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西雙版納版納熱帶植物園對2620種嚴重受威脅本土植物進行...

2020-12-14 騰訊網

12月4日下午,省政府新聞辦召開「COP 15雲南省籌備情況暨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專題新聞發布會,COP15雲南省籌備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省林草局、中科院昆明分院就COP15雲南省籌備情況、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等相關工作進行發布。其中,生物多樣性保護雲南有4個率先和3個創新,包括率先在全國開展極小種群物種拯救保護;對2620種嚴重受威脅本土植物進行有效保護。

中科院昆明分院代表、中科院西雙版納版納熱帶植物園副主任胡華斌介紹,我國擁有高等植物3.6萬餘種,位居世界第三。由於自然生境的喪失或退化、野生資源的過度採集以及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我國植物多樣性受到嚴重威脅,保護野生本土植物已成當務之急。

中國現有植物園、樹木園和藥用植物園近200個,分屬不同的部門管轄,其中,中國科學院下轄的有15個。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作為中國植物園聯盟的牽頭單位,近年來,推動實施了本土植物全覆蓋保護計劃,通過本土植物受威脅等級評估、野外核查、針對性地開展遷地保護、就地保護、科普教育等手段,確保本土植物不再有生態滅絕的危險。

目前,已有14家植物園在北京、雲南、陝西、新疆、廣東等15個省區開展本土植物全覆蓋保護工作,覆蓋我國國土面積超過1/3(37%),通過各地區本土植物編目、專家評估和野外考察,確定了各地區本土植物野外受威脅情況,針對受威脅嚴重的植物,採取遷地保護、就地保護、科普教育等多種手段,降低其滅絕的風險。

截至2019年末,已有2620種嚴重受威脅本土植物在植物園內得到有效保護,佔受威脅植物總數的42%,其中62種植物已開始野外回歸工作。近年來,版納植物園在油料植物開發利用方面作了很多工作,在風電葉片急需的材料領域開發了輕木資源,目前已在滇南地區擴大種植。除此之外,針對熱帶地區傳染病登革熱的一些問題,也在進行跳蚤草的開發利用,這些東西做出來以後對改善人民健康生活水平會有很大的好處。

接下來,計劃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主流化進程。其中,謀劃、實施「城市社區生物多樣性保護計劃」,一些珍稀植物將在城市社區安家落戶,結合這項工作,將開展相應的環境教育和科普活動,並對珍稀植物進行長期監測,這也是豐富和拓展植物遷地保護的有效途徑。

