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建築系博導:章明教授,都有哪些作品……

2020-12-14 騰訊網

為了讓同濟建築考研的同學更好地了解同濟導師的研究方向、作品,感受老師們各不相同的設計風格。我們開設了「同濟導師作品分享」專欄,也希望大家能夠從每位老師的作品以及經歷中獲得啟發與靈感。

其中內容來源於各位老師的設計工作室及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我們抱著和大家一起學習的態度將其整理出來。(不完全分享,如有錯誤,歡迎留言指正)

好的設計,

是在「含蓄」中帶一點點「矯情」

章明教授

學科方向:建築設計及其理論

團隊:CF-設計基礎教學團隊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建築系副主任、教授、博導;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原作設計工作室主持建築師。同濟大學建築系本、碩、博,師承於鄭時齡院士;曾公派日本短期研修,師承於安藤忠雄;公派留法1年,師承於保羅·安德魯。

兼任上海市規劃委員會城市空間與風貌保護專業委員會專家,上海市建築學會理事/建築創作學術部主任,中國建築學會城鄉建成遺產學術委員會理事,中國建築學會工業遺產學術委員會委員,《城市環境設計》、《建築技藝》、《建築知識》雜誌編委,同濟大學建築學學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同濟大學建築學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

主要從事建築設計和建築理論的教學工作,主講國家級精品課程《建築評論》。《建築設計資料集》(第三版)總編委會委員,《既有工業建築民用化改造綠色技術規程》主起草人。曾獲中國建築學會青年建築師獎,上海青年建築師新秀獎,「中國 100 位最具影響力的建築師」,全球華人青年建築師獎,「 AD100 中國最具影響力建築設計精英」。

01

朱屺瞻藝術館 / 原作設計

朱屺瞻藝術館位於魯迅公園內,東臨歐陽路,周圍環境優美、綠樹掩映。藝術館自歐陽路通向主入口的甬道是原設計的精華所在。它使藝術館避讓開街道的喧囂,同時孕育了一個耐人尋味的儀式性過程空間。建中只將立面材質換為更為平和、更具傳統意味的砂磚形式,儘量保留該過渡空間的精神本質

02

同濟規劃大廈 / 原作設計

同濟規劃大廈該擴建工程位於上海市同濟科技園區內。由原12層高的上海繡品廠廠房改擴建為15層、樓高達70米的高層教學辦公綜合樓。改造定位於在維持原有結構體系的前提下,重新改變其功能定位、文化定位、藝術定位,全面整合梳理其空間關係、形態關係以及表層肌理。

03

黃浦區第一中心小學/ 原作設計

城市的脈絡在基地上形成彼此疊交的痕跡,我們通過建築語彙的巧妙運用,將這種城市肌理中交織的邏輯延伸到了建築的形態之中:兩個三維的「L」形體量緊密地相互扭曲纏繞、穿插咬合,取得富於戲劇效果的靈動的建築形態,這兩個形體的表皮材質對比分明,使得人們從各個方向觀望建築都能夠感受到形體、材質、色彩對比所產生的靈動變化與趣味。充滿序列感的建築表面肌理如同張力十足的立體構架體系,表達了對歷史文脈的關注與傳承

04

無錫市惠山展示中心/ 原作設計

無錫惠山展示中心跳脫了傳統意義上的展覽建築的固有模式,以更為公共與開放的積極姿態融於城市的公共生活。建築以它自身的簡約精準的邏輯回應城市背景的脈絡結構,行雲流水般的形態語言洋溢著理性光芒與靈動風採,它如同一個懸浮在城市中的明亮光標,以特徵性與關聯性的語言智慧地體現城市內在性格與精神特質。

實現了城市規劃館與圖書科技館的功能複合,以多樣性與複合性的展示方式詮釋了人與城市的深層關係。設計逾越了自成體系的傳統景觀模式,著眼於更大範圍的城市區域與脈絡。南北二個方向的巨大坡狀景觀臺階與景觀平臺將周邊地區的景觀體系延展到建築內部,將城市中原本相互分離的元素聯為一體,充分實現了公共景觀、建築空間及建築內庭景觀的全方位整合。

