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師章明:城市的未來,取決於我們如何看待它的過去

2021-01-09 騰訊網

圖源:同濟原作設計工作室

因水而生,逐水而居,傍水而興。

自大河文明,直至近代工業革命,江河湖泊就為城市的農業、製造業、運輸業等提供了無可睥睨的優勢。

但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推進,許多城市濱水空間,諸如碼頭、港口及周邊工業屬性建築,都逐漸喪失了其原本的價值和功能,儘管濱水區蘊含著每座城市豐富的歷史發展信息、記錄了其製造業和運輸業從輝煌轉向衰敗的過程。

歐洲的倫敦碼頭區、大洋洲的雪梨達令港、美洲的巴爾的摩內港,乃至亞洲的橫濱未來港口和非洲的蘇伊士港……

隨著港口貿易的衰退,這些曾經的全球貿易樞紐都開始著眼於改造革新的課題。

而在坐擁七大水系的中國,越來越多的濱水城市,也開始思考如何通過城市設計和地域規劃將濱水老區,轉變為適應城市發展的全新公共區域。

上海的楊浦濱江,作為中國近代工業文明的重要發源地,19世紀末20世紀初就已經成為了機械塔吊轟鳴、船隻裝卸繁忙的大型國企聚集地。

曾經的楊浦濱江

但由於工廠的聚集,沿江形成了寬窄不一的、條帶狀的獨立用地與特殊城市肌理,同時也在黃浦江同城市生活空間之間建起了一道隔離牆,形成「臨江不見江」的狀態。

隨著城市轉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上海楊浦濱江也開始面臨著如何傳承歷史文脈、延續歷史格局、保留工業遺存等問題。

楊浦濱江南段公共空間總設計師章明看來,那個曾屬於大工業時代的楊浦有著豐沛的濱江景觀資源。

改造它對於提升上海整個城市公共空間的品質至關重要。

現在的楊浦濱江

在他看來,在改造實踐中,新介入的元素既保持對既有環境的尊重、有限度地介入現存空間之中,同時又以一種清晰可辨的方式避免和既有環境的附著與粘連、和老的部分形成比對性的並置關係。

設計流露的傳統情感看起來那麼熟悉,但又有點陌生;這些設計的細部既是對過去的眷顧,也是現在與未來的投射。

以下為章明在設計之都十周年活動的演講內容:

章明

同濟大學教授

同濟設計集團原作設計工作室主持建築師

上海從2002年開始啟動黃浦江兩岸的綜合規劃和開發,到了世博會期間,把大量企業轉移出黃浦江邊,釋放出整個濱江空間;

再到2014年,我們制定了15、16,17三年行動計劃,最終從楊浦大橋到徐浦大橋兩岸全線45公裡貫通。

黃浦江、蘇州河被稱為上海的母親河,所以這兩條水系的整體打造與貫通,實際上改變了上海的城市公共空間格局。

要實現「開放、美麗、人文、綠色、活力和舒適」這六大目標,我們主要做了六個方面的工作:

公共空間的營造、歷史文脈的延續、基礎設施的複合使用、生態環境的修復、濱水景觀的重塑、公共藝術的植入。

楊浦濱江改造

這其中,公共空間營造是首位的。還江於民,把原來的生產岸線從功能化轉為老百姓可以日常介入的生活岸線。

首先,比如黃浦江、蘇州河兩岸還在營運當中的功能性碼頭,是不是可以複合性地向老百姓開放。

從這角度來講,我們需要有城市設計的眼界和思維,它不僅僅局限在一個建築師做的紅線範圍內,要用更大、更宏觀的視野去看待公共空間在城市當中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城市連結,要把城市跟城市共同生長的公共節點營造好。

最後,場所挖掘,打造一些具有識別度的城市特色空間。

楊浦濱江以前都是鱗次櫛比的廠區、高端碼頭和工人的作業空間。今天這些狀況被改變了,既有碼頭,也有自由徜徉的老百姓。

曾經閒人免入的狀態被徹底的改變

上圖中曾經是下沉的高端碼頭,我們不是簡單地把它填平,而是利用它做出一些生態生物的空間,讓老百姓自由徜徉。

把原來的防汛牆後退,讓上部的空間跟高塔、碼頭在視覺上形成聯動。因此,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景觀鋪路種樹問題,而是一個城市設計的問題。

