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長江大橋是一座橫跨長江的鐵路、公路兩用特大雙層鋼桁梁橋,位於中國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下關和浦口區之間、長江口上遊345千米處。
南京長江大橋建成於1968年,是繼武漢長江大橋和重慶白沙沱長江大橋之後第三座跨越長江幹流的大橋。
1956年5月,鐵道部設計總局大橋設計事務所接受設計南京長江大橋的任務,12月完成草測。
1957年編成《南京長江大橋設計意見書》,提出燕子磯上遊下三山、上元門煤炭港和寶塔橋3個橋址方案。
1958年初將南京長江大橋設計任務改交大橋工程局承擔,在大橋工程局成立以王序森為組長的南京長江大橋設計組。
1958年10月,鐵道部與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在武漢召開南京長江大橋技術協作會議,還成立以同濟大學橋梁專家李國豪為主任委員的技術顧問委員會。
大橋設計工作由大橋局總工程師梅暘春主持,同時得到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哈爾濱工業大學、同濟大學、長沙鐵道學院、大連工學院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鼎力支持,工程地質學家、構造地質學與地質力學家谷德振,橋梁工程與力學專家李國豪,力學專家張維等專家也參與了設計。
1958年8月至12月進行實測,1959年1月至6月進行定測。1960年5月,橋頭建築確定採用南京工學院鍾訓正的復堡式紅旗方案。
1960年6月,南京長江大橋總體建設方案編制完成,1961年4月國家計劃委員會批准建設方案。
1960年1月18日,主體工程正橋橋墩開工,大橋建設全面啟動。
1960年,中國向蘇聯訂購1.399萬噸高強度低合金鋼用於南京長江大橋鋼梁,但由於中蘇關係破裂,從蘇聯進口的部分鋼材不達標,蘇聯拒絕按約供應合格品。
1961年,中國決定使用國產鋼材建設南京長江大橋。
1963年,鞍山鋼鐵公司成功研製出符合要求的「16錳」橋梁鋼,生產該型號鋼材1.4萬噸,保證了大橋鋼梁的架設。
1966年春,正橋橋墩全部出水,為應對緊張的國際形勢,加強戰備,大量物資和資金被佔用,大橋工程的建築物資面臨短缺。
1966年4月9座正橋橋墩竣工,11月開始從兩岸相向架設正橋鋼梁。
1967年8月16日正橋合龍,22日竣工。
1968年建設橋頭堡,這個70米、24層高的建築僅用28天就建設完成。
南京長江大橋共用鋼材6.65萬噸、混凝土38.41萬立方米,總造價2.87577億元。
1968年9月30日,鐵路橋首先通車,南京市五萬多軍民舉行了隆重的通車典禮,同時大橋的配套工程南京火車站也舉行落成典禮。12月29日,公路橋正式通車,南京長江大橋全線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