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中國來了!我們為何要探索火星?上面出現過生命嗎?(高清大圖)

2020-12-16 新浪財經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導讀:火星,中國來了!

剛剛,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由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

來 源丨21世紀經濟報導(ID:jjbd21;白楊)、央視新聞、中國新聞網、新華社、中國青年報、人民日報等

但駕長徵御天問,

夢啟九州探穹宇!

名為「天問」的中國火星探測之旅開啟了。

7月23日12時41分,

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

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

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

火箭飛行約2167秒後,

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

開啟火星探測之旅,

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高清大圖來了

圖片來源 / 新華社

此次火星探測是我國行星探測階段的首次任務,也是我國深空探測領域全新的裡程碑,有望一次實現「環繞、著陸、巡視」3個目標。

航天專家表示,這是其他國家第一次實施火星探測從未有過的,面臨的挑戰也是前所未有。

此次任務的科學目標是實現對火星的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質成分、水冰、大氣等方面的科學探測。

預計將飛行約7個月抵達火星

按照計劃,天問一號探測器將由長徵五號運載火箭送入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抵達火星。

經歷火星捕獲、火星停泊後,著陸巡視器將與環繞器分離,進入火星大氣。

△天問一號1:1著陸平臺(右)和火星車(左)

著陸巡視器成功著陸後,火星車駛離著陸平臺,搭載的科學載荷開機,開始火星表面巡視探測。

火星車在火星上將如何工作?

「眼睛」「翅膀」助力全方位探測

據央視新聞報導,在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中,火星車將承載火星表面巡視探測等重要使命,為中國打開火星之門,使我們真正進入深空、走近火星,揭開她神秘的面紗。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動畫模擬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全過程

到達火星後,火星車將在火星表面工作90多天,除了要進行探測作業,還會將它在億萬公裡之外的所見所聞傳回地球,幫助我們認識火星、了解火星。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中國首輛火星車」介紹

火星車高度有1米85,火星車最引人矚目的就是豎立在前端的桅杆,頂端的方形設備就像機器人的腦袋。而頂端的方形盒子,就是火星車的「眼睛」,上面有幫助火星車避開障礙來實施前行實時探測的全景相機,還有識別礦物質成分的多光譜相機。

△天問一號火星車

在火星車上,還裝有4個「大翅膀」,這正是太陽能電池板。除此之外,火星車還配有探測雷達、磁場探測儀和氣象測量儀,可以對火星進行全方位的探測。

將搭載火星車著陸到火星地表的是著陸平臺,也叫著陸器,和火星車加起來是1300公斤,它載著火星車要完成進入大氣減速下降、落火、延伸坡道,隨即火星車就可以走到火星表面,開展探測作業。

△天問一號1:1著陸平臺

著陸平臺載著火星車,從進入火星大氣層到降落到火星地表只有短短七八分鐘,卻被人們稱為「恐怖7分鐘」,因為這過程中電磁信號是完全被屏蔽掉的,要完全依靠著陸器的自身本事。

中國首次火星探索為啥取名「天問」?

中國古代稱火星為「熒惑」。其中「熒」代指火星由於土壤富含氧化鐵而發出的紅光;「惑」則出於古人對火星運行缺乏規律而感到的困惑。

而本次火星探測任務中的「天問」一詞,則出自我國浪漫主義詩人屈原所著《楚辭》中的同名長詩《天問》。全詩通篇是對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現象的發問。

遂古之初,誰傳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暗,誰能極之?

馮翼惟象,何以識之?

「宇宙誕生之初的情況人們是怎麼知道的?天地未分,混沌無垠,是誰考定而知之的?幽明之理,難知難曉,誰能窮極其本源?天地既分,惟象無形,何以識知它的形象?」

早在先秦時期,屈原就已對當時的天文學提出了質疑,這是可貴的科學精神萌芽。這與如今科學家們對火星的不斷探究精神,不謀而合。

我們為啥要探索火星?

在太陽系,火星的自然環境與地球最為接近,兩者幾乎都形成於約45億年前,組成結構也大致相同,有核、幔、殼。火星與地球有著相似的自轉周期,一個火星日大約是24小時39分鐘,而且它還和地球一樣,也有四季更迭。

(北京飛控中心供圖)

火星表面呈現出紅色,在它最明亮的時候猶如一團火球。按照天文學家的說法,這一抹紅色實際上並不是真正的火焰,火星上溫度反而極低,接近於地球的南極。呈現紅色的原因,是火星的土壤富含氧化鐵,就像是土地生了鏽。這種土壤的形成,是風與水雙重侵蝕作用產生的。由此可見,火星上曾經存在過大量的水和大氣。

這就意味著,火星上有可能出現過生命。那麼,火星是地球的過往,還是我們未來的歸宿?