楊樹浦水廠是1883年由英國人做的古堡式水廠,目前還在運作中,滿足300萬人的飲水需求。

作為全國的文物保護單位,我們很難從上面、從裡面進行穿越,它實際上是黃浦江兩岸貫通工程中最大的一個斷點。

最後是利用基礎設施頂部的空間,打造了一個水廠棧橋才實現了貫通。

楊樹浦水廠

九子公園位於南北高架與蘇州河交界處,我們把它從一個封閉的公園變成一個開放的公園,讓整個公園融入濱河的公共空間中,與繁華都市和諧相處。

比如公園的驛站,我們利用原來的定位碼頭,做了一些精髓的空間。

我們把原來的服務用房、大班房拆除,讓它變成櫻花谷,形成立體化的濱水空間。

九子公園

第二個方面就是歷史文脈的延續。

城市的建造,核心理念不是照片式疊加,而是底片疊加,一片一片有一定的透明度,讓這個城市越來越有時間的厚度,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有魅力。

因此我們特別強調尋脈潛行

我們所有的公共空間打造都是基於場地的脈絡、物質的留存和詩意的呈現。

為此,我們提出了一個概念——向史而生,也就是說我們要眷顧過去,但是又不沉溺於過去,更重要的是對當下和未來的映射

比如楊樹浦電廠的遺蹟公園,我們保留了原來場地裡的一些脈絡、機理,比如塔吊、塔車,包括蘇梅棧橋。

曾經有的老工人回到現場還能夠回想,自己曾經在這個車間中工作了20年、30年。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把它改造成一個藝術空間

楊樹浦電廠

我們也把電廠原來的一個淨水池做成了一個劈錐拱的咖啡廳,這樣有機結合,既保留了當初的很多印記,也有了一些別樣的藝術感覺,還有了一些兒童遊樂設施。

淨水池咖啡廳

第三個方面,我們要做的就是基礎設施的複合,因為大量的基礎設施實際維繫著這個城市的良好運轉和運行。

很多基礎設施處在非常好的地理位置,如何能夠整合使用權,讓空間形成一種複合使用的狀態呢?

我們必須要提升基礎設施的建築學價值和美學價值。

比如楊浦水廠棧橋的改造,我們提出能不能把裝頂空間釋放給老百姓,這個建議得到了市規土局、市資配局、規制局和稅務局的支持。

因此我們得以在頂上架設了535米長的獨一無二的水上棧道。

水上棧道

這個水上棧道完全脫離於原來的文物建築而存在。站在這段棧橋上,我們可以遠眺陸家嘴的空間。

剛開始有人說,棧橋有點偏暗,要不要放一些高杆燈。對此我堅決反對,因為高杆燈會變成光汙染,我們適度地壓暗自己,為的是讓陸家嘴更加璀璨。

綠之丘現在已然變成了楊浦濱江的一個網紅打卡點。

改造之前,這兒是菸草公司的一個機修倉庫,我們是怎麼把一個倉庫變成了一個開放的共享立體公園呢?

綠之丘

這個項目中,我們改、減、建,也就是做了50%的削減,讓一棟封閉式建築變成了一個立體花園。

原本沿江面高30米、寬40米、長100米,是一個非常逼仄的空間,通過削切之後,它會變得更加疏朗。

我們做了一個觀景的環廊,並把生態中庭打通,在保留很多現場痕跡的前提下,實現一座橋屋,讓老百姓可以自由徜徉。

當然,內部也有很多文創空間。很多人會在雙螺旋的中庭空間拍照,也因此慢慢變成了一個網紅打卡點。

很多網友在綠之丘的雙螺旋中庭拍照打卡

再比如在南蘇州路和四川路橋為什麼會設計一個加油站?而且是帶有中石化明顯特點的加油站?