05

嘉定司法中心 / 原作設計

嘉定司法中心以非對稱、非軸線特徵架構開放性布局,整個基地呈規則的矩形形態,設計順應地形將基地分劃為三個區域,總體形態呈「品」字形布局。以連續形態消解與約束體量特徵,設計將原先三棟相對獨立的高聳建築從空中扭轉至地面,將高度轉化為長度,因而形成三組連續扭轉的矩形體,行雲流水般地從地面扭轉至西、北、南三個方向陡然而起。

06

武漢東湖會議中心 / 原作設計

將現代的文化取向和傳統的文化精髓相融匯,最大限度的保留原有綠化,並利用建築空間圍合新的院落空間,實現人與自然的交流和對話。

力求使東湖賓館在新時期下體現出兼具傳統文化神韻和當代人文追求、地方特色和國際潮流的嶄新風貌。力求做到政治接待和對外經營的多層次運營,使其既能體現國賓館特色,又能提高經濟效益,實現「自然、和諧並高效運轉」。

07

2010上海世博會城市未來館 / 原作設計

工程改造對象為規劃保留的南市發電廠主廠房和煙囪,保留主廠房長129米,寬70米,建築基底面積約9150㎡,建築總高度49.8米,改造前建築面積23470㎡;其內部空間和外部形態具有強烈的工業文明特徵,因此在對主廠房改造中,建築師採取了再生性改造的策略,在儘可能尊重原有建築形態特徵的前提下對其進行適當的加建和局部的改造,在保留歷史記憶,延續場所精神的同時,滿足全新的功能要求。同時本著「勤儉辦博」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改造設計在建築空間布局、內部交通組織、防火疏散設計、結構強度、設備容量等方面統籌考慮了會中和會後的使用需求。

通過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風力發電技術、江水源熱泵技術、主動式人工導光技術、自然通風技術、綠色建材技術、水回收利用技術、半導體照明技術、智能化集成平臺技術等多項新能源技術、生態建築技術的引入,主廠房改造成為一個展示新技術、新理念的平臺,並成為國內第一棟由老廠房改造而成的獲得國家「三星級綠色建築設計標識證書」的綠色建築。

08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原作設計

它以一種歷史敘事的方式結束了其輝煌的工業時代的使命,經歷了從原上海南市發電廠主廠房到2010年上海世博會城市未來館的轉變,繼而蛻變為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六年的艱辛設計歷程見證了一個昔日能源輸出的龐大機器如何轉變為推動文化與藝術發展的強大引擎。它的落成將改變上海乃至整個中國的藝術格局,並將與展示古代藝術的上海博物館、展示近現代藝術的中華藝術宮互相呼應,使上海藝術展藏的格局更為完整,脈絡更為清晰。

09

上海音樂學院實驗學校 / 原作設計

新江灣城上海音樂學院實驗學校的設計策略是基於以下的基本命題:即如何應對環境的衝撞、擠壓與牽制以及如何在現成環境中實現突破並謀求最終的平衡。

實現在相對開放的城市寬鬆性背景下尋求錨固的策略;在鬆散開放的城市環境背景中融合與延展的原則;在粘合與流動張力結構下的滲透性平衡。

10

上海會館史陳列館 / 原作設計

鑑於原有建築三山會館深厚的文化內涵與豐富的歷史價值,新建築必將受到其文化輻射與文脈影響。因此擴建的設計策略定位於在維持原有歷史脈絡與場所精神的前提下,重新改變其功能定位、文化定位的全方位改擴建模式。

鑑於原有建築採取的清水磚牆、木構與塗料相組合的表皮形式,不同性質的材質通過傳統的方式相關聯,形成協調一致的視覺效果。因而新建建築的設計策略定位於以全新的現代材料重新詮釋傳統建築的文化精髓,而不拘泥於對傳統材料與構造方式的沿襲或搬用。採取定製陶磚(陶板)替代原有清水紅磚,在維持原有肌理質感的同時更為精緻,並可採取更為靈活的拼接與組合方式。

採取金屬板材屋頂取代原有小青瓦屋面,有利於屋面的保溫節能,並有效利用頂面採光,為展廳室內提供舒適科學的自然光源。同時,採取定製半開放陶棍幕牆替代原先的封閉式圍牆,既形成了空間界面與分隔又形成了朦朧的傳統意境。通過形態抽象與元素提煉,傳達出既現代簡約,又透射傳統韻味的建築風採。

