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5 17: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專欄
我叫胡志,2019年9月經安順市黃鋪開發投資有限公司委派到紫雲自治縣貓營鎮新院村任駐村第一書記、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組組長,由此,開啟了我的幫扶之旅。
那時的新院村,交通不便、山多地少、土地貧瘠,產業基礎薄弱、經濟收入單一等多種原因導致新院村成為紫雲二類貧困村。全村有12個村民組,398戶1413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84戶662人。
駐村重點在駐,只有靜下心駐下來,多花時間去深入調查研究,才能把脫貧攻堅工作做紮實。我開始了「5+2」、「白+黑」的駐村生活,用心、用力、用情開展駐村幫扶工作,制定「一戶一策」幫扶措施,激發群眾的內生動力,幫助群眾脫貧致富。
幫扶的關鍵在於掌握第一手的關鍵信息,方能「對症下藥」。我開始走村入戶進行摸底排查了解村情民意,由於村裡貧困戶多、居住分散,我用了一個多月時間才摸查完所有村組。為了在短時間內更快地記住貧困戶信息,走訪村民組的時候,每到村組我都在筆記本上畫線路圖,做地圖標記,並用手機拍照留存,晚上回辦公室後再進行「照片+文字」的形式整理,加深每戶群眾家的印象,做到「門清、臉熟、情況明」。
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我在走訪中發現,村民群眾對國家脫貧政策理解不到位,積極性不高,「等、靠、要」思想嚴重,脫貧的內生動力不足。
隨後,我組織駐村工作隊和網格長,請他們通過入戶走訪、召開院壩會、田坎會等方式,加大脫貧攻堅政策的宣傳力度,營造脫貧攻堅政策宣傳的氛圍,慢慢地提升群眾對脫貧攻堅政策的認識。
脫貧致富的關鍵是產業發展。新院村結合山地多的實際情況,把發展產業作為長效脫貧根本之策,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革命,緊扣產業革命「八要素」,採取「合作社+農戶+入股分紅」模式,圍繞「一培、二種、三養」產業形式,實現了「村有產業、戶有增收門路」。
目前,新院村已發展培育食用菌大棚34個,種甜蕎79畝、菌草80畝,壯大養牛場2個、養雞場3個、養蜂100箱。新院村脫貧產業項目利益聯結全村184戶貧困戶,產業的發展讓貧困戶實現了流轉土地費、就近務工、產業分紅三種形式的增收,每戶年均穩定分紅800元以上;村級集體經濟年增收16萬元以上。
今年新院村使用村集體經濟針對收入短板的對象戶均發放分紅資金4000以上,真正發揮了村經濟產業優勢,帶領群眾增收脫貧致富。
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各級領導的關心、幫扶單位的支持、幫扶幹部和村支兩委等多方力量的合力,新院村基礎設施不斷改善、群眾收入穩定、教育醫療保障、住房飲水安全,貧困戶困有所濟、殘有所扶、病有所醫、勞有所獲,今年實現了全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實現了深度貧困村出列。
【人物小傳】胡志,安順市黃鋪開發投資有限公司職工,紫雲自治縣貓營鎮新院村駐村第一書記、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組組長,2019年9月開啟了駐村幫扶生涯。
來源:貴州日報
原標題:《我的扶貧故事丨胡志:駐村幫扶就要做到「門清臉熟情況明」》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