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是河津人——證據確鑿
任羅樂
1979年上海辭書出版社編印的《辭海》911頁「河津」辭條中明確記述:「河津,在山西省西南部。黃河禹門口(龍門)在縣境西北。古蹟有司馬遷故裡。」河津古稱龍門,司馬遷故裡在今河津市陽村鄉西辛封村,現存的文獻、碑誌、家譜、司馬遷後裔、司馬遷遺物,都確鑿地證明:司馬遷是河津人。本文略舉幾例:
一、文獻證
1、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明確表述:「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2007年新世紀出版社出版發行的《白話史記》(系臺灣十四院校六十位資深專家教授合譯)對司馬遷這句自序的譯文是:「遷生在龍門,在黃河以北,龍門山以南這塊地方,過著耕種牧畜的生活。」河即黃河,山即龍門山,河之北、河之東為陽,山之南為陽,河津正處於黃河與龍門山之陽,而韓城在河之陰。
在《史記·太史公自序》「遷生龍門」一句下,唐代張守節注釋:「《正義》括地誌雲龍門在同州韓城縣北五十裡,其山更黃河,夏禹所鑿者也,龍門山在夏陽縣,遷即漢夏陽縣人也,至唐改曰韓城縣。」這個大前提是片面的、錯誤的,大禹鑿開的龍門在河津,龍門山在河津,不只在夏陽,所以,因「龍門山在夏陽縣」由此而得出「遷即漢夏陽縣人也」的論斷是錯誤的。
2、元代監察御史王思誠(山東人)在《河津縣總圖記》中明確記述:「司馬遷墓前有廟,廟前有碑,永嘉四年漢陽太守殷濟為之建石室,立碑樹垣。太史公自敘曰:『遷生龍門』,居於太和坊,是其墳墟所在矣。」這說明河津在晉代就有司馬遷墓和廟。
3、明代思想家、文學家李贄(1527~1602,福建人)在紀傳體《藏書》卷四十「儒臣傳·史學儒臣司馬談、司馬遷」一節中,明確記述:「司馬談,絳州龍門人,談為太史公,……有子曰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河津古稱龍門,屬絳州,而韓城屬通州,「司馬遷是絳州河津人」,這是李贄的蓋棺定論。
下圖為《藏書》照片。
正文開宗明義:「司馬談,絳州龍門人。」
4、明朝內閣首輔朱國楨(1557-1632,浙江人)在《仿洪小品》卷六「古墓」一節中明確記述:「漢太史司馬遷墓在韓城縣南芝川鎮,前有祠,見存。司馬遷世家龍門,芝川去龍門只隔黃河。」中國人民大學幾位對中華古籍頗有研究的專家學者,在《仿洪小品》文白對照全譯本(1995年6月出版)中,對朱國楨上述一節記述的譯文是:「漢代太史公司馬遷的墓在韓城縣南芝川鎮,墓前有祠堂,現在還保存著。司馬遷世代居住在龍門,芝川距離龍門只隔著黃河。」(註:這裡的漢太史司馬遷墓是元代建的紀念墓,墓前祠堂最早建於宋代,原名「望祖祠」。)
芝川在黃河西岸,今屬陝西省韓城市,龍門在黃河東岸,即今河津市。朱國楨對於芝川與龍門「一河之隔」的界定,充分證明司馬遷家鄉在河東龍門,在河津,可見,「司馬遷是河津人」在明代就已經成為官方和社會的共識。
5、清代著名學者《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1648-1718,山東人)等編纂的清康熙版《平陽府志》卷之二十三「人物」載:「司馬談,龍門人,建元中為太史令。.司馬遷,字子長。十歲誦古文,弱冠遊江、淮、浮沅、湘,涉汶、泗,過梁、楚以歸。太初中,為太史令,因論李陵得罪,幽而發憤,修《史記》。劉向、楊雄皆稱其有良史才。」《平陽府志》卷之三十一「陵墓」載:「河津縣:漢太史公墓,縣西十五裡。《水經注》曰:「司馬子長墓,墓前有廟,廟前有碑。永嘉四年,漢陽太守殷濟瞻仰遺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樹垣,太史公自敘曰:『遷生龍門』,是其墳墟所在矣。」《平陽府志》明確記載:司馬談、司馬遷是龍門人,河津縣西有太史公司馬遷墓。
