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在限薪的同時,也限制了球隊的總投入。6億元,這個數字,在很多人眼裡,這足以讓球隊發生質變。
這個質變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利好的,對於那些立足青訓的球隊來說是好事,因為他們可以從青訓球員裡選拔一線隊成員,而青訓上來的球員,按照足協的規定,費用顯然低很多。而那些專門靠挖人來充實球隊的俱樂部則是一個不好的消息,因為他們不但需要付出青訓費,還會讓青訓俱樂部額外得到幾百萬的收入。
真的是這樣嗎?我們來看一組數字
首先中超限制投入,在人們的眼裡對哪些中超球隊產生的影響最大呢?那就是豪門俱樂部,這所謂的豪門不是有底蘊的豪門,而是靠高薪養活球隊的俱樂部。所以在這裡特別說一點,很多球迷說足協掌門陳戌源的老東家是上港,這沒錯。但是限制投入,首當其衝的就是上港影響最大。
上海上港目前身價是5700萬歐元,按照7.95的匯率來看,5700萬歐元僅僅是4.5315億人民幣,超過足協限制的6億的上限了嗎?其實沒有。而且今年國內球員薪水再一減半,這個身價會更低。所以在目前,只要合同沒有到期,奧斯卡、穆伊、阿瑙託維奇依然留在隊中不受影響,並且還可以籤約新援。
再看北京國安,身價為4243萬歐元,比上海上港還低接近1500萬歐元,更是達不到6億的上限,這還是在有歸化球員李可和阿蘭的前提下。同樣再加上國內球員限薪,球隊空間更大。
那麼哪一支球隊的影響最大呢?
影響最大的球隊,其實就是廣州恆大。廣州恆大目前身價是5350萬歐元,比上海上港低350萬歐元,但是這是在歸化球員阿蘭、高拉特等租借在外的前提下,而且球隊還是三外援,並不是足協要求的5外援、6外援。如果廣州恆大下賽季想提升實力的話,肯定要籤約外援,這樣一來,球隊的空間必定很少。
可能很多球迷會說,他們不會也像其他球隊那樣給球員降薪嗎?他們可以這樣,但是翻開球隊的球員,幾乎都是國腳,這樣一來,球員們就會有轉會的意願:本來年薪就低,現在你給我開出500萬,但是我是國腳,別隊給我開出700萬,我憑什麼留在隊內?
所以限制投入,影響最大的就是廣州恆大。
而對於上海申花和魯能來說,這是一個利好。
很多球迷認為,目前看來,對於注重青訓的上海申花,山東魯能啊是一個利好。這確實是一個利好,但不是現在。因為中超還有大牌外援存在,要說利好,估計得到三年以後。可是三年以後真的就利好了嗎?不見得。
因為我在一篇文章裡說過,中日足球最大的差距就是,鄰國K聯賽足協是不管換了誰做掌門,都按照當初制定的計劃走,而我國則是換上誰就重新定計劃。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誰敢肯定三年以後到底是利好還是不利?因此,中超限制投入,6億元真的不能從根本解決大牌外援問題,只不過受益的從原來金元足球的廣州恆大變成了現在的上海上港和北京國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