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鳥巢看不到避雷針,它是鋼材設計要怎麼避雷?其中技術太高明

2020-12-18 騰訊網

說起我國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我們除了會想起奧運健兒們爭奪金牌時的精彩瞬間之外,還會想到為了舉辦奧運會而建的鳥巢。這個著名的國家體育場,如今也已成為了人們參與到體育項目和感受體育的樂趣的專業場所,並且成為了北京地標性建築。人們一說起北京,就會想到的這一個具有代表性的體育建築。

作為2008年奧運會主場的鳥巢,在設計上十分奇特,由無數鋼架組合而成,從外觀上看,像是有無數根樹枝編制而成的鳥巢,鳥巢也就由此而得名。鳥巢的佔地面積很大,足足有21公頃,主要用於各類田徑比賽和足球比賽,體育場內能夠同時容納91000個觀眾,是一個集藝術觀賞性和實用性為一體的大型體育場。

一般高樓和大型的建築都要有良好的防禦措施,比如說抗震能力、防火能力以及地下工程的防水等級等等,鳥巢在這些方面都是極好的。那麼鳥巢的避雷能力到底怎麼樣呢?都知道鳥巢是一個形似「巢」的圓環形建築,外面是沒有避雷針的,並且鳥巢是由鋼材建成的,按理說更遭到雷電的衝擊,如此大的鳥巢根本看不到避雷針,它是鋼材設計要怎麼避雷?

鳥巢的外表很光滑,並沒有突起的避雷針,但它的避雷措施卻是很好的,因為鳥巢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避雷網。雖然遠遠看上去鳥巢的結構很稀疏,有些地方的鋼材看起來似乎是沒有連接在一起的,其實鳥巢上面的鋼材結構並不是分開的,它和埋設在混凝土中的鋼筋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籠式避雷網」,若是碰上閃電擊中上面的結構,也是能夠有效地把雷電導進地下的。

把鳥巢本身形成一個巨大的避雷網是它技術高明的地方,但如何保證場內觀眾的安全,才是鳥巢設計最高明的地方。有些朋友會擔心,鳥巢是依靠自身的鋼架傳導雷電的,萬一電流傳遞到觀眾要怎麼辦呢? 其實大可不必擔心,其中運用技術太高明,在建造設計時,專家們已將考慮到了這一點,場內觀眾有可能接觸到的地方都做了特殊的處理,觀眾活動空間跟鋼材並不是直接接觸,在打雷的時候是不會危及到現場觀眾的。

鳥巢作為一個大型的國家級體育場,它的安全性和實用性都是很好的,完全不需要擔心。如今11年過去了,鳥巢還繼續發揮著餘熱,並沒有就此冷落下去,反而是越來越火熱,成為了人們參與體育活動的專業場所,傳承好奧運的精神。