只有人類或人類的探測器「身臨其境」,才能一步步得到解答。正因為如此,人類每一次火星探測任務幾乎都受到大範圍的關注。

如今這一次,是來自中國的天問一號。

「火星季」來了

火星距離地球的最近距離為5500萬公裡,最遠距離為4億公裡。與探測38萬公裡以外的月球相比,探測火星的難度要大得多。

▲ 這是美國航天局發布的火星圖片。新華社/美聯

由於地球和火星的公轉周期不同,兩個行星大約每兩年「相遇」一次,即地球與火星之間的距離最近,在此期間從地球上發射火星探測器可以縮短抵達火星耗時,節省燃料,降低「探火」成本。

今年7月至8月迎來兩年一次的發射窗口期。

7月20日,阿聯首個火星探測器發射,也是今年發射窗口期啟程的全球第一個火星探測器。

7月23日,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發射升空。

美國航天局「毅力」號火星車計劃30日發射升空,並將攜首架火星直升機「機智」號一同前往火星。其任務包括尋找可能在火星上存在過的生命跡象,探索火星的氣候和地質特徵,收集樣本以備未來送回地球,為人類登陸和探索火星探路等。

原本,今年計劃探測火星的還有歐洲航天局和俄羅斯航天局。雙方合作的「火星太空生物學」項目第二階段任務原計劃將「羅莎琳德·富蘭克林」號火星車送上火星,但由於新冠疫情等因素影響,計劃受阻,已推遲到2022年秋季。

「天問一號」成功發射

拉開中國航天事業新篇章

「天問一號」的成功發射,拉開了中國航天事業的新篇章。

事實上,「天問一號」並不是中國第一顆火星探測器,早在2011年11月9日,中國研製的「螢火一號」火星探測器曾希望搭載俄羅斯的火箭飛往火星,但遺憾的是,該發射任務以失敗告終。

隨後,中國的火星探測沉寂多年,直至2016年1月,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得到國家批准立項,今年4月,國家航天局宣布將我國行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這才有了今天的「天問一號」飛天。而與「螢火一號」相比,「天問一號」的意義將更加重大,因為它是中國自主發射的首顆火星探測器。

按照規劃,」天問一號「將通過一次發射任務便實現火星的環繞、著陸和巡視。如果成功,中國也將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獨立掌握火星著陸巡視探測技術的國家。

據悉,」天問一號「任務主要由探測器、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地面應用等五大系統組成。其中。探測器由環繞器和著陸巡視器組成,總質量約5噸。

在環繞器中,配置了7臺科學載荷,具體包括中解析度相機、高解析度相機、次表層探測雷達、火星礦物光譜探測儀、火星磁強計、火星離子與中性粒子分析儀、火星能量粒子分析儀,

而著陸巡視器則是由進入艙和火星車組成。按照計劃,進入艙將完成火星進入、下降、著陸任務,火星車則會在著陸區開展巡視探測。在火星車上,將配置多光譜相機、次表層探測雷達、火星表面成分探測儀、火星表面磁場探測儀、火星氣象測量儀、地形相機共6臺科學載荷。

按照計劃,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將帶著「天問一號」飛行約7個月後抵達地火轉移軌道,2021年2月中下旬,探測器與運載火箭進行分離,然後經過中途修正,在近火點附近實施制動,實現火星捕獲。

緊接著,「天問一號」會進入周期約10個火星日的環火橢圓軌道,再擇機實施軌道機動,然後進入周期約2個火星日的橢圓停泊軌道,這個過程需要約2個月。

接下來,預計在2021年4月23日,「天問一號」會在完成著陸區預先探測和著陸點調整後,擇機釋放著陸巡視器,而環繞器會隨即進行軌道調整,進入中繼通信軌道,為火星車提供中繼通信鏈路,兼顧開展科學探測。

著陸巡視器與環繞器分離後,進入火星大氣,通過氣動外形、降落傘、反推發動機等多級減速和著陸腿緩衝,實現軟著陸。然後火星車會與承載平臺分離,在火星表面開展巡視科學探測。