11

範曾藝術館 / 原作設

建築汲取中國傳統建築「院落」之精髓,構架以水院、石院、井院、合院為主體的立體院落,打造步移景異的體驗特徵。建築形態傳承傳統建築坡屋頂形制,將屋脊沿景觀軸方向進行扭轉,以新材料與現代語言,進行全新演繹,力求得古意而寫今心的意境。

建築外部工整規則,內部變化豐富,形成頗具東方意韻的含蓄內斂的建築風格特徵。上部以傳統建築紗帷幕為原型,通過現代材料(陶棍)的組合排列,營造朦朧純淨的空間層次,塑造從容適度、張弛有度的建築形象。下部深灰色混凝土作為基座,厚重沉穩,從容大氣。大實大虛的立面整體具有極強的肌理感與節奏感,充滿了邏輯的精確與嚴謹。在整體觀、體悟觀、平衡觀的中國傳統文化價值體系的框架下,打造層次豐富、靈動融通的空間形態,營造淡逸素樸、純淨朦朧的意境氛圍,構建張弛有度、和諧平衡的共生關係。

12

鹹陽市市民文化中心 / 原作設計

鹹陽市民文化中心的設計實踐在滿足大型文化綜合體的複合功能、超大規模以及綜合需求的前提下,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以日常的舒適尺度構建人們對場所的感知;以形意相生的方式喚起人們的文化心理與形式的關聯;以和而不同的方式應對人們對功能與使用空間的多樣需求;以瀰漫式探索的方式應對人們對路徑與線索的感知。

設計將功能和空間特徵各不相同的九大文化場館聚合在統一的形態邏輯下,個體之間藉助文化長廊和文化內街等一系列全方位多向度的共享空間系統漸次擴展開來,相互因借生長,通過場館布局的關係變化建構出強烈的形態合力,在統一的關係之上自然發展出豐富的空間體驗,而場館個體的差異性和特徵性通過各自內部獨特的公共空間系統表達。設計力求創造一種觸手可及的、自發生長的、遊目觀想的日常狀態,喚起人們從功能、文化及空間層面對建築全方位、多層次的理解與感知。

13

星巴克世博會最佳實踐區特別店 / 原作設計

作為文化創意街區,浦西城市最佳實踐區的建築造型多種多樣,在這樣一個容易使人對造型審美疲勞的地區,建築師選擇將該項目設計成一個簡單的玻璃盒子。文化創意街區,為了完善園區配套,星巴克特別店被添置其中。玻璃被作為主要的立面材料,同時通過斜向玻璃肋創造豐富的立面變化效果。通過引入斜線切分平面,在矩形的平面中得到了半圍合的入口空間以及庭院。

14

楊浦濱江公共空間一期示範段/ 原作設計

有別於我們熟悉的既有建築改造,楊浦濱江公共空間的改造更偏向於工業生態和文化景觀的再生。鑑於對傳統景觀模式的規避與反思, 我們提出錨固與游離的改造理念。場所精神既存在於錨固於場地的物質存留,又存在於游離於場地的詩意呈現。楊浦濱江公共空間一期示範段就是基於這一理念的城市更新實踐。

15

著作、論文

著作:

2009.1;《建築設計創意產業》;東方出版中心

2015.1;《章明&張姿:關係的散文》;UED 城市環境設計

代表性論文:

2003第3期;《一場關於建築的自問自答》;時代建築 T+A;P60

2004第2期;《觀察的向度—仙樂斯廣場之建築觀察》;時代建築 T+A;P120

2005.8;《延續城市空間,匯入城市歷史——中國當代建築的傳統趨向探索》;建築學報;P10

2005.12;《間》;di 設計新潮;P62

2006第2期;《再生實踐——朱屺嶦藝術館改造》;時代建築 T+A;P110

2007.6;《型制的延續》;設計家;P62

2008.9;《國家級精品課程——建築評論》;建築教育;P24

2008.12;《上海市北站街道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改造》;建築學報;P76