當時我們做了大量的工作,最核心的是希望加油站能夠跟蘇州河邊公共開放空間的複合功能相結合。

這個加油站原本存在,是昔日的上海第一國營加油站,我們通過設計複合了濱河的小驛站和咖啡館,呈現了現在的狀態。目前被大眾稱為是上海的最美加油站

我們要做的是通過設計,讓城市環境更好地融合,在功能上也能夠形成互動和互補。

第四方面就是生態環境的修復。

楊浦濱江的雨水花園曾經就是一個低洼地,我們在低洼地中結合了剛棧橋。

這跟這個地方的工業傳承有關,同時結合中國傳統文化中亭臺樓閣、小橋流水的感覺。

當然也有很多細節的考慮,包括人體工程學、在底部加上隔柵可以更好地看水,種了很多水生植物,維護原生態等。

楊浦濱江的雨水花園改造前後

第五個方面是濱水景觀的重塑,我們把濱水景觀全面貫通和開放,打通與腹地之間的連接,而且打造數字驅動的城市濱水空間。

比如原來的栓錨樁已經被拉到了倉庫,我又把它們「請回」到這個場地當中重新布局。這樣老百姓可以自由地在這場地當中落座休憩。

廣場上用栓船樁布置形成的矩陣及沿途保留的遺存

最後一個方面就是把公共藝術植入公共空間當中,包括藝術與日常生活的融合;另外就是通過一些空間的藝術改造,跟老百姓之間形成互動。

楊浦濱江2019城市空間藝術季

開幕式現場及展品《城市的野生》

楊浦濱江作為2019上海旅遊節的六大旅遊推薦窗口,是最有溫度的生活袖帶

從原來的閒人免入,一直到現在每天有將近3萬人流,他們可以在濱江自由地休閒、運動、觀光、交往、交流、相遇。

所以我們要做的不是一個簡單的景觀設計,而是城市設計、建築設計、景觀設計、市政設計、水工設計、生態修復、智能設計和藝術設計的大融合;

完全打破了設計的學科邊界,讓學科之間有更多交叉,合作協同,為上海打造高品質的公共空間。

本演講編自章明在上海設計之都十周年主題論壇「設計之都建設」上的主旨演講。

主辦: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上海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委員會、上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上海市文化創意產業推進領導小組辦公室、同濟大學

聯合主辦:靜安區人民政府、黃浦區人民政府、虹口區人民政府、共青團上海市委員會、華東建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東華大學、上海大學

承辦單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上海)推進辦公室、上海設計之都促進中心、中國工業設計研究院、上海企業文化與品牌研究所、造就科技

合作夥伴:高瓴資本集團

(本文未經造就授權,禁止轉載。)