過去,成功著陸的探測器都在火星獲得了回報,比如「水手9號」發現了太陽系最高的奧林帕斯山和最長的水手峽谷;「全球勘探者號」發現了冰川、湖泊和水溝存在的痕跡;「奧德賽號」發現了廣泛存在的地下水分;「火星快車號」發現了巨大的地底湖泊;「好奇號」發現了甲烷類有機物存在的直接證據。

這次「天問一號」前往火星,也帶著五項科學目標:

一是研究火星形貌與地質構造特徵。探測火星全球地形地貌特徵,獲取典型地區高精度形貌數據,開展火星地質構造成因和演化研究;

二是研究火星表面土壤特徵與水冰分布。探測火星土壤種類、風化沉積特徵和全球分布,搜尋水冰信息,開展火星土壤剖面分層結構研究;

三是研究火星表面物質組成。識別火星表面巖石類型,探查火星表面次生礦物,開展表面礦物組成分析;

四是研究火星大氣電離層及表面氣候與環境特徵。探測火星空間環境及火星表面氣溫、氣壓、風場,開展火星電離層結構和表面天氣季節性變化規律研究;

五是研究火星物理場與內部結構,探測火星磁場特性。開展火星早期地質演化歷史及火星內部質量分布和重力場研究。

畫外音

盛夏的海南,熱浪襲人。但在距離火箭發射基地不遠的文昌淇水灣海灘上,仍然有不少觀眾頂著烈日等待觀看「天問一號」發射。

這些觀眾中,有來旅遊的遊客,有特地前來的天文愛好者,也有學校組織前來的學生團隊。一位來自廣州的遊客告訴記者,他是來海南旅遊的,知道今天有火箭發射,所以特地來觀看。

因為不熟悉現場情況,雖然火箭預計12點多發射,但該遊客在早上9點多就來到了現場,他表示,他來到海灘之後,已經有很多人在此等候了。

人大附中三亞分校的一位老師是帶著幾十位學生前來觀看。他告訴記者,對於這種航天發射,只要允許觀眾觀看,他們學校都會組織學生過來。去年,他就曾帶過另外一個學生團隊來這裡。

這位老師表示,帶學生現場看火箭發射,對學生的教育意義非常重大。首先是現場的感受肯定比在書本上或者是電視機前更深刻,另外就是這種科普活動,對學生的好奇心以及興趣的培養都十分有幫助。

而一位曾多次前來觀看發射的天問愛好者告訴記者,每次觀看火箭發射都十分激動,尤其是點火發射的那一剎那,總會有熱淚盈眶的衝動。對於「天問一號」的發射,該人士表示,受疫情的影響,今天的現場人數明顯比去年「胖5」復飛時少了一些。