2009.2;《同濟創意中心.2008》;a+u;P144

2009.3;《城市精神棲息地——無錫惠山展示中心》;建築學報;P36

2009第3期;《當代中國建築的文化價值認同分析(1978-2008)》;時代建築 T+A;P18

2009第4期;《世博九題——2010上海世博會前瞻性思考》;時代建築 T+A;P6

2009第4期;《精研覃思自出心裁2010上海世博會城市未來探索館(上海南市發電廠主廠房改擴建工程)創作感悟》;時代建築 T+A;P70

2009.7;《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城市未來探索館——南市發電廠主廠房改擴建工程》;建築學報;P6

2010.1;《圍城—老城中心區與新城區教育建築的設計策略比對》;建築學報;P88

2010.5;《事件建築—關於2010年上海世博會永久性建築「一軸四館」的思考與對話》;建築學報;P36

2010.7;《2010年上海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區案例解讀與啟示》;建築學報;P20

2010.7;《平衡之道——基於國家三星級綠色建築標準的工業建築改造實踐》;建築學報;P40

2010.9;《作品是最具說服力的教案》;UED 城市環境設計;P104

2010.11;《距離》;UED 城市環境設計;P62

2011.5+6;《上海會館史陳列館》;UED 城市環境設計;P378

2011第5期;《傳承語境下的應變者》;時代建築 T+A;P112

2011第5期;《日清樓的對談——十年》;時代建築 T+A;P168

2011.10;《司法建築的去模式化----------以嘉定司法中心的實踐進程為例》;建築學報;P55

2012第1期;《開合 聚散 駐遊——新城建設背景下的上海嘉定司法中心》;時代建築 T+A;P98

2012.2;《黃浦區第一中心小學》;中國新文化空間設計;P158

2012.12;《新藝術博物館建築的文化策略——以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為引》;建築學報;P58

2013.1;《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文化表述》;時代建築 T+A;P88

2013.1;《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設計建造中的博弈》;建築技藝AT;P38

2013.3-4;《「建築可以改變一個人——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建築實踐」》;UED 城市環境設計6城市環境設計;P32

2013.3-4;《品談紀實》;UED 城市環境設計城市環境設計;P60

2013.4;《「50/60/70中國當代建築師論壇」綜述》;時代建築 T+A;P142

2013.4;《當代中國博物館的文化梳理》;時代建築 T+A;P164

2013.5;《看不見的結構之美——範增藝術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建築技藝AT;P156

2014.3;《原作設計工作室改造》;建築學報;P24

2014.3;《改造的詩學——源於原作設計工作室的改造進程》;建築學報;P30

2014.3;《手造實述——「手造實述」展&原作設計工作室營造》;建築技藝;P22

2014.4;《「蛻變」》;INTERIOR DESIGN;P92

2014.6;《做有態度的中國原創建築》;設計家;P20

2014.7;《星巴克世博會最佳實踐區特別店設計建造手記》;建築技藝;P50

2014.9+10;《對當代中國建築文化價值取向的反思——以1978-2014年為參照系的研究》;建築學報;P26

2014.11+12;《院.境 範曾藝術館》;時代建築 T+A;P88

2014.12;《範曾藝術館》;建築學報;P36

2015.3;《建造技藝與書畫意境的融合及演繹——範曾藝術館的設計與建造》;建築技藝;P44

2015.3;《晉 . 院——山西晉中城市規劃展示館》;時代建築 T+A;P90

2015.5.4;《原作設計工作室改造》;世界建築;P70

2016.3;《「交織院」散記——南開大學新校區核心教學區設計紀事》;建築學報;P60

2016.7;《上海延安中路816號修繕及改擴建項目》;建築學報;P44

2016.7;《向史而新——延安中路816號「嚴同春」宅(解放日報社)修繕及改造項目》;時代建築 T+A;P97

2017.1;《錨固與游離-----上海楊浦濱江公共空間一期》;時代建築 T+A

2017.4;《水車胡同24號×展覽方案:在當下的「水車花界」遇見「過去」與「未來」》;UED 城市環境設計;P106

2017.7;《實驗班不是一次孤立的教學活動》;建築創作;P146

科研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城市濱水工業文化遺產廊道從生產岸線向生活岸線的轉型研究》

我們提供給大家一些基本的作品介紹,如果大家在閱讀中發現了感興趣的案例或著作,可自行在網絡搜索項目的相關資料。

下一期,想看哪位老師?