相關焦點

  • 2.21周日【植物達人】中科院植物園溫室:水生花卉&雨林花果&蕨類植物&裸子植物(成人)
    來中科院植物園溫室吧!這裡沒有霧霾,只有植物釋放的鮮氧!
  • 中科院植物所北京植物園園區概覽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園(簡稱「中科院植物所北京植物園」)於1956年經國務院批准建立,位於北京著名風景名勝區香山腳下
  • 珍稀瀕危植物巴東木蓮在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結實
    新華社武漢8月11日電(記者譚元斌)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共保育10株珍稀瀕危植物巴東木蓮,其中5株開花,但一直未觀察到果實。今年,通過人工輔助授粉,巴東木蓮遷地保育植株在該園首次結實。記者11日從中科院武漢植物園了解到,今年5月下旬,該園園藝中心副主任劉豔玲對1株開花較好的巴東木蓮開展了人工輔助授粉。目前,這株巴東木蓮果實發育正常,飽滿健康,可在今年10月收穫成熟的種子。巴東木蓮是一種木蘭科木蓮屬常綠喬木,其模式標本採自木蓮屬植物地理分布最北緣的湖北巴東縣。
  • 中科院張宏福院士調研秦嶺國家植物園
    作為中國科學院在陝西派出機構的中科院西安分院和以秦嶺生物多樣性研究為建院以來的立足點和積累的學科成果與人才隊伍建設優勢的陝西省科學院,如何始終能夠為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提供科學研究的成果引領與支撐,將牢記總書記「當好秦嶺生態衛士」的囑託放在心上、抓在手上
  • 版納DAY5|關於版納中科院熱帶植物園看這一篇就夠了
    西雙版納唯一的5A景區中科院熱帶植物園每到一個地方旅行,我會順手查一下當地的5A景點,留意一些感興趣的以便安排到行程中,來到西雙版納,發現唯一的5A就是中科院植物園,再加上之前聽過一檔音頻旅行,推薦過這個地方,所以這裡自然成為版納之行必去的一站。
  • 《中國遷地栽培植物志-樟科》出版
    該書收錄了我國主要植物園遷地栽培的樟科植物18屬112種(含變種),附形態特徵彩色照片940餘幅。每種植物介紹了中文名、學名、自然分布、遷地栽培形態特徵、引種信息、物候信息、遷地栽培要點及主要用途等信息。
  •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調研組到屏邊調研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調研組到屏邊調研 2020-07-31 22: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沁人心脾:版納植物園的姜科植物收集與研究
    我國有姜科植物209 種, 雲南有139 種, 西雙版納有92 種(包含有20餘種外來被當土著民族長期栽培利用的) , 佔雲南已知姜科數的一大半。姜科植物無疑是西雙版納熱帶雨林中最重要的植物類群之一。自蔡希陶早期建園時代,植物園就重視姜科植物的研究與收集,蔡希陶先生早在六七十年代,就發表多個姜科植物新種,如紅殼砂仁、蒙自砂仁、矮砂仁、紅花砂仁等多個新種,並帶領植物園一批研究人員參與了《中國植物志》姜科和主持了《雲南植物志》姜科的編撰工作,為版納植物園的姜科植物園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廖景平:中國植物園管理及物種保育的差距與挑戰 | 中國綠髮會...
    會議期間,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簡稱,中國綠髮會)作為年會的主辦方之一,同時舉辦了以「珍稀瀕危植物保育」為主題的培訓班,分別邀請了中國科學院新疆吐魯番沙漠植物園名譽主任潘伯榮、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原總工程師李煒民、世界植物園保護聯盟(BGCI)中國辦公室執行主任文香英和「野性中國」工作室創始人、著名野生動物攝影師奚志農進行培訓班課程講授。
  • 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與中科院版納植物園開展項目驗收...
    近日,中科院版納植物園主任助理權銳昌研究員一行三人到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就「雲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項目」驗收工作進行深度交流和商討。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局長楊雲、項目辦主任、科研所副所長郭賢明、科研所支部書記楊鴻培等參與交流。
  • 植物病原體威脅糧食安全,研究團隊揭示植物受攻擊時如何自衛
    植物病原體威脅糧食安全,研究團隊揭示植物受攻擊時如何自衛 澎湃新聞記者 朱奕奕 2020-08-25 08:54 來源
  • 太原植物園能逛了!1031種植物等你近距離接觸
    生活晨報全媒體記者 王培霖 太原報導9月27日下午,記者來到備受市民關注的太原植物園,寬敞明亮的遊客展覽中心、乾淨整潔的園區環境……無一不在告訴廣大遊客,太原植物園已經做好開門迎客的準備。走出大廳,遊客可乘坐扶梯上植物園的標誌性建築之一「大懸挑」觀景平臺,俯瞰整個植物園的全貌。站在平臺上,可以看到3個場館如明珠般點綴在太山腳下;舉目遠眺,太山上的龍泉寺依稀可見。走下觀景平臺,向右繞著湖畔步行百餘米,就可進入3個溫室展館。截至目前,3個溫室館的植物目前已全部「就位」,油橄欖、巨人柱、猴麵包樹等均可在溫室展廳看到,甚至還有傳說當中的「菩提樹」。
  • 「生物多樣性宣傳周」採訪團啟程,10285種植物種子,保存在昆明
    宣傳周期間活動豐富多彩,中央周恩來新聞媒體、省內主流新聞媒體組成「生物多樣性宣傳周」採訪團,對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科院西班納熱帶植物園、清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等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地進行現場採訪。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採訪團訪問了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種子博物館,了解種子收集後如何處理和保存。
  • 勐海發現夾竹桃科植物瀕危新種「短梗豹藥藤」
    北回歸線橫穿普洱市中部,由於地處北回歸線附近,受地形、海拔影響,垂直氣候特點明顯,海拔高度在376米至3306米之間,與北美洲的古巴和中國的臺灣省同處一個緯度。氣候特徵普洱由於受亞熱帶季風氣候的影響,這裡大部分地區常年無霜,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享有「綠海明珠」、「天然氧吧」之美譽。
  • 「生物多樣性宣傳周」採訪團啟程,10285種野生植物種子保存在昆明
    宣傳周期間活動精彩紛呈,中央駐滇新聞媒體、省內主流新聞媒體組成「生物多樣性宣傳周」採訪團,將深入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等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地現場採訪。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採訪團參觀了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種子博物館,了解了一粒種子收集後是如何處理、保存的。
  • 昆明茨壩片區:黑龍潭公園、植物園薈萃,未來還有國家植物博物館
    文圖|遠山墨雨雲南有「植物王國」、「動物王國」的美譽,擁有豐富的植物資源、動物資源,在植物專業研究、動物專業研究方面,雲南也擁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和優勢,有好幾個中科院的專業研究所落戶在雲南。坐落於北郊茨壩的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就是其中之一,與植物所相距不遠的地方,是昆明黑龍潭公園,那裡也擁有豐富的植物資源,正在規劃建設的國家植物博物館也選址茨壩,與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昆明黑龍潭公園相鄰。
  • 深圳市中國科學院仙湖植物園國家蕨類種質資源庫:秉承科研、科普、觀光並重發展理念 | 「國家花卉種質資源庫」專題
    仙湖植物園從1988年開始進行蕨類植物的收集保育工作,目前已收集來自我國西南和華南地區,以及東南亞、南亞及東非的蕨類植物1000餘種,約佔全世界蕨類植物種類數量的10%。其中包括中國特有種95種,如低頭貫眾、基羽鞭葉耳蕨、抱石蓮等。
  • 「生物多樣性宣傳周」採訪團啟程 10285種野生植物種子保存在昆明
    宣傳周期間活動精彩紛呈,中央駐滇新聞媒體、省內主流新聞媒體組成「生物多樣性宣傳周」採訪團,將深入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等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地現場採訪。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採訪團參觀了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種子博物館,了解了一粒種子收集後是如何處理、保存的。
  • 兩種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在昆明植物園首次開花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園的廣西火桐(6月24日攝)。新華社發  新華社昆明7月15日電(記者嶽冉冉)近日,兩種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園首次開花,標誌著顯脈木蘭和廣西火桐的遷地保護獲得初步成功。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孫衛邦介紹,顯脈木蘭是木蘭科木蘭屬植物,生長於熱帶和亞熱帶。從標本採集記錄看,歷史上曾分布於海南、廣西、雲南、廣東。
  • 植物美圖丨中國苦苣苔科植物
    當前,由於生境喪失和破碎化、資源過度開發利用、環境汙染、入侵物種競爭及全球氣候變化等因素,中國的植物多樣性受到了日益嚴重的威脅,受到威脅的植物物種約3879種。2020年是全球「生物多樣性超級年」,中國將於10月舉辦「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次締約方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