另外,記者在淇水灣沙灘還注意到,「天問一號」發射也帶動了不少商業活動,比如現場,就有手錶、汽車、地產品牌搭建了活動展臺。

本期編輯 劉巷

相關焦點

  • 美國高清設備發現,在火星峽谷發現「中國龍」,這是真的嗎?
    美國高清設備發現,在峽谷發現「中國龍」,到底是誰刻畫的?在世界上還有很多奇特的現象是我們無法用科學來解釋的,這些問題還等待著我們不斷地去探索挖掘,在現代社會生活當中,隨著壓力變得越來越大,很多人都期待可以將生活的節奏放慢,在休閒的時候可以外出旅遊來放鬆愉悅自己的心情,同時還可以增加自己的閱歷,見識一下大自然的萬種風情。
  • 火星出現神奇一幕:露出大批城牆廢墟,裡面的生命是怎麼消失的?
    有很多人都很關注火星,因為他們認為,火星和地球的環境很相似,火星上面或許也曾經出現過生命,人類或許移民到火星上去。在上個世紀的時候,美國就已經開始探索火星了,探索器發射期間,還出現了一些特殊的現象,就比如狂奔的牛群、疑似外星人等等。科學家們一直對火星很是好奇,而現在探測器又給大家帶來了一些新的關於火星的照片,讓人驚訝。
  • 火星上疑似拍到「人骨」,難道上面有生命?NASA科學家解答!
    火星發現「人骨」火星上是否存在生物成為了大家爭議話題,在眾多探測器中,對人類做出巨大貢獻的莫過於「好奇號」,2011年發射後,於2012年8月登陸火星,開始了長達接近8年的探索之路,無論是它的功能還是自身的動力,都比其他探測器更為優秀,主要目的也是為了尋找火星存在生命跡象。
  • ​火星上究竟是否有生命,「火星2020」會揭開真相嗎?
    7月20日,阿聯的「希望號」(Hope)率先出發,中國的「天問一號」、美國的「毅力號」(Perseverance)很快將緊隨其後,帶著人類科學家的美好期望,奔赴5500萬公裡之外的紅色星球。考察火星上的生命蹤跡是此次探索的一個重要科學研究任務之一。雖然火星上沒有「火星人」,但是否存在低級或者原始生命形式,能否為解釋生命起源提供思路,一直是科學家們孜孜以求的問題。
  • 火星生命真的存在?科學家在火星地表發現大量「昆蟲照片」
    一位來自美國的昆蟲學家威廉·羅莫澤,宣稱火星上存在生命,並且直到今天這些生命還留在火星上。他在火星探測器傳回地球的照片中,發現了大量昆蟲存在的證據,這是真的嗎?難道火星真的存在生命嗎?為什麼這麼多科學家對火星生命是否存在這麼執著呢?很多電影中「火星人」也是經常會出現的題材,太陽系中有8大行星,除了地球之外,為啥人類不去其他行星,尋找生命或者殖民地呢?
  • 2020,找到火星生命?
    從那時起,天文學家逐漸對火星有了很多認知。我們知道,火星表面曾經存在液態水,也知道火星和地球的早期歷史很相似。35億年前,地球上開始出現生命,那時的火星是一個比現在溫暖,有液態海洋、磁場和較厚大氣層的星體。由於這兩顆行星的相似性,我們有理由認為火星上曾經存在過生命。事實上,據我們所知,這顆紅色星球上現在仍然可能存在微生物。
  • 火星,中國非去不可!
    微信公眾號:時差島中國人第一次火星之旅我們來了!火星,中國來了4年前,2016年1月11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正式立項。今天,2020年7月23日,「天問一號」搭載長徵五號運載遙四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
  • 30年內100萬人上火星?火星移民計劃可行嗎?
    自從現代科學起步以來,人類對地外生命星球或尋找人類的「第二地球」可以說沒有停止過,雖然不少的時候科學報告都指出了發現了一些類似於地球,並且與氣溫,大小以及可能存在水的星球,例如前面說的「Kepler-1649c」,但是大多數都是以「光年」計算距離。
  • 美國56年來首探火星生命,2020火星三傑齊了
    ▲阿聯希望號(左1) 中國天問一號(右1)自此,選擇在今年7~8月火星探測器發射窗口期「扎堆」發射探測器的三個國家的發射任務都圓滿啟動。我們期待中國、美國、阿聯三國的火星探測器都可以成功抵達火星,在這顆紅色星球周圍「相聚」。
  • 馬斯克要火星移民?火星真的適合人類生存嗎?我們能怎樣改造火星?
    殖民火星真的可行嗎?埃隆·馬斯克信誓旦旦要殖民火星,大量「出售飛船票」,星艦SN9原型機也即將試射,儼然一派馬上要成行的模樣……如果人類去到火星,將要怎樣生存下去?火星具備人類生存的條件嗎?我們又有哪些改造火星的可行方案呢?
  • 歐空局正式宣布:探索火星生命2020任務再度推遲
    來自歐空局網絡電視最新消息,北京時間3月12日今晚,俄羅斯聯邦航天局與歐洲空間局在莫斯科聯合舉行新聞發布會,歐洲空間局局長簡·沃納(Jan Worner)正式宣布:歐俄聯手的探索火星生命2020任務(ExoMars 2020)火星探測任務再次推遲發射。