歡迎在文末留言~

圖文來自原作設計工作室及網絡,侵刪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由UPro設計學院整理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END-

相關焦點

  • 《印象》章明:我在上海修歷史建築
    她1953年畢業於上海同濟大學建築系,1954年考入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研究生,攻讀中國古建築專業課程,師承我國著名古建築專家劉敦楨教授。在她前半生的建築設計生涯中,參加並負責過上世紀90年代虹橋開發區的規劃設計工作,主持設計了虹橋開發區辦公大樓、虹橋俱樂部、太平洋大飯店、揚子江大飯店、國際貿易中心和太陽廣場等項目的工程設計。
  • 同濟建築導師:大跨建築探索者「湯朔寧」教授與他的13個實踐……
    為了讓同濟建築考研的同學更好地了解同濟導師的研究方向、作品,感受老師們各不相同的設計風格。我們開設了「同濟導師作品分享」專欄,也希望大家能夠從每位老師的作品以及經歷中獲得啟發與靈感。
  • 遇見同濟 見證中國 ——經濟與金融系助理教授Jaesun Lee | 師·道
    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經濟與金融系助理教授Jaesun Lee,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經濟與金融系助理教授,於韓國首爾大學獲數學學士學位,於美國康奈爾大學獲經濟學碩士和博士學位。同濟大學以其建築和工程學而聞名。因此,我所有的中國朋友和同事都推薦我在同濟開始我的職業生涯。Q.2、您當時為什麼選擇行為經濟學,實驗經濟學和應用微觀經濟學作為您的研究領域?
  • 抄繪專題|以同濟大學建築系C樓為類型案例抄繪
    張斌老師是同濟大學的建築系老師,在同濟大學建築系任教有8年之久,是一位很有才華的建築師,在34歲就設計完成了這個案例。當時這個案例在設計之初也有比較大的爭議。張斌老師力排眾議,從建築、室內和景觀各個角度著手一體化設計完成了這個經典項目。
  • 建築師章明:城市的未來,取決於我們如何看待它的過去
    但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推進,許多城市濱水空間,諸如碼頭、港口及周邊工業屬性建築,都逐漸喪失了其原本的價值和功能,儘管濱水區蘊含著每座城市豐富的歷史發展信息、記錄了其製造業和運輸業從輝煌轉向衰敗的過程。
  • 讓歷史風貌建築「活」在當下
    第五屆「鄔達克建築文化遺產月」日前在滬閉幕,作為此次遺產月的重要活動之一,「向史而新——歷史文化遺產的當代價值」主題論壇在閉幕當日舉辦,邀請上海社會科學院國家高端智庫資深研究員、國家對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主任陳聖來,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章明教授等,講述他們對於城市歷史文化內涵的理解和對城市未來的前瞻。  陳聖來以「尋覓和再塑城市隱逸的靈魂」為題展開觀點。
  • 兩岸、香港30院系建築與規劃學子臺北競圖
    從2013年兩岸各10所院校開始,越來越多的兩岸建築與規劃專業畢業生經由學校推薦加入這一專業交流平臺。今年賽事擴大到兩岸與香港30所高等院校100餘名師生參與,其中香港大學建築係為首次派隊參與,本屆主題為「用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探討城市發展策略」。
  • 強基計劃·建築老八校之一的同濟大學
    ,或許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同濟的土木建築、城鄉規劃很厲害,想到同濟醫科大學是不是也被合併其中呢?如果認為被同濟合併的話還請各位朋友需要做做功課。誠然作為建築老八校之一的同濟,的確在建築規劃這方面做的很好。當然,其他的專業同樣也不能小覷。
  • 達仁這位90後博導:畢業後被直聘教授,曾一作發Nature子刊
    他以620分的高考成績,考入同濟大學物理系,2013年獲理學學士學位。隨後,他以直博生的方式繼續留校攻讀,2018年獲理學博士學位。在2018年3月獲得同濟大學理學博士學位後,出生於1990年的李東便被湖南大學直聘為教授、博士生導師。