相關焦點

  • [分享]鳥巢鋼結構技術資料下載
    國家體育場建築頂面呈鞍形,長軸為332.3米,短軸為297.3米,最高點高度為68.5米,最低點高度為40.1米,總建築面積約為25.8萬平方米。建築的設計使用年限為100年,項目總投資為31.3億元,其中建安成本為22.67億元。瑞士赫爾佐格德梅隆設計公司、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與奧雅納工程顧問公司組成的設計聯合體承擔國家體育場設計工作。
  • 科普小知識:雷電是怎麼形成的?避雷針為什麼會防雷?
    雷電是人類最熟悉的自然現象之一,每年都有那麼一些天會電閃雷鳴,我們就是這樣被它嚇大的……人們對雷電的恐懼也許不是與生俱來的,閃電的亮度比不上太陽,雷聲的音量比不上鞭炮,所以我覺得對雷電的恐懼應該是後天的。
  • 北京奧運12年後回顧,國家體育館鳥巢建造過程中有哪些高科技?
    其中,建築承重力最大的部分,需要一種被稱為Q460的特殊鋼材。而當時能夠滿足設計要求的110毫米Q460E鋼材,只有國外幾家鋼鐵巨頭才能生產。那「鳥巢」用鋼,是進口還是自己生產?一個個難關,運用技術手段都得以攻破,無疑是讓人欣喜的。但就在鳥巢開始動工半年後,新問題又出現了。「鳥巢」工程接到了一紙停工令。停工的原因,並不是建設方案有問題,而是要進行一次大規模的「瘦身」。
  • 北京奧運時,為什麼鳥巢選擇的開關不是國產品牌,而是外國貨?
    這個建築要不僅要承擔起奧運的體育職能,還要能夠成為未來的地標,並且能夠「亙古長存」。2002年10月25日,受北京市人民政府和第二十九屆奧運會組委會授權,北京市規劃委員會面向全球徵集2008年奧運會主體育場——中國國家體育場的建築概念設計方案。
  • 主動「引雷上身」 現代防雷技術你了解多少
    我們熟悉的避雷針又稱「接閃杆」,是一種常用避雷裝置。雖然避雷針名字裡雖然有個「避」字,但是它並不躲避雷電,而是選擇主動被雷電擊中,通過「犧牲自我」引雷,再通過接地裝置將雷電的電能引到大地,將雷電釋放出來。
  • 東方明珠證實被雷暴擊中天線 已裝環形避雷針並未親吻
    東方明珠證實被雷暴擊中天線 已裝環形避雷針並未親吻時間:2020-08-11 23:31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東方明珠證實被雷暴擊中天線 已裝環形避雷針並未親吻 8月10日晚上,上海突下暴雨,電閃雷鳴。有不少網友拍到東方明珠被閃電擊中的照片和視頻,畫面堪比大片。
  • 如何設計一種鋼材?
    其中硬度是刀鋒利度的保證,韌性代表刀的抗衝擊力,用來大力劈砍的刀,對韌性要求較高,古代用來作戰的刀劍,由於經常相互格擋,對韌性要求更高,韌性不夠則容易折斷;抗鏽性決定它是否不易生鏽,耐磨性對刀刃鋒利度的持久至關重要,稱為刃保持性,刃保持性除了決定於鋼材的耐磨性之外,也和硬度相關。
  • 中國尷尬的山寨「鳥巢」,耗資2億被調侃雞窩,你怎麼看?
    中國尷尬的山寨「鳥巢」, 耗資2億被調侃雞窩, 你怎麼看?08年在鳥巢舉行的奧運會到現在已經過去了10年多了,但是這次的奧運會好像離我們不遠,好像才剛剛發生。08年奧運會後,許多重要比賽和開幕式在鳥巢舉行,成為2020年冬奧會冰上項目的舉辦場所。儘管是過去的時間,燒卻一直不退,鳥巢的設計被很多建築物模仿著。現在,由於模仿比較有名的建築物而受到關注在國內並不少見,但大部分都是外形上類似3點,很多人都深入其中。在這些模仿中,華西村最為誇張,華西村完全可以稱之為財氣粗糙,幾乎沒有國內外象徵性的建築。
  • 12年前花34億天價建成的北京鳥巢,到今天為止,是賺了還是賠了?
    前期的準備工作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搭建北京奧運賽事的主會場,當時有來自全球的上千個設計一同參與了方案的競爭,但最後僅僅只有13個設計策划進入到了最後的覆審階段,其中之一就是鳥巢。在經過北京奧運會評審專家組的多次討論和研究後,鳥巢因為其獨特的外觀,別具一格的整體美感脫穎而出,成為最後敲定建造的奧運會主會場。
  • 12年前花34億天價建成的北京鳥巢,到今天為止,是賺了還是賠了?
    前期的準備工作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搭建北京奧運賽事的主會場,當時有來自全球的上千個設計一同參與了方案的競爭,但最後僅僅只有13個設計策划進入到了最後的覆審階段,其中之一就是鳥巢。在經過北京奧運會評審專家組的多次討論和研究後,鳥巢因為其獨特的外觀,別具一格的整體美感脫穎而出,成為最後敲定建造的奧運會主會場。
  • [分享]國家體育館鳥巢cad資料下載
    相關內容:奧運場館「鳥巢」採用萬噸萊鋼H型鋼揭秘:鳥巢「鋼筋鐵骨」實為籠式避雷網「鳥巢「業主否認」體育場不能白天使用」傳言網友稱「鳥巢」叫法不雅倡議改成「鳳凰宮」「鳥巢」全部由國產鋼材建成紀錄片《鳥巢·夢開始的地方》國家體育場相關新聞內容國家體育場相關資料內容國家體育場相關論壇內容國家體育場相關專題來源:騰訊體育  查看詳情
  • 如何避雷-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每架正常運行的飛機幾乎每年都要遭到一次雷擊。」民航華北空管局氣象中心副主任、高級工程師申紅喜告訴記者,飛機遭遇雷擊的機率與季節及飛行航線有很大關係。據我國相關部門統計,飛機平均每飛行1萬小時就有可能被雷擊中一次。而根據國外的統計,飛機日利用率如若達到7小時,每12個月就可能被雷擊中一次;飛機日利用率如若達到10小時,每10個月則可能被擊中一次。
  • 飛機避雷原理是什麼
    很多人認為飛機有防雷電裝置,所以遇到雷電擊中也沒什麼,但專家卻為此捏了一把汗,因為他們知道飛機的避雷設計並非那麼完美。 飛機避雷設計 我們知道,大氣層又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暖層等,一般情況下,飛機在飛行的過程中,會選擇在平流層航行,而風雨雷電等氣象是不會在平流層中發生,而是主要集中在對流層,但是飛機在起飛以及降落的過程中會經過對流層,如果此時遭遇雷電,將有可能遭遇雷電的撞擊。
  • 鳥巢年年虧損,曾經的驕傲如今入不敷出,設計師卻說早已料到
    就是究竟該如何處理這些奧運場館,要知道,這些場館本身就造價不分不斐,光是鳥巢的造價就高達34個億。而奧運會結束之後,如果想要繼續保留這些場館。那麼每年同樣也要支付高昂的保養費用,但是像鳥巢這樣精美的建築,完全可以成為一個文化地標,拆掉未免也太可惜了。
  • 中國巨大的鳥巢,太壯觀了
    我一直對為什麼要把國家體育館設計成「鳥巢」感到不解。這次在北京,仔細觀察了一下,終於想明白了:因為北京鳥巢太多,所以設計師乾脆就地取材了唄。北京的鳥巢不僅多,而且大。冬天,樹上的葉子落盡,那些又大又圓的鳥巢架在光禿禿的樹枝上,格外醒目。
  • 鳥巢混凝土主體_2020年鳥巢混凝土主體資料下載_築龍學社
    內容簡介 在不改變招標文件要求的前提條件下,對2008年北京奧運會主體育場的主體鋼結構方案進行了優化設計,通過對結構在不同荷載條件下的優化分析和設計,綜合考慮了材料供應和施工的技術要求,提出了可供參考的設計建議。
  • 當初斥34億巨資建「鳥巢體育館」,12年過去了,鳥巢現在變怎樣了
    相信很多人都記得2008年發生的兩件大事,其中一件就是汶川的那場8級大地震,給中國造成了非常嚴重的損失,很多人因此喪命,不過好在中國人民的團結之下,汶川很快就重建了起來,當年的一片廢墟現在也成了一片美麗的家園,人們的生活回到了正規,還有一件大事就是北京奧運會的舉行,這也讓全球的很多其他國家看到了北京這個現代化的城市以及日益強大的中國。