編輯 | 歡歡;一洲

版面 | 小顧

相關焦點

  • BMW卓越城市|喬亮:中國建築師在德國
    因為柏林的公共運輸非常便利,再加上之前上學期間有廉價學期票,讓搭公交地鐵穿行城市成了我的習慣,後來也一直懶得改變。今年二月買了輛二手自行車後,我感覺整個生活都變樣了。騎車上下班來回共16公裡的路程還挺幸苦,不過也加深了我對這個城市的認識。工作方面的改變,就是讓居家辦公成為未來可以考慮的工作模式。
  • 《印象》章明:我在上海修歷史建築
    這些市民們非常熟悉的歷史建築的保護和修繕設計工作,都和一位年逾八旬的老太太密不可分,她曾是上海建築設計研究院的總建築師,退休後首批獲準以個人名義成立了建築設計事務所,白手起家,組建了由老中青三代設計師結合的團隊,走上了保護和修繕歷史建築的「文化苦旅」。
  • 先「讀懂」她,再修復她,聽修繕總顧問章明講講「小而精」的蘭心大...
    擔任此次修繕工程總顧問的是年逾八十高齡的建築師章明,對「老建築」情有獨鐘的她先後修繕了百餘幢近代優秀歷史建築。其中包括上海大光明電影院、上海美琪大戲院、上海音樂廳。對於「百年蘭心」的修繕,章明堅持「修舊如舊」,卻也強調「舊」的分寸感的拿捏,並注重「新」的觀劇體驗。
  • 同濟建築系博導:章明教授,都有哪些作品……
    建築以它自身的簡約精準的邏輯回應城市背景的脈絡結構,行雲流水般的形態語言洋溢著理性光芒與靈動風採,它如同一個懸浮在城市中的明亮光標,以特徵性與關聯性的語言智慧地體現城市內在性格與精神特質。 它實現了城市規劃館與圖書科技館的功能複合,以多樣性與複合性的展示方式詮釋了人與城市的深層關係。
  • 戀地情結:章明電影中的場所詩學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超驗於主體的語境下,通過換喻所完成的對隱喻的肯定,是如何地完成一種去Da-化的Dasein,似欲保持Sein的晦暗那般,使之更加隱微、幽蔽,亦更加完整;以及是如何地實踐了一種餘韻綿長的詩學。《冥王星時刻》(2018)由此可見,換喻是屬於形象的修辭、是空間性的修辭。在影像的詩學中,它無疑為隱喻帶來了輕盈的氣息。
  • 如何看待《我的世界》的電競比賽?未來城市建設,可笑至極
    在某一篇文章當中,我明確地指出了MC這款遊戲本身不適合電競發展,所以不會有電競比賽這種東西出現,但有一個未來城市大賽的出現,打著電競比賽的招牌出來了,這也是這位小夥伴說我被打臉的原因。而當時小黃象 簡單地解釋了一下,但沒有針對這件事情具體的談一談,其實也談過,不過不重要,今天小黃象就來跟大家一起聊一聊這個話題。
  • 第一屆論壇:城市更新與未來生活
    在城市更新的進程中矛盾十分突出:利益關係人群複雜,建築現狀密集、混合,如何使兩百年的城市有機體在未來煥發新的生機?對於建築師而言,這個問題已經突破了物質空間更新的邊界,而是與土地開發、城市文化、階層差距、決策效率等問題錯綜相關。面對將要大規模更新的老城片區,我們提出以儘可能和緩的方式保留作為「記憶的褶皺」的城市肌理,來保持城市這個有機體的延續性。
  • 福布斯中國專訪|馬巖松:建築師就像預言家,應該有批判和遠見
    無論在任何城市,或任何規模,馬巖松總能反客為主、巧妙地把回應轉化為自己的表達,利用建築給人帶來輕鬆、歡樂,或思考。正如他曾說的:「建築也是藝術,因此一個建築師要考慮建築和城市的關係、建築和社會的關係、建築和未來的人的關係。因此建築師是一個社會的預言者,它可以告訴全人類,一個好的可能的未來是什麼。」
  • 王灝:廢墟三部曲丨UED尋找青年建築師
    王灝不僅格外關注它們,還將其分析為三個部分:1、中國國內重要的文保建築將如何更新?2、建國以後已經建成 30 年左右的建築應如何進入下一輪新陳代謝?3、極具中國傳統特色的手工藝遺產如何在當今社會煥發新生?
  • 王灝:廢墟三部曲 UED尋找青年建築師
    它將自身的真實狀態直白地呈現在人們面前,讓建築的社會性在實踐中一點點滲透到人群當中,從而使大家能夠感受到城市傷痕的更多可能性。 但對「雅」與「野」的傾向性的控制並非完全取決於設計師的個人意願。我們曾在早些年所做的房子中建立了一種「野」的標準,或者說是一種不落俗套的標準;這幾年我們又通過新木構建立了一種比較「雅」的標準。一旦二者都有了一些支持,平衡的中間狀態就更容易達成。但是中間狀態是沒有固定的階層支持的,如果只做中間狀態,就需要考慮造價的問題。
  • 建築師與我的祖國|中國第一代建築師在上海的建築實踐
