃盲教師。當我告知他,我將去務林村駐村時,他有些激動:「是老天特意安排的吧?我在那裡掃盲五年,你現在又搞扶貧!去吧!那裡是窮了點,但人還是很實在的!」  與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是駐村工作應有的基本形式。摘禾是最好的載體,在從江的苗村侗寨,摘禾就意味著吃燒魚。兩年駐村,燒魚沒少吃。用老百姓的話來說,就是「魚苗是政府送的,請你們來吃也是我們的一番心意。你們吃的香,我們也高興!」
  • 「我的扶貧故事」兩洋村裡的「駐村人」丨雷山縣大塘鎮兩洋村駐村...
    我叫趙仕平,是雷山縣大塘鎮兩洋村駐村第一書記,2017年,我積極響應組織號召,踏上了駐村扶貧之路。村民收入主要來源是種養殖業、進城務工……」「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把駐村的一點一滴都記在了筆記本中。駐村第一書記幫助貧困戶搶收稻穀一本、兩本、三本……三年多的時間,我的筆記本記了12本,從剛來的些許彷徨到現在的輕車熟路,甚至還能簡單地用苗語同村民打招呼,我現在就是妥妥的「兩洋人」。
  • ​雲南騰衝機場尹林偉愛心扶貧故事:駐村「空降兵」
    此人正是尹林偉,這是他第一次入村入戶走訪。原本開車前往,殊不知,車開到一段山路過不去,那山路因多日降雨變得泥濘不堪,個別路段車過不去。第一天進村,雲華的路就給了他一個「下馬威」。他只好停下車,背著軍用背包步行前往。
  • 「我的扶貧故事」十年扶貧,我被大家親切笑稱為「駐村釘子戶」|...
    我叫皮模權,來自息烽縣中醫院,現在是息烽縣鹿窩鎮大石頭村駐村工作隊成員。自2011年開始參加駐村幫扶工作以來,十年間參與了5個村駐村幫扶,奉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2011年,我被單位派駐縣內永靖鎮上洪馬村,開始了自己的駐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