  • 火星上有生命存在嗎?讓我們來分析一下證據
    但是火星的表面是一個極其惡劣的環境,如果存在或者曾經存在過生命的跡象,可能都很難發現。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一點可行的尋找方法都沒有。2 |古代巖石中的生物特徵能找到含有與生命有關的化學物質的巖石,這幾乎和發現化石一樣,是值得高興的事情。科學家們並不是要尋找與我們自身存在的脂質、蛋白質、DNA同類的化學物質,相反的是,他們將會尋找火星上的生命用來替代此類化學物質的殘留物。
  • 美國一教授稱火星存在昆蟲,但專家表示質疑,火星上存在生命嗎?
    引言:儘管火星探測器頻頻在火星地表發現與生命有關的痕跡,但始終都無法直接證明火星存在著生命。然而前段時間美國一位教授公開聲稱火星地表可能存在昆蟲,這一說法遭到眾多專家的質疑,那麼火星是否存在生命呢?在過去對火星探索的幾十年裡,關於火星出現生命的消息層出不窮,但最終都被證明是不成立的。然而許多科學家始終相信能夠在火星上尋找到有價值的線索,這些線索不但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火星的具體情況,還可以幫助我們探測該星球是否存在生命。前段時間美國一位來自俄亥俄州的科學家,在一次科學大會發表了驚人的言論,他通過對火星地表的照片進行長期研究,發現火星地表很可能存在昆蟲等爬行類的生物。
  • 「天問一號」踏上徵程 火星,我們來了
    鄭永春說,火星的天空大多數萬裡無雲,偶爾會有雲層出現,但是顏色偏白、厚度較薄,像我們熟悉的地球捲雲。火星表面的重力約為地球表面的0.38,沒有全球性的磁場,磁場強度只有地球的1%。事實上,人們對這顆紅色星球格外青睞的重要原因,是在這裡發現了有水存在的明確證據。有水,就代表著生命存在的可能。
  • 科學:火星探索專題記錄,火星殖民地探險2033
    >在這個星球上人類的傑出研究與探索將會不同,儘管人類降落在火星上令人興奮, 但是我們在探索這個行星鄰居時遇到了許多問題第一個問題:液態水從持久的沙塵暴到極高的輻射水平再到食物供應和整體健康,太空人將克服巨大的障礙,更不用說漫長的旅程來看看太空人面臨的最具挑戰性的障礙
  • 好奇號傳來火星圖片,人類可否通過科技力量,實現火星移民計劃?
    文/貓行好奇號傳來火星圖片,人類是否可以通過科技的力量,實現火星移民計劃?美國國家航天航空局一直被人類稱作為是航天領域的科技巔峰。美國的好奇號又稱好奇號火星車是專門研究對於火星探索的一個科學探測器。美國對於火星的探索分為很多的部分,首先第一個步驟的就是對於火星地質進行探測得出和人類的地球土壤有何區別,而第二步則是通過對於火星具體環境的監測去尋找生命元素。從目前上來看,我國的科技其實還並沒有對火星進行一些具體的探究,不過國人也不必妄自菲薄,中國對月球的探索還是特別強大的。
  • 為何在火星找不到生命跡象?科學家給出新解釋,讓人難以接受
    而在我們太陽系中,火星才是我們探索最多的天體之一,與金星相比,火星的環境更溫和、更適宜生命的存在。如果我們能夠確認惡劣的金星存在生命,意味著火星也有存在生命的可能性。 科學家:火星生命的證據可能已經被摧毀 雖然我們已經發現火星曾經存在水,曾經比較適宜生命的存在,但是還沒有證據證明火星確實是出現過生命。
  • 目標:火星。中國即將探測火星,這份火星題材科幻電影片單請收好
    很多人都知道,火星是整個太陽系中,除了地球之外,可能最「宜居」的星球。移民火星在不久的將來很可能成為現實。在眾多科幻小說和科幻電影中,創作者們都發揮了自己的想像力,對人類探索火星、移民火星做出過描述。棍哥今天就把那些有關火星探索的電影和劇集做一盤點。
  • 火星雲集錄
    康乃爾大學教授史蒂夫-斯奎爾斯說:「幾乎每一個人都想知道是否火星曾孕育過生命!」 現在他們將自願代替我們實現全人類的夢想。 人們的飛天旅行起初覬覦月球卻失望而歸 浩瀚星空,似萬丈深淵,仰天時總會莫名的恐懼,自己在宇宙中還算不上一粒微塵。
  • 「納米紙飛機」如何探索火星?
    探測車是人類探索火星的先鋒,但是光靠它們是不夠的,以目前正探索火星的美國「好奇號」為例,它一天只能行駛20米,光靠這幾輛車,何時才能走遍火星呢?對此,美國宇航局的科學家們有了新的辦法。受到啟發的宇航局科學家也準備在火星上放出一批機器人「蜂群」,讓它們幫助火星車大本營探索火星。想法雖好,不過實施起來不太容易,因為火星車本身容量不大,很難裝載大量機器人,而如果機器人做得太小,就不能搭載大型能源飛得更遠,這是一個兩難的問題。直到「納米紙飛機」的出現才解決了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