    那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我們把目光聚焦於當時的上海。1927年,趙深和楊廷寶一同回國。前者是華蓋建築事務所的創始人,而後者即加入基泰工程司成為第三合伙人。但華蓋建築事務所成立之前,趙深先到上海加入了范文照建築事務所。▲童寯(左)和趙深(右)▲童寯(左)和楊廷寶(右)02.
  • 探索未來:「疊加城市:前海未來城市/建築展」開幕
    MVRDV 聯合創始人Winy Mass及亞洲總監Steven Smit在發言中強調深圳這座城市擁有自己的基因、文化和發展方式,是未來的實驗室,而前海正是一個好的起點;OMA合伙人Chris van Duijn表示,前海自建立起就是面向未來的,而創新作為OMA的創作核心理念之一,在這一節點回顧OMA過去十年在深圳前海的重點實踐成果,與周邊環境形成了某種不言而喻的默契與聯繫;RSHP上海分公司總監 Benjamin
  • 哈佛教授格雷澤:成都正以更和諧的方式看待城市未來
    ■成都這樣的全球科技領軍者,不僅應考慮如何讓城市更綠色宜居,還應當考慮如何在技術上更有作為 11月16日,第四屆國際城市可持續發展高層論壇期間,哈佛大學教授愛德華·格雷澤接受了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採訪。愛德華·格雷澤是著名城市經濟學家,其代表作《城市的勝利》將城市稱作「人類最偉大的發明」,是人類未來的出路。
  • 從蠶絲到燃料:建築師的探索之路
    展覽的主題:「材料生態」概括了奧克斯曼過去幾年中最重要的成就——將工程、藝術、科學和技術結合在一起。這也是近年來全球知名建築師都在探索的全新的材料與建造方式。 比如大英博物館中大量引入自然光的穹頂,小黃瓜對城市風環境優化的體量,將公共空間引入建築外圍,與城市融合的香港滙豐總部大樓,還有使用生物燃料的柏林國會大廈等。
  • 復古未來主義:我們如何想像並預測未來
    WX關注:超級預測復古未來主義(Retrofuturism)是過去對未來的展望,它是過去的人們對現在的預測。人們對未來的想法包羅萬象,而這些想法已經在當代激發了一場運動。在眾多藝術家、設計師、音樂家和電影製片人的實踐中,我們復原了一個往昔時代的技術夢想。
  • 馮奎:如何看待「國家中心城市」爭奪戰?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如何看待「國家中心城市」爭奪戰?當前,各省市都在謀劃「十四五」規劃,制定2035遠景目標,那麼應該如何看待「國家中心城市」及其地方的謀劃?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大致可分三類,第一類是已經在國家的有關規劃裡獲得了「國家中心城市」定位的,他們紛紛提出加快或高質量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如西安、成都、武漢、鄭州等等。
  • 對話|看林徽因陳植等畢業於美國賓大的第一批建築師所留下的
    展覽現場對於第一代留學美國賓大的中國建築師而言,如何將所學的知識應用於正在經歷著變革的中國城市,這是他們畢生所要探求的問題。童明認為,所謂的「現代性」並非只在於外觀形式,或者時間維度上的劃分,它更為本質的含義是針對當下性的回應。從這點而言,第一代建築師所留下的建築已經非常的「現代」。
  • 庫哈斯的「拖拉機式」宣言:建築師不應將野心付諸鄉村
    「在過去的一百年中,還沒有什麼建築的活力可以與之媲美,」庫哈斯寫道,「和它嚴格地基於代碼、算法、技術、工程和程序,而非基於人的意圖。它無趣卻令人著迷,平庸但攝人心魂。」對於庫哈斯而言,這些建築承載著一種新的崇高。在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一組12英尺高的數據中心照片懸掛在頂樓,佔據著這場名為「鄉村,未來」的展覽的最後一部分。
  • 重塑·共生|當代城市更新實踐與思考學術論壇圓滿舉辦
    上海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將以此為指導,聯動唐玉恩大師工作室,不斷探索創新城市更新開發的新理念、新模式,持續做大城市更新業務,以我們的專業技術服務做好政府城市建設的參謀,為建設宜居城市、提升城市競爭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貢獻我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