  • ——記「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同濟大學李國強教授團隊
    中國青年在國際學術舞臺嶄露頭角,得益於有像李國強教授這樣的同濟名師,以師者、學者的深厚學養和高尚人格,一路悉心指引。  李國強教授, 60年代出生,31歲成為大學教授,為我國鋼結構抗火與抗震安全領域有廣泛影響力的學者。
  • 我國土木、建築類專業「老八校」有哪些?
    天津大學天津大學建築學院的辦學歷史可追溯至1937年創辦的天津工商學院建築系,至今已有70餘年的歷史。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後,津沽大學建築系(原天津工商學院建築系)、唐山鐵道學院建築學院(原國立唐山工學院建築系)與天津大學土木工程系共同組建了天津大學土木建築工程系。讓人矚目的是北京奧運會的鳥巢就是天津大學的老師設計的。
  • 中南財大一教授涉嫌抄襲論文 31歲當上博導
    1月22日,據「子扉我」公號報導,青年長江學者、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張紅教授發表於《環球法律評論》2010年第1期的論文《19世紀德國人格權理論之辯》涉嫌抄襲。  據「子扉我」公號曝光的照片,《環球法律評論》編輯部於2017年1月6日發布《本刊聲明》,稱經舉報並核實,張紅涉嫌抄襲一文與德國學者KlausMartin在先所著作品高度雷同。
  • 評委聲音|走近第七屆紫金獎·建築及環境設計大賽專業評審
    2020第七屆紫金獎·建築及環境設計大賽專業評審已圓滿落幕,在評審過程中,評審專家對本屆賽事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對於競賽主題有何解讀?對於參賽作品,又有哪些精彩點評?本輯讓我們一起走近評委,分享幕後聲音。
  • 誰不說咱同濟美?!
    同濟是建築師的搖籃,來同濟自然少不了看建築。同濟作為現代主義建築在中國的最早傳播地,自然校園裡主要是現代建築。雖然少了中國古代建築的雕梁畫棟、古色古香,但是現代建築也自有其美。 圖書館前的毛主席像也是神來之筆,在上世紀60、70那段激情燃燒的年代,全國很多高校都在塑毛主席像,然而同濟這個可能是尺寸最大、最有氣勢的。要知道,他的那隻手有幾頓重呢,如果結構力學不過關是揮不起來!
  • 被PChouse Award的評委們選中的作品,都具有哪些特質?
    ,可以說能讓人腦補出各種畫外橋段,有畫面又有故事,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有更客觀公正的評選。 參賽作品:杭州辰佑設計《在這樣子的「長型空間」居住,宅家三個月我都願意!》截止發稿日,我們尚有評委正從百忙之中抽出時間來為參賽作品評分,接下來的幾周裡,我們將會逐一揭曉本屆大賽的多個設計大獎,敬請期待。
  • 第3版名單:全國上千位赤峰籍的大學校長教授 名錄 匯總
    馬克思學院院長教授 池忠軍中國農業大學 工學院教授 博導 高振江中國農業大學 蔬菜系 教授 高麗紅 中國傳媒大學 教授 、編劇 倪學禮 (左旗人)中國傳媒大學 播音主持學院副院長 李宏巖(紅山區)中國傳媒大學 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儀名海(左旗人)中央財經大學 商學院副院長、教授 龐守林中央財經大學
  • 華南師範大學美朮系陳克平教授《祠堂裡的陽光》等作品欣賞
    在老區小布鄉的街上,古舊的老屋大堂裡放置著高大粗獷的織地毯的構架,木頭還散發著濃濃的松脂油味,雕梁畫棟的建築飾物雖已殘舊還顯示出往日的輝煌。天井一束陽光正好照在幾個織地毯的村姑身上,她們不緊不慢幹著活,在這一刻我體會到了遠離城市喧鬧的一幅田園牧歌式的憇靜。本來我是來老區抓歷史創作的素材,想不到無意中碰到這麼有情趣的場景,我當時用膠捲相機剩下的膠捲拍了幾張素材。機會常常眷顧於不倦的尋覓者。
  • 他高考620分考上同濟大學,28歲畢業成985大學教授,卻經常遭遇尷尬
    2018年,剛從同濟大學物理學專業博士畢業的李東,直接被湖南大學聘任為教授、博士生導師,一時間引發了網絡上的熱議,也讓原本這個默默無聞的小夥子,瞬間成為了媒體高度關注的一個「大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