二、碑證
1、2006年2月24日我們在樊村鎮固鎮村發掘的元代至正十七年(1357)「創修上生院」石碑記載:「河津,古龍門縣,大禹疏鑿經之地,如司馬遷(遷,遷字的繁體)弘文巨筆者,往往間出。」碑文由元朝「奉訓大夫陝西奉元路府判段循撰」,可見,在元代全社會就公認司馬遷是河津人。
下圖是元至正十七年(1357)創修上生院碑照,現保存在河津市博物館。上款鐫刻「創修上生院記 奉訓大夫陝西奉元路府判段循撰 」,下款鐫刻:「峕大元至正十七年歲次丁酉四月上旬八日住持門徒常玘立石 」。
中間碑文載:「河津,古龍門縣,大禹疏鑿經之地,如司馬遷(遷,遷字的繁體)弘文巨筆者,往往間出。」「弘文巨筆者,往往間出」在下一行上部。
第二行「如司馬遷(遷,遷字的繁體)」中間碑文第二行:「弘文巨筆者,往往間出。」
2、日本學者在河津拍攝的《司馬遷故裡碑》是又一碑證。抗戰時期,一名愛好文物古蹟的日本學者曾來河津,實地拍攝了不少照片,其中包括:「司馬遷故裡碑」、「卜子夏祠堂」、「卜子夏墓」、「覺城寺塔」等照片。這些珍貴的歷史資料,決不是虛構的,它們是河津歷史文化的真實寫照。照片中的司馬遷故裡碑,鑲嵌在古式磚砌碑樓裡,它與老《河津縣誌》中的記載是完全吻合的。
《司馬遷故裡碑》系河津知縣曾廣欽於民國17年6月立石,原在西辛封村南,後損毀。照片系日本學者拍攝。
三、人證、物證
1、河津市陽村鄉西辛封村是史聖司馬遷的故裡,現在,村中居住著30餘戶百餘眾司馬談、司馬遷後裔,世代尊司馬談為始祖,司馬遷為上祖。西辛封村司馬遷63代孫司馬會澤還保存著祖宗傳下來的布牌神符(家譜)和太史公司馬遷的笏板殘部。布牌上面有始祖司馬談夫婦的畫像和上祖司馬遷及其子司馬觀、司馬臨以下十一代子孫的爵名。現在,布牌上族中最小的已排到65代。
西辛封村門,右匾額鐫刻「史聖故裡」。
西辛封村壁畫
2、西辛封村司馬家族清代布牌神符(家譜),系清嘉慶十三年(1808)重修,距今210年,每逢重要祭祀,合族頂禮膜拜。
正中為始祖司馬談夫婦畫像,下一排有司馬遷姓名。
3、司馬遷遺物笏板殘部,1955年3月16日由司馬遷61代孫司馬恭捐贈河津縣文物保管委員會。
4、司馬遷墓。
河津老縣誌記載:「漢太史公祠在縣西」、「漢太史公墓在縣西」。西辛封村曾有漢太史公祠。司馬家族祖塋原在康家莊、沙樊頭村附近的龍背地,因司馬遷受過宮刑,按封建禮教規定,卒後不能葬於祖塋,於是後人就將這位驕子葬於他當年耕种放牧的黃河東岸黃沙嶺。後因黃河泛濫,司馬遷墓被埋沒,但民國27年河津縣政府修印的《河津縣全圖》,明確標示「司馬遷墓」地址在西辛封村西黃沙嶺。
民國27年(1938)印製的《河津縣全圖》標明:「黃沙嶺:司馬遷墓。」「西辛封村,司馬遷故裡」。《邑中歷代名人表》載:「司馬談,司馬遷,漢代人。」經考,此圖系沿襲明萬曆癸酉(1573)版《河津縣誌》附圖印製。
綜上所述,現存的文獻、碑誌、家譜、司馬遷後裔、司馬遷遺物,都確鑿地證明:司馬遷是河津人。目前,河津人正在積極開發史聖司馬遷故裡,打造鄉村文化旅遊品牌,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突出文旅融合發展,為全面建設開放智慧綠色文明幸福的新河津錦上添花。
作者:任羅樂,中國人民大學畢業,河津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現為中國國學研究會研究員,山西省作家協會會員,河津市史志文化研究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